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法國作家如何描寫愛情

法國作家如何描寫愛情

發布時間:2022-04-11 18:42:05

A. 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簡介

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曲折莫測,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達爾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早期代表。前者帶有貴族傾向,《基督教真諦》主張復興中世紀禮教,但其作品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富於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濫觴。他的小說《勒內》和《阿達拉》都描寫世俗愛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惻纏綿。而史達爾夫人則具有民主傾向。她的《論文學》和《論德國》致力於傳播浪漫主義理念,不遺餘力的抨擊法國的古典主義傳統。 法國浪漫主義中期的代表包括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年-1869年)和阿爾弗萊·德·維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長寫抒情詩,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對照和象徵筆法;後者則以哲理詩著稱,《古今詩集》和《命運集》宣揚孤傲堅忍精神,表達悲天憫人的思想。 1830年以後,維克多·雨果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他也是整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的上演標志著浪漫主義在法國最終戰勝了古典主義。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中鮮有的全才,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其小說《巴黎聖母院》 、《九三年》、《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對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國。在詩歌和戲劇領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語詩歌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筆法,極大的豐富了法語詩歌的修辭技巧,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雨果逝世的時候,全歐洲共有逾200萬人來到法國參加他的國葬。 和雨果同時代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還包括女作家喬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創作拓展了浪漫主義文學陰柔的特性,尤其擅寫女性問題小說和田園小說。代表作《康素愛蘿》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小說,充滿詩情畫意和真摯情感。曾和喬治·桑有過短暫戀情的青年詩人阿爾弗萊·德·繆塞(1810年-1857年)是這一時期法國詩壇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組詩》具有夢幻般的色彩。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第一次將「世紀病」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義小說創作中。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年-1855年)的抒情詩奇詭深邃,形式精美絕倫,對20世紀現代詩歌影響深遠。大仲馬(1802年-1870年)創作了大量歷史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將通俗小說的發展推向極致。
俄國和東歐
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在1812年拿破崙入侵失敗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革命之後出現的。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以詩歌為主,富有強烈的戰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對俄國浪漫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譽為第一位俄國抒情詩人。他的《俄國軍營的歌手》歌頌軍人的愛國壯舉,贊美俄羅斯民族偉大的復興。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創辦《北極星》,宣傳浪漫主義思想。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後來轉向現實主義。萊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國最堅定的浪漫主義詩人,長篇敘事詩《童僧》和《惡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達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說《當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餘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說的先驅。 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波蘭的亞當·密茨凱維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徵是和反對異族奴役、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結合起來。密茨凱維奇的《先人祭》抨擊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殺,揭露賣國貴族的行徑。裴多菲則以《民族之歌》和《自由與愛情》等詩作歌頌為爭取自由的斗爭。
美國
由於美國和歐洲在歷史、文化上的種種不同,以歐洲通行的文學流派的概念來衡量美國文學的發展實際上並不十分准確。但由於美國文學也是整個西方文學的一個部分,因此通常人們也將美國文學史放入整個西方文學史的框架內來研究。 美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深受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19世紀上半葉,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高漲,擺脫英國文學的束縛、重視人的精神創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驗主義蔚為大觀,至此美國浪漫主義文學開始蓬勃發展。 愛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羅(1817年-1862年)是超驗主義理論家,最先提出浪漫主義的主張。他們強調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覺的意義,認為自然界充滿靈性,人應該回歸自然。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美國前期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華盛頓·歐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庫柏(1789年-1851年)和愛倫·坡。歐文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在他的小說中,「美國文學」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國文學的拘束。庫柏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開創了以《皮襪子故事集》為代表的邊疆傳奇小說,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愛倫·坡主張藝術要使讀者獲得刺激而達到靈魂的升華,他的小說大部分以死亡、兇殺、復仇為題材,揭示人的幻覺狀態和變態心理,他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共同被尊為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 美國後期的浪漫主義文學以納撒尼爾·霍桑(1804年-1864年)、沃爾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年-1891年)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對「隱秘的惡」進行挖掘,《紅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統治的黑暗以及教會的虛偽和不公,象徵手法運用純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經歷編纂、擴充詩集《草葉集》,歌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美國現代文學的鼻祖。梅爾維爾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長描寫航海奇遇和異域風情,代表作《白鯨》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之一,小說中的「白鯨」已經成為一種超然的、對人類懷有敵意而又難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圖騰。

B. 法國人對待愛情的態度

法國人眼中的愛情觀進化史 -評《法國人如何發明愛情:九百年來的激情與羅曼史》

文/信實的精靈

「讓女性獲得完全的平等是文明最不容置疑的標志,這將讓人類的思想力量和幸福機會翻倍」,這是索萊爾斯筆下的妙不可言的米娜最喜歡的司湯達的一句話。對於法國人而言,愛情和性似乎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讓我們來評價世界上哪一國人最浪漫,那應該是法國人無疑。法國人已經從骨子裡面繼承了來自於祖祖輩輩的浪漫血統和優雅天性。

法國人,在美國作家瑪麗蓮·亞隆的筆下,似乎是從十二世紀開始就隱隱約約有著自己對於愛情的理解和對於愛情的勇敢追逐,不管是騎士對於自己所鍾愛、所衷心服侍的女主人的愛情,抑或者男子對於自己喜歡的女人的強烈愛情,這都在亞隆的這本書中為我們一一呈現出來。

瑪麗蓮·亞隆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克萊曼性別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法國文學教授,這就是在這本書中為何她能夠對法國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關於愛情的文學作品如數家珍一樣的原因。對於一本書,她能夠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去反復閱讀,同時給出我們關於她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感悟。她也曾著有《妻子的歷史》、《乳房的歷史》、《象棋皇後的誕生》、《干姐妹:女性記憶中的法國大革命》、《母性、死亡和癲狂文學》、《暴風時代:女貴族、女資產階級和女農民的故事》以及《美國人的安息之地:公墓和墓地的四百年歷史》等多部作品。從這些作品可以看出,瑪麗蓮是一個對不太入流尤其是看似冷門的學問尤其是關於女性角色、女性身體,甚至於女性定位頗感興趣的人,並且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女性作家,本書就是一個典型的證明。

C.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關於「愛情只是一種感覺」的名言的完整版本是什麼

你好,這是普魯斯特關於「愛情只是一種感覺」的名言的完整版本:愛情只是一種感覺,而這感覺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你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D. 法國十大愛情名著

1.《巴黎聖母院》

名列「世界十大愛情故事」的浪漫愛情經典世界最傑出的浪漫派小說家「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

2.《高老頭》

最能代表巴爾扎克的藝術風格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產物揭露批判資本主義世界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3.《魔沼》

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專業女作家最早反映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喬治·桑的田園小說的代表作

「藝術的使命就是感情和愛的使命」

4.《歐仁妮·葛朗台》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巴爾扎克代表作資本主義社會的網路全書《人間喜劇》中法國生活場景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是巴爾扎克最著名的作品」巴爾扎克本人認為是他「最完美的繪寫之一」

5.《茶花女》

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筆下凄婉的愛情故事第一部被引入中國的西方文學名著「茶花女將是我們的世紀之女」以小說、話劇、歌劇三種形式出版和演出三者都以其不朽的藝術價值成為傳世佳作

E. 求法國詩歌,比較浪漫抒情一點的愛情詩歌,只要是法國詩人的就行,謝謝了!

雨果(1802—1885),19 世紀法國傑出文學家,創作涉及詩歌、小

說、戲劇等,反映了法國社會一個世紀的歷史。他的詩歌色彩濃烈,語

言激烈,感情奔放。他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典型代表。

既然我把我的唇鑔

既然我把我的唇放進你永遠充溢的酒樽,
既然我把我蒼白的額貼近你的手心,
既然我有時呼吸到你靈魂溫柔的氣息,
一種沉埋在暗影里的芳芬;
既然我有時從你的話語里
諦聽你散布你那神秘的心聲;
既然我看見你哭泣,既然我看見你微笑,
我的嘴對著你的嘴,我的眼睛對著你的眼睛;
既然我看見你那顆星在我頭上光芒閃耀,
唉!它可老是深藏不露,覿面無由;
既然我看見一瓣花從你那年華之樹上
掉下來,墜入我的生命的波流;
現在我可以向急逝的韶光講了:
消逝吧,不斷地消逝!我將青春永葆!
你和你那些憔悴的花兒一齊消逝吧,
我心靈里有朵花兒誰也不能把它摘掉。
我這只供我解渴的玉壺已經盛滿,
你的翅膀掠過去,也濺不起其中的甘霖半點。
你的灰燼遠不足以撲滅我的靈火!
你的遺忘遠不足以吞沒我的愛戀!

(聞家駟譯)

詩人走到田野上

詩人走到田野上;他欣賞,
他贊美,他在傾聽內心的豎琴聲。
看見他來了,花朵,各種各樣的花朵,
那些使紅寶石黯然失色的花朵,
那些甚至勝過孔雀開展的花朵,
金色的小花,藍色的小花,
為了歡迎他,都搖晃著她們的花束,
有的微微向他行禮,有的做出嬌媚的姿態,
因為這樣符合美人的身份,她們
親昵地說:「瞧,我們的情人走過來了!」
而那些生活在樹林里的蔥蘢的大樹,
充滿著陽光和陰影,嗓子變得沙啞,
所有這些老頭,紫杉,菩提樹,楓樹,

滿臉皺紋的柳樹,年高德劭的橡樹,長著黑枝杈,披著蘚苔的榆樹,就像神學者們見到經典保管者那樣,向他行著大禮,並且一躬到底地垂下他們長滿樹葉的頭顱和常春藤的鬍子,他們觀看著他額上寧靜的光輝,低聲竊竊私語:「是他!是這個幻想家來了!」

(金志平譯)

來!一隻看不見的笛子

來!——一隻看不見的笛子在果園里悠悠地響。——最和平的歌兒是牧童的歌兒。橡樹下,一池平靜的水,掀起青黛色的微波,——最快樂的歌兒是小鳥的歌兒。但願沒有任何思慮攪擾你。相愛吧!永遠相愛!——最稱心的歌兒是愛人的歌兒。

(聞家駟譯)

統一

在棕色群山超伏的地平線上,
太陽,這朵光芒萬丈的鮮花,
在黃昏時分,把臉兒伏向大地。
一朵新開的銀菊,在麥地旁、野草叢中一座行將坍倒的灰色的牆上,
怯生生地放射著天真潔白的圓光;而這朵小花,就從殘破的牆上,
注視著那顆在永恆的碧空里
萬古不息地傾瀉著流光的巨星。
「至於我,我也在放射光輝!」它對它說道。

(聞家駟譯)

波德萊爾(1821—1867),19 世紀法國偉大的詩人,其詩集《惡之

花》堪黍「開現代主義先河的劃時代之作」,詩人多用丑惡、恐怖、瘋

狂的意象再現社會現實。他是前期象徵主義詩派的重要代表。

憂郁之一

雨月,對著整個城市大發雷霆,
向著鄰近墓地里蒼白的住戶,
從它的罐里倒出如注的陰冷,
又把死亡撒向霧蒙蒙的郊區。
我的貓在方磚地上尋覓草莖,
不停地抖動瘦而生瘡的身軀;
溝壑里游盪著老詩人的魂靈,
帶著一個瑟瑟的幽靈的苦語。
大鍾在悲嘆,而那冒煙的木柴
用假嗓子伴隨著傷風的鍾擺;
一局氣味污濁的牌正在進行,
這患水腫的老婦的不祥遺留,
英俊的紅桃侍從和黑桃皇後
正陰沉地訴說著逝去的愛情。

憂隨之四

當低重的天空如大蓋般壓住
被長久的厭倦折磨著的精神,
當環抱著的天際向我們射出
比夜還要愁慘的黑色的黎明;
當大地變成一間潮濕的牢房,
在那裡啊,希望如蝙蝠般飛去,
沖著牆壁鼓動著膽怯的翅膀,
又把腦袋向朽壞的屋頂撞擊;
當密麻麻的雨絲向四面伸展,
模仿著大牢里的鐵柵的形狀,
一大群無言的蜘蛛污穢不堪,
爬過來在我們的頭腦里結網,
幾口大鍾一下子瘋狂地跳起,
朝著空中迸發出可怕的尖叫,
就彷彿是一群遊魂無家可依,
突然發出一陣陣執拗的哀號。
——送葬的長列,無鼓聲也無音樂,
在我的靈魂里緩緩行進,希望
被打敗,在哭泣,而暴虐的焦灼,
在我低垂的頭頂把黑旗插上。

秋之十四行詩

你的眼水晶般明凈,它對我說:「怪情人,你說說我有什麼好處?」——可愛些,別說話!除了太古動物老實天真事事刺激我的心窩,不願向你把可怕的秘密展陳,還有它那火寫的黑色的傳奇,你的手邀我長眠,催眠的女子。我恨激情和令我痛苦的精神!甜蜜地愛吧,哨所里愛神拉滿那張宿命的弓,陰郁而又隱蔽。它那武庫里的傢伙我都熟悉,罪惡,恐怖和瘋狂!——哦雛菊淡淡!你不也像我如太陽進入秋季,我的瑪格麗特,這樣蒼白冷淡?

(郭宏安譯)

魏爾侖(1844—1896),著名的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侖的詩歌在思想上宣揚悲觀和頹廢,但在藝術上則有開拓性貢獻,他所提出的詩歌「首先是音樂」,其次則是「明朗與朦朧的結合」,被奉為象徵派的理

論宣言。

月光

你的靈魂是一幅精選的風景,
那假面和貝加摩舞施展著魅力,
彈奏著詩琴,跳著舞,在他們
奇異的喬裝下面,卻幾乎是憂郁的。
正當他們歌唱著愛情的小調,
歌唱那勝利的愛情和愉悅的生活,
他們似乎對自己的幸福也不相信了,
而他們的歌和月光在一起融合。
那寧靜的月光,憂郁而又美麗,
她使鳥兒們在林中沉入夢境,
使那些噴泉醉心地啜泣,
噴泉在石雕中間,苗條而又輕盈。

(羅洛譯)

F.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一本文集里,有一篇描寫兩片葉子的愛情故事,大家誰有請提供一下,多謝!

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他那種不可思議的精神健康,想到他受著病魔侵蝕的身體,他精神的健康就更可驚訝了。——他的健康在於所有的機能都得到平衡,而且差不多是絕無僅有的平衡:一顆樣樣都能感受,樣樣都能控制的靈魂;一種鎮靜的、甚至心裡有著最深刻的感情(例如母親的死,對妻子的愛)的時候令人覺得冷酷的理智,那是一種目光犀利的聰明,能抓握群眾的趣味,懂得怎樣獲得成功,懂得一方面保持自己驕傲的天性,一方面把這個天性去適應社會,征服社會的聰明。所謂各種機能的平衡,就是這些因素的平衡。......

他的活潑的,時時刻刻都在流露的溫情,純粹象女性,甚至於象兒童,使他喜歡流淚、傻笑、說瘋話,和多情的小娃娃一樣作出瘋瘋癲癲的事。
往往他還有一股永遠興高彩烈的勁兒:對無論什麼都大驚小怪地覺得好玩;老是在活動、唱歌、蹦跳;看到什麼古怪的,或者往往並不古怪的事,便弄些有意思的,尤其是沒有意思的,有時還是粗俗的,但並不缺德的,也不是有意的惡作劇,說些毫無意義的字兒,讓自己發瘋般狂笑一陣。
他在1769年的信中說:「我簡直樂死了,因為這次旅行太好玩了!……因為車廂里熱得很!……因為我們的馬夫挺好,只要路稍微好一些,他就把牲口趕得很快!」
這一類莫名其妙的興致,這種表示精神健康的歡笑,例子多至不勝枚舉。那是旺盛而健康的血在那裡活動:他的敏感絕無病態的意味......。
他是個極有情義的朋友,只有窮人才可能做到的那種朋友:
「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的人完全不懂什麼叫做友誼。」 (1778年8月7日信)
「朋友!……只有不論在什麼情形之下,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只想為朋友好,竭盡所能使朋友快活的人,我才認為有資格稱為朋友。」(1778年12月18日信)
他給妻子的信,尤其在1789一1791年中間的,充滿著甜蜜的愛情和狂歡的興致。那個時期是他一生最困苦的時期,象他所說的「老是在絕望與希望之間掙扎①」,又是病,又是窮,又有種種的煩惱;但這些都不能把他狂歡的興致壓下去。而且他也不是象我們所想的,特意鼓足勇氣來安慰他的妻子,不讓她看到真實的處境;那是莫扎特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需要痛痛快快的笑;即使在最慘痛的情形之下,這種笑的需要也非滿足不可②。但莫扎特的笑是和眼淚很接近的,那是抱著一腔柔情的人必然有的,樂極而涕的眼淚。
***
他是快樂的,可是沒有一個人的生活象他的那麼艱苦。那是一場無休無歇的,跟貧窮與疾病的斗爭。這斗爭、到他三十五歲才由死亡加以結束。那末他的快樂是從何而來的呢?
第一是從他的信仰來的。他的信仰沒有一點兒迷信的成分,而是富於智慧的、堅強的、穩固的,非但沒有被懷疑動搖,便是極輕微的懷疑也不曾有過。他的信仰非常恬靜,和平,沒有狂熱的情緒,也沒有神秘氣息,他只是真誠的相信著。父親臨死以前,莫扎特在信中和他說:
「我希望得到好消息,雖然我已經養成習慣,對什麼事都預備它惡化。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的終極,所以我多年來和這個真正的最好的朋友已經相熟到一個程度,它的形象非但不使我害怕,反倒使我鎮靜,給我安慰。我感謝上帝賜我幸福……我沒有一次上床不想到也許明天我就不在世界上了;然而認識我的人,沒有一個能說我的生活態度是憂郁的或是悲觀的。我有這種福氣,真要感謝上帝,我真心祝望別人也有這種福氣。」(1787年4月4日)
這是他以永恆的生命為歸宿的幸福。至於塵世的幸福,他是靠了親人對他的愛,尤其是靠了他對親人的愛得到的。
他寫信給妻子的時候,說,「只要我確實知道你生活周全,我所有的辛苦對我都是愉快的了。是的,只要知道你身體康健,心情快活,那末我即使遇到最困苦最為難的境況也不算一回事。」(1791年7月6日)
但他最大的快樂是創作。
在一般精神騷動的病態的天才,創作可能是受難,他們往往千辛萬苦,追求一個不容易抓握的理想,在一般象莫扎特那樣精神健全的天才,創作是完美的快樂,那麼自然,幾乎是一種生理上的享受。對於莫扎特,作曲和演奏,是跟吃、喝、睡眠,同樣不可缺少的機能。那是一種生理的需要,而且有這個需要也很幸福,因為這需要時時刻刻都能得到滿足......。
奇妙的是,他的藝術老是傾向於爭取成功,同時卻絕對不犧牲他的信仰。他寫作樂曲的時候,始終注意到對群眾的效果。然而他的音樂決不喪失尊嚴,只說它要說的話。在這一方面,莫扎特得力於他的機智、聰明和嘲弄的心情。他瞧不起群眾,然而他自視甚高。所以他永遠不對群眾作一些會使他臉紅的讓步;他把群眾蒙住了,他能支配群眾①。他使聽的人自以為了解他的思想,其實他們只有聽到作者特意寫來博取掌聲的段落,才報以掌聲。他們了解與否,對莫扎特有什麼相干②?只要作品能成功,使作者有辦法從事於新的創作就行了。
***
莫扎特在一七七七年十月十日信中說:「創作是我唯一的快樂,唯一的嗜好。」
這個幸運的天才彷彿生來就是為創造的。歷史上很少見這樣旺盛的藝術創造力。因為莫扎特的得心應手,一揮而就的才華,不能與洛西尼那種不假思索的鋪陳混為一談。——巴赫是靠頑強的意志寫作的,他對朋友們說:「我是被逼著用功的,誰和我一樣用功,就會和我一樣的成功。」——貝多芬永遠和他的天才肉搏,朋友們去看他而正碰上他在作曲的時候,往往發見他困憊不堪的情形無法形容。興特勒說:「他臉上的線條都變了樣,滿頭大汗,好象才跟一支對位學家的軍隊作了一場惡斗。」不錯,這里說的是貝多芬寫作彌撒祭中間的「吾信吾主」的一章;但貝多芬老是擬稿、思索、刪削、修改、添加,從頭再來;而等到全部完成以後,又從頭再來;有一支奏鳴曲,久已寫好而且已經刻好版子的,他在Adagio開頭的地方又加上兩個音。——莫扎特可完全沒有這種苦難①。他心中的願望,他實際上都能做到,而且他只願望他所能做到的。他的作品有如生命的香味:正如一朵美麗的花,只要拿出勁來活著就是了②。創作在於他是太容易了,不但雙管齊下,有時竟是三路並進,無意中表現出他的不可思議的,驚人的手腕。1782年4月20日,他寫作一支賦格曲,同時還在寫一支序曲。某次音樂會預定他演奏一支新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他在上一天夜裡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急急忙忙寫了小提琴部分,沒功夫寫鋼琴部分,更沒時間和合奏的人練習一次;第二天,他把腦子里作好的鋼琴部分全部背出來演奏。(1781年4月8日)——這種例子不過是百中之一。
一個這樣的天才,在他的藝術領域內自然無所不能,而且在各個部門中都發展得同樣完美。但他特別適宜於寫作歌劇。我們不妨把他主要的特徵重述一遍:他有的是一顆完全健康而平衡的靈魂,一顆平靜的、沒有熱情的風暴、可是非常敏感、非常婉轉柔順的心,受著堅強的意志控制。這樣的一個人假如能創造,必然比別人更能用客觀的方式表現人生。熱情的人精神上有種迫切的要求,無論作什麼非把自己整個放進去不可。莫扎特可完全不受這種要求的牽掣。貝多芬的作品,每一頁都是貝多芬;這也是最好不過的,因為沒有一個英雄能象貝多芬那樣引起我們興趣的。但在莫扎特,由於他的感覺、溫情、細致的聰明、自我的控制等等的優點混合得非常和諧,所以天生的長於抓握別人心靈中許多微妙的變化;並且他對當時貴族社會的形形色色感到興趣,能夠把那個社會活生生的在他的音樂中再現出來。他的心是平靜的,沒有任何渴求滿足的聲音在心中叫喊。他愛人生,也善於觀察人生;要把人生照他所看到的在藝術中刻劃出來,他不需要費什麼力氣......。
***
他在1781年9月26日信中說:「因為感情——不論是否激烈——永遠不可用令人厭惡的方式表現,所以音樂即使在最驚心動魄的場面中也永遠不可引起耳朵的反感,而仍應當使它入迷,換句話說,要始終成為音樂。」
可見音樂是人生的繪畫,但這人生是經過凈化的。反映心靈的歌詞,必須對心靈有誘惑的力量,但不能傷害皮肉,「引起耳朵的反感」。音樂表現生命,但是是一種很和諧的表現②。
這種情形,不但在莫扎特的歌劇是如此,在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①。雖然他的音樂表面上象是刺激感官的,其實並不然,它是訴之於心靈的。莫扎特的音樂永遠表現某一種感情或是某一種熱情。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莫扎特所描寫的感情往往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別人心中觀察得來的。他自己心中並沒有這種感情,而是在別人心中看到這種感情。——他倘若不親自說出來,我們簡直不會相信......。
***
現在放下莫扎特的書信,讓他音樂的浪潮把我們帶走罷。他整個的靈魂都在他的音樂中間。我們一聽,就能發覺他的本質,——他的柔情與聰明。
到處都有他的柔情與聰明:所有的感情和思想,都被這兩樣包裹著,浸淫著,象一道柔和的陽光般沐浴著。因為這緣故,他描寫反派角色從來不成功,而且他也不想在這方面成功。只要想到《萊奧諾拉》中間的暴君,《自由射手》中魔鬼般的人物,《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可怕的英雄,我們就可以由貝多芬,韋柏和瓦格納的例子,相信音樂是很能表現並引起仇恨與輕蔑的。但正如莎士比亞的《十二夜》中的公爵所說的,音樂主要是「愛的養料」,而愛也是音樂的養料。莫扎特的音樂就是這樣。因為這緣故,喜愛他的人把他看作親人一般。並且他是用多好的禮物回敬他們的!彷彿是連續不斷的柔情和長流無盡的愛,從他那顆仁慈的心中流到他朋友們的心中。——他很小的時候,對於感情的需要就到了病態的程度。據說他有一天突然問奧國的一位公主:「太太,您喜歡我嗎?」她故意和他打趣,回答說不;孩子便傷心得哭了。——莫扎特的心始終是兒童的心。這一類天真的央求,永遠用著「我愛你,你也愛我罷」這種溫柔的音樂,重復不已的提出來。.....
莫扎特說過這樣的話:「啊!要是人家能看到我的心,我是差不多會臉紅的。」(1790年9月30日信)
***
對於一般有過愛情的心和一般平靜的靈魂,莫扎特是最好的伴侶。受難的人是投向貝多芬的懷抱的,因為他最能安慰人,而他自己是受了那麼多苦難,無法得到安慰的。
可是莫扎特也同樣的受到苦難的鞭撻。命運對他比對貝多芬更殘酷。他嘗過各種痛苦,體會到心碎腸斷的滋味,對不可知的恐怖,孤獨的凄惶與苦悶。他表現這些心境的某些樂章,連貝多芬與韋柏也不曾超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為鋼琴寫的幾支幻想曲和b小調Adagio。在這兒,我們發見了莫扎特的一股新的力量,而我稱之為特殊秉賦的。我並非說除了這些作品以外,我們還沒有領教過他的特殊秉賦。但我所謂的特殊秉賦,是那股在我們的呼吸之外的強大的呼吸,能把一顆往往很平庸的靈魂帶走,或者跟它們斗;這是在精神以外而控制精神的力量,是在我們心中的上帝而不是我們自己。——至此為止,我們所看到的莫扎特只是一個富有生氣,充滿著快樂和愛的人;不管他把自己蛻變為哪一種靈魂,我們始終能看出他來。——但這兒,在剛才所說的樂曲中,我們到了一個更神秘的
世界的門口。那是靈魂的本體在說話,是那個無我的,無所不在的生命在說話,那是只有天才能表達的,一切靈魂的共同的素質。在個人的靈魂與內在的神明之間,常常有些高深玄妙的對白,尤其在受創的心靈躲到它深不可測的神龕中去避難的時候。貝多芬的藝術就不斷的有這一類靈魂與它的魔鬼的爭執。但貝多芬的靈魂是暴烈的、任性的、多變的,感情激烈的。莫扎特的靈魂永遠象兒童一般,它是敏感的,有時還受溫情過盛的累,但始終是和諧的,用節奏美好的樂句歌詠痛苦,臨了卻把自己催眠了:淚眼未乾,已不禁對著自己的藝術的美,對著自己的迷人的力量,微微的笑了(例如b小調Adagio)。這顆鮮花一般的心,和這個控制一切的精神成為一種對比,而就是這對比,使那些音樂的詩篇具有無窮的誘惑力。這樣的幻想曲就象一株軀干巨大,枝條有力,葉子的形狀十分細巧的樹,滿載著幽香撲鼻的鮮花。......
***
還有一些場合,莫扎特超升到更高的境界,擺脫了那種內心的爭執,到達一個崇高與和平的領域,在那兒,人間的情慾和痛苦完全消失了。那時的莫扎特是跟最偉大的心靈並肩的,便是貝多芬在晚年的意境中,也沒有比憑了信仰而蛻變的莫扎特達到更清明的高峰。
可惜這種時間是難得的,莫扎特的表白信仰只是例外的。而這就因為他信仰堅定的緣故。象貝多芬那樣的人,必須繼續不斷的創造自己的信仰,所以口口聲聲的提到信仰。莫扎特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的信心是堅定的、恬靜的,他從來不受信仰的磨折,所以絕口不提信仰;他只講到嫵媚可喜的塵世,他喜好這塵世,也希望被這個塵世所愛好。但一朝戲劇題材的需要,把他的心帶往宗教情緒方面去的時候,或者嚴重的煩惱、痛苦、死期將近的預感、驚破了人生的美夢,而使他的目光只對著上帝的時候,莫扎特就不是大家所認識而贊美的那個莫扎特了。他那時的面目,便是一個有資格實現歌德的理想的藝術家,那是如果他不夭折一定能實現的:就是說,他能把基督徒的靈魂和希臘式的美融合為一,象貝多芬希望在「第十交響曲」中所實現的那樣,把近代世界和古代世界調和起來,——這便是歌德在第二部《浮士德》中間所嘗試的。
莫扎特表達神明的境界,在三件作品中特別顯著;那三件作品是《安魂曲》、《唐·璜》和《魔笛》。《安魂曲》所表現的是純粹基督徒信仰的感情,莫扎特把他那套迷人的手段和浮華的風韻完全犧牲了。他只保留他的心,而且是一顆謙卑、懺悔、誠惶誠恐、向上帝傾訴的心。作品中充滿了痛苦的駭怯和溫婉的悔恨,充滿了偉大的、信仰堅定的情緒。某些樂句中動人的哀傷和涉及個人的口吻,使我們感覺到,莫扎特替別人祈求靈魂安息的時候,同時想到了他自己。——在另外兩個作品中,宗教情緒的范圍更加擴大;由於藝術的直覺,他不受一個界限很窄的、特殊的信仰拘束,而表白了一切信仰的本質。兩件作品是互相補足的。《唐·璜》說明宿命的力量,這力量壓在一個被自己的惡習所奴役,被許多物質形象的旋渦所帶走的人身上。《魔笛》所謳歌的,卻是哲人們恬靜而活潑的出神的境界。兩件作品,由於樸素,有力和沉靜的美,都有古代藝術的特色。《唐·璜》的不可動搖的宿命和《魔笛》的清明恬靜,在近代藝術品中(包括格利格的悲劇在內),也許是最接近希臘藝術的。《魔笛》中某些純凈到極點的和聲所達到的一些高峰,是瓦格納的神秘的熱情極不容易達到的。在那些高峰上,一切都是光明,到處只有光明。
***
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莫扎特在這片光明中安息了。我們知道《魔笛》的第一次上演是同年九月三十日,而《安魂曲》是他在生命最後兩個月中間寫的。——由此可見,死亡襲擊他的時候,就是說在三十五歲的時候,他才開始泄露他生命的秘密。可是我們不必詛咒死亡,莫扎特把死亡叫做他「最好的朋友」,而且直到死亡將臨,死亡的氣息迫近的時候,莫扎特才清清楚楚意識到幽閉在心中的一些最高的力量,才在他成就最高,寫作最晚的作品中把自己交給那些力量。但我們也得想到,貝多芬三十五歲的時候,還沒有寫《熱情奏鳴曲》,也還沒有寫《第五交響曲》,根本沒有什麼《第九交響曲》和《d調彌撒祭》的觀念。
就象死亡給我們留下來的,在發展途程中天折了的莫扎特,對我們成為一個永久的和平恬靜的泉源。從法國大革命以來,激情的波濤把所有的藝術都沖刷過了,把音樂的水流給攪混了;在這種情形之下,有時候到莫扎特的清明的天地中去躲一會,的確是很甜美的;他的清明之境,好比一個線條和諧的奧令匹克山峰,在上面可以高瞻遠矚,眺望平原,眺望貝多芬與瓦格納的英雄與神明在那裡廝殺,眺望波濤洶涌的人間的大海。

G. 《情人》這本書是誰寫的好看嗎

僅供參考,我只看過電影,梁家輝主演的,還不錯。個人很喜歡梁家輝。網路這樣介紹這本書:《情人》是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作品獲得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小說從不同的視角揭示了現代法國社會中男女對性愛的感悟和反思,折射出西方世界感情生活的不同側面。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秘的特質,催人深思。應該是很好的作品。圖片來源於網路,

H. 法國的詩有什麼關於愛情的

愛情在時間里永恆,在空間里堅貞。愛情就是蘊含著快樂與痛苦的過程,也是自我控制與調節的過程,這樣的愛情過程又總是流露出別具一格的風采與魅力。得到愛情和背離愛情是相輔相成的,必要的背離可以使愛情進入更高的一個層次,在兩個人性格的相同和不同之間找到平衡。愛情的升華就像交響樂一樣,升華才能奏出一曲愛情和生命的頌歌。一簞的愛情詩始終貫穿著這一辨證的思想,常常把抽象的哲理融入詩歌之中,給愛的追求和轉折帶來了一種特有的傳達方式或思考深度。 [關鍵詞]:本真情思、幽雅意境、快樂痛苦、一簞愛情詩 [content abstract]:: Love in time eternal, in space firm. Love is containing joyfully with the painful process, is also the self-control and the adjustment process, such love process always reveals the elegant demeanor which and the charm has a distinctive style. Obtains love and departs from love is complements one another, essential departs from may cause love to enter a higher level, between two person dispositions same and were different find balanced. Love sublimation looks like the symphony to be the same, the sublimation can play a tune love and the life ode. yi dan love poem is passing through this dialectical thought throughout, integrates frequently the abstract philosophy in the poetry, for the pursue which and the transition loves have brought one unique transmission way or the ponder depth. [key word]: The candid emotions, the quiet and tasteful ideal condition, the joyful pain, yi dan loves love poem 只有兩個人內心的相互交流,每個人都從內心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愛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實性只存在於這種內心的感受中,這是活生生的,這才是愛的基礎。

I. 分析《小王子》中對愛情的描寫

就愛情的本質和自身而言,無關乎外在的某一種類或者某一哲學,小王子與玫瑰愛情中的誤解與沖突可以有很多解讀,如實現自我存在和認同的旅程,如責任的約束和愛情的馴養,如愛情的逃避和回歸等諸多闡釋和思考的角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法國小說家聖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所揭示的愛情真諦是實實在在、並存在於現實世界和愛情觀念之中的,不僅僅是童話愛情故事,不只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愛情本身,包括愛情雙方或者多方的相互影響,在馴養與被馴養的過程中,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參與,人們所選擇一個感情的對象或愛或恨,本身就是有許多偶然與必然因素所夾雜著,本質是一種難以割捨的羈絆。
由女兒安娜歸納整理的弗洛伊德的防禦機制理論,主要的幾種為:壓抑、投射、移植、認同、否認等等。愛情雙方或者多方在日常心理活動中,自居作用表現明顯,常常把某人的特質加到自己身上或者反向把個人特質強加到他人身上,也即尋求認同或被認同的需要。復雜的事實情境中,不稱心、不對稱的心理投射經常發生作用,把某些特徵加到他人身上以助於個體防禦機制的完善。而遺忘規律、懷舊心理的共同作用,使得個體防禦機制存在諸多意識不到或者失去控制的情況,壓抑、焦慮、痛苦乃至精神分裂隨之而來。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大多數防禦機制是痛感對現實的歪曲起作用的。「如果人們意識到自己在歪曲現實,這種歪曲就不能起到避免或減輕消極情緒狀態的作用。」P296愛情心理的復雜與焦灼過程中,不斷投射以及尋找他人與自我的心理認同,不斷否認與突破自我心理防禦機制,不斷選擇以及承擔選擇之後的痛苦、焦灼,周而復始。
偶然的選擇而導致必然的結果,因為這份羈絆,所以相互牽連,所以難以舍棄,所以負擔責任。重壓之下必然會有睏倦與勞累。人之所以在愛情中不斷擺脫、不斷沉溺,恰恰也正是愛情自身的一種規律。每個人的心態和心情不同,每個人的路上的經歷和風景不同,但本質而言,不斷選擇、不斷擔負選擇之後的責任(擺脫、逃避本身也是另外一種擔負),自然而然,規律使然。而實際上,遺忘是人和事最為明顯的一種規律。戀人別離後重逢的欣喜若狂,折射的也是愛情中銘記與遺忘交替作用下典型的心理。因為羈絆、因為這種不斷的擺脫與沉溺的周而復始輪轉中,愛情從一開始就具備遺忘的特質。
愛情中所以痴狂、所以忘卻,愛情中男女在遺忘規律之中不斷選擇堅守或放棄,本身已是遺忘特質本身最好的詮釋。童話不能掩蓋童話背後蘊藏的深刻內涵,簡單本身意味著另一種復雜和復雜之後的緘默。小王子一個人旅程,是經歷和沉澱慢慢長大成熟的過程,小王子的愛情和愛情觀念的變遷嬗變,也是遺忘式愛情中從羈絆、牽連、馴養、舍棄、頓悟的一系列進程中,用自身的成長和變化來完滿詮釋每一個生命個體追尋自我真正愛情的真諦。
一、愛情的銘記與遺忘主題變奏
個體懷舊,銘記或遺忘的是:一幅畫、一本書、一句話、一個詞,抑或一種情緒?並不完全是。誠然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童年印象或類似於故土情結的特質存在,而時間、空間的輪轉使一幅畫、一本書、一句話帶給我們的某種意義,帶有諸多偶然性和瞬時性。每一個人所以懷舊、所以忘卻,根源在於舊有經驗的沉澱過程中的些許因子,反復被喚醒,反復因為現實和當下的物質精神生活狀態的實際需要而適時呈現出來。
腦海中的瞬間呈現是一種難能的默契,這種靜默的美好和恰當的距離,掩蓋了我們每個生命個體慣於遺忘的本質。明月清風的老屋,田園牧歌的語調,仰望星空的寧謐,甘醇甜蜜的愛情,舒暢快樂的友誼……如此種種,銘記的深層涵義亦是一種遺忘。因為懼怕忘卻,所以倍加珍惜。因為珍愛有加,所以更加容易流逝。因此無論是客觀存在的遺忘規律,還是遺忘本身都自然應該是無法規避的!哪怕是最深沉的懷舊和悼念,這本身已然化作一種祭奠遺忘的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儀式。
「小王子重復了一遍,他要記住這句話。」「小王子說,他要記住這句話。」p65小王子需要使用一種重復來加深記憶的印象,需要在情感的咀嚼與沉澱之中,加深彼此愛情的羈絆。客觀而言,馴養本身在小王子未經狐狸開導、未自覺意識到之前已然是存在,小王子在旅途之中會時常回憶起自己的星球,屬於自己的風沙和星辰,屬於自己的默默等待、綻放的玫瑰。愛情始終存在,但愛情所具有的遺忘性特質,使得小王子在另一個視界、另一種視角才幡然明悟。因此,小王子需要不斷重復,不斷提醒自己:要記住些什麼。
二、遺忘式愛情中的焦灼與復雜心態
談及愛情的遺忘,更是在返觀愛情生活中每個生命個體自身。說遺忘的復雜與焦灼狀態,更是在反思個體思維與生活。小說中,「我」羨慕小王子金黃色的頭發,簡單舒暢的心理,像羨慕回不到的過去,恰如張愛玲在小說《半生緣》中借女主人公之口感嘆愛情,「我們回不去了」P345。遺忘式的愛情中,體驗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愛情本身蘊涵的巨大能量,而是在於一種不可抗拒、不可復制、不可重新來過的境遇。恰恰是「我們回不去了」所揭示的復雜與焦灼心態,才真正詮釋了遺忘式的愛情中所需要的一種祭奠儀式,即新的銘記、新的遺忘,周而復始的輪轉。這種焦灼而復雜的心態,是一種現實「圍城」的桎梏,也是一種心理和生理年齡下的雙重「郁結」。
愛情的永恆,與銘記的本質一樣,實則是一種遺忘。小王子領悟到與玫瑰之間的愛情,重新回到自己的星球,重新開始接受生活和現實的洗禮,重新用自己的腳印為遺忘式的愛情畫上輪轉的圓圈。
「你會明白你那朵玫瑰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P64狐狸所要提醒小王子不能遺忘的獨自開放在自己星球的玫瑰身上「獨一無二」的特質,在於幫助其認識到遺忘式的愛情中呈現的規律性的東西。沙漠本身是被人遺忘的角落,動物和植物的言語同樣是理性未知或未盡理解的角落,愛情的馴養和情感的羈絆同樣客觀存在而又客觀上被忽視和遺忘。復雜而焦灼的遺忘式愛情中,矛盾和困窘在所難免。 三、遺忘式愛情與個人性懷舊
愛情丟了的時候,人們常在想:那時候,我們還太年輕了。
愛情遲遲不來時,人們又在想:這時候,我們還太年輕了。
「花兒總是這么表裡不一!可惜當時我太年輕,還不懂得怎麼去愛她。」p26遺忘式的愛情中,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思考,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和確立,常常伴隨著愛情本身。年輕與成熟這一概念本身並不是強烈的相對呈現,所謂的成熟不僅是心智的日趨理性,年輕所具備的清新、朝氣、新鮮、明亮、驕傲等等特質並不是負面或需要責備壓制的……人生所經歷的各個階段,歸究有各自時期呈現的不同特點,因為遺忘,所以懷舊。因為懷舊的傷感和不可挽回,所以倍顯包括愛情在內的情感羈絆的深沉。
愛情的遺忘,以及遺忘之後珍貴記憶的重新搜尋,實際上是個人性懷舊的集中體現。本雅明在《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一書中引用浪漫派作家塞南古的話,「人並不絕對需要一座都城」P3。時代總是缺乏很多理想性,比如仰望星空,比如田園牧歌,比如寧謐安然的自然詩意。以波德萊爾為首的浪漫主義懷舊的思維觀念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選擇、認同和逃避。個人性懷舊在《小王子》中遺忘式愛情里所以選擇一種星球、星辰、沙漠、風沙情境,是一種趨於對愛情本身彌足珍貴的美好品質在遺忘之後的重新拾取和追尋。選擇本身決定了選擇內容的特質,也即對個體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在無法獲取個體自我價值確立的矛盾漩渦中必然走向逃避,這同遺忘式愛情中所呈現的「擺脫與沉溺」的圓圈內在一致。
小王子的澄澈心性,詩意盎然,慣於一種靜默的姿態和痴傻的心情,獨自在空曠的視界,仰望星空。「一個能夠在一首詩里看出奇跡的人,一個能夠從音樂里得到純粹歡樂的人,他會打開自己的心扉,那是朝來自大海的清新的風打開的一扇窗戶。」P229在思與詩的對話中,小王子簡單澄凈,喜歡詩性感悟體驗本身,也焦灼於玫瑰遺忘式的愛情。當然,愛情主體還有熱情和希望,還有溫暖的詩歌和璀璨的星空,還有一份復雜之下簡單的心情――遺忘本身並不可怕。
我們還太年輕,不懂得如何去愛,更不懂得如何沉澱以及遺忘。《小王子》中遺忘式的愛情並不可怕,因為留存下的是更深的情感羈絆,是更具靈犀的感應與默契。

J.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女的詩人 關於愛情的名詩 有哪些 法語加翻譯更佳

DE VIVRE AVEC TOI
— 我欲與你一起生活 ( 法國史上最為浪漫的愛情詩)

J'ai envie de vivre avec toi
我渴望與你一起生活

J'ai envie de rester avec toi
我渴望與你耳鬢斯摩

Toute la vie, de rester avec toi
一輩子,與你耳鬢斯摩

Toute la vie, toute la vie, toute la vie
一輩子,一輩子,一輩子

J'ai envie de chanter quand tu chantes
我渴望歌唱當你歌唱時

J'ai envie de pleurer quand tu pleures
我渴望哭泣當你哭泣時

J'ai envie de rire quand tu ris
我渴望笑當你笑時

Quand tu ris, quand tu ris
當你笑時,當你笑時

Mais en lisant ta lettre
但當我讀你的信

Je vois qu'il n'y a plus d'espoir
我知道再也沒有希望

Je sais que tu ne viendras pas
我知道你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之約

J'avais tout préparé
而我已精心准備

J'avais tout décidé
而我已下定決心

Mais tu ne viendras pas
但你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的約會

J'ai envie de parler avec toi
我渴望與你說話

J'ai envie de dire n'importe quoi
我渴望隨便說點啥

J'ai envie pourvu que tu sois là
我渴望你在這里

J'ai envie de vivre avec toi
我渴望和你一起生活

J'ai envie que tu sois près de moi
我渴望你在我身邊

J'ai envie que tu sois près de moi
我渴望你在我身邊

Mais en lisant ta lettre
但讀著你的信

Je vois qu'il n'y a plus d'espoir
我再也看不到希望

Je sais que tu ne viendras pas
我知道你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之約

J'avais tout décidé
我都已下過決心

J'avais tout préparé
我都已精心准備

Mais tu ne viendras pas
而你卻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之約

J'ai envie de parler avec toi
我想與你說話

De dire n'importe quoi
隨便說點啥

De vivre avec toi
說說和你一起生活

J'ai envie de chanter quand tu chantes
我渴望唱歌當你唱歌時

J'ai envie de pleurer quand tu pleures
我渴望哭泣當你哭泣時

J'ai envie de rire avec toi
我渴望隨你一起笑

Quand tu ris.
當你笑時

Paroles et musique: Hervé Vilard, 1966

閱讀全文

與法國作家如何描寫愛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變成黑暗美女蛇 瀏覽:598
如何在婚姻中自由更大 瀏覽:778
家庭健康現狀如何 瀏覽:361
631愛情含義是什麼意思 瀏覽:529
靈域里的美女有哪些 瀏覽:102
金融發展事業單位的簡歷怎麼寫 瀏覽:811
超體一個隱藏多少年的故事 瀏覽:904
有實有據科幻故事有哪些 瀏覽:932
廣州新會哪裡可以辦健康證 瀏覽:410
健康碼北京與哪些省份互通 瀏覽:289
事業編多少年可以調動工作 瀏覽:593
年少時候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瀏覽:376
愛情讓我心痛歌詞是什麼 瀏覽:733
如何取消中國移動幸福100 瀏覽:632
服務業是經濟發展的什麼 瀏覽:888
還有哪些創造的故事 瀏覽:194
幸福西餅直播優惠券怎麼用 瀏覽:304
在愛情中有什麼感悟 瀏覽:768
美女特工闖黑龍會什麼電視劇 瀏覽:587
國家經濟實力如何對比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