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好的愛情觀是怎麼樣的
關於愛情,古代的文人墨客就有很多用唯美的文筆書寫了關於愛情的詩句,比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都是現在大家非常熟悉的經典的詩句。
你我是自然而然的在一起,你的優點我欣賞,你的缺點我包容接納,彼此相互依賴卻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不幹涉對方的自由,相處起來很放鬆很舒適,情感上有共鳴,生活中有照應。
最好的愛情就是,緣分命中註定,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很開心,不後悔,你知道我不會變,我知道你不會走。
② 什麼事弗洛伊德式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 Sigismund Shlomo Freud,1856 年3月6日(根據釋夢(中央編譯出版社)付料,弗洛伊德應出生於1856年3月6日,而非5月6日。出生證上並非筆誤,而是他的父母想掩蓋他們在結婚前就懷有弗洛伊德這個事實)生於摩拉維亞的弗萊堡(現為德國的一部分),1939年9月23日卒於英國。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他在求學時看到J.布羅伊爾醫生用催眠法治療癔病。又於1885~1886年間就學於J.-M.夏爾科,深信神經症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後創始用精神分析療法。1897年,他對自己進行了艱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戀母情結,即仇父戀母的情緒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廣義的,他以為身體上的敏感部分都屬於性覺區。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6個子女。其中小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而他的孫子盧西恩·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
人物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3月6日(根據釋夢(中央編譯出版社)付料,弗洛伊德應出生於1856年3月6日,而非5月6日。出生證上並非筆誤,而是他的父母想掩蓋他們在結婚前就懷有弗洛伊德這個事實)出生在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今捷克)弗萊堡(Příbor,Czech Republic)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他母親共生了三個兒子和五個女兒,他是長子;但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他的家庭財政緊張,居住擁擠,但他的父母盡力撫養他們。 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隨後的十年中,他在一個精神病診所行醫,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於生理學的研究。他在巴黎與傑出的精神病專家讓·夏爾科共事。他還曾與維也納內科專家約瑟夫·布魯爾共過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里論文集》;他的第二部論著《夢的解析》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榮格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晚年患了頜癌,為了解除病根,他從1932年起先後做過三十多次手術。盡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繼續寫出了一些重要論著。1938年納粹分子入侵奧地利,由於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因此他不顧八十二歲高齡逃往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那裡因癌症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還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禦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於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經常會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並不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慾始於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沖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實際上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治療方法,因此往往無效。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應當歸於這種方法,這是無容置疑。未來的心理學家很可能最終會斷定受抑制的性愛所起的作用比許多弗洛伊德派學者所認為的要小,但是這種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為的要大。同樣,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
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譯《癔病研究》,與 J.布洛伊爾合著,1895)
《夢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1904)
《少女杜拉的故事》(1905)
《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1905)
《性學三論》(1905)
《精神分析運動史》(1906)
《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1910)
《圖騰與禁忌》(1913)
《論無意識》(1915)
《超越唯樂原則》(1920)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與本我》(1923)
《焦慮問題》(1926)
《幻想的未來》(1927)
《自我和防禦機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與一神教》 (1939)
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系,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慾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慾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沖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慾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壓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沖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沖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沖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范的原始沖動或慾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沖動的發泄。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固 著——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某一性心理發展水平。即如果在性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者「受到挫折」會導致固著,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性心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內心慾望或沖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式。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解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編輯本段]弗洛伊德對夢分析
弗洛伊德把夢的實質理解為夢「是一種願望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是由高度錯綜復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他引用大量的夢的例證證明夢的意義在於願望的滿足。他指出,使願望在夢中得到滿足可用以維持精神的平衡,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睡眠不受干擾。
弗洛伊德多次進行自我實驗,他故意吃很鹹的食物,控制飲水,在口渴的狀態下入睡。晚上夢見喝水,痛飲甘泉。他從夢中醒來確實想喝水。夢中的喝水可以緩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來,睡眠得以保證。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一種「方便的夢」。
弗洛伊德年輕時,經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早上貪睡而懶於起床。早上到來時,夢見自己起床梳洗,心理上有了交代,繼續睡下去就覺得心安理得。他還發現與他一樣貪睡的醫院同事裴皮的夢。有一天早上,裴皮睡得正香,房東太太喊道:「裴皮先生,快起床,您該上班了。」於是他夢見自己睡在醫院的某個病房裡,床頭牌號還寫著自己的名字,裴皮在夢中想,既然自己已經到了醫院還住進了病房,就一翻身又繼續睡覺。
有位朋友的妻子夢見來月經,請教弗洛伊德是什麼意思。弗洛伊德推測說她懷孕了,而她的願望是不要懷孕,所以在夢中月經如期而至。
另一位夫人夢見上衣沾滿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釋她已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並非是第一胎,年輕的媽媽希望即將誕生的孩子比上一個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
一位年輕女人因終年在隔離病房裡,照顧患傳染病的小孩,許久沒有參加社交活動。她告訴弗洛伊德,她夢見一大群人歡娛。弗洛伊德解釋說,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復,滿足她參加社交活動的願望。
弗洛伊德認為,不論是簡單還是復雜的夢,本質上都是願望的達成。兒童的心理較之成人的單純,所做的夢也就單純,是通俗的白話文而不是深奧的象形文字。他說,就像我們研究低等動物的構造發育,以了解高等動物的構造一樣,我們應該可以多多探討兒童心理學,以了解成人心理。小孩的夢,是簡單明顯的願望達成,雖然它比起成人的夢顯得枯燥,但卻提供了夢的本質是願望的達成。雖然它比成人的夢簡單,但卻證明了人的夢的本質。因為兒童的夢簡朴、明白、易懂,它未曾化裝或很少化裝,有攝人靈魂的自然美。分析兒童的夢不需要任何技術。
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歲的小女兒、5歲3個月的兒子,以及鄰居家12歲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兒對鄰居家的男孩有好感,兩人玩得十分開心。第二天早餐時小女兒說:「作晚我夢見艾米爾成了我們家的人,和我們一樣叫爸爸、媽媽,和我們同睡一個房間,媽媽進來,在每個人的枕頭下塞了一塊巧克力」。小女兒想讓鄰居家孩子成為永久的好朋友的願望在夢中得到滿足。
兒童的夢是願望的滿足,成人的夢也是如此,這點在文藝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論據很多。
施溫德作的名畫《囚犯的夢》,可被看作是夢的滿足的典型代表。囚犯想從窗口逃走,因為陽光從窗口射入牢房,將他從夢中喚醒。重疊而立在窗前的妖神,無疑代表囚犯攀緣上窗所應繼續站立的位置。站在頂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面貌,恰好和夢者面貌相似。
個人名言
1、笑話給予我們快感,是通過把一個充滿能量和緊張度的有意識過程轉化為一個輕松的無意識過程。
2、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愛情和工作。
3、每個人都有一個本能的侵犯能量儲存器,在儲存器里,侵犯能量的總量是固定的,它總是要通過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個人內部的侵犯性驅力減弱。
4、人都有吮吸的慾望。
5、對一個男孩來說,他的潛意識中有種對母親的排他性佔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親,一旦對他構成威脅,他都會產生仇恨,甚至想殺掉他們。
6、女人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是永恆麻煩的源泉,但她們依然是我們所擁有的那一種類中最好的事物。沒有她們,情形會更糟。
7、人是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8、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的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9、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閉上你的眼睛……
10、在人的潛意識里,人的性慾一直是處於壓抑的狀況,社會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規則使人的本能慾望時刻處於理性的控制之中。
11、凡人皆無法隱瞞私情,盡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緘默,但他的手指卻會多嘴多舌。
12、禁慾對身體是有害的,嚴重者男女皆可出現神經症病狀,如失眠、食慾不振、性格孤僻、易發「無名火」等,這是一種性抑鬱的表現。
13、人類天生具有「弒父情結」,從一出生,他就註定要和父親展開斗爭,以擺脫被統治、被支配的地位,爭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家庭的主導權和社會的主動權。
14、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
15、生物性即命運。
16、感情的沖動更接近於基於性本能的慾望沖動。
17、夢是願望的滿足。
18、道德感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19、人體就是命運。(解剖即命運)
20、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誤, 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21、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緊閉,他的指尖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
22、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無意識中確信自己不死。
23、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
24、不要去了解女人,因為女人都是瘋子。
25、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就應在哪裡。
26、幸福決不是文化的價值標准。
27、一個在媽媽懷里受寵的孩子終生都會保持一種征服欲,那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帶來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引方向。自我要駕馭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28、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29、人類世界就是一個悲劇。
人物評價
在心理學的年鑒上,沒有任何哪位人物會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樣倍受吹捧而又慘遭詆毀,既被目為偉大的科學家、學派領袖,又被斥責為搞假科學的騙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評家都一致認為,他對心理學的影響,對心理治療的影響,對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響,比科學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來,他們似乎是在談論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識體系。
社會學家和弗洛伊德研究學者菲力普·里夫1959 年說,「這個人的偉大之處不容置疑,這使他的思想更加偉大」,而他的寫作「也許是20 世紀匯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體系」。
可是,幾年之後,一位著名的學者和人文學教授艾里克·海勒卻在《時報》文藝副刊中說,弗洛伊德是我們這個時代吹捧太過的人物之一;諾貝爾桂冠的彼德·梅達沃爵士稱心理分析理論為「本世紀最驚人的知識欺詐」。政治科學家保爾·婁森認為,弗洛伊德「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神學家保爾·蒂利希認為他是「所有深層心理學家當中最有深度的一位」。可一位英國學者索頓卻收集了一些證據,這些證據,按她自己的意見,是可以證明「(弗洛伊德的)重要的假說,即『深層意識』不存在,他的理論毫無根據而且荒唐可笑」,說他是在可卡因的毒力影響下編制出這些理論的,說他是「一個虛偽而且沒有信仰的預言家」。
1909 in front of Clark University.弗洛伊德的崇拜者,包括他最近的傳記作者,歷史學者彼德·蓋依在內,都把他看成是一個大無畏的人,是真理的勇敢衛士。惡意毀謗他的人卻視他為精神病患者和野心勃勃的人,企圖通過發表聳人聽聞的理論嘩眾取寵。不過,出語不凡的一位學者傑弗里·梅森卻宣稱,弗洛伊德實際上還有重要的發現沒有照直說出來,因為那會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損害,這個發現即是,精神病是一個成人(通常是父親)對孩子進行性虐待造成的後果。大部分心理學史學家都把一長串有影響的發現歸功於弗洛伊德,最為值得注意的是原動無意識的發現。可是,科學史學家弗蘭克·索羅維曾頗有見地地評論說,弗洛伊德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已經存在於神經學和生物學當中的一些思想的「創造性的轉述」,而學者亨利·埃倫伯格也頗費心思地提出,弗洛伊德對原動無意識的發現,只不過是把他的前輩或者同時代人早已提出來的一些流傳中的思想明確化了,並給它們一個清晰的外型而已。
弗洛伊德對自己的看法,他的大多數傳記作者也是這樣看的,既他自己是一位局外人——一位在反閃米特的維也納被隔離開來的猶太人——勇敢無畏地與保守醫學作斗爭,希望他的發現能造福人道精神。貶詆他的人卻說,他在誇大自己周圍的反閃族氛圍,企圖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位勇敢戰斗的英雄,而且,無論怎麼說,他的許多思想皆來自他的朋友威爾漢姆·弗萊亞斯,可他卻全部據為已有。
這么多正反不一的意見,我們該採用哪一說呢?可是,再一看,我們對一個本身就是一串矛盾的人說些什麼呢?他關於人性的理論異常激烈,他還是一位強硬的無神論者,除了他的早年以外,他在政治上是一位保守派。他在性慾問題上採取了極為自由的學術態度可在自己又是一位禮儀的模範和採取性節制態度的人。他宣稱自己通過有名的自我精神分析解除了精神煩惱,可他一輩子都在遭受某類精神症狀的痛苦,其中包括偏頭疼,尿道及大腸問題,對電話幾乎病態的討厭,在極度緊張的個人壓抑時經常有暈倒的傾向,還有對雪茄幾乎病態的著迷。(他一天抽20 支,哪怕是上齶因此而得了癌之後還停不下來。)他不喜歡維也納,從未參加到當地很隨便的喝咖啡的人群里去,可又下不了決心離開這個地方去找另一個更合適的地方,直到1938 年納粹佔領了奧地利之後才搬到倫敦去。
有時候,他是個不顧一切的自我中心者,他把自己比作哥白尼和達爾文,而且還對一位稱贊他的晚期作品的人說:「這是我最差的一本書,是一位老人寫的書。真正的弗洛伊德是位了不起的人。」另外一些時候,他又像是極其謙遜,在他的晚年,在「一份自傳性研究」中,他寫道:
那麼,回過頭來,看看我這一輩子所做的些雜碎工作,我可以說,我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許多建議。將來,某些東西會從中誕生出來,不過,我自己還不能夠說這東西是大是小。然而,我可以表達一個希望,即我打開了一條通道,沿著這個通道,我們的知識會有長足的進步。
他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心的大家庭里,周圍有很多忠實的信徒,可是,他與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和追隨者進行了好多年的爭斗。他在古稀之年還悲哀地寫道:許多人的愛我不能夠指望。我並沒有逼他們高興,沒有為他們提供舒適的生活,也沒有給他們以熏陶。這些也不是我的本意所在,我只想去探索,解開一些謎團,揭開一部分真理。
在照片中,弗洛伊德總是一臉嚴肅,表情沉重——穿戴無可挑剔,發式整齊,肅穆而不苟言笑——然而,他自己的作品,還有了解他的那些人寫的回憶文章里都證明,他是一個極為機智的人,他喜歡講一些好笑的故事,把一種心理學觀點帶進故事裡。這里有一個例子,是從他對幽默的研究《玩笑與無意識的關系》中選出來的:
如果(一位醫生)問一個年輕病人,說他是否與手淫有關系,答案一定是:「O,na,nie!(德語:『呵,不,從沒有」——可是,在德語中,onanie 的意思就是「手淫。」)
還有一個長一點的幽默故事,弗洛伊德很喜歡講,講得也不錯:
沙申(猶太媒人)站在他推薦的姑娘一邊,替她平息那年輕男子的不滿。「我不在乎岳母如何,」後者說,「她是個不逗人喜歡的蠢人。」
——「可是,不管怎麼說,你並不是要去娶岳母,你想要的是她女兒。」
——「是啊,可她也不太年輕了,而且她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美人。」
——「沒有關系。如果她既不年輕,也不美,那她正好就是對您忠實的那一類。」
——「而且她也沒有多少錢。」
——「誰在談錢的話?那你是不是要跟錢結婚?你要娶的畢竟是個老婆啊。」
——「可她的腰也駝了。」
——「哎呀,你到底想要什麼?她連一點缺點都不能有嗎?」
很明顯,弗洛伊德的本色最起碼來說也算不上簡單。可是,讓我們來看看我們可以看到什麼吧。
.
.
(一)弗洛伊德在理論上的局限
1.潛意識基礎論:
俗稱」人為萬物之靈」,這靈就意味著人有語言,會思維,能自覺行動而區別於萬物,成為萬物之首。如果把潛意識理解為人們為精神生活的一種值得的補充形式與方面,那是無可厚非的。但像弗洛伊德那樣把潛意識抬得過高弗洛伊德竟理解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基礎與核心,而貶斥了意識對人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活動的調節指導作用作出一種合乎實際的理論概括
2.泛性論:
弗洛伊德把從對精神症病患的研究德出的有關性的情結與結論,擴大應用在嬰幼兒的攝食、排便等生理活動中,甚至推廣應用到人文學科領域中,違反了具體對象應作具體分析的實事求是的一般科學原則。弗洛伊德對於無論是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還是社會現象都應用同一規律,同一思維模式,也即他的泛性論去加以分析說明,雖引起過一般人不同與不同學科專家的重視與爭論,因而使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產生了較大影響,但它在理論上局限與錯誤始終是明顯存在的
3.本能論: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最不清楚的,但他重視本能,強調本能,並對本能加以歸類確極其明確。但是誇大了本能的作用,以它為主宰人的整個佸動的決定者,那就故過份強調本能兒將人混同於動物,降低為動物,突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從理論上是把本能絕對化,把人本能化、生物化,無視於人的社會性的實質。弗洛伊德的本能論也在實踐中產生的消極影響。因為按照他的理論,既然人有死之本能,表現為破壞與侵犯的天性,那麼犯罪與戰爭也就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客觀上不啻為現實社會中的破壞和侵犯行為進行辨護,提供的理論依據。
以上三方面的剖析來看弗洛伊德理論的不足與局限,可歸結為弗洛伊德在人性問題上的錯誤。
③ 愛情三原色理論中提到的愛情三種核心成分
激情、親密和承諾。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
(3)佛洛依德式愛情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早期愛理論之一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正如弗洛伊德經常將人性歸因於無意識的慾望,他的愛理論圍繞著對「自我理想」的需求。他對自我理想的定義是:個人想要成為的人的形象是他/她在被非常尊敬之後形成的。
另外一個理論由馬斯洛引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將自我實現放在頂端。他認為那些已經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是有能力去愛的。
而另一個關於戀愛的理論由雷克(Reik)研究得到。對於那些為了愛人而愛的人而言,戀愛是可以實現的,而不僅僅是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關於愛的理論從臨床基礎轉變為社交和人格基礎時,它們的重心便轉向愛的類型,而不是變得是否能去愛。在早期和後來的多種愛情理論中,有兩種特定的早期理論對史坦伯格理論有所貢獻和影響。
④ 弗洛伊德和的柏拉圖式愛情,是什麼意思
柏拉圖式愛情,是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愛情觀,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柏拉圖式愛情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與蘇格拉底式愛情是同義詞。柏拉圖式愛情根植於古希臘的理性主義傳統和同性戀愛風尚。
柏拉圖在對話錄《會飲篇》中提到最崇高的愛情是精神之愛,是愛的雙方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這種共同追求僅限於同性之間,只有這種愛才是高尚而珍貴的。所以說柏拉圖式愛情,最開始指的並不是一般的精神戀愛。而應該是同性之愛,且摒棄對性的慾望。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
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這就是柏拉圖偏重同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北大哲學系教授先剛也提出:柏拉圖在談論愛情時,如果不是全部,那也絕大多數都是指同性戀,尤其是指成年男子與少年男子之間的愛情。
⑤ 弗洛伊德的愛情觀是什麼
弗洛伊德並沒有專門提出關於愛情的心理學理論,但他在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時提到了愛一個人是為了實現「自我理想」。弗洛伊德通常都將人性歸因於無意識的慾望,所以他認為愛一個人是為了滿足對「自我理想」的需求,只有當一個人有了自己愛的人,並被愛人尊重後,才能成為他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的形象。柏拉圖的思想與後期心理學泰斗弗洛伊德的觀點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