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家對男女之間愛情見解
只言見性,不言男女關系。但得見性,男女關系,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
禪宗有句話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前陣子看了《達摩大師血脈論》,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須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
我略微翻譯一下:如果有人證見了自己的清凈本心,了知除此以外沒有別的佛,那麼不一定非要出家剃除胡須與頭發,在家居士也是清靜如佛的覺悟者。如果沒有證見自己的本來覺性,即使出家剃除胡須與頭發,又與心外求法的外道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問說:在家居士有妻子,淫慾沒有斷除,憑什麼得以成佛解脫?
達摩大師回答說:只看一個人是不是證見了本來覺性,不論他是否有淫慾的行為。眾生只是因為不見性所以才有種種錯認的妄想執著,但是只要見性了,就會自然明白,淫慾的妄想與這種行為,本來是空寂如同幻化。見性的人,淫慾不是通過修行去刻意斷除,但也不會貪樂執著其中,即使還有殘留的淫慾習氣,也不會再成為惱害。為什麼呢?因為自性本來清凈的緣故。雖然好像暫時「安居」於這個五蘊和合而成的色身當中,但自性的本質遠離於垢、凈,塵世中的一切事相怎麼染污得了呢。
從佛法緣起的角度來看,如開芒所摘錄的經句:
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會合有別離,無常難得久;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這是可以通過思維了知,諦信無疑的。
禪宗的觀點可能與此有所不同,因為從自性、第一義諦出發,如達摩血脈論所說的內涵:不論一個修行人,他所做的事是善還是惡,是執著還是坦盪,只要他是見性了的、不是識心用事,那麼就沒有過疚、是如法的。
有點類似於《維摩經佛國品》上說的:「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隨著修行人了悟自性本來清靜,那麼這位修行人所處的居所、身體上的行為、心中所思、口中所言,都自然清凈沒有染污了。
但血脈論中也有說到: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意即:雖然因果的「本質」是空性,但是只要我們顯現在六道中成為生命的形式,那麼因果的作用就不會斷絕——所作的事情就會帶來反作用力(業力)。除非我們處於「自性」中沒有染著、如如不動,不然只要一動念有所染著,就會受到因果(行為的慣性)的報應作用。
只有我們每個人本具的靈覺之性才能抵擋得住「潛意識慣性種子牽引的作用力」,因為靈覺之性本來清凈了無一物如如不動的緣故。
回到題主的問題:佛教的禪宗對男女關系有何見解?
其實在一個清凈禪者的眼裡,世間的事情本來是怎樣的,那便是怎樣的,不管世事人情是善是惡,緣起如幻化,畢竟是無生。
或許我們向他們問出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想要什麼答案,他們就會給予我們各自想要的答案。
Ⅱ 佛教的愛情觀
如今社會,離婚率不斷攀升,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缺乏正確的認知,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感覺出大多數人持有悲觀的態度。作為大智慧代表的佛法,如何解讀愛情呢?下面簡單說說。
無緣不聚,無緣不來。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與過去世有著甚深的緣分。常言前世五百次回眸,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一日夫妻百世緣,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如此看來,兩人今生今世相遇相知,並決定在一起,這樣的緣分,前世修來,為何不去珍惜!
分開看待愛與情。 愛是美好的,愛的本質是付出,貢獻,舍己為人,一種慈悲利人的表現。愛一個人,就應該成就對方,拔苦與樂。情是痛苦的,情的本質是佔有,執著,自私自利,一種損人利己的表現。以愛的基礎的婚姻,才可以持久,幸福美滿。
佛化家庭的組建。 佛教認為,家是一個如同枷鎖,影響出世間法的修行。如果真要成家,也希望是組建一個佛化家庭,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夫妻雙方,菩提伴侶, 同心同德,一樣的信仰,一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佛教最終的目的是求解脫,婚姻的目的也是成就對方,讓對方得到解脫。
我目前的愛情。 我和我家師兄,是同參道友,一起在修行路上共同前行了4年。她目前在122班,共同踐行寫作帶給我們的改變。獻上她剛剛寫給我的詩歌一首。
祝福我們,早日修成正果!……
《為你寫詩》
英語那麼難,你一定要大膽說;
讀書那麼棒,你一定要好好學;
房子那麼貴,你一定要掙錢買;
天空那麼藍,你一定要飛去看;
父母那麼苦,你一定要孝順好;
手足那麼親,你一定要倍珍惜;
伴侶那麼好,你一定要坦誠待;
朋友那麼多,你一定要會辨別;
時間那麼短,你一定要分秒爭;
生活那麼美,你一定要好好過;
世界那麼大,你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