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有哪些為愛痴情的皇帝
夏大禹30歲的大禹娶女嬌後,離家十幾年外出治水。十幾年來大禹一直思念著女嬌,忍受著寂寞不曾再娶,其實統攬大權的大禹再娶幾個妻子又有何難?舜不是也有兩個老婆嗎?可大禹只鍾情女嬌一人。一日,手下獻來加飯酒,飲後頓覺就能亂性,於是下令不準濫飲,可見大禹對女嬌是何等的忠心。他愛情受到了時間的考驗,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
楚莊王熊旅本來是個好酒色的昏君,能夠問鼎天下,全因樊妃的勸諫,也可能是枕頭風吹得好。史記上說是伍舉和蘇從冒死勸諫的結果,昏君的眼裡他們的腦袋值幾個錢?一個一鳴驚人的謎語就能勸醒一個昏君?我看還是愛情的力量使楚莊王醒悟,樊妃的功績被歷代詩人所歌頌,楚莊王若不是痴迷樊妃,也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動力,這才是愛情的真正價值。
楚霸王項羽項羽的《垓下歌》使這位殺人如麻的屠夫多了一些柔情,他與虞姬的愛情故事廣為傳頌,同富貴,共生死,確實很感人,比梁祝的故事凄美多了。
漢宣帝劉詢劉詢本是沒落的皇族後裔,因為皇室空虛,被大將軍霍光接入宮中即位。劉詢繼位後仍思民間妻子許平君,不畏強權,拒立霍光的女兒為後,把妻子接到宮中封為皇後。後來,霍光毒死許平君,劉詢悲憤交集,發誓報酬。霍光死後,劉詢一步一步削弱霍家勢力,最後沒了霍氏滿門。劉詢的愛情故事帶有悲劇色彩,讓我們學習了,什麼才叫風雨同舟,患難與共,這樣同富貴,共貧賤的愛情,才叫真正的愛情。
漢光武帝劉秀沒即位前曾說:「作官當作執金晤,娶妻當娶陰麗華」,後來如願以償。劉秀即位後,欲封陰麗華為後,但陰麗華為了幫助劉秀鞏固皇位,讓劉秀封功臣的妹妹郭氏為後了。後來劉秀還是廢了郭皇後,立陰麗華為後,此時的陰麗華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太婆了,這就是流行歌曲里唱的最浪漫的事,與你慢慢變老。劉秀的後宮甚少,孩子基本上都是陰麗華和郭妃所生,作為皇帝劉秀也算是個痴情皇帝了。
北齊後主高緯高緯本是好色之徒,無能之輩,但認識了馬小憐之後就再也離不開她了,就是上朝時也把她抱在懷里。周朝進攻齊國時,高維竟說,只要馬小憐無恙,戰敗又如何?被虜後唯一個請求就是「乞還馬小憐」。高維用情之深,深受馬小憐感動,以後雖然換了兩個丈夫,都對他奇寵無比,但還是想著高維,一天彈琴時弦斷了,於是作詩一首:"雖蒙今日寵,猶憶昔時憐。欲知心斷絕,應看膝上弦。」然後自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阿宏是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個多情種。阿宏愛上了太後的親戚馮潤,於是把她娶到宮里。可是太後卻不喜歡馮小姐,沒隔多久,就被趕出宮外。三年後,馮太後去世,阿宏立即把馮小姐接進宮。可馮小姐愛的不是阿宏,趁阿宏打仗之際,與心上人私通,後又策劃謀殺阿宏。阿宏愛馮小姐,沒有殺她。但阿宏的心碎了,終於在33歲那年鬱郁而終,在臨死前下遺詔,要馮小姐隨他到天堂見面,死也要一起死。
唐明皇李隆基他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了,本來李隆基也不算什麼痴情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可歷代詩人都吹捧他,把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寫的天花亂墜,我就不能不選他了。也許馬嵬坡前死的不是楊貴妃而是她的替身,如果李隆基愛楊貴妃,怎能讓她死去呢?楊貴妃22歲嫁給55歲的糟老頭,李老頭過於自卑,就把整個天下都給了楊玉環。一個是梨園始祖,一個能歌善舞,也算是天生一對了。
明孝宗朱佑樘弘光皇帝的後宮只有皇後張氏一人,恩愛如民間夫婦。沒有什麼動人的故事情節,面對無盡的誘惑,它能始終如一地愛自己的妻子,難能可貴,其實愛情本來就是平平淡淡的,而放在高貴處的平淡的東西,就不是那麼平淡了。
清世祖福臨順治帝是否出家還是個謎,但他寵愛貴妃董鄂氏還是有記載的,董鄂妃死後,順治帝萬念俱空,出家為僧,就算沒出家,他的死也是因董鄂妃的死有關,他是絕對痴情的。
㈡ 歷史上有哪些美好的皇室愛情
納蘭性德與原配盧氏容若在表妹入宮後不久便結識了第一任妻子,剛開始容若並不想與其成婚,因為他等著他的表妹,那才是他理想的正配。不知是家人的催促,還是容若覺得表妹不再回來,或是盧氏太好,容若娶了盧氏。婚後二人琴瑟相和,「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欄曲處,同椅斜陽」。然而這段愛情並沒有持久,盧氏紅顏薄命,婚後四年因難產而離開了容若。盧氏死後,容若更加悲痛。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盧氏死後,納蘭一直祭悼,悲痛過極,幾年以後在盧氏忌日那天也死了,死也死的纏綿。他寫給盧氏的悼亡詞很多,最愛這首:金縷曲·亡婦忌日有感清·納蘭性德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不及夜台塵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釵鈿約,竟拋棄。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相倚。我自中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已。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清淚盡,紙灰起。無助,心酸,悲痛,言盡意遠。
㈢ 史上四大帝王的愛情
史上四大帝王........
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嗎?
秦始皇妃子不少卻沒設皇後,他與六國佳麗復雜的多角愛情故事也有不少流傳,但相隔兩千多年,其真偽已不得而知了,因為並沒有真正的歷史記載過秦始皇的後宮史。
只好拿小說和影視劇來充數了........
其中著名的有黎姜(阿房女???)、楚國公主阿若、趙國公主敏代
比如黎姜
黎姜是趙國工匠之女,後來其一家到秦國修兵馬俑。與從小在趙國當人質的小秦王兩小無猜,卻因為出身和政治因素不能成為王妃,但她卻是秦始皇一生的最愛。秦王多次下令封黎姜為後黎姜都拒絕了,作為扶蘇公子的姨娘守護著秦王。對於秦王來講,黎姜是愛人、是夥伴、是知己、也是唯一陪伴他一生的女人。後來為了救太子扶蘇,緩和秦王父子倆的矛盾,舉劍自殺了。因此秦始皇終身都沒封後
漢武帝說起來前後有三段愛情
一個陳阿嬌,一個衛子夫,一個
阿嬌是漢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的女兒,所說她母親原本打算把她許給當時的太子,遭到太子母親的拒絕。而有一次,館陶公主逗劉徹,也就是漢武帝玩,問了他一句:「徹兒長大了要討媳婦,這些宮女你要哪一個?」劉徹這丫也真厲害,這么小就懂得趨炎附勢,竟回答了一句:「如果能娶到阿嬌,願蓋金屋以貯之。」就沖這句「金屋藏嬌」,館陶公主為漢武帝登上帝位可沒少向景帝「吹風」啊!甚至可以不客氣的說漢武帝的帝位是館陶公主為了阿嬌而幫他爭回來的。
後來劉徹當了皇帝立阿嬌為皇後,也實現了諾言。可惜作為君王的女人,面臨後宮佳麗三千,競爭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加上阿嬌為人驕傲,善妒,又沒有兒子,尤其是漢武帝大權已經在握,也不用故忌阿嬌母女了,於是阿嬌便慢慢失去了武帝的寵幸,後來因為在與衛子夫的爭寵戰中使用了巫蠱之術,被打入冷宮——長門宮。
據說阿嬌皇後為了挽回漢武帝,用重金請司馬相如作了一篇《長門賦》,並在宮中廣為傳唱,傳到武帝耳中也曾感動一時計劃放其出冷宮,卻因衛子夫的阻撓最終作作罷,真是「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接著後宮主母之位便由衛子夫接手。衛子夫本是武帝姐姐家的一名歌姬,被漢武帝無意中看中,然後便有了巫山雲雨,更被帶入宮中成為武帝的一時專寵。在阿嬌皇後被廢後,她被立為皇後,得意一時啊。
陳皇後是前車,衛皇後是後塵,在衛皇後晚年,她的兒子——太子劉據,因為江充的陷害,被捲入巫蠱之禍中。太子劉據一家都被殺,唯一保全下來的是太子剛出生沒幾天的曾孫劉病已(後來的漢宣帝)。因太子的事,漢武帝要廢了衛皇後。當時,衛子夫已經白發蒼蒼了,情何以堪啊,於是衛皇後上吊自殺了。
然後漢武帝身邊的女人還是美人如雲,來易來,雲易雲。
還迷戀過衛子夫之後,又愛上李夫人(「夫人」是嬪妃的稱號),李夫人與漢武帝生有一子,但孩子不幸夭折,她在傷心之餘,生了重病,成天躺在床上休養。當時她還是皇帝的寵妃,漢武帝當然很擔心,幾次去探望,李夫人都把臉朝向牆壁,拒絕讓皇上看見病容,因為她認為生病的女人是不好看的,不能給皇帝看到。李夫人認為自己之所以得到寵愛,是因為姿色美艷、舞姿曼妙,如今這病懨懨的樣子不值一觀,也破壞了曾經擁有的美好感覺。
病重之際,有人勸李夫人應該未雨綢繆,預先請皇帝承諾會照顧家人、尤其是也在宮中服務的哥哥李延年,但李夫人只對皇帝表示,今後是不是要照顧家人,就看皇帝自己了,但她是不會讓皇帝看到自己一眼的,李夫人留下了一句名言是:「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愛弛則恩絕」,意思是說,當初既是以美色吸引皇帝,一旦不再貌美如花、體態不再柔軟了,則兩人之間也沒有什 好說了,皇帝也不會記得我的,因此,李夫人堅持不讓漢武帝看到她生病變丑的樣子,就是要皇上永遠記住她最美的時刻,只有這樣,皇帝才會維持對李夫人的愛戀,然後也才談得上照顧李夫人家人之類的事情。
或許是看多了皇帝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又丟一個的無情,鍛鍊出李夫人如此深刻的愛情觀,她把愛情在現實層面所能提供的貢獻發揮到了極致,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李夫人看透了人性,看透了愛情的可能與無能,李夫人可以說是一位有智慧又很冷靜的女性。。
李延年推薦妹妹李夫人入宮的詩歌<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很熟悉吧,張藝謀的電影《十面埋伏》里,飾演「小妹」的章子怡唱的就是這一首。
李夫人過世後,漢武帝懷念她而作的<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後來有一天武帝去了昆明池。昆明池在上林苑中,池中有豫章台、靈波殿及一條石刻的鯨魚。石鯨長三丈,每到天上下雨的時候,石鯨首尾皆動。昆明池東西各立一個石人:一是牽牛,一是織女,做成天河的樣子。時值秋日,武帝坐在舟中,見夕照西斜,涼風激水,景物使人凄涼。不禁觸事懷人,想到李夫人生前的種種好處,於是自做新詞一首,名《落葉哀蟬曲》,其詞曰:「羅袂兮無聲,玉墀兮塵生。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於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寧?」
武帝出來游昆明池,本為散悶解頤,誰知反添了許多新愁,於是回到延涼室中休息。他覺得很疲倦,睡眼之間,忽見一人裊裊走進。原來竟是李夫人,她手攜一物,贈與武帝,並說:「這是蘅蕪香。」武帝忽然驚覺,回憶剛才的夢境,歷歷如在眼前。又聞到一陣香氣,芬芳經久不息。他記起李夫人夢中所贈的香,到處摸索卻找不到。但是枕席衣襟,卻不知怎麼沾染了香氣,因此改延涼室名為「遺芳夢室」武帝懷思轉切,召來一個方士,讓他在宮中設壇招魂,好能與李夫人再見一面。於是在晚上點燈燭,請武帝在帳帷里觀望,搖晃燭影中,隱約的身影翩然而至,卻又徐徐遠去。武帝痴痴的看著那個仿如李夫人的身影,凄然寫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
隋文帝比較好說,就一個獨孤伽羅
隋文帝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衛公獨孤信的女兒。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改元開皇。獨孤氏為皇後,長子楊勇為皇太子,其餘四子都封了王:楊廣為晉王、楊俊為秦王、楊季為越王、楊諒為漢王。諸王子都是獨孤氏所生,這在歷代較為罕見。文帝曾得意地說:「前代皇帝內寵太多,往往由於嬖愛而廢嫡立幼,我沒有姬妾,五個兒子都是皇後所生,必然會和睦相處,不會像前朝那樣發生爭奪。」
獨孤後學識、眼光都好,只是生性絕妒,不容楊堅接近女色。獨孤後嫁給文帝楊堅時才十四歲,她當時讓丈夫發誓:「一生之中不能與除了她之外的任何女人生孩子。」楊堅嚴格遵守誓言,他的孩子全都是由獨孤皇後一人所生,皇帝的私生活如此純真,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因此隋朝後宮佳麗三千,然而形同虛設,文帝「唯皇後當室,旁無私寵」。宮中諸嬪妃宮女,也在獨孤後嚴厲的目光下噤若寒蟬,春心凍結,無人敢冒生命之虞去與皇上調情。
至於唐太宗,
應該說李世民不是好色之人,但他身邊的女人並不少。
最寵愛的女人:楊氏(原齊王妃)
最敬重的女人:韋妃(洛陽寡婦)
最知心的女人:長孫皇後
最尊重的女人:大楊妃(隋煬帝女)
至於陰妃、燕妃、小楊妃、徐妃,她們在李世民眼裡應該是屬於甜點式的女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沒有上面幾位重要。沒武則天??他倆也就一面之緣,談不上愛情的.
長孫皇後可是大名鼎鼎的,長什麼樣子呢,正史里沒有說,但我個人認為極有可能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比較胖的人,因為史書記載其兄長孫無忌和其子魏王李泰都是很胖的人。長孫後十三歲即嫁給時年十六歲的唐太宗,當時的北朝貴族之間流行早婚,獨孤後嫁給隋文帝的時候也是是十三歲,現在的編劇不大願意編這對夫婦之間的正史,大概是覺得這么早就嫁過去,太乏味,要編羅曼史也無從編起。這位皇後非常的聰明,非常的會說話,看她多次把大怒的唐世民勸得轉怒為喜就可想而知她的口才有多麼好了,當然除了聰明之外,她的心眼也很不錯,後宮有一位下嬪生了位公主就死了,這位豫章公主後來就一直由她撫養長大如同親生。應該提一下,唐太宗雖然也是位好色的君主,但是他和其它好色的君主不同的是他相對美女而言似乎更喜歡才女,所以他和長孫皇後之間的感情還是很不錯的。長孫後素有氣疾,即哮喘病,貞觀十年病逝,葬在了昭陵。李世民不久便修了層觀,用來遙望昭陵。還常帶著魏徵等人一起觀望。魏徵不高興,便故意說看不見。李世民又指給他看,他卻說:「臣以為陛下讓我看獻陵(李世民父母高祖李淵夫婦合葬陵)呢,原來是昭陵,臣早就看見了。」魏徵的話綿里藏針,實際是不滿意李世民只知道想念妻子,不想念父親。
李世民的後宮美女如雲,光是楊妃就有三個,一個隋朝公主、一個齊王妃,還有一個楊氏;所以某些迷根據自己的論點說李世民最愛誰,實在很好笑。李世民是一個偉大的帝王,他的後宮佳麗三千,在這後宮佳麗三千中皇後無疑是最重要的,長孫皇後過世後就是韋貴妃掌管後宮,這一位還是再嫁,並且與前夫生過一個孩子的,都能受到李的如此寵愛。李的晚年最寵愛的是徐妃,李的後宮中還有比較受寵的是陰妃。可奇怪的是無論是史書還是昭陵陪葬都沒有現在一些電視劇大聲宣傳的前朝公主楊妃,這是為什麼?也許有人會說因為她兒子是被長孫無忌殺的,歷史是勝利者寫的,當然不可能寫了,可奇怪的是為什麼唐高宗以後也沒有為其「平反」呢!為什麼後代的史書也少得可憐呢!後來不是武則天當皇帝了嗎?武則天的母親與楊妃還有親戚關系呢!武則天怎麼沒做?她不是為了權力殺了長孫無忌嗎?這說明了什麼?也許楊妃根本不是現在電視劇所寫的那麼出色,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好、一個壞;李恪是不可能當皇帝的,他再有才那套制度決定了一切,李世民是嫡出排名第二,都還搞了個「玄武門」呢!更何況他還是庶子,而且外公還是隋朝暴君楊廣。李世民與秦王府舊將打下來的江山,會讓一個有著前朝血統的人來坐嗎?他坐了以後會不會搞復辟,這點恐怕李世民心裡都一清二楚。更何況,長孫皇後的第二個兒子才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論出身他是皇後嫡出,論文武也是數一數二的,但他心術不正,最終沒有登上皇位。
其他一些資料:
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4
http://bbs.yinsha.com/bbs.php?mode=show_topic&gid=48&bid=2005091411271765
㈣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為愛情傾盡天下
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阿宏是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個多情種卻為人鮮知.阿宏的養母(就是那個淫盪的馮太後)在世的時候.愛上了太後的親戚馮潤小姐.於是把她娶到宮里.可是太後卻不喜歡馮小姐.沒隔多久.就以馮小姐得病為由.把小姐趕出宮外.並且立馮潤的妹妹為後.阿宏斗不過太後.就忍了下來.三年之後.馮太後去世了.阿宏立即把馮小姐接進宮內.可馮小姐愛的不是阿宏.回宮後竟然把自己的妹妹逼走.還毒死了另一個嬪妃高美人.並把她的孩子搶來當繼子.阿宏太愛馮小姐了.忍受了她所作的一切.後來.阿宏為了事業.出宮打仗去了.馮小姐趁機和她的心上人私通.還要把阿宏的妹妹彭城公主嫁給自己的弟弟.公主忍無可忍.就跑到前線告密了.馮小姐知道醜事暴露了.於是一不做而不休.又策劃謀殺阿宏.可是又暴露了.阿宏還是愛馮小姐.又忍受了這一切.沒有殺她.但阿宏的心已經碎了.終於在33歲那年鬱郁而終.在臨死前下遺詔.要馮小姐隨他到天堂見面.死也要一起死.這樣的男人可謂千古第一痴情子.不管他所愛的人對他如何殘酷.他還是愛著她.就死也要在一起. 2.明孝宗朱佑樘 弘光皇帝的後宮只有皇後張氏一人.恩愛如民間夫婦.沒有什麼動人的故事情節.面對無盡的誘惑.它能始終如一地愛自己的妻子.難能可貴.其實愛情本來就是平平淡淡的.而放在高貴處的平淡的東西.就不是那麼平淡了. 3.楚霸王項羽 項羽的<垓下歌>使這位殺人如麻的屠夫多了一些柔情.他與虞姬的愛情故事廣為傳頌.同富貴.共生死.確實很感人.比梁祝的故事凄美多了. 4.北齊後主高緯 高緯本是好色之徒.無能之輩.但認識了馬小憐之後就再也離不開她了.就是上朝時也把她抱在懷里.周朝進攻齊國時.高維竟說.只要馬小憐無恙.戰敗又如何?被虜後唯一個請求就是[乞還馬小憐".高維用情之深.深受馬小憐感動.以後雖然換了兩個丈夫.都對他奇寵無比.但還是想著高維.一天彈琴時弦斷了.於是作詩一首:" 雖蒙今日寵.猶憶昔時憐.欲知心斷絕.應看膝上弦."然後自殺.古時.紂王寵妲己.舍棄了江山.他愛的不是妲己本人.而是妲己色相.高維不同.為情所迷.雖然不宜提倡.但就愛情而言.他絕對算的上痴情子. 5.漢宣帝劉詢 劉詢本是沒落的皇族後裔.因為皇室空虛.被大將軍霍光接入宮中即位.劉詢繼位後仍思民間妻子許平君.不畏強權.拒立霍光的女兒為後.把妻子接到宮中封為皇後.後來.霍光毒死許平君.劉詢悲憤交集.發誓報酬.霍光死後.劉詢一步一步削弱霍家勢力 .最後沒了霍氏滿門.劉詢的愛情故事帶有悲劇色彩.讓我們學習了.什麼才叫風雨同舟.患難與共.這樣同富貴.共貧*的愛情.才叫真正的愛情. 6.夏大禹 30歲的大禹娶女嬌後.離家十幾年外出治水.十幾年來大禹一直思念著女嬌.忍受著寂寞不曾再娶.其實統攬大權的大禹再娶幾個妻子又有何難?舜不是也有兩個老婆嗎?可大禹只鍾情女嬌一人.一日.手下獻來加飯酒.飲後頓覺就能亂性.於是下令不準濫飲.可見大禹對女嬌是何等的忠心.他愛情受到了時間的考驗.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 7.光武帝劉秀 劉秀沒即位前曾說:[作官當作執金晤.娶妻當娶陰麗華".後來如願以償.劉秀即位後.欲封陰麗華為後.但陰麗華為了幫助劉秀鞏固皇位.讓劉秀封功臣的妹妹郭氏為後了.後來劉秀還是廢了郭皇後.立陰麗華為後.此時的陰麗華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太婆了.這就是流行歌曲里唱的最浪漫的事.與你慢慢變老.劉秀的後宮甚少.孩子基本上都是陰麗華和郭妃所生.作為皇帝劉秀也算是個痴情皇帝了. 8.清世祖福臨 順治帝是否出家還是個謎.但他寵愛貴妃董鄂氏還是有記載的.董鄂妃死後.順治帝萬念俱空.出家為僧.就算沒出家.他的死也是因董鄂妃的死有關.他是絕對痴情的. 9.唐明皇李隆基 他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了.本來李隆基也不算什麼痴情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可歷代詩人都吹捧他.把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寫的天花亂墜.我就不能不選他了.也許馬嵬坡前死的不是楊貴妃而是她的替身.如果李隆基愛楊貴妃.怎能讓她死去呢?楊貴妃22歲嫁給55歲的糟老頭.李老頭過於自卑.就把整個天下都給了楊玉環.一個是梨園始祖.一個能歌善舞.也算是天生一對了. 10.楚莊王旅 楚莊王本來是個好酒色的昏君.能夠問鼎天下.全因樊妃的勸諫.也可能是枕頭風吹得好.史記上說是伍舉和蘇從冒死勸諫的結果.昏君的眼裡他們的腦袋值幾個錢?一個一鳴驚人的謎語就能勸醒一個昏君?我看還是愛情的力量使楚莊王醒悟.樊妃的功績被歷代詩人所歌頌.楚莊王若不是痴迷樊妃.也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動力.這才是愛情的真正價值.
求採納
㈤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的愛情令人羨慕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說到漢武帝劉徹,大抵誰都不會否認其雄才大略,但是說到痴情,也許看官們要存疑了。陳阿嬌最後未得善終,衛子夫又得到多少眷顧?鉤弋夫人因立子廢母而被賜死,這個男人,冷峻如神祗,強硬如鋼鐵,到底願為誰化作繞指柔?“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那個被後市稱作李夫人的女人,就這樣出現在他面前,歌聲悅耳,舞姿曼妙,他的眼,再不能從她身上移開分毫。出身寒門如何,淪落風塵又如何,她的美,不偏不倚刺中他的心,久違的悸動,這一刻,他競懵懂如少年。他的心隨她的舞步而跳動,他的愛隨她的媚眼而流淌,只此一面,便是終生。於是,她進為夫人,寵冠六宮。可惜紅顏大都早凋,她並不是一個長命之人,她在病中固執的不見君王,卻為自己贏得了那個男人長久的思念。“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是那個男人最後的痴纏。漢武大帝並非無情,只是這份痴情,單單給了李夫人。
㈥ 有哪些皇帝的愛情故事
順治帝的愛情故事 順治十年八月己丑,廢皇後為靜妃,改居側宮。十一年六月又立科爾沁鎮國公綽爾濟女博爾濟錦氏為皇後。 十三年十二月己卯,順治冊內大臣鄂碩女董鄂氏為皇貴妃。董鄂妃系滿洲宿將鄂碩之女,先嫁於順治帝之同父異母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為妃。董鄂氏被順治帝看中後,順治經常以各種理由招董鄂氏進宮,不久博穆博果爾一病不起,羞憤致死。據《湯若望傳》載:「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她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刮。這位軍人於是乃因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所以,史學家又說董鄂妃是另一個重要將領之妻。無論如何,董鄂妃自此專寵於後宮卻是不爭的事實,由此也引來了王公大臣諸多非議。董鄂氏後生下一子,順治出於對董鄂妃的寵愛,竟要立那尚在襁褓的孩子為太子,由此引來八旗貴族的激烈反對,朝中反對派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不久那孩子病死,此事才算不了了之。董鄂妃和順治帝的愛情故事,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在順治帝心中,萬里江山都比不過董鄂妃的一顰一笑,像這樣的一對苦情鴛鴦,本不應屬於那個皇宮的,也許只屬於天上…… 南唐後主李煜與大小周後 李煜18歲娶娥皇為妃,娥皇既美麗又是才女,深得李煜寵愛。二人過著奢華綺麗的享樂生活。李煜即位後。封娥皇為國後,二人感情甚篤。公元964年,李煜次子仲宣年僅四歲得疾而夭,當時大周後也已經病得非常重了.大周後病篤之際,其妹女應奉詔來宮中侍疾,與李煜產生了愛情.「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摹寫的是李煜與小周後的偷情生活。大周後去世後,李煜寫下《更漏子》等多首詩文以表達哀情,詞義悲凄,催人淚下。大周後病歿後,李煜與其妹女英正式完婚,封為國後,史稱小周後。往事只堪哀——南唐後主李煜妻大小周後
㈦ 古代君王的愛情故事
唐明皇與楊貴妃根本不是什麼愛情故事!唐明皇只是看重楊玉環的美色罷了!如果他愛楊貴妃,他完全可以放棄權力。要知道,楊貴妃最後是被他賜死的!!
焦仲卿-劉蘭芝
范蠡-西施
呂布-貂嬋
牛郎-織女
董永-七仙女
梁山伯-祝英台
司馬相如-蔡文姬
李靖-張紅拂
李隆基-楊玉環
李益-霍小玉
陸游-唐婉
趙明誠-李清照
張君瑞-崔鶯鶯
趙孟頫-管道升
馮夢龍-侯慧卿
許仙-白素貞
沈復-陳芸娘
侯方域-李香君
柳夢梅-杜麗娘
冒辟疆-董小宛
李甲-杜十娘
吳三桂-陳圓圓
馬皇後和明太祖
馬皇後(1331-1382)安徽宿州人,「有智鑒,好書史」,她早年喪母,被郭子興夫婦收養為義女。郭子興作農民起義軍元帥時,馬氏嫁給了英勇善戰的朱元璋。郭子興性情暴躁,氣度狹小,在別人挑撥下把朱元璋關了起來,不給飲食。馬氏偷出剛出爐的熱餅,揣在懷里給朱元璋送去,以至燙傷了胸脯。在朱元璋領兵征戰的年代,她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一次,與朱元璋敵對的陳友諒大兵臨城,不少官員百姓准備逃難。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馬皇後鎮定如常,「盡發宮中金帛犒士」,穩定了軍心,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里,馬皇後和他患難與共。因此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馬皇後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後勸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殘忍,為了保住朱家子孫日後的統治地位,不斷尋找借口屠戮功臣宿將。對此,馬皇後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多少有所節制。馬皇後一直保持過去的儉朴作風,平日穿洗過的舊衣服,破了也不忍丟棄。並教導妃嬪不忘蠶桑的艱難。遇到荒年災月,她帶領官人吃粗劣的菜飯,以此來體察民間疾苦。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歲的馬皇後病逝。臨終囑咐朱元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並願「子孫皆賢,臣民得所」。
朱元璋常將馬皇後的賢德與長孫皇後相提並論,她們的確可以先後媲美。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馬皇後畫像朱元璋雄才大略,很快在濠州紅巾軍中嶄露頭角,不免遭人側目,郭子興亦對他有疑忌。諸將出征,擄獲物都要貢奉郭子興,元璋不獵取私財,無從進納,更容易引起郭子興的不快。馬氏見此情形,就把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請她們在義父前給乾女婿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有一次,郭子興把元璋關了禁閉,不給飯吃,馬氏心痛丈夫,把剛烙得的燒餅放在懷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後才發現胸前的皮膚都燙焦了(《明史·高皇後傳》),可見這對青年伉儷感情的深厚。平時馬氏對元璋生活的關照之好自不必說了。當時因戰亂缺乏食糧,馬氏在家省吃儉用,把糧食和好的食品留給丈夫,以至有時自己餓肚子。這些事朱元璋銘感五內,當皇帝後還向大臣講述,把它比作劉秀困在河北得到馮異豆粥麥飯的美事。據《明書》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對壘時,曾被對方追擊,馬氏背著元璋逃跑,太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放在懷中。後來朱標與乃父政見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圖像遺落在地,元璋見到,痛哭一場,也不打兒子了(《明書·懿文皇太子紀》)。這個記載未必是真實的,不過馬氏不像當時的其他婦女纏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是有可能的。馬氏自奉節儉,衣服穿破了還要補了穿,聽女史講元世祖昭睿順聖皇後用舊弓弦織成綢,做衣服穿,馬後就命用舊料織治,做成蓋被、巾褥,送給孤寡老人。
馬皇後對子女仁愛,勉勵他們學習,要求他們生活簡朴,有比穿衣、用物的,加以教誨,又把宮中利用舊料織成的被褥送給他們,並解釋說:你們生長在富貴家庭,不知紡織的難處,要愛惜財物。她對待養子如同親生的,而且始終如一。
和朱元璋血緣最近的親戚是侄兒朱文正,文正在對陳友諒戰爭中立功,因叔父未及時賞賜而不滿,元璋因此殺了文正身邊的親信,還要治他的罪。馬後也把文正當兒子看,這時勸元璋:這孩子立了好多戰功,守南昌尤其不易,況且只是性急要強,並不是反叛,不要追究了,元璋這才將文正免官了事。這一事例說明馬後保護了親屬正當權益。
馬後對娘家人極為懷念,每當說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關心她而及於外家,要為馬後訪察親屬,以便封賞。馬後認為封外戚容易亂政,不是好事,不讓訪找。事實上馬後是孤兒,娘家已沒有人了。元璋只好追封馬公為徐王,鄭媼為王夫人,在宿州為他們設立祠祭署,以鄰居王姓主持奉祀的事。
馬後與身邊的妃子和宮人也是和睦相處,是比較慈惠的。妃嬪中有人生兒子,一定厚待他們母子。馬後以皇後的身份,還要管丈夫的飲食,宮女認為她不必這樣做,她說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盡做妻子的責任,再一是怕皇帝飲食有不中意處,怪罪下來,宮人擔當不起,她好承受著。她也設法保護宮女,有一次元璋盛怒要立即懲罰一個宮中下人,馬後也假作發怒,命把那人捆綁起來,交給宮正司議罪。元璋不滿地責問她:這是你皇後處理的事情,為什麼要交給宮正司?馬後回答:賞罰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親自處理每一個人,有犯法的應當交給有關部門去辦。元璋又問,那你為什麼也發火?她回答說,當皇上憤怒時,我故意也發怒,把這事推出去,消釋你的煩惱,也為有司能持平執法。這一事表明她對丈夫、宮女雙方都是關懷的。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宋濂畫像命婦入宮朝見,馬後以家人禮來接待,給人以溫暖,對朝臣的家庭也給以關心。有人告發和州知州郭景祥的兒子要殺乃父,朱元璋欲以不孝罪處郭子死刑,馬後知道了,說這是傳聞之詞,不一定真實,何況郭景祥就這么一個兒子,處決了他就絕後了。朱元璋一調查,果然是傳聞不實,不是馬後的勸說,郭家就家破人亡了。洪武十三年(1380),知制誥宋濂因長孫宋慎陷入胡惟庸黨而獲罪,元璋要處他極刑。宋濂是明朝開國「文學之首臣」(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贈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誥》),又是太子的師傅,這時他已告老還鄉,與胡黨毫無牽涉。元璋搞胡黨擴大化,宋濂眼看要遭殃,馬後及時出面救援,她說:老百姓請一位先生,還知道終生不忘尊師的禮節;再說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別冤枉了他。但是元璋一心懲辦胡黨,不聽馬後的勸告。一次馬後陪丈夫吃飯,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元璋問為什麼不吃不飲,她說:聽說宋先生獲咎,我不近葷酒,為他祈福,希望他免禍。聽了這番話,元璋動了惻隱之心,飯也不吃了,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馬後對士庶的生活也有所關心。明朝太學建成,朱元璋臨幸回宮,馬後問有多少學生,回答有幾千名。當時有些太學生攜帶眷屬在京,他們沒有薪俸,無法養家,馬後建議按月發給口糧,元璋接受了,專門設立「紅板倉」,存儲糧食,發給太學生。此後,「月糧」成為明代學校的一項制度。
明初有個商人沈萬三,是「貲鉅萬萬,田產遍吳下」的江南第一大財主(董谷《碧里文存》),據說朱元璋建設南京城,洪武門至水西門一段城牆由他出資修築。又據說沈萬三要求出錢犒賞軍隊,元璋問他,我有百萬軍士,你能普遍犒勞嗎?他不知收斂,滿有把握地說可以每人發給一兩銀子。這樣的人,富可敵國,敢同天子抗衡,激惱了君主,要以亂民的罪名殺掉他。對此,馬皇後勸解道:沈萬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沒有犯法,也沒有謀圖造反,殺他沒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還是不殺的好。元璋聽了她的話,免沈萬三一死,把他流放到雲南。
對於太醫院的醫生,馬後也照顧他們的利益。馬後最後一場病是嚴重的,元璋命太醫診治,但馬後不服葯,元璋強要她吃葯,她說:如果我吃葯無效,你就會殺死那些醫師,那不等於我害了他們嗎!我太不忍心了。元璋希望她醫好,就說不要緊,你吃葯,就是治不好,我因為你,也不會懲治醫生。但是馬後還是不用葯,以致死亡。馬後替醫生著想竟至不顧自身的治療。她死於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51歲。
馬皇後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很得體。當朱元璋在甥館時,與義父母及其家人;獨立成家後,與義子,與丈夫的子女;做皇後以後,與妃嬪,與宮人,與命婦,與朝臣,與娘家,種種關系,料理得妥切,與人關系融洽。她能做到這種程度,重要的在於她按「待人以寬,責己以嚴」的原則去辦事,與他人的矛盾就易於化解。
馬皇後的所作所為,贏得了丈夫的尊敬與愛護。她生前,朱元璋褒獎她,比諸歷史上的賢後唐太宗長孫皇後,為她父親起墳立廟;她死後,朱元璋不再冊立皇後,表示對她的敬重和懷念。這一對同甘苦共患難的夫婦,互相眷戀,互相體貼,從這個意義上說,盡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還是完滿的。
《明史》贊揚馬皇後,「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還有,唐明皇與楊貴妃根本不是什麼愛情故事!唐明皇只是看重楊玉環的美色罷了!如果他愛楊貴妃,他完全可以放棄權力。要知道,楊貴妃最後是被他賜死的!!
㈧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有愛情
明朝朱佑樘和張皇後
我個人認為朱佑樘對張皇後才真正算得上是痴情又專一,朱佑樘和張皇後在歷史上算是難得的一夫一妻制的帝王夫妻。很多人都以為他們的愛情平平淡淡,但是實際上非也。朱佑樘算是勤政廉潔的明君,但是他對待張皇後和張皇後的娘家,他的做法卻大大的違背了他一貫的作風,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只要是張皇後的親戚,個個都能封官賜錢財,還把岳父封成王爵,連張皇後的前未婚夫和前未婚夫的哥哥,他都給封了官。張皇後原來跟一個秀才訂了親,結果秀才病了不能如期成親,正好宮里選太子妃,張皇後的父親就請求親家退婚,這樣他女兒就可以去參選。張皇後的前夫家同意了,沒想到她竟然選上了太子妃,所以朱佑樘心裡對她的前未婚夫充滿感激,登基後就把這個秀才和他的哥哥封了官。朱佑樘在皇後生病的時候親自端葯喂葯,左右陪伴,連自己咳嗽都拚命忍住,生怕打擾到皇後休息。岳父死的時候他封的墳地比他老爹的陵墓面積都大上好幾倍,他還特意在宮里建了一所豪華的宮殿給岳母住,吃飯的時候他看到岳母用的餐具和自己與皇後的不一樣,便下令把岳母的餐具換成一樣的。有個狀元進士就因為在殿試的時候寫過一句:皇帝在皇後的寢宮多,在自己的寢宮少。結果狀元郎當不成了。張皇後的娘家人經常仗勢欺人,違法犯紀,皇帝卻從沒在皇後面前抱怨或者指責過,也沒有懲罰她的家人(也就是因為他對張皇後的過度寵愛包容,使得張皇後一直活在無憂無慮唯我獨尊的巔峰,這也就為她在晚年的凄慘下場埋下了隱患),皇後生氣的時候他還陪笑臉哄著她開心,只要她想要的他都會毫不吝嗇的滿足她,只要她開心他也就滿足。朱佑樘溺寵皇後的事人盡皆知,連朝鮮的皇帝都知曉。朱佑樘對張皇後這樣的感情難道不是真正的痴情專一嗎?
㈨ 關於清朝皇帝的愛情故事
1931年9月的盛京氣象
沈陽,是溥儀的祖先當年曾經駐留的「帝京」。不過1931年9月的沈陽氣象已經完全不同。沈陽是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都市,人口70萬,城市規模、功能與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還略遜一籌,但已是中國當時的第四大城市,氣象繁華,各國人流熙來攘往。「原因就是國際化程度高,說句實話,比起現在的沈陽都要更國際化:當時領事館有16家,僑民有30餘萬。火車直接通往國外。」遼寧社科院專門研究30年代東北歷史的研究員張志強介紹。
當然,所謂國際化,並不僅僅是硬體,更多的是市民心態。9月16日《盛京時報》的一條花邊新聞評論了「近來沈陽青年男女受歐風西化之影響,皆醉心男女歡合事,尤以學校男女學生為最多。每年臨時快樂的父母,用敏捷毒辣的手段,導致嬰孩死亡,其數目不可計算。」這條新聞的標題是大字的「棄子」。沈陽正為它的國家化歡喜而煩惱著。
與東北其他城市相似,沈陽奉行的是二元政治體制:日本人在日俄戰爭後,以滿鐵附屬地為名,管轄著自己佔領的區域;張氏政權在另外的區域忙於建設:從交通、城市規劃、商業、教育等方面野心勃勃地製造一個繁華的都會。也許就是雙方的競爭之心,才造成了沈陽飛速的發展。「按照現在的說法,張氏政權搞了不少開發區。」張志強說。張作霖和張學良長年聘請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市政規劃人員和建築師在沈陽破土動工,先後建設了大東新市區、惠工工業區等。「裡面的建築群落全是歐洲風格的,你看老沈陽北站,高穹薄殼,現在也不落伍。」車站外是筆直輻射出去的大道,旁邊是高大的樹木。完全歐化的新區域使得人們在目睹當時的沈陽照片時仍不習慣。
當時沈陽工商業均具備國際化特徵,除了為數眾多的日韓企業外,英、美、法、德均在此地開設有銀行和企業。國內也有江浙幫、閩粵派、直隸幫等各種商業團夥在此地競爭。沈陽當時也是東北鐵路樞紐,五條鐵路通向北韓、蘇聯、北京、阜新和大連。市民交通以追逐新潮為樂,當時有軌電車在沈陽已常見,而小汽車數量不輸於北京。關於坐火車到城外域外旅行的廣告,也開始出現在這時間的沈陽報紙上。
說到工業,「沈陽的近代城市工業體系可不是日本人造起來的,這種觀念一定要糾正。」張志強說。上世紀20年代是沈陽重工業的形成期,當時日本在自己完全控制的大連搞「大大連主義」,張氏政權因而在沈陽大力發展重工業:3萬多人的東三省兵工廠佔地1000畝;服務全中國的無線電通訊業直通歐美;全中國的第一個造幣廠、第一台載重汽車都出現在這里。大量的民族資本家也在此地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沈陽的發展,導致了日本更大的貪婪。」沈陽作家馬秋芬說,因為「九一八」之後,這些企業無一例外地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9月16日的沈陽報紙上,「奉天肇新陶瓷公司」的廣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是肇新陶瓷常做的廣告,它生產的磚瓦和陶瓷是當時東北一帶的名牌產品。所有者杜重遠是沈陽一直在鼓吹反對日貨的民族資本家。作為陶瓷專家的他設立奉天肇新陶瓷公司,首創中國機械制瓷,將日本的「大華」等工廠擊垮。他被日本人告到法庭上,在法庭上,他的著名演說是「泣血告同胞書」。
9月16日的東北,還在忍受著日本軍隊的頻繁演習。「長春日軍示威演習,城郊又遭蹂躪」。《北平晨報》報道當日的日軍演慣用了這樣的標題。「東北各地日軍,不時演習野操,駐長春之日軍第三旅團第四聯隊,與獨立守備隊,分為二組,此前未通知我地方當局,竟演習攻防長春戰。劃城西北散步關,五里堡,新立屯,及城西南之黃瓜溝,田家油坊,城後堡等地為戰場,幾日槍炮聲最烈,晝夜不息,鄉民飽受驚虛,而田禾菜圃,又多被蹈毀。」
溥儀的家事與國事
9月16日的《北平晨報》登出這樣一則新聞:《溥儀家庭風波可望和平了結》。文章說,當天午後2時,雙方律師約見,「淑妃(文綉)大勢已趨脫離一層」,「承諭:事已至此,只
可照脫離協商條件。」
家庭危機好像並沒有影響在天津靜園內的溥儀的日常生活。這一天,除了照例召見了鄭孝胥、胡嗣瑗、陳寶琛這些前清的遺老遺少外,溥儀與一個侍從打了兩場網球——溥儀喜歡高爾夫和網球,寄居天津還在靜園修建了一個小型高爾夫和網球場,兩者當中又尤其熱衷網球,「凡有網球名手來天津比賽,他總要前往一觀」,溥儀的二妹、三妹以及他的幾個隨侍都是他的球伴,今天雖然兩局分別以4:6和5:7輸掉了。但「在這一點上他還算民主,絕不像慈禧那樣輸棋也要殺人」,自1979年便開始研究溥儀的吉林社科院研究員王慶祥說。
就在一天前,溥儀與文綉各自的代表終於就離婚贍養費達成一致。最初要求15萬的文綉做了很大讓步,接受了5.5萬這個數目,只要求一次交付現金,並在短時間內辦理手續。文綉是在8月25日向溥儀提出離婚的,當天下午,她藉口外出看戲散心,得到「恩准」後,文綉、文珊並一貼身太監,乘坐溥儀汽車馳出靜園大門,直奔國民飯店,與早已等待在此的三位律師協商起訴離婚之事。當晚的靜園上下亂成一團,而在文綉逃出靜園的第二天——1931年8月26日,這條新聞便不脛而走,「前清廢帝家庭之變」的消息占據了當時天津各報的顯要版面。
與文綉素來不睦的婉容此時堅定地陪伴在溥儀身邊,不僅如此,兩人還積極為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水災賑災——溥儀捐贈了一棟樓房,婉容則捐出自己的珍珠項鏈和大洋,這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京、津、滬的報紙上都刊登了「皇後」的玉照和那串珍珠,其中《大公報》以「溥浩然(溥儀)夫人捐珍珠賑災」為題做了專題報道。於是在1931年的夏天,溥儀因「離婚」和「賑災」而兩度成為媒體主角。在水災已經成為這兩個月中國的公共事件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捐獻者都能夠在報紙上得到彰顯——9月16日,北平花市大街的張姓醫師決定從當日起捐獻所有診金的新聞也上了報紙,和當時「皇帝」的捐獻新聞並列。
這場蔓延中國南方的大水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所有的報紙都已經被鬧到疲倦,大水的新聞已經從主角淪為花邊,只有《湖北水災日刊》還在細心地報道當地水災的一切:三天內,湖北省接到浙江、上海、湖南等地遣送回來的災民1184人;荊沙地區災情嚴重,「一片汪洋,災區擴大;高原下濕,共嘆淪胥」:嘆的是湖北監利一號堤終於在長江大水的沖擊下崩潰,「人畜室糧同時飄零」。世界紅十字會組織在漢陽覓得義地一大塊,為收埋浮棺之處,到9月16日,已經收埋了158具。「漢口街市水漸退,洋車數百又行活動於各主要市區,居民驟觀陸地復現,皆甚珍奇,睡落中一大問題為腐爛,指貨物與死屍,救濟人員現正督促工人清除,平漢車一部已開通,通車一周內可復雲。」
遠在江淮流域的洪水被一個人的奇思妙想和東北聯系起來:9月10日,總司令部的宣傳處長蔣堅忍,提議將江淮一帶的災民500萬應急送東三省屯墾,據說「各方對此案現正鄭重討論中,原因為長江流域人口過擠,送往邊疆自屬於國家有利,且長江受災農民,既已將田產一概損失,若由政府給資,運往邊疆,更屬計之得也」。
雖然還有一個多月才到自己的生日,但9月16日這天,婉容收到了榮惠和敬懿兩位太妃送的衣料、香皂、手絹、生發油、香水等「千秋貢品」。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手下的鹿鍾麟趕出故宮時,身邊還有光緒、同治留下的4位太妃,彼時送禮的兩位都是同治之妻。按照規矩,長輩太妃給「皇後」的貢品要在生日前早早送出。
1931年已廢除帝制20年,但在遺老遺少們眼中,溥儀仍是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侵犯的「清朝宣統皇帝」。文綉的一個哥哥在得知其妹要求與「皇帝」離婚後,曾在天津《商報》上發表公開信,稱「我家受清帝厚恩二百餘載」,且不說皇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應耐死忍受」。他痛心疾首地訓斥文綉「糊塗、荒謬、大膽妄為、辱沒祖宗,終不免為社會上人唾罵而死!」
「靜園」之外的軍閥混戰
「說起文綉和我離婚這一段,我想起了我的家庭夫婦間的不正常的生活。」若干年後,被成功改造成共和國公民的溥儀極其誠懇地挖掘了自己的靈魂深處,他認為婚姻失敗的原
因在於「我的興趣除了復辟,還是復辟」。天津的靜園成了溥儀復辟夢想的策源地。
1929年,溥儀就搬到了陸宗輿的這所房子,並將原名「乾園」改為「靜園」。「我給它改了名字,是含有一層用意的」,溥儀回憶。
1931年9月前兩月,溥儀正在日本留學的二弟溥傑和妹夫潤麒,被鹿兒島駐軍某聯隊吉岡安直大隊長邀請做客。臨告別時,對方曾說:「回到天津,請轉告令兄,別看張學良在東北為所欲為,不久中國東北也許會發生什麼事情。令兄是大有前途的,希望他多保重,等待時機到來。」之後,為了探聽虛實,溥儀曾接連派出三批人員,一批在天津市內,一批派到日本國內,還有一批前往東北。9月16日前後,溥儀手下的一個重要人物——警衛處長佟濟煦被派到奉天。「據我所知,上東北的有兩人,一人專門了解關東軍及日方其他部門的消息,另一人則以聯絡東北遺老為目標,此即佟濟煦。」溥儀的隨侍李國雄後來向王慶祥回憶。
佟濟煦在奉天面見袁金鎧和熙洽等人以後,萬分激動地返回天津,向溥儀報告說:「時機已至,切莫遲疑,東北乃我大清龍興之地,數千萬臣民正翹首以待,盼皇上幸臨!」聲淚俱下中,佟濟煦還把在東北帶來的一塊土用手帕包著獻給溥儀,「皇上得到這塊土,預兆將得到整個滿洲的領土!」溥儀後來還多次動情地向周圍人描述這一場景,「我接過土來,用鼻子聞聞,實有一股祖居龍興聖地的芳香……」
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9月19日傳到天津時,溥儀傳下諭旨:「關外之變是否影響到我尚不可知,但不能不先有籌劃。」「我從一聽見事變的消息,每分鍾都在想到東北去」,但身邊忠誠的「老臣」鄭孝胥倒是很老道地提醒他不必太急,他說,「日本人遲早會來請皇上」。
很難說當時的軍閥混戰與溥儀的復辟有什麼明確的直接聯系,但是,混戰的局面確實給了溥儀以新的機會。
9月16日,閻錫山在通過各家報紙表明他的「心跡」。因為張學良東北軍對蔣的支援,中原戰局急轉直下,反蔣聯軍土崩瓦解,閻錫山被蔣介石要求出國,他在《心跡》中卻表明願意「去西北辦實業,不願出國,俟父病癒,放能離晉。無其他企圖,不可相逼太甚」。這天的《華北日報》報道顯示:公開表明的心跡是閻手下大將徐永昌根據他的話草擬的通電稿,據說閻不日將自己親自表明心跡。
「張是最瞧不起文人的,他大概從年輕時候就覺得文人不能成事。」采訪過張學良的台灣學者郭冠英說,但是,此時的張大約處於人生得意期,並沒有制止報紙上連篇頌揚的表示。張學良進入關內,目的是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帶走的軍隊不多,還是給東北防務造成了空虛。
張學良支援蔣介石,聲討閻錫山、馮玉祥的「巧」電,是1930年9月18日發出的,而日軍恰恰在一年後的同一個「巧」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