㈠ 泰戈爾愛情詩精選的四個階段
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延綿達60多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877—1890)10餘年只創作了5個短篇。作品多帶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尚未完全成熟,所以這一階段可稱探索期。第二階段(1891—1910)雖只10年卻碩果累累,創作了近60篇,故可稱這一時期為豐產期。其中大部分作品為農村題材。第三階段(1901—1922),這20餘年創作的短篇雖不多,但出現過一個小高潮(1914年),可稱持續期。值得一提的是,作家最著名的幾部長篇小說:《戈拉》(1910)、《沉船》(1905)、《小沙子》(1903)和《家庭與世界》(1916)以及中篇《四個人》(1914)也都是在這段時期創作的。這一階段以及下一階段,短篇小說的題材多是描寫市民生活。第四階段(1923—1941),可稱為晚期。除創作10餘篇短篇小說外,還寫了幾部中篇小說和短篇故事集《他》等作品。
第二階段僅僅10年,為什麼泰翁創作了一生中大部分短篇小說呢?這個問題頗值得研究。其所以如此,本人認為下列三個原因是很重要的:首先可從作家主觀因素來看,泰戈爾勤勉好學,早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經過10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各方面業已成熟。這樣,只要遇上適當的外界條件,作家內在的創作激情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第二個原因是作家當時所處的特定環境。上個世紀90年代,泰戈爾到農村管理祖傳的田產。農村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周圍純朴憨厚的貧苦農民以及他們的不幸遭遇,激發了泰翁的創作熱情。正如他在1894年9月5日的一封信中所說:「無論什麼地方也沒有像在這里(指故鄉——筆者按)一樣,使我產生強烈的創作願望和情緒。激盪的外部生活,以喧嘩的綠色浪濤注入我的心靈。它的芬芳、色彩和音調,在我的想像中化為短篇小說。」第三個原因,可以從當時孟加拉整個文壇的情況來分析:19世紀以來,孟加拉文壇散文已蓬勃發展,長篇小說在該世紀90年代之前已相當盛行。這為短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更為直接的是,19世紀90年代一開始,就展開了短篇小說的討論,而且外國的(主要是法國、英國的)一些優秀短篇小說陸續譯成孟加拉文。這些情況,無疑也促進了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創作。
以上三個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使泰戈爾成為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大師的幾個主要因素。當然,外國文學的影響不局限於法國、英國和歐洲,東方其他國家的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無論是題材還是藝術手法,古典梵語文學和孟加拉民間文學對泰戈爾短篇小說和其他體裁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影響。就思想、哲學等方面來看,其影響更為明顯。作家曾把孟加拉中世紀著名的毗濕奴教派詩人瓊迪達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①並接受了在天神面前人人平等、人類之間應該友愛、反對種姓制度等毗濕奴教派的思想。這些,顯然是滲透到泰戈爾作品中的人道主義的思想淵源。
①轉引自《印度現代散文(文集)》莫斯科,1962年倫敦版,81頁。
泰戈爾短篇小說的內容極為豐富,藝術風格也很獨特。稱之為時代畫卷、文苑瑰寶是毫無誇張之意。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泰翁的短篇小說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從題材方面來講,有關產業工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反映;從思想上來講,對地主階級的某些人員寄予同情;對政黨的作用也認識不足(小說中反抗現實的主角,幾乎都是些孤軍奮戰的獨膽英雄);並且在個別作品中還流露出某種頹廢主義的思想。從創作手法上來講,也並非盡善盡美;另外,90餘篇短篇也參差不齊——其中雖然有不少名篇,但也有個別還不太成熟(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的作品,乃至作家生前都沒有將其收入短篇小說集中。這一切,畢竟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我們不能苛求這位前人。
以上,僅就泰戈爾短篇小說幾個方面談了點粗淺看法。他的短篇確實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這一次應湖南文藝出版社之約,我和董友忱教授特從泰戈爾原著(孟加拉文版)翻譯這41篇短篇小說供廣大讀者閱讀欣賞。我們相信,廣大讀者會對,這份豐厚的文學遺產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