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潑水節的過程,他們都干什麼
前面介紹,後面有你要的,給分。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發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到過雲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潑水節,可是潑水節由來的傳說卻有兩種。西雙版納、德宏的傳說都是由「七公主殺火魔」的故事得來,而位於麗江華坪地區的傣家潑水節的故事卻獨具特色。這里的傣族人是中國乃至亞洲緯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還有,傳說諸葛亮曾經來過這,並教會傣族人民洗澡、造高房、種植等,所以到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大家會相互撲水表示祝福。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潑水節活動
劃龍舟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象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潑水節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 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種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② 潑水節是怎麽來的
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西雙版納傣族傳說:遠古的時候,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他殺死。後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裡打聽到他的致命弱點,即用魔王的頭發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將他置於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時,拔下他的頭發一勒脖子,魔王的頭就滾了下來。可是頭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頭,大火也就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住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潑水,沖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勞,為新的一年能消災除難而祈禱。從此形成了送舊迎新的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采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采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③ 潑水節的來歷幾十個字
潑水節來歷: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潑水節習俗: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
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3)溧陽第二屆愛情潑水節來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
「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
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④ 潑水節的神話來歷
關於潑水節,傣族人民有著這樣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居住的地方,有個很大的惡魔,它做盡了壞事,百姓都很痛恨它。惡魔還霸佔了7個美麗的姑娘做它的妻子,7個姑娘決心為民除害。一天,在惡魔酒醉的時候,用話套出了殺死惡魔的秘訣,趁惡魔熟睡的時候,殺死了惡魔。不料,惡魔的頭一落地,大地就燃起了熊熊烈火,只有把惡魔的頭舉起來,大火才會熄滅。於是7個姑娘不怕血污和疲勞,輪流舉著惡魔的頭,並相約在每年傣歷新年這一天交換。傣族人民舉行潑水節儀式就是紀念這7個姑娘為民除害並表示對她們的感激和祝福。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潑水的時候用它沾滿清澈的泉水,灑向親戚,灑向朋友,灑向遠方的客人,把自己最美好的祝願奉獻給別人。傣族人認為,在節日里誰被水潑得最多,他得到的幸福也最多。 傣族人民信仰龍是吉祥、幸福的象徵,每到潑水節,人們紛紛向龍潑水,預祝生活美好,年年五穀豐登。
潑水節期間,男女青年最喜愛的活動是丟包。丟包是傣族男女青年互相求愛,選擇對象的一種娛樂活動。
歡樂潑水節
傣族是個愛水、戀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潔凈,每年傣歷六月中旬是傣歷的新年(傣語稱「桑勘比邁」,今年為1364年),也叫「潑水節」,期間人們互相潑水祝福,主要活動有浴佛、龍舟比賽、燃放孔明燈、放焰火、高升、丟包、跳孔雀舞等等。潑水節的水代表著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潑得越多越預示著新年的好運。
潑水節的具體日期每年都要按傣歷計算,大致在公歷4月14日、15日、16日這3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是新舊年交替中的過渡日子;第三天才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現在的「潑水節」已演化成群眾性的狂歡活動,街市裡、廣場上到處見人們在相互追逐潑澆。主要的活動地點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及其它各地,昆明的雲南民族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潑水節,讓我們一起潑一盆吉祥、幸福的水,讓快樂浸透我們的每一個毛孔……
潑水節的神話來歷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傣族民間有一個動人的神話。
相傳,創世初期,天地不分季節,世間不 分冷暖,人類難以生存。創世神見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點臘(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劃分為旱、雨、冷三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他按時降雨、放熱、降溫,使冷熱、雨水與人間的農時相符,為人間造福。捧麻點臘自恃法術高明,神通廣大,既不關心人類,又不遵守天規,亂顯神通,為所欲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溫就升溫,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種災難接踵而來。
有個智勇雙全的傣族青年名叫帕雅晚,他親身經歷了人間的種種災難,決定把人間從災難中拯救出來。他用木板做成翅膀,飛到天庭,找到創世神訴說了人間的災難。於是創世神免掉捧麻點臘的職務,另派英達提拉神掌管天地的風雨冷暖。可是捧麻點臘不肯交出權力,仍在亂興風雨。英達提拉決心制裁捧麻點臘。他變成一位英俊的小夥子,去引逗捧麻點臘的七個女兒。七位美麗的姑娘都深深愛上了這位聰慧、勇敢的小夥子。小夥子眼看時機成熟,便把她們的父親如何作惡之事說了出來。七位美麗、善良的姑娘早就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深感不滿,聽了小夥子的話更是義憤填膺。為了清除人間的災難,她們決定大義滅親。
從此之後,七姐妹對父親百依百順,深得父親的歡心。捧麻點臘見女兒們如此聽話,感到非常高興,在談笑中不知不覺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訣。他告訴七個女兒,火燒、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賽宰」(「弓」為弓、「賽」為弦,「宰」為心,意為「心弦弓」)。一天,姑娘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趁父親酣睡時悄悄拔下父親頭上的一根頭發做成了「心弦弓」,當她們把「心弦弓」對准父親的脖頸時,捧麻點臘的脖子就斷了,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邪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只好把頭顱輪流抱在懷里,直到它腐爛。輪換時,姑娘們都要打來清水,潑在懷抱頭顱的姑娘身上,沖去她身上的污跡遺臭。
捧麻點臘死後,英達提拉便開始掌管風雨冷暖大權。從此人類又過上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後來,人們把捧麻點臘死的這天定為全年之首--新年。為了紀念七位為民除害的仙女,過新年時,人們都要互相潑水為她們洗去身上的污血,撲滅她們身上的火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潑水習俗。
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潑水節
潑水節的傳統,並非只有中國的傣族才有,它是信奉小乘佛教的民族和大部份東南亞國家的主要節日。它是德昂族的新年典禮,鄰近國家如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也分別有類似的節慶活動。
一、德昂族潑水節
德昂族潑水節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崩龍族寡婦,省吃儉用,辛辛苦苦把兒子撫育成人時,眼睛已經瞎了。兒子見媽媽做活不如以前,非常不滿,經常罵她。有一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兒子上山幹活,看見一隻羽毛剛豐滿的小烏鴉,來回找蟲子喂一隻又老又瘦的烏鴉,兒子被感化了。他詛罵自己不如"含食報娘恩"的小烏鴉,決心要好好服侍媽媽。就在這時,又病又餓的媽媽給兒子送飯來,半路上一陣頭昏跌倒了。涼風把她吹醒時,她想到兒子一定餓極了,急忙掙扎著往山上爬。爬著爬著,媽媽聽見兒子從山上跑下來,她怕來遲了被兒子痛罵,心一橫便撞死在路旁的大樹上。兒子是來向媽媽認錯賠禮的,見媽媽被他嚇死了,哭得死去活來。兒子把媽媽埋葬後,砍一棵大樹,用樹干雕刻成媽媽的像供在家裡。每年清明節的第七天,兒子上山采來花枝,蘸著清泉水洗木像。以後,這一天就成為崩龍族人的潑水節。潑水節是崩龍族青年尋覓意中人的好日子。清明節快到時,小夥子砍來最好的竹子編制竹籃。潑水節前三天,把精心編好、裝有二至四個竹筒的竹籃送給自己看中的姑娘。到節日時,姑娘若把竹籃背在身上,則表明她已接受小夥子的愛情。節日的早上,大家圍在莊房邊噴水的彩龍周圍,姑娘們依次登上高高屹立的彩龍旁的木架上,拿出背著的竹籃里的竹筒,把清水倒進龍身。彩龍噴珠吐玉,激動的人們手舞足蹈,象腳鼓越敲越響。潑水開始時,人們用花束在竹筒里蘸上水,輕輕地互相灑在肩上、身上、表示祝福。潑水節歷時三天,最後是向老人手上潑水,祝其長命百歲。年輕人還要背水到各家,為老人洗手洗腳,請他們吃潑水粑。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
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二、泰國潑水節
中國有句俗諺"遇水則發",對泰國人民來說似乎也是如此。每年4月13日開始3天的新年假期,不但為各項慶祝活動忙得不亦樂乎,並習慣以潑水的方式互祝新年快樂,因此也稱"潑水節"。這段時間是觀光客造訪泰國的旺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頑皮小孩與遊客追逐打水仗的有趣畫面。
在4月13日這一天,泰國的男女老少都會穿上新衣,並帶著食物、貢品到寺廟供奉和尚,到了下午則清洗佛像,年輕的一輩會將芳香的水倒在父母和長輩的手中,表示對他們的尊重,同時也祈求神明保佑。此外,此時在芭達雅亦會舉辦一些慶祝活動,如食品展、花車遊行、選美比賽及各式煙火表演,清邁同時也會舉行選美及遊行活動。
潑水的習俗原是富有宗教意味的祈福儀式,對於不同的對象也有不同的潑水方式,演變至今,成為單純的潑水祝福之意。因此,此時泰國各地都會舉行宗教方面的慶典和各項慶祝活動,讓全國民眾與造訪的遊客能一起熱鬧歡慶。
無論是曼谷、清邁等大城市,還是偏僻的小鄉村,到了4月13日這一天,都會陷入與水交戰的興奮中,不管認識或不認識、本地居民或外來觀光客,所有人都忙著潑水互道恭喜與祝福。被水潑到的人不但不會閃躲,還會面帶微笑接受,因為被潑得愈濕,表示得到的祝福也愈多。
由於小小的潑水器或水槍已不能滿足大眾,現在幾乎每個人都自備小水桶,甚至以水管直接潑灑,只見街道上大小水柱滿天飛灑,大家相互打水仗,場面歡樂沸騰。正值天氣轉熱的時節,涼透的清水當頭淋下,增添不少清涼感覺,更何況還能帶著滿滿的祝福,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三、緬甸潑水節
潑水節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我國的春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通常歷時3、4天。
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徵著幸福。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舊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鄉」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每年清明後第十天的清晨,人們便沐浴更衣,穿著鮮艷的服裝,到佛寺浴佛聽經,堆造沙塔,然後互相潑灑象徵吉祥如意的水。相傳,身上被潑水越多,新年裡就越幸福。同時,賽龍舟、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非常熱鬧。入夜,人們仍縱情歌舞,笑聲不絕。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傣族人大多居位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產稻穀及甘蔗、樟腦、咖啡等多種經濟作物,還有野象、犀牛、金絲猴、孔雀等珍禽異獸,被稱為「孔雀之鄉。」
傣族潑水節
A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發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B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C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D 潑水節力量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象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E 潑水節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F 潑水節「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http://www.dlkanghui.com/bbs/disoldpost.asp?BoardID=3&PostID=881
⑤ 溧陽市天目湖旅遊景點十一黃金周期間的遊客有多少人
天目湖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江南歷史名城溧陽市境內,被譽為「江南明珠」,是國家首批AAAAA級景區。
4月最佳,此時茶香魚肥,春色遍野。
春夏季是溧陽最佳旅遊季節。每年一度的天目湖旅遊節和兩年一屆的中國溧陽茶葉節每兩年相逢一次,在4月里雙節並盛,正是溧陽最熱鬧的時候。而在炎炎夏季,到天目湖去過潑水節,或是到南山竹海萬畝竹園內避暑納涼,玩水賞竹,也是最相宜不過。
秋季的天目湖自有另一番景色,而冬季在皚皚白雪中圍著火爐吃魚頭,也是獨具風味的美事。
我的團長我的團,一個人的團隊★—————侵日華軍—————★
如果答得太好了,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ω^ 謝謝您的支持!!)o(∩_∩)o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o(∩_∩)o
原創只為你,施主的採納,是貧道修行的動力!!!
⑥ 溧陽愛情潑水節的水深嗎 有危險嗎
他們搞得成愛情潑水節的水深。沒有危險的她也經過自己的初十拆才開啟給他們搞這個潑水節。
⑦ 誰知到更多的民風民俗!!!!!
德昂族的潑水節
德昂族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
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伺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直至1950年後,這些情況才有所改變。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餚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真是流連忘返啊!
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裡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穀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
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德昂族種茶歷史慫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飲酒則多是自家釀制的竹筒米酒。
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
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准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語稱格聽),內裝年糕,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朝拜。
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
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泄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斗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還有其他的去網路搜索民風民俗就行了!
⑧ 潑水節的時候為什麼要潑水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我國雲南地區、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潑水節的象徵意義
1、祝福,"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被水潑的越濕,被水潑的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著一盆盆祝福,盡情的潑向每一個你想祝福的人。
⑨ 潑水節有什麼來歷潑水節的意義是什麼
潑水節最早來自於印度,它是印度著名的傳統節日。後來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的一個習俗。後面隨著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潑水節傳入了中國雲南地區,最後成為傣族的一個風俗習慣。潑水節的意義是為了除新迎舊,將舊的東西拋棄,同時也為了給家人祈福。
潑水節是研究傣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能夠體現出傣族的水文化、舞蹈文化等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潑水節還能促進各地區的團結,使得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