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是如何看待愛情的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節選《佛說四十二章經》
Ⅱ 佛說什麼是情什麼是愛
佛說 什麼是愛?什麼是緣?佛說什麼是愛?什麼是緣?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佛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愛之苦佛說: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佛說: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佛嘆道: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佛說:宇宙與人,皆有五類:色、受、想、行、識,合為五蘊。物質世界的五蘊熾盛,引誘著人的五蘊炙盛,於是種種貪欲翻卷了起來,將人掀入慾望的三千弱水之中,一沉一浮。所謂的只取一瓢飲,成了昏黃卷冊中一句死氣沉沉的偈語,喪失了當年棒喝震耳的亢然音效。那一根空心的蘆葦,再渡不起我們沉重的身軀。
佛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佛說如何遠離愛之苦佛說: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佛說:放下紅塵之事得人間大道!好淬煉舍利子得正菩提!渾忘世間一切煩惱。
風聲,雨聲,一世的相思。涅磐,頓悟,一世的禪鋒。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佛說: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產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觀點產生了過去、未來,產生了好、壞、順、逆,人一直活在企盼與慾望中。當小我消失變成無我時,?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佛說: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Ⅲ 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
當我們在談愛的時候,伴隨它的還有一個字,叫情。但是這兩個字要想更好地理解,從詞性上首先要把它拆開。一個是愛,一個是情,絕大多數人愛情里沒有愛,只有情。
基於佛法的基本定義來說,「情」是情緒,一個豎心邊加一個青草的青。那心裡長了草是什麼?是雜念。
當放在生活裡面,情是什麼?
情是我們的感受。有感而生情,是我們的情緒、喜好。所以當愛「著於情」的時候,就成了情緒,就開始千頭萬緒,連綿糾纏。所謂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情執,由愛情進入情緒,最後產生執著,形成情執,而情執就導致了苦難的發生。
那什麼是愛?
繁體字是個「受」字頭,中間有個「心」,下面一個類似朋友的「友」,沒了「心」就是「受」,感受的「受」,接受一切、忍受一切、承受一切。但是有「心」的時候,他就是鮮活的,被稱為「愛」。
再簡單一點,什麼是愛?
用自己的心接受一切,把所有人當朋友一樣對待,可以稱為愛。在傳統文化裡面談兩個人夫妻之情、男女之間相處之道有很好的詞,叫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相敬如賓,彼此像朋友一樣,把他放在你的心裏面。真的朋友間是可以接受彼此的不好,去欣賞他的優點,而且為對方去付出,又不過度干涉。我們往往是陷於情執,最後導致的是因佔有而發生的過度干預,最後把自己拖入了苦難的地獄。而從來沒有過真正簡單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真正的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包容對方、接納對方、用心地陪伴對方。
關於愛情我們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的是付出愛、享受情,而不是佔有愛,困於情,這是本質的區別。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Ⅳ 佛陀有沒有感情
佛陀不是沒有感情,正因為感情至臻才舍己為人,為蒼生著想,這種感情是大愛,你可以愛自己的孩子,老婆,親人,但你發現有些人很可憐,你也會同情,佛陀不只是同情,他發現人更的痛苦來源,用實際行動要去解救他們,既然做了這個選擇鐵定要放棄很多自己私利的東西,有些私利的感情在佛陀看來也是痛苦的根源,佛陀看清了眾生的貪嗔痴的原罪,明白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空無,佛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發大願渡一切苦厄。
佛弟子千百之眾,以現在看可能有數十萬人,若不是有情怎們能凝聚這么多的追隨者,佛說:「萬物皆有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光是人、動物,胎生,卵生,乃至山川,河流,石頭在佛的眼中都是需要去關愛的。
最簡單的來講,房子住久了你會有感情,東西用久了你會捨不得丟掉,愛一個人愛久了你會包容他的所有,人是自私的只反應在自己利益相關的 情感 上,但對於佛陀來說,反應在眾生萬物的不舍和慈悲中。
現在心理學研究,你看到的世界是好還是壞,其實都是你自己的內在投射,簡單來說心中是佛,看誰都是佛,心中有魔,身外便是魔!可見佛的內在是多麼慈悲有愛,多麼重感情以至於超乎尋常。
一位高僧大德曾經講到釋迦摩尼佛的能力,我們常人有悲歡喜怒,遇到事情我們產生相應的 情感 ,這就是被情緒所束縛,煩惱在這過程產生。但是釋迦牟尼佛是不受到這些事情的困擾的,但佛是可以感受到這種苦的,佛陀控制自己從極悲到極樂隨意轉換,對佛來說,極悲不悲,極樂不貪,完全不受其所左右。這並非無情,佛的情都化作大慈大悲貢獻給眾生,已經沒了自我。這超級境界也許沒人能體會得了吧!
佛陀是大行者用自己畢生精力去踐行度化蒼生,為蒼生長遠謀劃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感恩與愛,佛陀的年代已經遠去,但佛陀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們,佛陀的思想,讓人們更加有倫理道德,讓人與人的相處更加融洽,最後發現我們的正想 情感 因為佛陀思想變得更加豐富和光明,其實到最後發現佛的思想就是讓我們彼此感恩愛護對方,這里有愛情,有親情,有友情,有孝心,有陌生的同情,有幫助他人的施捨心,有擔當的責任心,不放棄的無畏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心,這哪裡是沒有感情啊?這是眾生感情的大集成啊!也許佛陀的大愛已經化作陽光的守護,化作山川河流的滋養,融化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我們心中都有一尊佛陀只是你不自覺罷了!
佛陀的感情是改造升華了的感情,雖然這股力量的本源是一樣的,但受用已完全不同,已經遠遠脫離了欲,愛,情的階段。一般叫做慈悲更合適。愛眾生到了極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就是慈悲。
佛陀肯定有感情的,他的感情就是普渡眾生。
Ⅳ 佛說愛是什麼
佛說,愛情是一種宿命石頭問:「我究竟該找個我愛的人做我的妻子呢?還是該找個愛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你自己的心底。這些年來,能讓你愛得死去活來,能讓你感覺得到生活充實,能讓你挺起胸不斷往前走的,是你愛的人呢?還是愛你的人呢?」
石頭也笑了:「可是朋友們都勸我找個愛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說:「真要是那樣的話,你的一生就將從此註定碌碌無為!你是習慣在追逐愛情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個自己愛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腳步也就停滯下來了。」
石頭搶過了佛的話:「那我要是追到了我愛的人呢?會不會就......」
佛說:「因為她是你最愛的人,讓她活得幸福和快樂被你視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還會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樂而不斷努力。幸福和快樂是沒有極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將沒有極限,不會停止。」
石頭說:「那我活得豈不是很辛苦?」
佛說:「這么多年了,你覺得自己辛苦嗎?」
石頭搖了搖頭,又笑了。
「既然這樣,那麼是不是要善待一下愛我的人呢?」
佛搖了搖頭,說:「你需要你愛的人善待你嗎?」
石頭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說:「說說你的原因。」
石頭說:「我對愛情的要求較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這裡面夾雜著同情,夾雜著憐憫,我要求她是發自內心愛我的,同情、憐憫、寬容和忍讓雖然也是一種愛,盡管也會給人帶來某種意義上的幸福,但它卻是我深惡痛絕的,如果她對我的愛夾雜著這些,那麼我寧願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絕我的愛意,在我還來得及退出來的時候,因為感情是只能越陷越深的,絕望遠比希望來得實在一些,因為絕望的痛是一剎那的,而希望的痛則是無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經說出了答案。」
石頭問:「為什麼我以前愛著一個女孩時,她在我眼中是最美麗的?而現在我愛著一個女孩,我卻常常會發現長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問:「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麼愛她,在這世界上你是愛她最深的人嗎?」
石頭毫不猶豫地說:「那當然!」
佛說:「恭喜!你對她的愛是成熟、理智、真誠而深切的。」
石頭有些驚訝:「哦?」
佛又繼續說:「她不是這世間最美的,甚至在你那麼愛她的時候,你都清楚地知道這個事實。但你還是那麼地愛著她,因為你愛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靚麗,要知道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但你對她的愛戀已經超越了這些表面的東西,也就超越了歲月。你愛的是她整個的人,主要是她的獨一無二的內心。」
石頭忍不住說:「是的,我的確很愛她的清純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氣。」
佛笑了笑:「時間的任何考驗對你的愛戀來說算不得什麼。」
石頭問:「為什麼後來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反倒沒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種相互依賴?」
佛說:「那是因為你的心裡已經潛移默化中將愛情轉變為了親情。」
石頭摸了摸腦袋:「親情?」
佛繼續說:「當愛情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是會在不知不覺中轉變為親情的,你會逐漸將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這樣你就會多了一些寬容和諒解,也只有親情才是你從誕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別無選擇的,所以你後來做的,只能是去適應你的親情,無論你出身多麼高貴,你都要不講任何條件地接受他們,並且對他們負責,對他們好。
石頭想了想,點頭說道,「親情的確是這樣的。」
佛笑了笑:「愛是因為相互欣賞而開始的,因為心動而相戀,因為互相離不開而結婚,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寬容、諒解、習慣和適應才會攜手一生的。」
石頭沉默了。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宿命。
Ⅵ 佛說什麼是愛
佛說:愛是著迷,是兩個靈魂的正負對撞。相撞的火花是最美的光芒。
佛說:情是不舍,是牽掛,是衷腸。是曾經滄海水,是垂淚到天亮。直叫生死相許,直叫寸斷肝腸。情無價,情傷。只要真心呵護,情就不移,地久天長。
佛說:不可見,不可奪,剪不斷,理還亂,很綿長。是歡樂,是憂傷。註定冥冥中,猶如千絲網。愛恨情仇皆是緣,一生一世在身旁。婆娑世界,佛渡一切有緣人。
(一)(梵tr!s!n!a^,藏sred-pa)十二因緣之一。又名愛支。也譯為『渴愛』,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
可分為色愛以至法愛的六愛,或欲愛、有愛、無有愛的三愛。緣認識而起的苦樂等感受一產生,對苦受就有憎避的強烈欲求;對樂受就有愛求的熱望。這些強烈的欲求或熱望,即是愛。也就是以愛來表示對苦樂受所產生的愛憎之念。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大正27·119a)︰『雲何為愛?謂雖已起貪愛、淫愛及資具愛,而未為此四方追求,不辭勞倦,是愛位。』《俱舍論》卷九(大正29·48c)︰『貪妙資具,淫愛現行,未廣追求,此位名愛。』
說一切有部將十二因緣分三世兩重因果,以愛、取、有為三因,然經量部謂此乃違背經說,而主張唯有由樂等三受引生的三種愛,是為愛支。
亦即為欲界苦所逼惱,於樂受所生欲愛(ka^ma-tr!s!na^),於色界初二三禪之樂受及第四禪非苦樂受所生色愛(ru^pa-tr!s!n!a^),或唯於無色界非苦樂受所生無色愛(aru^pa-tr!s!n!a^),是為愛支。
又,唯識大乘唯立一重因果,名愛取有三者為能生支,其中,愛為第六意識相應俱生煩惱,系正緣後有而起的潤生之惑。
(二)九結之一︰即愛結(anunaya-sam!yo-jana)。又譯為隨順結。指染著於境的貪煩惱。
《大毗婆沙論》卷五十(大正27·258a)︰『雲何愛結?謂三界貪。然三界貪,於九結中總立愛結,七隨眠中,立二隨眠。謂欲界貪,名欲貪隨眠,色無色界貪,名有貪隨眠。於余經中,立為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愛的最佳的定義應該是真心對待某個生命體或物體(可以是人、物品、動物),使其整體感到快樂,但被愛不一定感到快樂。
愛是無私的奉獻與給予,包括物質、感情、行動等形式。有愛的人有朋友,博愛的人朋友廣。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本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雖然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一個普世的愛的定義難以道明,但並不是不可能成立(薩丕爾-沃爾夫假設)。
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對名譽的愛、對他人的愛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著不同的重視程度。愛本質上為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體驗但卻難以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