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孟子如何評價愛情

孟子如何評價愛情

發布時間:2022-01-24 05:24:59

『壹』 怎樣評價孟子

孟子義利思想辨析 長期以來,孟子的義利思想被人誤解,認為他的重義輕利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否定了人們維護和追求正當物質利益的權利。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原典的語境抽離,將孟子關於義利關系的話語從具體的時間、地點、社會背景中抽離出來,置於絕對時空中。比如「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句話,是孟子對梁惠王說的,有著特殊的語境。而我和許多人一樣,把它當成孟子對義利問題的典型論斷,並從中引申出重義輕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反對言利等觀點。另外,我們也把這句話從孟子的整個話語體系中抽離出來,割斷了它和前後許多相關話語的內在聯系,把它當作一個孤立的哲學命題來看待,這就使一個本來有其合理性的論斷變得荒誕和不可思議。其二是引用者的語境置換,即把孟子的義利話語的原有語境剝離之後,移置到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把一個過去時的話語變為現在時。當時中國剛從文革的惡夢中走出來,物質匱乏,道德理想主義破滅,發展經濟成為頭等大事。改革開放,觀念變革,人人都想盡快富裕起來,物質利益受到極大關注,馬克思關於利益是道德的基礎的論斷被倫理學界當文物一樣發現並引起普遍重視。在這樣的語境中與孟子相遇,必然認為「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是阻礙社會發展的落後,反動思想。 二十年來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的行為引起社會普遍的憂慮。此時重讀《孟子》,就發現原先對孟子義利觀的許多誤解。既然是語境抽離和置換引起了誤讀,那就應通過語境還原去弄清孟子講義利問題的具體背景,認識他這樣說的用意何在。仔細讀《孟子》一書,可以看出當時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天下之人,唯利是求」。社會風氣是重利輕義,見利忘義。而孟子游說諸侯,遇到的梁惠王、齊宣王等,都是急欲稱王稱霸的唯利是圖之人,孟子在他們面前還用得著再談利嗎?作為一個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家,在世道衰微之時,不得不以矯枉過正的態度大講重義輕利,以矯治重利輕義,唯利是求的時弊。 如果把《孟子》中談道義與利益的內容綜合加以分析,就會看出孟子的義利觀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片面偏激,只講義不講利。他的義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後義、以利說義、先義後利三個層面。 (一)先利後義。孟子繼承了孔子先滿後教的思想,與管仲說的「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一樣,認為要讓老百姓講道德禮義,首先要保證他們起碼的物質利益,滿足他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孟子並不是道德至上論者,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普通百姓首先想的是維持一家人的生存問題。生存問題解決了,才會想如何體面的生存,做受人尊敬的講禮義的人。顯然,孟子認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質做為基礎,他還把道德水平與私有財產聯系起來,作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論斷。這里的「恆產」指土地、房屋、田園等固定財產以及與此相聯的穩定職業;「恆心」指基本的道德觀念。 (二)以利說義。孟子把義和利聯系在一起,再三告訴人們只有按道義的原則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當長遠的利益。孟子游說諸侯、勸導民眾的方式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講仁義是因為它有用,大則可以得天下,小則可以滿足個人的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慾望。「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貴,要達到這些目的,孟子認為只有義才是最正確,最寬敞,最穩妥的道路。 (三)先義後利。孟子是熱衷於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家,先義後利、重義輕利主要是作為一種治國策略提出來的。他認為當時「天下之人,唯利是求」,執政者行仁義的力度非常小,「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從宏面調控的角度看,就是利益驅動的力量過大而道德制約作用太小,求利與求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嚴重失衡。面對這種形勢,孟子覺得必須加大道德對人們求利行為的制約力度,強調以仁義治國,才能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因此孟子對諸侯講治國之道,總是主張先義後利。儒家創始人孔小和孟子大概認識到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本性難以改變,但又不能不加以節制,搶著「知其不可而為之」悲劇意識奔走呼號,伸張道義,宣傳仁愛。 孟子和康德式的西方思想家不同,他不是在書齋里從事純粹形而上的思考,專事著述,而是四處奔波,游說諸侯,推銷自己設計的政治藍圖。因此他非常注意因人施教,根據具體對象決定說什麼,怎樣說。他的話被回憶記錄下來,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典籍。《論語》、《孟子》這類語錄體經典,語境還原對理解其思想內涵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抽離了語境而盲目加以普適化,就會導致誤讀。

『貳』 對孟子的評價和認識

孟子認為人性向善,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每個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見小孩將要掉入井中,並不因為交情、聲譽等利害關系而救人,而是因為內心「善」的本質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認為「善」的本質分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為「四端」。「端」是起點的意思,孟子認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擴充,即道德實踐,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還有人行惡,孟子認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私慾所蒙蔽,孟子認為人應該放棄私利,保存仁義。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鄰家焉有許多雞?乞丐何曾有二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1]。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叄』 如何評價孟子的性善論

在人性問題上,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著名觀點,意思是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後天行為、環境的影響才使人們之間有了善惡的差別。他並沒有直接說人性本善,但從「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話語可以看出,孔子顯然認為人的道德依據是內在的、不用求諸於外的。孟子繼承並高揚了人性善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自己標宗立派的核心思想一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性不是別的,而是人內在固有的良心善性,也叫「不忍人之心」。他通過「孺子將入井」的比喻來具體闡明了這一點:「所以謂之人皆有忍人之心者

『肆』 對孟子的評價、

名人對孟子的評價有:

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孟子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孟軻氏沒,聖學失傳,天下之士,背本趨末。——朱熹《讀唐志》。

三、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 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 武、 周 公, 、 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 《韓昌黎 集》。

四、周公沒, 聖人之道不行; 孟軻死, 聖人之學不傳。 道不行, 百世無善治; 學 不傳,千載無真儒。——程頤。

『伍』 如何評價《孟子》

《孟子》一書中蘊含著孟子系統的生死觀,表現為善待所有生命的生命態度,捨生取義的人生價值觀,「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的人生追求。《孟子》是四書之一,集中體現了儒家重要代表之一孟子各方面的思想,包括他的生死觀。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生死觀,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善待所有的生命,在生死抉擇時強調捨生取義,追求創業垂統,超越死亡。 孟子作為孔子後學最重要的一位代表,繼承了孔子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思想並且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孟子生死觀的特點是提出了更廣泛的善待生命的觀念。 孟子首先提出了善待自身的具體主張,認為對於身體每部分都要愛護和保養。他說:「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也,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孟子·告子上》)對身體每部分都愛護是孝道的體現,在此基礎上又加以保養則是對生命本身的珍愛。 其次,孟子將善待生命擴大到自然萬物。在與梁惠王交談時,他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來源:學理論·中

『陸』 孟子的評價是怎樣的

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為人看重,但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特別是宋以後,他的著作《孟子》一書卻被奉為經典,對於中國歷代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傳統產生了很大影響。後世統治者特別抬高孟子,把他作為儒家「正宗」,奉為「亞聖」。

『柒』 孟子對愛情有什麼看法

關於女人的地位問題。孟子在論及大丈夫的標准時,談到了女人如何做女人的「為婦之道」。「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孟子·滕文公下》)。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以順從為准則,那是做女人的道理。在孟子看來,男人有做男人的標准,女人有做女人的標准。孟子將「大丈夫」與「小婦人」相提並論,它們之間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大丈夫之「大」原來是建立在小婦人之「小」基礎上的,沒有「小」婦人,何來「大」丈夫?
關於女人的行為規范問題。戰國時齊國有名的辯士淳於髡與孟子談及男女關系時說:「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是禮法的規定嗎?」孟子說:「是禮法的規定。」 淳於髡又問:「如果嫂子落水了,那麼能用手拉她嗎?」孟子回答說:「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法的規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這是對禮法的變通。
《孟子》中的這段文字從表面上看,代表了儒家文化對女性的人性化關懷,然而,歷史上的中國人對於孟子思想的解讀則更加側重於這段文字所體現出的「授受不親」的規范性——女人只有在生命等遭遇嚴重危險的特殊情況下,男人才可以對女人施以「援手」,而其他任何時候,男女之間都應該處於「不合作」的狀態。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交往,必須保持恆定的距離,即使是完全正常的交往也必須被拒之門外。除了家族內部男人與女人之間依禮而行的關系之外,其他一切形式的男女之間更像是兩條平行線,永遠也不能有交點。
孟子看似不經意的表露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孟子作為儒家文化的代言人所體現出的關於男女關系的權威性——它幾乎成了中國男人與女人之間行為規范的基本教義。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女性的命運是十分悲慘的。一方面,由於戰亂頻繁,在兼並戰爭中被滅亡的諸侯國從君主到庶民都成為戰勝國的戰利品,「男為人臣,女為人妾」(《左傳·僖公十七年》)。各國的統治者荒淫無度地享受著被掠奪而來的物品和女人。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錮,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即使是貴婦人,也同樣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女子沒有決定自己一生生命的權利。女子必須服從父親、丈夫。男子可以任意對屬於自己的女子實施各種懲罰,甚至剝奪她們的生命。而女子必須對男子恭恭敬敬,如有不遜,即遭懲罰。男子可以任意休妻,而女子卻不能自行離開丈夫。
從《孔子》、《孟子》中對於女人的言論來看,如果同當時的中國社會現實對比起來,其實並不過分,但是,如果從「偉大的思想家」這個角度來看待孔子、孟子,批判他們則是無可厚非的了。我們可以責問他們學說中的「仁義之道」為什麼不能拯救中國女人的命運呢?難道他們真的不知道女人們所遭受的不幸命運嗎?
有人對於這樣的問題肯定不以為然,他們會「歷史的局限性」之類的觀點來掩飾思想家們不可原諒的錯誤,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將他們與其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相比較,比如老子、墨子等,就會顯現出他們對女人的看法是如何「不仁不義」的了!
顯然,道、墨學派是不會這樣看待女人的。在道、墨學派的理論體系中,根本找不到女人的社會地位必須從屬於男人之類的思想觀點。雖然,道、墨學派並沒有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但他們顯然都是反對等級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會政治制度的。道家學派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反對人為造成的社會習俗。墨家學派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權,他們從增加人口、改善民生的角度,反對君主「拘女數千」的社會現實。墨家對女性的不幸命運寄予同情,譴責權貴們荒淫無度的生活方式。墨家的愛與利相結合的主張,註定著他們不可能像儒家那樣重視男人對女人的控制權。他們的思想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關於女性解放的學說。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孟子關於女人的看法,與儒學本質是一脈相承的,即維護王權專制主義社會制度。
中國歷史發展至西周時代,宗法社會逐漸形成,其典型特徵就是男子從屬於家族,女子從屬於男子。分封制等重大政治制度的實行,都離不開宗法文明的支撐,而宗法文明的核心就是男子在家庭/家族中所擁有的統治權。眾所周知,西周時期所發生的最為重大的文化事件莫過於周公的「制禮作樂」。所謂的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下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其名目繁多,有吉禮、嘉禮、凶禮、賓禮、軍禮等,它們都是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其中,涉及到政治制度方面的最為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系。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系,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孟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等級社會。
周禮以制度文明的方式,確定了男人對女人的統治權。與此同時,儒家文化又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規定,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漸泛化於政治制度、宗教觀念、哲學思想三位一體結構的社會意識之中。
女人地位的低下,是以家族歷史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宗法文明能夠存在下去的制度性前提,也就是說,女人要是獲得了人身自由支配權,中國式宗法文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中國社會的基本制度也將不復存在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使中國式等級制度有了堅實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說,女人社會地位的低下,女性權利的被侵犯,是中國王權/皇權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存在下去的牢固基礎。
家族式宗法文明的成立,是以女人的純潔性為基礎的,因而必須加強對女人從心靈到身體的全面控制。每一個家庭/家族,如同自私自利的洞穴,女子深鎖其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輩子都將失去人格的獨立性。
男人可以一夫多妻,可以尋花問柳,而女人不僅不可以一婦多夫,而且稍有不檢點的行為,,則會遭受摧殘,甚至於滅頂之災。女人身體的純潔性與生命本身具有幾乎相同的價值。保持貞操的純潔性成了女人所信奉的最重要的宗教觀念。所謂女人的貞操,從本質上說,不過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存在於女性身體之內的標志物而已。明清時代,成為節婦、烈婦、烈女,幾乎成了中國女人的人生理想。至今仍然存在中國各地的文物——「貞節牌坊」,究竟代表了多少中國女人的不幸命運?
女人受奴役於家族歷史主義意識之中,即女人的社會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剝奪了,被迫生活於家族化的洞穴文明之中,幾乎無緣享受人類文明進步的陽光。
從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到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再到程頤的「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雖然今天的人們對於他們的言論有著不同的解釋,但這些言論基本上代表了歷史的中國人對於女人的普遍看法。從孔子、孟子到程、朱,他們的言論更像是關於女人問題的三段論:孔子關於女人的言論只是針對女性的看法問題;孟子關於女人的言論涉及到男女身體的接觸問題,而程朱理學卻關乎女人肉體的純潔性問題了。這樣,2000餘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女人經歷了一個從精神到肉體全面封鎖的歷史過程。中國女人的地位每況愈下,如果沒有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沒有近現代中國女權運動的興起,女人們怕是還要在漫漫長夜裡呆上很久、很久……
中國女性歷史上所經受的苦難,儒學實在難咎其辭。在一定意義上說,儒學就是束縛女人的一條黑色繩索。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一種將女性從心靈到肉體越來越緊地束縛起來的學問。
孟子本人作為一個男人,他的學說中極為同情普通人民的不幸命運,但他卻漠視女性群體權益,難免讓人感覺到,他終身踐行的仁義之道,對於廣大的中國女人來說,不過偽善的面紗而已——在男權統治欲所造成的惡的現實面前,仁義之道完全成了陷女人於不幸命運的道具。
摧毀中國式等級制度,必須從解放中國女性開始。女性的解放,要從構建男女之間的平等關系開始。

『捌』 怎麼評價《孟子》

國學經典介紹:《孟子》 《孟子》為儒家經典之一,是由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與其學生萬章、公孫丑一起完成的。《孟子》共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孟子》繼承、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吸收《論語》中的精華,接受了《大學》《中庸》的一些特點。性善論是《孟子》學說理論的出發點,其主要主張有「仁政」「王道」理論。 《孟子》思想主張,對於發展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度,實現全國的統一是起了進步推動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貴君輕」 的思想,提倡「省刑罰、薄稅斂」 「不違農時」等主張,在後來社會歷史上有重要影響。他主張尚賢,重視修養,提倡為臣的要以仁義規勸君主,這有益於培養士大夫知識分子的骨氣,有益於澄清吏治。他提出的「人皆可以為堯舜」,被人們發展為不迷信權威的主張。他的仁戰思想,啟發人們反對非正義戰爭。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 《孟子》一書以問對、答辯方式展開。它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全書35000餘字,說理精闢,文字流暢,語言形象,不僅是一部儒家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他的散文創作藝術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代的散文大家,幾乎都以孟子的文章為典範。 《孟子》妙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來源:讀與寫·初中生

『玖』 孔夫子和孟子的愛情觀

孔子曰:「食,色,性也。」是比較理性的愛情觀,在今天依然很受推崇,孟子比較剛烈,所以摻雜了一些比較感性的因素在裡面,喜歡轟轟烈烈的愛情。我個人是這樣任為的。

『拾』 如何評價孟子

孟子他被我們稱為亞聖,就是說明他在儒學後面的造詣非常的深,我們都覺得他很厲害,我們也讀過他很多經典名著。

閱讀全文

與孟子如何評價愛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陰哪個賓館有美女 瀏覽:336
愛情到底出在了哪裡 瀏覽:313
事業二部銷售總經理管多少經理 瀏覽:743
健康手工零食有什麼 瀏覽:779
收入如何影響家庭幸福 瀏覽:693
婚姻里遇到最好的是什麼樣的人 瀏覽:958
黑龍江事業單位二胎產假多久 瀏覽:169
美女誕生講的什麼 瀏覽:726
短期健康保險怎麼買最劃算 瀏覽:116
婚姻和家庭觀念是什麼 瀏覽:68
健康包有什麼功效 瀏覽:634
事業編制轉正後工資怎麼漲 瀏覽:945
愛情里雙標你中過多少 瀏覽:820
塞班有多少美女 瀏覽:729
鎮鄉街道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49
夢見什麼婚姻最好 瀏覽:44
建築工程經濟指標有哪些 瀏覽:148
事業單位如何自學公基 瀏覽:211
什麼的愛情才是最好的 瀏覽:222
選聘生事業編和事業編有什麼區別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