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斯滕伯格愛情三元理論
心理學家提出了不少愛情理論,其中最有影響的關於愛情的理論,便是斯騰伯格(sternberg)提出的三元理論。
在斯騰伯格的理論中,愛情由三種元素組成,分別是激情、承諾和親密。
激情,指兩個人之間的相互吸引,情緒上的著迷,伴隨有生理性喚起,是愛情中浪漫的來源,有些則與性有關。
親密,是一種心理上喜歡的感覺,希望加強與對方的情感鏈接,重視對方感受,給予對方情感上的支持,它是情緒性的。
承諾,承諾分為長期承諾和短期承諾。長期承諾指與對方走入婚姻關系,共度一生。短期承諾指與對方確立戀愛關系。
激情、親密、承諾這三種成分構成以上7種形式。
喜歡式愛情(liking):只有親密,沒有激情和承諾。例如友誼。
迷戀式愛情 (infatuated love):只有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例如你的初戀。
空洞式愛情(empty love):以承諾為主,缺乏激情和親密,是沒有愛情的婚姻。
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有激情和親密,沒有承諾。屬於海王的愛情。
伴侶式愛情(companate love):有親密和承諾,沒有激情。相伴已久,激情褪去的夫妻。
愚蠢式愛情(fatuous love):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例如一見鍾情。
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激情承諾和親密都有。是理想的愛情模式。
㈡ 愛情心理學的各理論
愛情的現象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寫、可以去解釋、可以去研究…但愛情的美只能在感動中得以體會,那是一個充滿了想像與超脫現實的生命經驗。為什麼一個人可以那樣的去愛另一個人?在心理學的眼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愛情理論,主要有兩類范疇:社會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愛情理論,在這里我們先介紹社會心理學家的愛情理論。 Rubin(1970)開始將愛情定義成對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之後,使得愛情得以並入人際吸引之社會心理學主流內,並能使用一般測量方法研究愛情。
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度,他從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之文獻資料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經過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他發現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其愛情量表中包含三種成分:
1.親和和依賴需求。
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性與獨占性。 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1973)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兩階段的研究,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形態∶
情慾之愛(eros)、游戲之愛(lus)、友誼之愛(storge)、依附之愛(mania)、現實之愛(pragama)及利他之愛(agape)。
所謂的「情慾之愛」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並且是羅曼蒂克、激情的愛情;
游戲之愛:視愛情視一場讓異性青睞的游戲,並不會將真實的情感投入,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友誼之愛:是指如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定的愛
依附之愛者對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現實之愛者則是會考慮對方的現實條件,以期讓自己的酬賞增加且減少付出的成本的愛情;
利他之愛者則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度,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承接Rubin將愛情視為態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編制愛情態度量表來驗證Lee的愛情類型理論,研究結果發現的確有六個向度,因此驗證了Lee的理論。此量表有六個分量表,分別代表不同的愛情類型,每個分量表各有七題,總共有四十二題,采五點量表的反應方式回答對各陳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後,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為測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學者的認可。 除了上述Rubin發展的愛情量表中將愛情成分分成三類之外,Sternberg(1986)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三種成分: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
所謂的親密是指與伴侶間心靈相近,互相契合,互相歸屬的感覺,屬於愛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指強烈地渴望與伴侶結合,促使關系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相關的動機驅力,屬於愛情的動機成分;
而承諾則包括短期和長期兩個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個體「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的部分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諾,屬於愛情的認知成分。
隨著認識的時間增加及相處方式的改變,上述的三種成分將有所改變,愛情的三角形會因其中所組成元素的增減,其形狀與大小也會跟著改變。三角形的面積代表愛情的質與量,面積愈大,據Sternberg(1986)的說法:「三角形越大,愛情就越豐富。」
Sternberg(1986)進一步提出:在三種成分下有八種不同的愛情關系組合,其分別為:
1.喜歡:只包括親密部分;
2.迷戀:只存在激情成分;
3.空愛:只有承諾的成分;
4.浪漫之愛:結合了親密與激情;
5.友誼之愛:包括親密和承諾;
6.愚愛:激情加上承諾;
7.無愛:三種成分俱無;
8.完整的愛:三種成分齊聚於一個關系當中。 這個理論與下一個要介紹的理論一樣,主要是探討親密關系如何發展,兩者的差別是前者屬於階段論,後者則屬於社會交換論。首先先介紹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論,他認為親密關系的發展,依雙方接觸的次數多寡來看,可分為「刺激(Stimulus)」、「價值(Value)」、和「角色(Role)」叄階段。
刺激階段:通常雙方第一次的接觸即屬於刺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雙方彼此間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條件上,例如被對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價值階段:一般而言,雙方大約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觸,便屬於價值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價值觀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階段:通常雙方大約第八次以後的接觸,便開始屬於角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對對方的承諾,主要建立在個體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關系中,對方對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雖然Murstein認為親密關系包含刺激、價值、和角色叄階段,但其實在親密關系的每個階段中,這三種因素對關系都有影響;只是在每個階段中,各有一個因素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以整個關系發展歷程來看,刺激因素依開始占較高的比重,之後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而逐漸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後會趨於一個平穩的水準;至於價值因素雖然一開始時的比重較低,但關系發展至「價值階段」的時候,這個因素的比重會迅速提高,不過在「角色階段」時,其比重也會趨於平穩,且最後平穩的水準所佔的比重,也比穩定後刺激因素所佔的比重高;同樣的,角色因素一開始最低,到「角色階段」則會超越其他兩個因素,且隨著關系的繼續發展,其比重也會不斷地往上提升。
Rusbult的投資模式
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來看親密關系的發展,認為親密關系中的雙方,在此關系中互相有所得失,並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評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關系中付出與收獲,再以此評估為基準,決定其對關系的應對方式;在這類理論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資模式是其中較重要的一種。
Rusbult(1980,1983)認為男女親密關系中的「承諾(commitment)」,是由滿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及投資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決定。根據投資模式的預測,當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關系有較高的滿意度、知覺到較差的替代性品質,以及投資了較多或較重要的資源時,便會對此親密關系做出較強的承諾,也就是較不易離開此關系。簡單來看,可用一個方程式加以說明:
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承諾滿意度:
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於他在此關系中所得到報酬及所付出的成本,會評估相互抵消後的實際結果;隨著關系的長期發展,彼此的相互依賴性會隨著提高,而開始將伴侶的結果和整個關系的結果也並入實際結果的計算,例如和伴侶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擔他的痛苦。此外,個體也會依據過去曾有的親密關系及有關的經驗(例如與家人和朋友所討論、比較的結果),形成一個自己對關系所應得結果的預期水準。最後個體會將在關系中獲得的實際結果,與此預期水準相比較,而產生對此親密關系的「滿意度」:當實際結果愈好,預期水準愈低,則滿意度愈高。
替代性:
「替代性」指的是對放棄此親密關系的「可能結果」的好壞判斷,「可能結果」包括發展另一段親密關系、周旋在不同的約會對象間、或是選擇保持沒有任何親密關系的單身狀態等。個體對於此關系外可替代關系內伴侶的可能對象,其考慮的因素不只包括特定的喜歡對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對象,以及個體對自己能否離開此關系的能力的主觀知覺與客觀評估。此外,個體的內在傾向與價值觀也會影響替代性的主觀知覺:例如當個體覺得有自信、有價值、有高自尊、及有強烈的自主性需求時,通常會知覺自己有較佳的替代性品質,而較容易離開此親密關系。
投資量:
「投資」是指個體在親密關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資源。「投資」與報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是「投資」通常不能獨立地從關系中抽取出來,而報酬與成本可以;第二是當關系結束時,「投資」無法回收,而會隨著關系的結束一並消失。因此投資會增加結束關系的成本,使個體較不願也不易放棄此關系,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增強了個體對此關系的承諾。
個體投資在親密關系中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投入的資源,如時間的投入、情緒能量的釋放、個人隱私的想法與幻想的揭露,以及為伴侶所做的犧牲等;另一類是間接投入的資源,如雙方彼此的朋友、兩人共同的回憶,以及此關系中所特有的活動或擁有物等。此外,在長期親密關系中所形成兩人一體的認同感,長期相處下來所建立的默契與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補的一些記憶與訊息等,也是會隨著關系結束即失去的投資。個體所投入的資源層面愈廣、重要性愈高、數量愈多,則表示其投資量愈大;當個體在此關系的投資量愈大時,對此關系的承諾也愈強。
承諾:
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諾」,是指會使個體去設法維持這份關系,以及感覺依附在此關系中的傾向。因此承諾的定義包含兩個部分:行為的意向與情感的依附。
當個體對一份親密關系做出承諾後,不僅代表他想維持這份關系並依附關系下,也會促使個體做出種種有助於維持此關系的行為:例如與他人作一些適應性的社會比較,並選擇性地加以解釋,以便得到此關系是「很好」的知覺;對於對個體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壞現有關系的替代對象,盡量拒絕與其接觸或相處的機會;採取有效的方式,處理有關忌妒與第三者介入的問題;自願為此關系作一些付出與犧牲;以及當伴侶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時,採取順應而非報復的方式解決。
㈢ 有哪些愛情理論
有這樣一個關於愛情的悖論——最純美的愛情,只存在於還不懂它的童年時代。
愛情是一種精神病
愛情態度理論
Robin(1970)將愛情定義為對特定他人的一種特別的態度,成為了研究愛情的開端。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建立了愛情量表〔love
scale]與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使得愛情能以心理測驗的方式加以研究。他提出了愛情的三個成分:1.親和和依賴需求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3.排他性與獨占性。並指出愛情
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不是一般認為只是在「量」上的程度差異。
Murstein[1987]的SVR理論
這個理論主要是以階段論的方式探討親密關系如何發展,認為親密關系的發展,依雙方接觸的次數多寡,可分為「刺激」、「價值」、「角色」三階段。
[1]刺激階段:雙方第一次接觸的時候,被對方的外在吸引,例如:外貌、身材。
[2]價值階段:第二次到第七次接觸,應屬於價值階段。彼此的吸引力建構在價值觀和信念上的相似,並且建立感情上的依附。
[3]角色階段:指第八次以後的接觸。個體能否扮演好在此關系中對方所要求的角色,是彼此建立承諾的關鍵。
Murstein雖然提出刺激、價值、角色三階段論,但在各個階段中,並不單純只是包含一個因素,而是三個因素交互影響,只是比重多少的差異。在刺激階
段,刺激所增加的幅度極大,而其它兩個因素增加的幅度很小,因此依開始時是以刺激因素為主。之後刺激因素趨於平穩,角色因素增加幅度仍小,但價值因素則大
幅增加。最後,刺激與價值因素皆趨於平穩,轉而以角色因素為主體。
㈣ 愛情有哪些主要的理論模型,各種理論模型對愛情有何認識
愛情是個永久的話題,是男女雙方的相互吸引,相互愛慕並彼此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最高情感。它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共同關注,並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1-7],陳寒,陳小異[8],研究了大學生愛情教育的理論探索問題,該研究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愛情教育是必要的,愛情教育應該走在性教育的前面;愛情教育目的在於形成健康的愛情觀;愛情教育的形式應該是非教條的,重在觀念的養成。文獻[9]討論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愛情教育觀及性教育的啟示,研究了怎樣對待愛情?怎樣陶冶愛情這個心靈的高尚情感。從教育學的角度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對我國的性教育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文獻[10]討論了大學生戀愛心理與戀愛道德問題,認為對大學生戀愛道德要求主要是堅持戀愛的純潔性,堅持感情的彼此尊重、自主自願,在戀愛方式上要持之以度。文獻[11]討論了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環,給出了愛情的對策。認為學生戀愛是正常現象,客觀存在,愛情教育的目的在於形成健康的愛情觀,它是人性化的教育,重在培養。王兵,蔡閣,衡艷林[12],大學生婚戀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李蕨菡,鄭娟[13],研究了開放地區大學生的愛情道德現狀及對策,上述討論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婚戀觀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文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藉助於數學中的映射概念建立了男女追求異性的求偶映射[14],並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和比較精確的運演算法則,通過映射的表達給出了愛情付出指數值以及厭惡指數值的定義,討論了愛情的疊加性,傳遞性與穩定性,對當代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婚戀觀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基本定義與理論構建
男女有別,主要差別就表現在男女染色體不同,女性染色體為,男性染色體為,女性染色體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男性染色體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因此可以建立女性到男性的愛情映射:
:→,記愛情付出指數值為 (affection),定義該女性對追求的男性的愛情付出指數值 = (),其中0≤≤1,定義 =
()表示厭惡付出指數值,很顯然愛情付出指數與厭惡指數滿足: + = 1,如果某一女性在追求另一男性的過程中付出了70%的愛,則她的愛情付出指數值 () =
0.7,厭惡指數值則為 = 0.3,戀愛中的男女不光有愛,也會有恨,因此上述定義是比較合乎愛情規律的。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 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女性對男性的單相思,上述定義建立了女性求偶的映射。
同理,可以建立男性求偶的映射, :→,定義該男性對追求的女性的愛情付出指數值 = (),0≤≤1該男性對追求的女性的厭惡指數值為 =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男性對女性的一廂情願。
同樣可以建立映射 :→或者 :→,這種映射稱為自映射,代表女性或男性具有自戀情結。此時定義自己對自己的相愛指數值 = (),這里的
()值代表著自戀的程度,人都有兩面性,即使是自己有的時候也有討厭自己的一面,因此厭惡指數值定義為 = (),作為上述情況的特例自映射是可逆映射。
而 :→,則表示一個女性喜歡另外一個女性,此時愛情付出指數值定義為 = (),厭惡指數 =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 :→。 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女性對另一女性的單相思,而
:→則表示一個男性喜歡另外一個男性,此時愛情付出指數值定義為 = (),厭惡指數 = ()。如果上述映射是可逆的則表示雙方相愛,即建立了可逆映射, :→。
如果上述映射不可逆則表示男性對另一男性的一廂情願。
2、疊加性,傳遞性與穩定性
如果一人對多人建立了愛情映射,:→, :→,… ,:→,其中對的愛情付出指數為 = (),則總的愛情付出指數值有加法運算: = = () =
1,對的厭惡指數為 = = ()。
如果多人對一人建立了愛情映射,:→, :→, …, :→
其中對的愛情付出指數為 = (),則總的愛情接收指數值有加法運算: = = () = 1,而對的厭惡指數為 = = ()。
如果建立了下述映射,:→,
:→,正所謂華箏喜歡郭靖,郭靖喜歡黃蓉,對也有一少部分被動討好的方面,但厭惡是主要方面,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宮心計》,《美人心計》等,從中也不難發現後宮中女性在爭寵當中的這種微妙的關系,兩者間的關系是既合作又斗爭,因此定義對的厭惡指數值定義為:
= ()(),而合作指數定義為: =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厭惡只在中間相隔奇數個個體的人之間進行運算才有實際意義。
不難發現一一映射,即可逆映射,這種映射的元素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所以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而多對一的映射以及一對多的映射則不具有穩定性,甚至經常釀成悲劇。例如:鄭州某高校一女生在網上與多人確立戀愛關系,遭到報復,同宿舍的女生多人被砍死。
3、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愛情是個永久的話題,是男女雙方的相互吸引,相互愛慕並彼此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最高情感。當代大學生對待戀愛漫無目的,感覺別人有對象,自己也應該有,追求的對象一定要帥,或者漂亮,至少也應該家裡有錢,這樣建立起來的戀愛關系很難有深刻的感情,是一種被生活扭曲的戀愛觀。了解自我,對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恰當的評價,這不僅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志,而且也是給自己一個適當的愛情定位。實際上戀愛就意味著付出自己的真愛,讓她(他)知道你在乎她(他),愛不一定就意味著花前月下,如膠似漆,愛也可以化作學習的動力,生活的鼓勵與關懷。大學生對感情的追求,對異性的愛慕本身並沒有錯,存在即是合理,就像河道該疏通就要疏通,要因勢利導,導向良性的戀愛觀,清楚自己適合找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找到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不但有利於愛情取得成功,而且這樣的愛情很少具有盲目性,有利於自身素質的提高,從而使學生對愛情的追求動力也成為自我成長的動力。
再次,學生的首要任務還是學習,如果把大學四年都花在戀愛上確實這個賭注的砝碼有點大,感情的事,就像洪水,多了就會泛濫,同時腳踩幾條船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遲早害了自己害了別人,因為感情喝葯的,跳樓的,也時有發生,大學生在戀愛的過程中,由於性的吸引和雙方情感的逐步加深,會無所顧忌,甚至有的對自己的性沖動不加抑制,發生了婚前性行為。建議大學生還是本著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態度,對待感情要謹慎,不是真愛就就不要輕易對對方說「我愛你」,有時喜歡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喜歡她(他)為她(他)祝福,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正如有人所言,愛情需要激情,婚姻需要理性,如果能給學生在激情地追求愛情時一些理性,無疑更容易使愛情之舟安全地駛入婚姻的港灣。感情的事要講求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切不可操之過急,沒有對象的日子裡也要單身並快樂著。了解愛情的上述特點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戀愛觀,從而能夠早日找到自己的真愛,屬於自己的幸福。
㈤ 心理學愛情理論,組成真正愛情的三大要素。
心理學上有個愛情三角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
該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以上三者共同構成了愛情,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愛情。
⑴激情:本能的一種驅使,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體現在情緒上對對方的著迷,即一種興奮感。
兩個人十分渴望與對方結合,見了對方,會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和對方相處時,有一種興奮的體驗。
但激情卻不是一件容易維持的事,最終兩人的熱情會隨著時間推移難免消退逐漸平淡。
⑵親密:在愛情關系中相互喜歡引起的溫暖體驗。
兩個人相互喜歡,發自內心的想要愛對方,彼此感覺很親近,很溫暖,和對方在一起感到幸福愉快。
⑶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擔保,是愛情中的理性成分。
可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是做出要不要愛對方這個決定,長期是對維護這段關系所做出的永久承諾,體現在對對方的忠誠和責任心,就像結婚誓詞中的「我願意」,是一種同甘共苦的保證,對自我和對方都有一定的約束和保障。
但在現實中兩人交往經常不一定具備,比如決定愛一個人,但是不一定願意承擔責任,或者只做出短期承諾不考慮長期的未來。
激情是熱烈的、親密是溫暖的、承諾是冷靜的。
在這三個要素中,除了激情,親密和承諾的實現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轉化為現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由於三種基礎要素的搭配也組成了七種不同類型的愛情。
【類型】
⑴喜歡式愛情:只有親密,沒有激情和承諾,只是在一起感覺很舒服,但缺少激情,也不一定願意廝守終生。
⑵迷戀式愛情:只有激情,被對方強烈吸引,只想在一起,但沒有親密,有時是單戀,也沒想過未來和承諾,比較典型的是初戀。
⑶空洞式愛情:只有承諾,缺乏親密和激情,如純粹的為了結婚的愛情,由於利益結婚,如典型的政治和商業聯姻,也有另一種是婚前有親密和激情但婚後卻只剩下承諾的。
⑷浪漫式愛情:有親密關系和激情體驗,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只在乎當下過程和體驗,不在乎結果和未來。
⑸伴侶式愛情:有親密關系和承諾,缺乏激情,沒有內心的真情實感,並不是真心喜歡對方。
⑹愚蠢式愛情:只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屬於生理沖動,典型的是肉體交易關系。
⑺完美愛情:同時具備激情、承諾和親密三要素,這種愛情才是愛情它最本真的樣子。
實際上除了第七種其他6種類型從本質上來說都算不上是愛情,只是一種純粹的關系形式。
㈥ 愛情理論有哪些
愛情的理論有很多,但是,不一定有什麼用。
只要記住一點,選擇配偶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道德,沒有道德必須放棄,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出問題。要一生幸福,就認真考察選擇的對象。真的是百靈百驗!
㈦ 愛情理論觀念
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提出「愛的三元理論」。
他認為三塊不同的基石能夠組合成不同類型的愛情。
愛情的第一個成分是「親密」(intimacy),
它包括熱情、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等特點;
第二個成分是「激情」(passion),
以身體的慾望激起為特徵,形式常常是對性的渴望,但是從伴侶處得到滿足的任何強烈的情感需要都屬於這一類別;
第三個成分是「承諾」(commitment),
包括將自己投身於一份感情的決定及維持感情的努力。在斯騰伯格的理論中,
這三個成分被看做兩人分享的愛情三角形的三個邊。
每個程度會由淺到深,所以三角形可能有著各種不同的大小和形狀。
而每個成分的強弱形態則構成了8個不同的愛情類型。
這個理論給我的第一個啟發是:
我們在考慮愛情問題的時候,可以不那麼鑽牛角尖,不要以為愛情就是愛情,
愛情應該神聖應該怎麼怎麼理想化。
分類的好處在於有利於對號入座、尋找答案,解決問題。
斯騰伯格將愛情類型分為了
「無愛」、「喜歡」、「迷戀」、「空愛」、「浪漫的愛」、「友伴的愛」、「虛幻的愛」、「圓滿的愛」八種。
通過簡單的表格「計算」,應該不難理解其中的奧妙。這也是心理學以理性姿態分析愛情的長處所在。
無愛:如果親密、激情和承諾都缺失,愛就不存在。則兩個人也許僅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關系是隨便的、膚淺的、沒有承諾的。
喜歡:當親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諾非常低的時候,會產生喜愛。喜愛發生在有著真正的親近和溫暖的友情中,但不會激發激情和你會與之共度餘生的預期。如果一個朋友確實激起了激情、他/她離開的時候會被強烈的思念,關系就已經超越了喜愛,變成了別的。
迷戀:迷戀中有著強烈的激情,但缺乏親密和承諾,當人們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慾望時會有這種體驗。
空愛:沒有親密或激情的承諾就是空愛。在西方文化中,這種愛見於激情燃盡的關系中,既沒有溫暖也沒有激情,僅僅存在著留下的決定。然而,在其他包辦婚姻的問換中,空愛是配偶們共同生活的第一個階段,而不是最末一個階段。
浪漫的愛:當程度高的親密和激情一起發生時,人們體驗的就是浪漫的愛。對浪漫愛的一種看法是它是喜愛和迷戀的結合。人們常常會對自己的浪漫關系做出承諾,但斯騰伯格認為承諾並不是浪漫的愛的典型特徵。
有伴的愛:親密和承諾結合形成對親密伴侶的愛,可以成為友伴的愛。親近、交流和分享伴隨著對關系的充足的投資,雙方努力維持深度而長期的友誼。這種類型的愛會集中體現在長久而幸福餓婚姻中,雖然年輕時的激情已漸漸消失。
虛幻的愛:缺失親密的激情和承諾會產生一種愚蠢的體驗,叫作虛幻的愛。這種愛會發生在旋風般的求愛中,在勢不可擋的激情中兩個人閃電結婚,但對彼此並不很了解或喜愛。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愛人為一場迷戀投資很大----有風險的。
圓滿的愛:最後,當親密、激情和承諾都以相當的程度同時存在時,人們的體驗的是「完全的」,或稱作圓滿的愛。但這種形式的愛很難堅持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