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愛情心理各類情況分析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元好問《摸魚兒》
愛情是一種建立在性慾基礎上的,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高尚情感。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建立在性慾之上,對異性具有傾慕、珍惜之情的情愛;另一是由異性間所產生的依戀及理想、情操、個性追求等復雜因素混合升華而成的情愛。
在不同的時代,愛情會具有不同的特點,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道德禁錮使得中國古代男女的愛情迥然不同於近現代的愛情。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使得古代的男女其愛情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即便是張生和崔鶯鶯式的才子佳人也得經過「明媒正娶」方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事實上大部分的愛情卻得經受來自環境的各種考驗,往往來自世俗的眼光會使得愛情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即便是相愛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也不得不因為焦母的一句「看不慣」,從此天各一方,只能共赴黃泉。更多的是像陸游和表妹唐婉一樣,欲在一起而不得,遺恨終身,徒留《釵頭鳳》一曲供後人遙想。
看《神鵰俠侶》一書,印象最深的就是楊過和小龍女沖破世俗禁忌的愛情,而一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更是風靡了各大銀幕。當時年紀還小,十分不理解為什麼他們的愛情得不到社會的認同,為什麼他們在一起要經歷如此多的挫折,待長大才知道,原來封建禮教的威力更甚於小說中所描述的情形。分析楊龍二人的愛情,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日久生情」的典型。
一個是自小從未與任何外人接觸過的,純潔如孩童,另一個自小無人管教,狂放不羈,兩人在一個世外的古墓中朝夕相處十多年,由此而相互珍惜,相互依戀,雖然對愛情都還懵懂,可在雙方內心深處卻都已經對對方生死以之。愛情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潛意識在擇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從童年起,我們就開始認識和結仇異性,對異性產生好感,並將之潛藏在潛意識里,在潛意識里,將日常生活所接觸的許多零散、多樣的異性形象進行綜合,形成一個朦朦朧朧的模糊形象,作為性想像的對象,抑壓在潛意識里。在兩性交往中,個體的外表形象是引起異性好感並產生愛的首要因素。楊龍二人十數年未見外人,相互扶持。從小說中更可以看出小龍女貌若天仙,而楊過也像一個翩翩佳公子,雙方將對方視為性想像的對象那就更不足為奇了。而對雙方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是外在美,還有氣質美。氣質美,是指寓於兩性中,能使對方相容並產生好感之心理特點。它通過外表,言談舉止來表現。楊過的放浪不羈,而且談吐幽默,毫無疑問對異性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小龍女端莊淡漠,更增添了其神秘性。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便他們都不美,可相處十餘年,一起走過各種坎坷,其間所看到的雙方的內在美,自是不需多言的。
❷ 怎樣用科學解釋愛情
人際之間吸引的最強烈形式。
愛情與喜歡有3點不同:
①愛情有較多的幻想;喜歡則不是由對他人的幻想喚起,而是由對他人的現實評價喚起;喜歡不像愛情那樣狂熱、激烈、迫切,始終比較平穩、寧靜、客觀。
②喜歡是一種單純的情感體驗;愛情卻與許多相互沖突的情緒有聯系。
③愛情往往與性慾有關;而喜歡則不涉及這方面的需要。
有的社會心理學家曾設計了愛情量表和喜歡量表,用以測量個體間愛戀的程度和喜歡的程度。
愛情量表的部分項目是:
①如果我不能同他(她)永遠在一起,我會感到苦惱;
②對於任何事情我都會原諒他(她);
③我覺得對於任何事情我都會信賴他(她)。
喜歡量表的部分項目是:
①我覺得他(她)非常好相處;
②結識以後多數人對他(她)的反應是好的;
③他(她)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
運用這兩類量表,不僅可以大體反映個體間吸引是屬於愛情還是喜歡,也可以反映愛戀和喜歡的程度。
20世紀70年代有的西方社會心理學者把愛情分為6種類型:
①沖動愛情,又稱浪漫愛情。受到對方直接而強烈的身體吸引,總是想到對方,總想盡可能多地與對方在一起,對對方的判斷往往是不客觀的。產生的條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為個體提供真實的或虛構的愛戀對方的模式;有一個愛戀的對象;有自己情感的激發,而且理解這種情感是由愛戀對象所引起。對於這種愛情是否能長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
②自我中心愛情。愛情的個體並不希望被愛戀對象束縛,也不希望愛戀對象被自己束縛,把愛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戰和解決難題,避免因承諾而造成負擔。
③依賴愛情。具有這種愛情的人常表現得焦慮不安、寢食不佳、妒忌心強烈,結局多為悲劇性。
④實用性愛情。愛戀者尋找在個性、宗教信仰、興趣、背景等條件方面相配的愛戀對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適的愛戀對象,雙方的感情能進一步發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這種愛情形式較為多見。
⑤結伴愛情。不像沖動愛情或依賴愛情那樣激動人心,雙方開始時是朋友,具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在一起工作,逐漸發展產生愛情。具有這種愛情關系的雙方,即使後來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關系。
⑥利他愛情。一種典型的基督教愛情觀念,帶有忍耐性和仁愛色彩,不要求得到回報。這種愛情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難以做到。
愛情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一些文化人類學者的研究表明,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於愛情有不同的理解。愛戀雙方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他們之間具有哪種愛情,而是取決於他們對愛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愛情解釋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愛情,動物只有生理上的本能反應,為了物種的延續性而一代代交配下去。人進化了,擁有了精神世界,於是愛情誕生了。最初的愛情只是簡單的喜歡而已,經過上千萬年的演化,隨著精神世界的發展,愛情越來越復雜,逐漸超越了「喜歡」的范疇。現代愛情建立在豐富的交流感知方式和社會信仰上,但仍然脫離不了原始的生理特徵。
愛情是什麼,不過是精神上升華了的喜歡而已,不過是他異或她成為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個人的意識交融在一起,然後精神愛情和生理愛情完美的結合起來,再後來,你們告別父母,互相依靠的共渡一生。養育後代本是原始行為,在進化了的精神世界裡這被稱作「愛情的結晶」,這就是愛情的產物。
愛情是一種奇妙的精神產物。人創造愛情、品嘗愛情,有時候卻被愛情折磨的死去活來卻心甘情願。愛情又是一種奢侈品,有些人玩不起愛情,硬要把命運和已頹廢的愛情捆綁在一起,他們沒有名字;有些人生來就有玩弄愛情於股掌之上的資本,但他們不懂愛情,他們叫帥哥或者美女;有些人沒有愛情,兩個人在滄桑的歲月中,愛情之花還沒開放就衍變成親情,他們有名字但沒人知道;更有些人經歷或假想了太多不成熟的愛情,他們叫嚷著把愛情展現給世界看,他們是詩人或者精神病患者。
緣分是一種借口,明明想佔有對方,說我們緣分註定在一起;分手了,又說我們緣分已盡;不明真正的原因卻歸於緣分是一種虛偽,但所有人都願意被這緣分的表象所覆蓋,這就是愛情的可愛之處。
愛情文學作品是如此的豐富,愛情被宣揚成高度理想化的東西,事實上的愛情卻是平淡如水,這就是現實,但很多人不懂,尤其是女人,認為那才是真正的愛情,於是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愛情的最終歸宿是親情,真正的愛情一般來說只能維持十八個月,到了期限兩個人的愛情還沒有結合成親情,於是進入愛情疲勞期,主要通過生理上本能的審美疲勞來體現,因為人是動物,最終擺脫不了動物的定義 .
❸ 心理學角度分析愛情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傷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系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系,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彷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愛的關系今與昔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你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你、隨時隨地把你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系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你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你,給你空間。彼此互許終身之後,你會覺得∶為什麼我所要的,你卻不給我?在愛情中的人,心理上往往退化回到嬰孩時期—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爸媽就應該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中用哭鬧,處罰對方,強求他來滿足你心理需求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深度心理學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剪不斷,理還亂之錯綜復雜的愛情關系中,找出一些頭緒,讓我們在分析處理問題時,掌握較正確的方向。
所謂移情作用就是把對過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曾想從一些重要人物身上獲得卻未能如願的情感需求,希望從目前的關系中得到滿足。
很多人因為從小在某一方面心理上的匱乏,一旦得到相關的滿足,不管人時地是否合宜,就掉進愛的陷阱了。例如有位女士,是第四個女兒,從小在家中常被忽視,有次與家人外出走丟了,父親卻渾然不覺。她從小自尊心低落,覺得自己是個丑小鴨,渴望得到父親珍愛,卻未能如願。上研究所時,有家有室年近半百,滿有慈父形像的教授開始注意她,欣賞她時,她就覺得無可救葯地愛上了這位教授,本無心要破壞別人家庭,卻不知不覺中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許多外遇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每個人都情有可原,他們不是十惡不赦,只是如你如我充滿了人性的軟弱。
廣角及望遠
人的心理需求很多,就像照相機有廣角及望遠鏡頭,用望遠鏡頭對准某一對象時,此對象變大,而其它對象就變成模糊的背景。這就像肚子餓時去市場買東西會買得特別多,因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當你吃飽後,需求又不一樣了。食物像被廣角鏡頭溶回背景中,但吃飽後你口渴了,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遠鏡頭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變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這個新的對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滿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起初,你也許期望一個慈父般的伴侶,但當你被照顧、被關注的需求滿足後,你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心理需求,開始要求獨立、自主。人是會成長會改變的,沖突於是產生。我們剛開始從愛情關系中可以得到滿足,但因為我們的心理需求會隨人生情況而改變,所以,兩人結婚以後還要不斷適應,不斷學習才好。
造成情人間強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 Quest To Be Whole」—「完整之我」的追尋。
按照心理學大師楊格的理論,每個人都身具「顯性」與「隱性」(或稱「影子」)人格。換言之,每人除了表現外在眾人所見之「顯性人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覺型」。通常,「分析型」者著重邏輯思考與客觀評斷,但是當他在強調與表現「理性」 時,便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細膩多情「感性」部份的人格,壓抑到潛意識深處,變成隱性的「影子人格」。
❹ 心理學有哪些關於愛情的有趣的實驗研究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曾說:我們雖然越來越有智慧,但親密關系卻越來越難以修煉。
越來越多的人,在愛情最初期,總是能攻克一切困難,與愛侶堅守愛情;然而最後還是無疾而終。究竟愛情需要怎樣經營?戀愛中又有哪些心理學的小常識呢?
1.「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情感受到阻力時,人們經受的磨難,便瞬間化為催化劑,反而促進男女雙方的感情。
感情越是容易受到阻力,越是容易激發強烈的情感。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小說《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男女主人公誠摯相愛,但是因為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面對眼前的風雨,他們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不惜以命抗爭。
就是因為愛情的力量,才使得他們二人敢於沖破家庭仇恨。
不僅僅是小說里,生活中那些不被周遭認可的戀人,那些因為異地相隔天涯的情侶,都會視阻礙為仇敵;而此時自己的伴侶如同一位和自己站位於同一陣線的戰友一樣,在同一個陣營下與自己同仇敵愾。
所以,障礙本身會增加人的逆反心理,就好像青春期不允許早戀,我們卻偏偏想要嘗試一樣。
❺ 如何分析愛情
愛情?是什麼?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我們往往付出的太多~敢問人世間有幾段真正的「你情我願」的完美情緣~其中的苦樂傷悲誰又可以看得清?說到最後,愛情不過是一種感覺,一種為了心中的那個他(她)可以無私無畏的付出不求回報;一種只要是看著他(她)是幸福的,我們就會含著微笑祝福他(她),哪怕轉過身來默默地拭去不知不覺掛在眼角的淚珠;更是一種苦痛且幸福的期盼……
愛著一個人的時候,
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他(她)的,不經意間我們也許忽略了感情應該是對等的,我們在付出真心的同時也一再奢求對方給予同樣的熱情~然而,人無完人啊,每個人由於個性因素,不可能完全理會另一半的良苦用心~此時,適時的溝通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為心愛的他(她)打開心扉吧,既然愛他(她),就不要讓他(她)的心獨自承受一切,學會互相包容、理解的同時還要把一份理性的愛賦予他(她),讓他(她)堅信
,你的愛只屬於他(她)一個人的……
愛,已如此,還用再多的言語了嗎?愛情的經營也是一門學問,好好地進修吧,到了最後,我們終究會收獲一份屬於自己的完美愛情,祝你好運了!
❻ 研究愛情的方法
愛情有的時候也是可以經營的。
愛人——愛你的人或你愛的人——有時就像是我們的客戶,一切發生在客戶之間的合作、妥協、忠誠與背叛等關系都有可能發生在愛人的身上,因此,要想有一個完好的人生就一定要肯花心思,必要時,要象經營我們的客戶一樣去經營情感。只不過維護客戶關系的關鍵是利益驅動,而情感的利益則是指付出與得到也要收支平衡,任何傾斜的態勢都不可能維 持太久。當愛人如客戶好多女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男人結婚就變臉。可為什麼會變臉呢?我發現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男人忽然間不肯無條件讓步了,這是女人措手不及的,也是她們不願接受的,好比早晨他還是亞瑟,軟弱可欺,可是到晚上回來就變成牛虻了,會扎人了。那麼,男人為什麼忽然間變得強硬了呢?很久以來,我們大多都是從男人的劣根性、婚姻的疲倦期、女人的階段性等方面尋根究底,卻很少從客戶關系來解讀這個問題。其實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愛情有時也象兩個人的生意,你推銷你的情感,我販賣我的才能,兩個人在某一個點上達成互利互惠,於是建立起逐漸穩定的「客戶」關系,最後發展成夥伴關系。男人忽然變得強硬,可能與他的「客戶需求」不斷發生變化有關,比如他以前需要女人小鳥依人,在他耳邊唧唧喳喳,現在可能需要她閉嘴,還他一個安靜讀書的空間;也可能是對女人的「客戶服務」不滿意;還可能與女人一路上都是欺負男人已形成了慣性,導致他們達到了承受極限有關,就象兩人做生意,一方總是占另一方的小便宜一樣,開始時,男人可能會不計較,可是,當生意越做越大、當他發現對方似有獨吞利益的趨勢時,他就不由不憤而抗爭了。當然也有男人不抗爭的,少。反過來對男人也一樣,一個溫柔可人的小鳥是怎麼變成喋喋不休的鴨子的呢?這中間有沒有女人的需求在變化而男人卻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的情形呢?我想一定有,對此,男人也應該反思。如果一個男人的智慧僅僅體現在談判桌上、而不是同樣應用於家庭生活的話,那是不值得稱道的。——問題是物質交流有利益,情感世界也有利益嗎?我想是有。比如,5月初晚報曾經登過一組婚姻在城鄉結合中裂變的稿件,寫了兩個男人的血淚控訴:大意是他們的城裡妻子瞧不起他們農村的出身、不讓他們的父母進家門,不許他們跟家鄉的人有往來,不許他們接濟自己的親人等等,反正令他們活在被侮辱被踐踏以及人格被扭曲的狀態中,就表明了在他們家的情感世界裡,他們決不是情感利益的獲得者,也不是分享者,而是被剝削者。為此我們必須要經常參考協調客戶關系的辦法來處理與愛人的關系。比如,合理分配利益——無論是物質利益還是情感利益;比如,雙方要本著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互相妥協的境界而奮進;再比如,經常溝通以取得價值觀上的不斷趨同,以及多運用些為增進感情不斷採取的小恩小惠等手段。經營愛情是一種能力,因為情場亦如戰場,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敗下陣來,賠進一生。但千萬記住:客戶與愛人也不是全象,比如客戶越多越好,而愛人只能有一個,這是二者之間最大最本質的區別。情感也有南北回歸線每個人都有一個情感底線,因此,我們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找出自己的這個底線,並想盡辦法告訴對方,就象大話西遊說的:你要說話,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我斷斷續續地看過一部電視劇,不記得叫什麼名了,反正是魏子和沈丹萍演的,劇中有一個情節讓我非常感動。故事的大意是沈丹萍與魏子是一個大院里長大的同學,後來又一起下鄉到內蒙古。沈丹萍一直喜歡魏子,而魏子卻只是拿她當妹子,他喜歡的是另一個肖姓女同學,而肖同學呢,又喜歡另一個壞蛋男同學。後來,那個壞蛋男生用卑鄙的手段上了大學,而肖同學則因為生他的孩子難產而死,留下一個私生子託付給魏子代養。再後來,大家陸續返城,魏子意外遇到肖同學的妹妹,兩人發生了戀愛,經過許多磨難,最後終於結合在一起。故事本身毫不起眼,最出彩的是沈丹萍的角色。她非常善良,對每個人都特別好,孩子也喜歡她。多年來她始終默默地愛著魏子,後來卻引起自己的老公和肖妹妹的誤解與猜疑,老公要離婚,肖妹妹以為私生子是魏子與她的要與魏子分手,恰在此時,沈丹萍得了絕症。於是,這個善良無私地活了一輩子的女人沒有選擇跟任何人解釋,而是離了婚,並准備與魏子結婚,直到死前,她才把一切真相寫了一封信告訴肖妹妹。她所以這么做的理由只有一個:反正我已是要死的人了,我一定要為自己自私地活一次。電影《庭院里的女人》講述的也是一個端莊賢惠的大戶人家的太太人生蛻變的故事,她偷情、拋夫棄子的理由更簡單,因為為家犧牲了20多年,現在要過一過真正可以屬於自己的生活。這讓我體會到了人性中最本質最真實的一面:情感是有底的。沈丹萍的付出底線是「死前一定要得到」,庭院里的女人的付出底線是「我伺候了你20多年」,那麼你的付出底線是什麼呢?愛人的付出底線又是什麼呢?無論一個人多麼的善良、隱忍、無私、忠誠,到了她所能承受的付出底線時,她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背叛。我一直設想,客戶合作的基礎是上有一個利潤底線,下有一個支出底線,只有不超出這兩點就能保證合作的前提。那麼,是不是每個人的心裡也應該都有兩條情感承受線呢?我想應該是的。我把它們分為付出底線和基本情感滿足底線,我相信它們就是情感的兩條南北回歸線,框定了情感太陽的走向:只能在兩條回歸線之間徘徊。如果超越了這個范圍,情感世界必然是坍塌的。因為世上從來就沒有不求索取的愛,任何付出都是為了回報。
所以,要想贏得一個圓滿的人生,最好的辦法是經常象研究你的客戶不斷變換的需求一樣,去研究你自己和你愛人的情感承受線,並做到彼此心裡有數。只有這樣,人才能跟上愛情的步伐。
❼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研究愛情,如何才能認清愛情
根本就沒有辦法認清愛情,因為每一個人對愛情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的認清愛情。
❽ 怎樣和女孩探討愛情的情感關系
1「慢慢來,不要著急」是這一階段的重要原則。俗話說:心急吃不了人豆腐。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堅實的走好每一步,才能達到「功到自然成」的地步。談戀愛也是一樣,不要過分直白露骨讓女孩子一眼就能看出在追她。一般來講,雙方一見鍾情的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從交往→認同→好感→吸引的步驟而發展的,也是隨著了解的不斷增加而實現的,所以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2起步的調子要低;與女孩子交往起步的時候,首先把關系定位到「朋友」一檔,作為朋友就需要交往、交流,在交往中相互了解、相互增進情感,進而順其自然地把關系向前推進成為「好朋友」,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情感歷程,不要幻想認識三天就答應嫁給你,要充分的交往、了解,感情不是憑空產生的。一般來講,與女孩子接觸的初始階段和進一步接觸階段,她們普遍都比較自尊,同時也比較喜歡察言觀色,更喜歡從言行中觀察和歸納交往對象特質和品行,所以這一階段談論雙方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之外,幽默以及恰當的表現自己就顯得比較重要了,但是千萬不要說「追你」。如果你不提「追」字,即便是出現一些令女孩子不太認同的言行(人無完人),女孩子也就沒有機會來「拒絕」你——你沒追她,她怎麼拒絕你呢。!這樣既可以減輕女孩子的心理壓力,又可以使你們能順利的交往下去。
3交往過程張弛適度;我們知道,世界上的生命發展成長都遵循著一個規律——有張有弛,張弛適度,這一點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家養的三角梅。與女孩子交往也是一樣,要有張有弛,不要整天纏著人家。如果整天纏著人家,換了你,我想你也會膩歪的。有人說,追女孩子的關鍵是要運用好「忽冷忽熱、欲擒故縱」八個字,你想想整天纏著人家,因為人家的大腦沒有一個歸納整理的過程,自然感覺不出你優秀或出色的地方,適當「冷」上那麼個一兩天,女孩子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歸納整理,這個時候就會感覺到與你交往幸福、愉悅和快樂了,當然再見起面來,也就會融洽許多。另外就是不要表現出「非你不娶」的志態,這個姿態不僅不利於雙方的了解和磨合,而且還會為日後的共同發展或共同生活埋下隱患,所以,有時候可以耍一點善意的小花招,對於更進一步的發展和了解也是可取的。
❾ 如何從科學角度解釋愛情這種玄妙的問題呢
愛情到底是什麼,估計很多人都會比較好奇,雖然從古至今有很多的愛情故事讓我們感到非常的唯美浪漫,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一個正確的關於愛情的定義,也許有人會說愛情就是兩個人在一起可以包容你身上所有的缺點,而且可以為你無限的付出不求回報,就像是西方結婚的誓言中所說的那樣,不管貧窮富貴還是生老病死,都會不離不棄。當然也有人認為,愛情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人類大腦的一種化學反應的過程,也或者是人類大腦一種未被發現的特殊機制反應,但無論如何愛情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千百年來在我們這里的生產過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來論證一下到底什麼才是愛情?
那麼愛情是否真的可以永存?其實現在很多地方都表示愛情並不是能夠永存的,但也有科學家表示其實愛情是否能夠真的永存,主要還是看我們自己如何對待愛情,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當兩個人彼此之間習慣相互的熟悉,就會將自己定義為某種關系中的一部分,所以從廣義上來說,愛情其實應該是可以永恆下去的,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一方發生了改變,那麼也會導致愛情的終結。科學家費舍爾表示,他的研究就證明愛情其實是可以延續的,而且最起碼延續數十年之久,在他的一項最新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結婚已經20多年的夫妻,但是他們的大腦之中那種浪漫的愛情因子依然非常的活躍,也就是說他們依然保持著那種初戀時候的浪漫愛情感覺,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愛情應該是可以長久保存下去的,關鍵是你在進入愛情的初期是否找到了對的那個人。
❿ 愛情心理學的各理論
愛情的現象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寫、可以去解釋、可以去研究…但愛情的美只能在感動中得以體會,那是一個充滿了想像與超脫現實的生命經驗。為什麼一個人可以那樣的去愛另一個人?在心理學的眼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愛情理論,主要有兩類范疇:社會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愛情理論,在這里我們先介紹社會心理學家的愛情理論。 Rubin(1970)開始將愛情定義成對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之後,使得愛情得以並入人際吸引之社會心理學主流內,並能使用一般測量方法研究愛情。
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度,他從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之文獻資料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經過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他發現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其愛情量表中包含三種成分:
1.親和和依賴需求。
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性與獨占性。 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1973)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兩階段的研究,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形態∶
情慾之愛(eros)、游戲之愛(lus)、友誼之愛(storge)、依附之愛(mania)、現實之愛(pragama)及利他之愛(agape)。
所謂的「情慾之愛」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並且是羅曼蒂克、激情的愛情;
游戲之愛:視愛情視一場讓異性青睞的游戲,並不會將真實的情感投入,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友誼之愛:是指如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定的愛
依附之愛者對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現實之愛者則是會考慮對方的現實條件,以期讓自己的酬賞增加且減少付出的成本的愛情;
利他之愛者則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度,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承接Rubin將愛情視為態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編制愛情態度量表來驗證Lee的愛情類型理論,研究結果發現的確有六個向度,因此驗證了Lee的理論。此量表有六個分量表,分別代表不同的愛情類型,每個分量表各有七題,總共有四十二題,采五點量表的反應方式回答對各陳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後,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為測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學者的認可。 除了上述Rubin發展的愛情量表中將愛情成分分成三類之外,Sternberg(1986)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三種成分: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
所謂的親密是指與伴侶間心靈相近,互相契合,互相歸屬的感覺,屬於愛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指強烈地渴望與伴侶結合,促使關系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相關的動機驅力,屬於愛情的動機成分;
而承諾則包括短期和長期兩個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個體「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的部分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諾,屬於愛情的認知成分。
隨著認識的時間增加及相處方式的改變,上述的三種成分將有所改變,愛情的三角形會因其中所組成元素的增減,其形狀與大小也會跟著改變。三角形的面積代表愛情的質與量,面積愈大,據Sternberg(1986)的說法:「三角形越大,愛情就越豐富。」
Sternberg(1986)進一步提出:在三種成分下有八種不同的愛情關系組合,其分別為:
1.喜歡:只包括親密部分;
2.迷戀:只存在激情成分;
3.空愛:只有承諾的成分;
4.浪漫之愛:結合了親密與激情;
5.友誼之愛:包括親密和承諾;
6.愚愛:激情加上承諾;
7.無愛:三種成分俱無;
8.完整的愛:三種成分齊聚於一個關系當中。 這個理論與下一個要介紹的理論一樣,主要是探討親密關系如何發展,兩者的差別是前者屬於階段論,後者則屬於社會交換論。首先先介紹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論,他認為親密關系的發展,依雙方接觸的次數多寡來看,可分為「刺激(Stimulus)」、「價值(Value)」、和「角色(Role)」叄階段。
刺激階段:通常雙方第一次的接觸即屬於刺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雙方彼此間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條件上,例如被對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價值階段:一般而言,雙方大約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觸,便屬於價值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價值觀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階段:通常雙方大約第八次以後的接觸,便開始屬於角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對對方的承諾,主要建立在個體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關系中,對方對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雖然Murstein認為親密關系包含刺激、價值、和角色叄階段,但其實在親密關系的每個階段中,這三種因素對關系都有影響;只是在每個階段中,各有一個因素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以整個關系發展歷程來看,刺激因素依開始占較高的比重,之後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而逐漸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後會趨於一個平穩的水準;至於價值因素雖然一開始時的比重較低,但關系發展至「價值階段」的時候,這個因素的比重會迅速提高,不過在「角色階段」時,其比重也會趨於平穩,且最後平穩的水準所佔的比重,也比穩定後刺激因素所佔的比重高;同樣的,角色因素一開始最低,到「角色階段」則會超越其他兩個因素,且隨著關系的繼續發展,其比重也會不斷地往上提升。
Rusbult的投資模式
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來看親密關系的發展,認為親密關系中的雙方,在此關系中互相有所得失,並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評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關系中付出與收獲,再以此評估為基準,決定其對關系的應對方式;在這類理論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資模式是其中較重要的一種。
Rusbult(1980,1983)認為男女親密關系中的「承諾(commitment)」,是由滿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及投資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決定。根據投資模式的預測,當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關系有較高的滿意度、知覺到較差的替代性品質,以及投資了較多或較重要的資源時,便會對此親密關系做出較強的承諾,也就是較不易離開此關系。簡單來看,可用一個方程式加以說明:
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承諾滿意度:
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於他在此關系中所得到報酬及所付出的成本,會評估相互抵消後的實際結果;隨著關系的長期發展,彼此的相互依賴性會隨著提高,而開始將伴侶的結果和整個關系的結果也並入實際結果的計算,例如和伴侶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擔他的痛苦。此外,個體也會依據過去曾有的親密關系及有關的經驗(例如與家人和朋友所討論、比較的結果),形成一個自己對關系所應得結果的預期水準。最後個體會將在關系中獲得的實際結果,與此預期水準相比較,而產生對此親密關系的「滿意度」:當實際結果愈好,預期水準愈低,則滿意度愈高。
替代性:
「替代性」指的是對放棄此親密關系的「可能結果」的好壞判斷,「可能結果」包括發展另一段親密關系、周旋在不同的約會對象間、或是選擇保持沒有任何親密關系的單身狀態等。個體對於此關系外可替代關系內伴侶的可能對象,其考慮的因素不只包括特定的喜歡對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對象,以及個體對自己能否離開此關系的能力的主觀知覺與客觀評估。此外,個體的內在傾向與價值觀也會影響替代性的主觀知覺:例如當個體覺得有自信、有價值、有高自尊、及有強烈的自主性需求時,通常會知覺自己有較佳的替代性品質,而較容易離開此親密關系。
投資量:
「投資」是指個體在親密關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資源。「投資」與報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是「投資」通常不能獨立地從關系中抽取出來,而報酬與成本可以;第二是當關系結束時,「投資」無法回收,而會隨著關系的結束一並消失。因此投資會增加結束關系的成本,使個體較不願也不易放棄此關系,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增強了個體對此關系的承諾。
個體投資在親密關系中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投入的資源,如時間的投入、情緒能量的釋放、個人隱私的想法與幻想的揭露,以及為伴侶所做的犧牲等;另一類是間接投入的資源,如雙方彼此的朋友、兩人共同的回憶,以及此關系中所特有的活動或擁有物等。此外,在長期親密關系中所形成兩人一體的認同感,長期相處下來所建立的默契與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補的一些記憶與訊息等,也是會隨著關系結束即失去的投資。個體所投入的資源層面愈廣、重要性愈高、數量愈多,則表示其投資量愈大;當個體在此關系的投資量愈大時,對此關系的承諾也愈強。
承諾:
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諾」,是指會使個體去設法維持這份關系,以及感覺依附在此關系中的傾向。因此承諾的定義包含兩個部分:行為的意向與情感的依附。
當個體對一份親密關系做出承諾後,不僅代表他想維持這份關系並依附關系下,也會促使個體做出種種有助於維持此關系的行為:例如與他人作一些適應性的社會比較,並選擇性地加以解釋,以便得到此關系是「很好」的知覺;對於對個體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壞現有關系的替代對象,盡量拒絕與其接觸或相處的機會;採取有效的方式,處理有關忌妒與第三者介入的問題;自願為此關系作一些付出與犧牲;以及當伴侶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時,採取順應而非報復的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