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學佛修行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與婚姻(絲絲天樂原創)
所謂愛情就是人際間吸引最烈的形式,是一個體(人)對異性個體產生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或彼此的相愛。研究和觀察表明:愛情的動力和本質就是男女之間的性慾,是延續種屬的本能。簡言之,愛情就是異性間的精神欣賞,肉體追求。盡管愛情會凋零,婚姻有不幸,但是,由於愛情具有非常濃郁的神秘、浪漫的色彩,所以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社會激烈爭論的話題,也被世人強烈執著著,絕大多數人把獲得愛情當做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終目標,誠如一位名人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是支持世人堅強生存下去的強勁力量。因而,各民族的詩歌都熱烈而振奮地贊頌人類愛情的巨大,使它成為源遠流長永恆藝術的主題。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立場上,從世間法的眼光看,愛情至少有四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使個體(人)獲得生理、心理的快慰和滿足;二是愛情以婚姻的形式組建家庭成為人類社會最小的單元體,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三是繁衍後代使人類種屬得以延續;四是使人為了獲得愛情而努力去從事世間的種種事務,促進了社會發展。當然,從醫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情還會給個體帶來諸多好處,這里不再贅述。因此,愛情也是人類社會不應缺少的食糧。所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經地義,追求理想的愛情、永恆的愛情也就成為人們尋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目標。 那麼,站在洞徹宇宙人生真相的立場,以出世間法的眼光來看愛情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從我們本具的佛性說起。佛性本來清凈無染,沒有男女相,沒有五欲,由於無明分別念起產生業識妄相,則有了眾生對愛情的迷惑顛倒。由於戀愛者執取的對境是自己能取心識中的愛染相,故,所謂的「愛情」就是戀愛者本人的一種強烈的我執與我愛,是戀愛者,或戀愛雙方對對方我執最大限度滿足的表現。簡單說,戀愛者執著所愛的是他自己,是對自己的最大滿足。這種一個個體對另一個異性個體的精神依戀和肉體貪著,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生死無明,愛情本身是貪嗔痴的產物,是眾生生死輪回的因、輪回的果。正是因為有了「愛」這種業力,才感召人有了「有、取」,有了「生」,有了死,輪迴流轉的種子就這樣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生生世世染污,深深種埋,並難以清凈。由於能所皆妄,本來皆空,因此,愛情是虛幻的。美麗的愛情、幸福的婚姻,只不過是夢中幻影罷了,因緣聚則有,因緣散則無,終不可得,因而,世上根本沒有永恆的愛情,執著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了斷情慾,才是我們出離生死的根本。誠如以上那位名人所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因此,一個真為眾生離苦得樂,發誓成佛的修行者,必定是現實生活的一個清醒者、理智者、智慧者,在通達真理中放下對愛情的貪著,並在對異性的精神依戀和肉體執著的桎梏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心靈的自由、欲求的超越、煩惱的解脫,常樂我凈理應是行者歷劫終不放棄致力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無上目標! 愛情的產生是受我們過去世業力的推動呈現的一種因果,從了義上講有無愛情,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因果雖不可抗拒,卻非不可轉化。出家、在家學佛,雖果位有高下不同,但絕不能一概而論。縱觀全部的佛法,都在力說性愛乃欲界生死根本,卻也非教人一概不娶不嫁,愛情婚姻既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釋迦牟尼佛在成家後出家,以示現一生補處菩薩成佛,和大乘經中講到,佛陀以成家戀愛作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說菩薩隨順眾生愛欲以結緣度化的功德,這些實例都有其深刻寓義。因此一個學佛修行人,可否有愛情婚姻,完全應該根據行者的具體因緣情況決定。如果你志求高遠,特別喜歡清凈的梵行,有堅定的行願力,具有出家的因緣福報,那就徹底了斷塵緣,以出家的方式一心一意弘法利生,完成自他二利;如果不能出家,你有得到愛情成家的因緣果報,那就隨順緣起建立家庭。筆者認為: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應該用智慧去抉擇觀照,依著菩薩學處,才能正確認識,對待和解決好愛情婚姻這一人生重要關鍵的問題。要知道:真正的出離是對五欲六塵的不染著,故不論在家、出家,是否擁有愛情婚姻生活,都應本著「無依無著智慧立」的精神勤修戒定慧,放下對一生一切幻相的執著,努力破除我執我愛,將狹義的我愛升華為廣義的博愛,在生活中應該常常反觀自心,力修不凈觀、慈悲觀、空觀等對治貪嗔痴,最好能在認證本覺中,面對任何對境都能隨時將心安住法界本體,這是消除貪嗔痴,盡除業障,放下執著,轉化習氣和性慾煩惱的最好方法。作為在家學佛者,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婚姻生活更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要立足於「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世出世間法則,積極幫助、照顧、度化好自己身邊最親近、最有緣分的人,如達真上師所言:「結緣是為了了緣,好好地結緣,好好地了緣」。既不能沉溺於愛情,把它當做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終目標,使自己的心相續充滿了貪嗔痴慢疑,如此,不但不能生發起出離心,反而會造作種種業,不但不能獲得解脫,反而會貽誤了完成度化父母眾生的大業。但也不能對性慾的生發、婚姻的存在產生反感,進而採取壓抑放棄、置之不理的方式,走進「婚姻恐懼症」和「禁慾」的誤區,從而導致生理心理疾病和婚姻危機的出現,給對方和家庭帶來傷害不幸。要知道:學佛修行放下萬緣,不是要人無情,而是要不執著,離開了五欲六塵,也就離開了修行的對境,沒有五欲六塵,就沒有凡夫,也就找不到佛了。因此,我們要積極學會能善於利用一切對境和有限的生命時間,來盡快完成自他二利的偉大事業,徹底解決生死的根本大問題。要明白: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觀緣起及心離染著,在六塵不染六塵,居五欲不貪五欲,如此經常思惟觀察緣起,日久便可融入心無掛礙的心境。在歷境練心中,常修愛別離苦,常思苦、空、無常,對世間幻相徹底看破放下,著力磨礪自己的修學功夫,在真正意義上的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的攝持下,藉助因緣道用,珍惜緣分,盡職盡責,忠於家庭,忠於愛情,在淡化精神依戀和轉化情慾中好好用功證道。 總之,愛情婚姻的本身就是性空緣起,緣起的本性就是佛性。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隨緣自在,自在隨緣。追逐、放棄愛情都是一種過錯,不管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應在智慧攝受下行持佛法。正如上師達真堪布講的:「有智慧有也行,沒有也行;沒有智慧有也不行,沒有也不行」。感恩上蒼我們所擁有的,感恩上蒼我們所沒有的。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感恩這一切。
⑵ 如何在戀愛中修行修心,佛學在其中怎麼體現如何既能深愛對方,又不...
佛友您好,推薦您閱讀《婚姻情感開示集錦一》,網上可以搜到電子書,感恩!
《珍惜姻緣隨順因緣——婚姻•情感開示集錦(一)》一書將集合台長對婚姻感情類的開示,向大家詳細解讀戀愛婚姻感情中的種種問題,以佛法教授大家如何化解冤結、破除情執、珍惜姻緣、隨順因緣。
【編者按】
珍惜姻緣隨順因緣
人常說「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回」,愛情是人間永恆的主題。在佛法中感情皆由緣而生,一切皆為因果,往世的因,今世的果。往世種下善因,今世得到善果;往世種下惡因,今世得到惡報。無論是夫妻間的恩愛、仇恨、第三者插足等等,皆源於往世的緣分和因果,簡而言之,善緣惡緣皆是「債」。因為你曾經往世有恩於我,於是我此生百般回報,哪怕忍受屈辱做牛做馬也要伺候你;因為你往世拋棄我離棄我,此生我對你心生怨恨,甚至拋棄你離棄你;因為你往世曾經加害於我,此生我必恩將仇報……如此等等,皆為因果所為。然而多世輪回,冤冤相報何時了。到了末法時期,人與人之間的冤結累世相加,故婚姻中充滿了愛恨情仇,「小三」也成為當今社會的流行詞彙,婚姻遭遇著各種各樣的考驗。
在輪回中,如何避免再造情緣或盡量少造情緣,已成為修行者的重要課題。在本書中,台長告誡我們用如何修行來化解婚戀上的各種問題,讓我們了解了愛情的緣由——情債,教導我們用菩薩的智慧來破除情執,遠離邪淫,去除貪愛,轉為道用。《無量壽經》中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獨自一人,最後離開時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我們更應理性地看待「感情婚姻」,把對愛情的執著擴展為親情和佛情的大愛,讓愛情中少一分「佔有」和「私慾」,多一份信任、尊敬和無私奉獻,這樣的愛才能更持久,才能對自己和眾生更加有益。
⑶ 佛教如何放棄愛情
頂禮本師釋迦摩尼佛。頂禮文殊菩薩。頂禮一切僧寶。阿彌陀佛!1、佛教徒不需要放下愛情。2、正信的佛教徒是看明白時間的恩恩怨怨、情情愛愛,萬法皆空世間一切都是流變無常。即所謂看萬事無常、對這個色身的執著心不要太過,也不是就放下愛情放下。不是教你放下世間的真愛去獨自行走。3、愛情也好,親情也好,都是世間八法中情感結構,你要看明白,不是讓你去放棄。4、愛情來了,好。愛情去了,好。你的內心十分清楚,這個緣分,因緣合成就是。5、沒有放下愛情的佛經。6、普陀山刻的詩也不是教你放下,是讓你心明白,當下覺悟。7、出家人,在中國不可以結婚。這是戒律,出家人是僧寶,是具足四大威儀的釋迦牟尼佛弟子是佛法的代表,是要受比丘戒的。他們是專業修道者,嚴守戒律,開悟的比丘要做到成為世出世間法的天人師。8、吃肉的問題,漢地佛教徒從梁武帝開始,不能吃肉,是因為慈悲一切眾生,不與眾生結下來世的宿怨,不要再欠債。因為過去原始佛教徒是放下萬緣,不蓄資財,都是一日七次乞食,在行乞過程中,給什麼吃什麼。另外,中國藏地苦寒,沒有蔬菜,被迫吃肉維持法體,也是正常,如果藏地僧侶有蔬菜果實而吃肉就是犯戒了。9、關於出家問題,真能夠放下萬緣,出家為僧,也是至高至大的福報,不是說放下愛情就可以。必須有大菩提心,為了度化一切世間眾生而放棄俗世生活,出家專業修行,以報三重恩德,下拯三途苦惱眾生,沒有此願,出家何益??出家不能了道,只是欠債,還要下地獄。
⑷ 信佛但是放不下愛情。如有一修行還是要選擇道教他不必要求你放下結婚 。但是
有誰說信佛學佛就不能有愛情不能結婚的?釋迦摩尼佛在這個世界示現灶枝鉛成佛也是結婚生子而後成佛道的。佛法中只是要求出家修行者不能戀愛不能結婚,就如同上學要求學生不能結婚不能談戀愛。畢業以後隱好結婚生子老師就不會反對。你不上學,也就沒有學校的規矩紀律管你。學佛信佛,要更多的學習佛法中的知識道理,以解開對生命的生老病死煩惱困惑。出家就按照出家的要求,在家就按照在家的方式。搭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