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祝》表達了什麼
《梁祝》表達了對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的惋惜之情。《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何占豪與陳鋼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梁祝》其他情況簡介。
《梁祝》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梁祝》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詩意的愛情主題。接下來大提琴以渾厚圓潤的音調與小提琴的輕盈柔和形成對答。最後由全體樂隊再次奏出愛情主題,表示出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不斷加深和互相愛慕的深情。
B.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是怎樣的.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的玉水河邊,有一個祝員外,他的女兒叫祝英台,他從小不喜歡和姐妹們一起縫針作綉,卻偏偏喜歡詩歌文章。隨著她的年齡增長,她對詩書的興趣變得越來越濃厚,一心想去越州讀書求學。但是祝員外又怎麼會放心的地答應女兒遠赴他鄉求學呢?萬般無奈之下啊,聰明的祝英台很快想出了一個辦法。
一天,祝英台喬裝打扮成一個算卦的先生,他給祝員外算了一卦,對祝員外當面說,據八卦來判斷,讓你的愛女出門是好事。之後,她又在父親面前展示了自己女扮男裝的模樣,父親左挑右挑也沒有挑出什麼破綻。父親只好勉強答應了祝英台,讓她女扮男裝,遠赴越州求學。
在趕赴越州求學的過程中,女扮男裝的祝英台結識了同來求學的梁山伯。二人一見如故,在草橋上面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二人沒想到,左近里一個叫做馬文才的書生也看到了這一幕,他也知道了祝英台是個女子這件事。
後來,老員外終究還是不捨得女兒在外漂泊,祝英台收到了家人催促她回家的信,言辭懇切,她實在無法拒絕,最終只能決定回家。
依依惜別之際,祝英台留了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二八為十,三七為十,四六為十,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決定一個月後才去提親。
然而等到一個月之後,梁山伯歡歡喜喜的趕到祝家的時候,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沖出家門沿路相送、二人難舍難分。然而終究是不能隨他遠去,家人最後將祝英台攔下,梁山伯只能回到了家中。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
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以上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大致,這個故事誕生於東晉民間,流傳至今,彰顯了勞動人民對自由戀愛的真切嚮往之情和對地主階級包辦婚姻的不滿之情。
梁祝的故事在全國有一百多個流傳的版本,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兒,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可見梁祝故事流傳之廣,變種之多。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廣為人所熟知的故事當中,卻存在著一些令人費解的疑點,二人愛情的產生就是一個頗值得讓人深思的地方。
祝英台雖然一直女扮男裝,但是本質上一直是一個妙齡少女,她單方面愛上方方面面頗為優秀的梁山伯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值得奇怪的是在梁山伯的眼裡,祝英台其實一直是一名男性,他一直是以對待兄弟的心態來對待祝英台的,可是當祝英台公布身份後,他又忽然對祝英台產生了愛情,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有說法認為,梁山伯其實是一位雙性戀,當祝英台還以男人身份示人的時候,他就已經愛上這個作為男人的祝英台了,而後面祝英台性別身份的轉換則表現了同性愛情在古代封建社會下對正名的渴望。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如果我們去翻閱各地各種版本的梁祝故事,就可以知道,這種觀點是立不住腳的。
將梁祝愛情確認成同性愛情有一個無法繞過的前提,就是必須要證明祝英台以男性身份示人之時,梁山伯就愛上她了,然而翻遍各地故事,我們都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撐這一觀點。不僅如此,"梁祝"主題戲劇中的許多對白都與此觀點完全相悖。
越劇十八相送中,祝英台對梁山伯暗生情愫之時,曾以男性身份多次暗示梁山伯自己的愛慕之情。原台詞中甚至有"我與你梁兄來拜堂。"這樣直接明顯的表白。可是在劇目中,梁山伯面對這種表白,不僅沒有表現出半分共情與回應,還反唇道:"賢弟越說越荒唐。"從這種反應來看,此時的梁山伯對祝英台不可能有所謂的"男男之愛"。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對兄弟義、知己情的描寫與對愛情的描繪分界線非常模糊。A與B做知交,然後迎娶B的表妹/女兒這樣的故事框架,在中國古代的故事當中都是十分常見的。古人的婚姻觀認為結婚並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由此可見一斑。而梁祝故事中的愛情正是可以看做這種門戶思想的延伸。
梁祝故事背景設定於魏晉時期,而故事中的祝英台出身地方望族,梁山伯和她結為夫妻實際上就實現了門戶的飛躍,有了更多的走上仕途的資源。本來二人互為兄弟扶持,雖能有所幫襯,但是能做的畢竟有限,可是一旦結為夫妻,梁山伯能受到的來自祝家的幫助就會變得有力很多。祝英台初期以男兒身提出將小妹嫁於梁山伯,梁山伯欣喜若狂也正是因此。
而由此一來,梁山伯在得知祝英台自己就是他所說的"小妹"之後所面臨的,其實是麵包和愛情雙豐收的兩份驚喜,物質的充裕也給他對祝英台的愛搭起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並不是梁山伯不愛祝英台,相反,恰恰是在了解了這些時代背景之後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愛的形成是十分合理而且自然的,是有著充分理由的。
梁祝畢竟是文學故事,其中同窗三年而不知性別的事情,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其實微乎其微,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個故事中愛情精神的領悟和感動,作為優秀的中國愛情故事,梁祝確實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何占豪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獲得靈感,做下了這首享譽世界的協奏曲。
如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甚至成了中華文化的鮮明標志之一,攜帶著淵源流長的梁祝故事的文化內核,為世人所喜愛。
C. 梁山伯與祝英台愛情結局是什麼
古代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其中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就更加的唯美和浪漫。因為其中有一個橋段就是祝英台為梁山伯殉情,然後祝英台就變成了一隻蝴蝶和梁山伯畫成的另外一隻蝴蝶在一起飛走了,這就是他們愛情故事當中非常唯美的地方。
祝英台被家人逼迫嫁給馬文才,但是她要求去拜祭山伯,所以就殉情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最後的結局其實還是很唯美的,因為梁山伯去世了,祝英台為他殉情,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感動了天帝,於是他們兩個人就換做了兩只蝴蝶,一起翩翩起舞,他們雖然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但是這份愛還存在著,延續著就是告訴我們真心永遠不會被被改變,那永遠值得去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