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一個哲學家曾定義過愛情,並且又是怎樣
我小時候就在想,<b>會思考哲學的人(或者有思想的人),對」愛「或者說」愛情「應該是很慎重的吧?</b><br><br>比如一個品行端正、對愛情忠貞的人,我覺得可以大致分成三種。<br><br>1.家庭教育好,自我要求高,就是覺得這么做就對了,我稱為」憑本心「。<br><br>2.在進行哲學思考之後,甚至進行了一系列實踐和分析之後,覺得這樣做最好,我稱為」憑思想「<br><br>3.因為社會條件的限制或者自身地位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得不這樣做,我稱為」憑理性「<br><br>我覺得第二種最可靠,因為在思考之後做的選擇,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摧毀的。<br><br><br>那麼有些奇怪的是,真正這樣做的哲學家不多(我覺得佛洛依德先生算是一個,雖然他寫泛性論,可是對於妻子堅貞不二)。<br><br>也同時,有些哲學家寫自己心目中的愛情,可現實里並沒有這樣做,而我總覺得表裡不如一的理論會缺乏說服力。<br><br><b>那麼「用哲學思索愛情這件事情」,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b><br><br>(看到過一句話,」如果你相信愛,那麼請等待,如果你堅信了自己的孤獨,那麼可以選擇放縱。」)<br><br>- -又感覺這個問題是基於對一夫一妻制認可的情況下做出的論述。<br><br>還是說一夫一妻制也是值得懷疑的?<br><br>哲學家們對於愛情的論述不一。我覺得愛情是與他們生平息息相關的事情吧。那麼他們本身所作出的行為,和其對於愛情的看法,我覺得這個是可以放在一起討論的。<br><br><br>「<b>愛情」怎麼用哲學的方法論述呢</b>?我小時候就在想,會思考哲學的人(或者有思想的人),對」愛「或者說」愛情「應該是很慎重的吧?
比如一個品行端正、對愛情忠貞的人,我覺得可以大致分成三種。
1.家庭教育好,自我要求高,就是覺得這么做就對了,我稱為」憑本心「。
2.在進行哲學思考之後,甚至進行了一系列實踐和分析之後,覺得這樣做最好,我稱為」憑思想「
3.因為社會條件的限制或者自身地位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得不這樣做,我稱為」憑理性「
我覺得第二種最可靠,因為在思考之後做的選擇,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摧毀的。
那麼有些奇怪的是,真正這樣做的哲學家不多(我覺得佛洛依德先生算是一個,雖然他寫泛性論,可是對於妻子堅貞不二)。
也同時,有些哲學家寫自己心目中的愛情,可現實里並沒有這樣做,而我總覺得表裡不如一的理論會缺乏說服力。
那麼「用哲學思索愛情這件事情」,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
(看到過一句話,」如果你相信愛,那麼請等待,如果你堅信了自己的孤獨,那麼可以選擇放縱。」)
- -又感覺這個問題是基於對一夫一妻制認可的情況下做出的論述。
❷ 曾經有位哲學家說過愛情有三要素,那麼請問這位哲學家說的這三要素是什麼,是哪三要素
有很多人都說過的愛情三要素。
馬克思愛情有三個要素:性愛、理想和責任.
心理學家愛情三要素:親密,激情,承諾。
❸ 哪一個哲學家曾定義過愛情,並且又是怎樣定義愛情的
哲學家的'愛情'定義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 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 蘇格拉底的婚姻比喻 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叫他到杉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的樹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的出去,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回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樹,又發覺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拿回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婚姻!」
❹ 哪位哲學家觀點是愛情只是生理的結果
不是哲學家 是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弗老爺子
❺ 柏拉圖的愛情的由來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臟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有愛無性,強調精神相交;亦有遠距離戀愛的一層意思(因為離開的遠,自然就有有愛無性)。傳說柏拉圖當年就是這樣同情人相愛。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古希臘人認同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
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
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 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麥田和樹林,只走一次,不能回頭。要找到屬於自己最好的麥穗和大樹,你必須要有莫大的勇氣和付出相當的努力
柏拉圖式的愛情最高尚,最美麗。
❻ 性與愛究竟是什麼關系
很多書上講,男人是先有性後有愛,女人是先有愛後有性,這種概括實在不敢苟同。沒有哪一個男人會把劉德華當作自己的夢中情人,沒有哪一個女人會把李宇春當作自己的白馬王子,即使是同性戀,也首先是性的取向和定位。男女交友,遵循的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社會上再好的哥們之間、再好的姐妹之間也不會戀愛結婚,同性戀除外。沒有性的吸引力,男女之間怎麼愛得起來,沒有性作為橋梁,男女之間怎麼到達愛的彼岸。
性是男女情愛的基礎,愛只是性的衍生物,沒有性愛就談不上情愛,誰先誰後,一目瞭然。不容本末倒置。在現實生活中,有性愛無情愛的,先性愛後情愛的,比比皆是,這說明性可以離開情愛單獨存在。但是,愛卻難以離開性,如果兩個正常的男女,說只有情愛而無性愛,無疑於痴人說夢,誰都明白這是騙人的鬼話。許多恩愛夫妻,因為一方喪失性能力,鬧得恩愛不再,甚至家庭破裂的不在少數。如果真的有情有愛,也是以一方的巨大人性犧牲為前提的,這種巨大犧牲,不是多數人能承受的。有人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那麼,沒有性愛的婚姻則是滅絕人性的,是罪惡的,除非雙方自願。
男女雙方交友,共築愛巢,迴避性與色是愚蠢的,看輕性與色是要吃虧的。有性才有愛,無性之愛是空中樓閣。先有性並不意味著先上床,但要感到性的吸引,感到性的美好和奢望。任何所謂的男女情感,山盟海誓,最終都要接受性愛的考核驗收,除非是柏拉圖的信徒,除非你願做出巨大的人性犧牲。只有在性愛的基礎上,情愛才能升華,才能天長地久,反之,情愛也會使性愛更上一層樓。
❼ 有關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愛情理論是什麼呢
柏拉圖式戀愛,也稱為柏拉圖式愛情,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異性間的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用來指代蘇格拉底和他學生之間的愛慕關系。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以下的意義: 1. 理想式的愛情觀 (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 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只有一個。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 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 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 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 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第二個意義也經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誤解。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 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 在那裡, 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 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 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觀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對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也正在尋找著 你
❽ 《人性論》中指出,愛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是「美貌」、「性慾」、「好感」三者的
人性論,中指出的確實是非常正確的觀點,因為愛情的本性就是對美貌禁慾好感,三者的綜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