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愛情中什麼是佔有欲
佔有欲其實我們並不陌生,畢竟,陷入愛情當中的人,或多多少都會體會到一種被佔有的感覺。愛情是自私的,正是因為愛情有自私屬性,因此,在愛情當中佔有欲存在也是合理的,客觀的。佔有欲的通俗表現就是你和別的男生打電話,你的男朋友會大發雷霆,直接把對方的電話掛斷。在掛斷之後,還會和你大吵特吵,言語里是質問你是不是有想和他分手的意思,這就是佔有欲,佔有欲就是一瞬間沖動無比,佔有欲就是一瞬間失去了所有的理智。
愛情當中佔有欲其實必不可少!但是也要有個度,那就是要在合理的范圍內去突出佔有欲,畢竟,沒有佔有欲,說明了無所謂!不愛!但是,如果有非常強烈的佔有欲又說明了愛自己勝於愛對方,所以度很重要。
愛情當中佔有欲是理性范圍內的一種慾望,切記,佔有欲不是控制欲!
Ⅱ 什麼是支配欲,什麼又是佔有欲
支配欲就是控制欲,就是很喜歡掌控與他有關的事情,哪怕是聊天、游戲、生活用品的擺放
控制欲強的人,要麼是天生就有領導天賦,要麼,就是有著一定的危機感,害怕生活被打亂。
佔有欲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精神方面 如果男朋友跟別的女生接觸太多 或者她感覺他男朋友對她態度不好 都會變得焦慮甚至歇斯底里 二是外在 比如身體 時間 等等 個人覺得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必須給對方空間 如果佔有欲太強 會適得其反 使人厭煩、
望採納~~
Ⅲ 愛情里的控制欲是怎麼回事,據說會讓被控制的人越變越差,不是真愛
感嘆「非愛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非愛行為」。意思是說,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發生在最親近的人之間:夫妻、父女、母子之間。非愛行為都是以「愛」為理由、為名義,企圖對所愛的人實施強制性的控制,讓對方服從自己,按自己的意願辦事。
說起「非愛行為」,我們中國人太熟悉不過了。在現實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在年輕的父母與中小學的子女之間、在夫妻之間、在子女與老年父母親之間,總之,在親人之間,只要是能夠控製得了,強勢一方是一定要想方設法地掌控對方。這種控制總是以「因為我愛你」、「我是為了你好」、「我對你負責」為借口,什麼都想管,大至升學就業、娶妻生子,小到吃喝穿戴,以至衣服什麼式樣、什麼顏色,都得由「我」說了算。強勢那一方,對對方的意願、要求、感受、情趣,基本不予考慮,幾乎是一意孤行啊。
為什麼會是這樣,原因可能很多很多。我試著分析分析。
一般地說,人都有一種控制欲,控制他(她)所及范圍內所能控制的人與事,用五、六十年代流行的話說,就是都想「用自己的世界觀來改造世界」。在一種特定的關系內,比如在親人關系內,就是一種控制權力。既然是「權力」,就自然地具備「權力」的特徵,即具有無限擴張的趨勢,只要不受到來自於外部的抵制,它就要突破原有的邊界向外延伸。我說一個真實的例子吧:某學生一向很乖,從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父母也就事無巨細,一概全包。可是高襪,隨著年齡的長大,兒子對父母的種種安排越來越不滿,不再那麼「乖」了。高中畢業填報大學志願,他本人喜歡計算機專業;而父母親要他報考臨床醫學。學生乾脆沒和父母商量,自己添報了理工科院校;而父母卻背著兒子到學校更改了志願,報了醫學院校。父母一直都沒有告訴兒子,直到發榜。結果可想而知,兒子被北京醫學院錄取。這一下惹惱了孩子,他,堅決不去報到。無奈,又復讀了一年。第二年,父母親乖乖地順從了兒子的意願。
控制欲,可能也是一種人性吧。這,我又不明白了,既然都是人,那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在親人之間的控制欲就這么強烈呢?中國的這個「特色」,肯定是有深刻的歷史與社會根源。畢竟是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畢竟是「三綱五常」的人際規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秩序,成了人間的習慣,世代相傳。睜讓何況,我們沒有像西歐那樣經歷18世紀的啟蒙運動,沒有經歷「人權意識」的洗禮。建國以後,我們一直認為「人道主義」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所以,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生命、不尊重人的尊嚴,更不尊重人的選擇權。人的生命不平等,強者控制弱者。在父母親一方看來,既然是我給了你生命,又把你養大成人,供吃供喝,那你當然就得聽我的,何況,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非愛行為、非愛性的人權掠奪,在中國的親人之間,就再自然不過了。 難怪我們看到很多的人間悲劇。又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中要想找這類實例,簡直是舉不勝舉):某高一女學生,同母親一起上百貨大樓買衣服,女兒看好了這一件,母親卻相中了另一件。到付款的時候,母親堅持買自己選中的那一件。女兒生氣了,扔下母親自己一個人走了。回家之後,女兒氣得從櫃子里拿出春節時母親為她買的一件很高檔的、從沒有上過身的羊絨毛衣,拿起剪子,一下一下把它剪個粉碎。然後,又從抽屜里拿出四百塊錢,留下一個字條。女兒走了——離家出走。看來,母女的矛盾已經積累、激化到了這個程度——無法生活在一個屋檐下!這時,直到這個時候,母親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來,母親終於低下了高貴的頭,在廣播電台的電波里傳出母親的留言:女兒,回來吧!給媽媽一個機會,讓我重新學習做母親……
中國兩代人之間的非愛性掠奪達到如此瘋狂的程度,可能還有現實性原因,不然怎麼解釋上輩、上上輩人並不是這樣呢?現在的父母親,畢竟只有一個孩子,這「一個」就成了她(我這里特意選用了「她」並不是出於疏忽)的命、她的一切、她的全部,她是「為他(她)活」;她太在乎他(她)了,她和他(她)太親了,以致親到沒有了界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孩童時期那種時時事事處處的依賴、依戀和順從,給了母親以極大的滿足。如果不是戚早激特別有意識的處理和調整與獨生子女的關系,如果不是特別有意識的約束自己,如果是任由自己的性子行事,大概在獨生子女的家庭里很難杜絕「非愛行為」。非愛性掠奪的後果是很難想像的:那種最親近的關系逐漸的疏離,心理疏離、情感疏離、行為疏離,甚至撕破了臉,走到另一個極端——絕交。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好在大家都在前進。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經歷了挫折之後,會改變觀念、改變行為。「非愛行為」一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