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愛情的名人事例2~5個
一) 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個被偉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劇的形式改變出來的愛情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部極富人文精神的愛情史詩。幾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對象。在莎翁的筆下,愛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門第,地位,家族偏見等這些就是在今天還被普通的英國人所重視的東西。劇尾是全劇最精彩的部分,這一對相愛的男女,由於誤會而雙雙失去了生命。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劇場里,曾經讓全場鴉雀無聲,其實她們是因為愛情而不是因為誤會而失去生命的。
結論,殘酷的愛情,任何偉大愛情的必由之路。
(二) 維納斯和阿都奈斯
在所有的愛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這個來自於古希臘的愛情故事就是這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個美少年阿都奈斯對自己所產生的愛情,一點也不比維納斯對他的愛情更淺。唯一不同的是,維納斯對他的愛,是任何社會都可以寬容接受的,雖然兩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點差別。可是阿都奈斯對於自己狂熱的愛,卻是難以被人理解。以至於後來人把他的這種行為叫做「自戀」(narcissism),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則被歸為病態的一類。這對於這個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為所有的愛,只要是愛,都不應該受到人們的冷落甚至不屑。忘情的維納斯遇見了無動於衷,鐵石心腸的阿都奈斯,從她的角度上來說,是她愛錯了人,可是她有什麼辦法呢?愛情這個東西是不分什麼對錯的,她就是愛他,這沒有辦法。
結論,一廂情願的愛情,總是伴隨著一個人的快速毀滅和另一個人的慢慢毀滅。
(三) 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這是近代以來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愛情故事,直到如今還被廣為流傳。在不列顛帝國將近千年的歷史中,還沒有一位國王會主動遜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卻是為了兩個字——愛情。這位使得他拋棄自己應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離過兩次婚的美國女人。但任何事情就是這樣,有一得必有一失。國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國,得到了他最珍視的——愛情。為了愛情而拋棄王位的君主,從國家民族的角度來看,是不負責任,從人的角度來看,是把愛情當作自己畢生的信仰,是「人」這個概念的最完美的詮釋。
結論,有代價的愛情,愛情的代價在蔑視愛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視愛情的人的面前什麼也不是。
(四) 羅伊和馬拉
在倫敦的一座名叫華鐵盧的橋上,一段美麗,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在炮火的轟鳴中悄悄地開始,同樣,這份愛情最終也是在這個橋上走到了終點。其實這段愛情沒有結束,永遠也不會結束。羅伊和馬拉在橋頭相遇的一瞬,偉大的愛情就開始了。羅伊在雨中望著上面的窗戶,在他們的故事裡,是點睛之筆。就在兩個人在前往教堂結婚的路上,才互相問了對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麼的荒誕不經,但卻是那麼的合情合理。就是這一段閃電般成熟起來的愛情,卻讓一個人因為愛對方而獻出了所有,讓另一個人把這份愛情永遠的放在自己的心裡。
結論,永遠的愛情,無法長相廝守的愛情,才會是永遠的愛情。
(五) 愛斯梅哈爾達和撞鍾人
在陰森森的巴黎聖母院里的那個撞鍾人,被人們稱之為野獸,那個為避禍逃到了裡面的波希米亞女人,被人們稱為美女。美女和野獸的愛情,本來就是一種不對稱的愛情,並且反差如此之大,給人的直觀感覺,並非像這個偉大的愛情故事一樣,那麼令人動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幾百年以後的鍾樓里,當人們看到了兩具抱在一起的屍體時,一份感動,對愛情的感動,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獸,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抱在了一起,並且永遠沒有分開。也許這愛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一樣,那麼讓人易於接受,那麼完美。但這也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而且這個愛情故事還是那麼的震撼人心,那麼的超凡脫俗。大革命時代的人文精神,在這里一覽無遺。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即便是畜生一樣的人,也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即使距離再遠的兩個人,也會有機會注視同一目標,也會被愛情的綵帶,連在一起。
結論,最真實的荒誕的愛,也許愛這個字,本無所謂什麼荒誕和真實,只要是愛。
Ⅱ 一生未婚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按時間順序排列)
1、達·芬奇 (1452-1519) 義大利畫家、科學家。
24歲的時候,曾被指控與男子有曖昧行為,遭其否認。
但其同性戀的身份,基本已被後人公認。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2、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
與出身名門的女子同居十餘年,但終被保守的教會拆分(剝奪了哥白尼的結婚權)。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3、伊麗莎白一世 (1533-1603) 英國女王。
年輕漂亮而且開朗的伊麗莎白25歲就走上了英格蘭之巔。
只是不幸的是,她為了鞏固王位,縱橫捭闔於當時的強國西班牙與法國之間,放棄了婚姻。
最後以老處女的身份絕後而終,換來的是大英帝國的崛起。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4、笛卡爾(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四十歲時與家佣同居,並生下一女,不幸的是,女兒5歲時夭折,此為其終生憾事。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5、克里斯蒂娜(1626-1689)瑞典女王。
她愛慕自己的表兄,卻拒絕嫁給他,她說:我不得不坦率的告訴你,我不會與你結合,但是我也可以許諾,我也決不同別人結婚。
瑞典在她的統治下國泰民安。
但在鼎盛時候,28歲的她將王位讓給了自己曾經愛慕的表兄,而後周遊歐洲,定居羅馬,並在1689年病逝於那裡。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6、牛頓 (1642-1727) 英國物理學家。
牛頓的一生,幾乎沒有親近女色的記錄。
雖終身未娶,但據說他還是有過愛情的:1、斯托瑞:克拉克夫婦的女兒,在牛頓中學時代的好友,因為牛頓的性格比較內斂,所以她可以說是牛頓的唯一的朋友。
2、牛頓的表妹:牛頓在家鄉躲瘟疫時認識的,二人在一起據說也很快樂。
牛頓把自己有關物理的想法告訴她,她雖然不懂,可還是認真地聽。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7、萊布尼茨(1646年-171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
萊布尼茨一生沒有結婚,沒有在大學當教授,他平時從不進教堂,因此他有一個綽號 Lovenix,即什麼也不信的人。
他去世時教士以此為借口,不予理睬,曾僱用過他的宮廷也不過問,無人前來弔唁。
彌留之際,陪伴他的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書。
萊布尼茨的多才多藝在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他的研究領域及其成果遍及數學、物理學、邏輯學、生物學、化學、地理學、解剖學、動物學、植物學、氣體學、光學、航海學、語言學、法學、哲學、歷史和外交等等。
萊布尼茨對中國的科學、文化和哲學思想十分關注,他是最早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德國人。
他向來華傳教士了解到了許多有關中國的情況,包括養蠶紡織、造紙印染、冶金礦產、天文地理、數學文字等等,並將這些資料編輯成冊出版。
他認為中西相互之間應建立一種交流認識的新型關系。
萊布尼茨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畢生的努力,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的虛心好學、對中國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歐洲中心論」偏見的精神尤為難能可貴。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8、伏爾泰 (1694-1778) 法國思想家。
與有夫之婦的情人共居20年,直到後者去世,沒有子嗣。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9、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
終生未婚,無子嗣。
他並非沒有想過娶妻,但一直不幸運。
一次當他還在盤算自己的財產時,愛戀之人卻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則是邂逅了一位來家鄉旅遊的年輕女子,當他還在對是否求婚進行哲學論證的時候,這位女子離開了此地,從此芳蹤難覓,只能不了了之。
康德自小身體不好,他幾乎一生沒有離開過家鄉方圓40公里的范圍。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0、卡文迪許(1731-1810)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據說卡文迪許很有素養,但是沒有當時英國的那種紳士派頭。
他不修邊幅,幾乎沒有一件衣服是不掉扣子的;他不好交際,不善言談,終生未婚,過著奇特的隱居生活。
他從祖上繼承了大筆遺產,成為百萬富翁,不過他一點也不吝嗇,助人很慷慨。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1、貝多芬 (1770-1829) 德國音樂家。
貝多芬一生坎坷,苦澀的童年,愛情不順,壯年失聰。
失聰後的貝多芬,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
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2、簡·奧斯汀(1775-1817) 英國作家。
奧斯汀聰明而且美麗,據說也曾情痴,年輕時失戀是她終身不嫁的原因。
舊時的戀人問她:當初離開,你有沒有遺憾、後悔?他用溫柔而憂郁的聲音說:如果我們當初在一起,我會一輩子對你好,可是那樣就會沒有我的小說。
在病床上,一直相伴的姐姐說,如果當初不是自己的勸阻,她說不定已經嫁給了那個愛上她的城堡的主人。
奧斯汀說:因為你,我選擇了自由。
最終,她沒有成為任何城堡的女主人,也不曾得到完整的愛情。
她始終在憧憬、掙扎、斗爭、渴望、動搖,卻一直沒有妥協。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3、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
孤獨一生,無妻無子甚至無母(20多歲即與母親決裂),一生反感女人,過著孤獨,憂郁和憤世嫉俗的生活。
他說,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婚的。
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豐厚財產,這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
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4、布坎南(1791-1869)美國第十五任總統。
年輕的時候他愛上富豪的女兒,但被對方父母阻撓,認為是愛上了她家的財產,女兒聽信了父母讒言,萬般悔恨,最終自殺身亡。
「我覺得幸福從此離我遠去了」,布坎南曾經傷心地說道。
而後他投身於政治。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5、安徒生(1805-1879)丹麥作家。
一生煢煢孑立,經歷了丑小鴨似的一生。
留下了《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丑小鴨》等一系列的美好童話,卻把孤獨留給了自己。
安徒生求學時,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間,古林先生的女兒,溫柔美麗而又具有很深文學修養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他的心頭。
但鑒於以往與女 *** 往的幾次失敗,安徒生不再希望人們知道蘊於他心中的愛情,哪怕是一點痕跡。
但熾烈真誠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話濕潤的氛圍中綻開,凝成了凄涼美麗的《海的女兒》。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6、諾貝爾 (1833-1895) 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工程師、諾貝爾獎創始者。
諾貝爾一生未婚,沒有子女。
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忍受著疾病的折磨。
曾有三位女性進入他的生活,但一個早逝,一個無緣(兩人雖無緣結為連理,卻結成了永恆的友誼。
),一個無知而負心。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7、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詩人、散文家。
尼采曾深愛一位富有魅力的才女,但最後無果而終。
長期不被人理解的他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最終精神崩潰。
他先是住在精神病院,後來母親把他接到家中照料。
母親去世後,尼采遷居到妹妹家中居住。
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
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游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家與世長辭,享年55歲。
「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8、梵谷 (1853-1890) 荷蘭畫家。
無論梵谷的畫作還能拍出什麼樣的天價,這一切都已經與他無關了。
他短短37年的人生,到處充滿了屈辱與酸楚,無數次的解僱與不被理解,無數次的拒絕與爭執,讓他陷入執迷的瘋狂。
直到1890年7月的那個黃昏,他舉起手槍,對准了自己的太陽穴 ……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19、金岳霖 (1895-1984) 中國哲學家、邏輯學家。
因為林徽因(中國才女),一生未娶。
且與情敵 ( 梁思成,中國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 ) 比鄰而居,終身為友。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20、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文學家。
薩特一直和波伏娃(法國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女權主義者,終生未婚)同居(他們有一個情感約定,彼此還可以有自己別的愛人),兩人的愛情建立在共同的事業和共同的愛好上。
他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自覺拒絕諾貝爾獎的人(之前有兩人因政治原因被迫拒領)。
薩特與他的勤奮和聲望不相稱的是,他的物質生活極其簡陋粗淡。
他的收入並不少,有時甚至有成百萬的錢在口袋裡,但他樂施好舍,加上視財富如糞土,再多的錢也留不了幾天。
(四歲時薩特由於角膜翳導致右眼斜視)
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歷史上的終生未婚名人
21、嘉寶(1905-1990)美國演員。
她是真正的冷美人。
她自己評價:我笨拙,害羞,緊張,恐懼。
「我將以單身終生」,這是嘉寶在《克里斯蒂娜女王(瑞典女王,終生未婚)》里的台詞,而她自己也是這么做的。
Ⅲ 歷史名人愛情小故事
愛情 故事 是美麗的,關於名人的愛情故事就增添了一些神秘感。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歷史名人愛情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名人愛情小故事篇1:徐志摩與陸小曼 萬種風情無地著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交往,用「愛得轟轟烈烈」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陸小曼的丈夫王賡時任哈爾濱警察廳長,雖不在北京,但侯門如海,徐志摩要用錢來賄賂門房(每次500元) 才有可能與陸小曼見面,而陸小曼給徐志摩寫 情書 不但要用英文,連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幾經波折,徐陸二人的戀情愈演愈烈,弄得滿城風雨,王賡甚至還拔出槍來威脅陸小曼,但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熱情。對於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郁達夫的看法頗為中肯:「他們的一段濃情,若在進步的社會里,有理解的社會里,豈不是千古的美談?忠厚柔艷和小曼,熱烈誠摯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發放火花,燒成一片了,哪裡還顧得到綱常倫教?更哪裡還顧得到宗法家風? 」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與陸小曼舉行婚禮,梁啟超為證婚人,胡適為介紹人。他們的婚禮,真可以算得上是「別開生面」,梁啟超作為徐志摩的老師,在婚禮上進行中引經據典地來了一通訓詞,訓斥這一對新婚夫婦:「你們都是離過婚,重又結婚的,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後還來了一句「祝你們這次是最後一次的結婚!」但徐志摩這樣的歷盡千辛萬苦去追求,去試驗夢想中神聖的愛的境界,雖有「不顧一切,帶有激烈的燃燒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勢非至於將全宇宙都燒成赤地」的熱情,終於還是落個失敗的結局,思之令人感慨。
歷史名人愛情小故事篇2:張學良與兩個四小姐的陰謀之戀
兩個四小姐
台灣記者林博文曾說:「張學良的心愛之人,大多排行為四,有朱四小姐,趙四小姐,後來又有了一位蔣四小姐!」看來張少帥對「四」情有獨鍾。朱四小姐很早就退出張學良的江湖了,倒是後來兩位四小姐,像雙生花一樣和張少帥糾結了一生一世。
第一位四小姐趙一荻不但搭進自己的一生,還把整個家族都搭進去了。
1928年3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趙慶華在((大公報》上發表了一紙轟動一時的聲明,要與四女趙一荻斷絕父女關系:「四女綺霞,近日為自由平等所感,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規條第十九條及二十二條,應行削除其名,因此發生任何隋事,概不負責。」過了幾天,趙慶華又聲言自身慚愧,旋即辭去交通部次長的職務,從此不再為官,退隱而居。
趙家此舉,讓當時私奔門的男主角張學良大惑不解,他問趙四小姐:「你父親既然同意你來此,為什麼又登報聲明?」面對張學良的嗔怪,趙四小姐一言未發,想必她是明白父親的苦心的。
這位趙慶華可是個人物,他家祖上是浙江蘭溪的書香世家,他12歲那年就請求父親讓他去香港求學,小小年紀混跡於大清官場,沒有任何政治靠山卻能平步青雲,民國成立以後,他又很快躋身重要官員的行列之中。老謀深算的他早已預見了小趙這場戀愛的結果,她愛的這個男人紅粉知己無數,他邀請她到奉天旅遊,單純的她連個名分都沒有就稀里糊塗地跟去,最終恐怕難逃被始亂終棄的命運,於是他使出了先登報後辭官這一招雙響炮連環計,把張學良拴死了,張學良惟一的出路就是——和趙四小姐好下去。
大家族的人真是有大智慧啊。
老趙把張學良所有退路都堵死的同時,還堵住了另一個女人的來路,那就是蔣家四小姐蔣士雲。她也是個官宦千金,容貌不亞於趙四小姐,才情更勝一籌。作為外交官蔣履福的千金,16歲的蔣士雲隨父母遠下歐洲,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法語。1927年,蔣士雲認識了風流倜儻的張學良,心意暗結,但張學良的夫人於鳳至始終是她心裡越不過的坎。她沒趙四小姐這么勇敢,她老爸也不像趙慶華那般運籌帷幄。
1931年3月初,蔣士雲結束巴黎學業回國。據說她回國前曾暗下決心,要不計任何名分地和張學良在一起。可是剛到北平,她就從一位來訪的女友口中驚悉:張學良身邊已有了一位「女秘書」趙四小姐。
江南名媛蔣四小姐自然不肯屈居在北地佳麗趙四小姐之下,她郁悶地遠走羅馬,決意從張學良的生活中消失。
紅白玫瑰秀
1936年,「西安事變」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趙四小姐的命運。張學良被軟禁後,一開始由趙四小姐陪伴,後來於鳳至想見張學良,趙四小姐只得去了香港。1939年秋,陪伴張學良過囚禁生活的於風至患上了嚴重的乳腺癌,必須馬上 出國 就醫。於是,張學良提出由趙四小姐前來接替。張學良的請求雖然得到蔣介石的批准,並責成戴笠親去辦理,但戴笠不相信趙四小姐能來。
趙四小姐居然來了一出美國託孤,將未滿十歲的惟一的兒子交給美國友人撫養,連日從香港奔赴貴州修文縣陽明洞,自投囚籠,就像1928年的春天,不計名分投奔愛情一樣。趙四小姐可能不是個好媽媽,卻是個絕世好情人,為了愛人,她可以合棄愛子、自由和舒適優越的生活。從那時起,趙四小姐再未見過母親,直到她的母親呂葆貞於1953年去世。
趙四小姐對張學良可謂用情至深,但張學良對蔣四小姐始終無法忘懷,她們對他來說,一個是生活的伴侶,一個是精神上的情人,如同紅玫瑰與白玫瑰。雖然趙四小姐還沒蛻變成蚊子血或飯渣子,蔣四小姐卻是他胸口的硃砂痣。
話說蔣四小姐離開張學良後,在歐洲遇到了原配新喪的中央銀行總裁、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兩個失意的人一拍即合。她和貝祖貽在上海結婚的消息傳到北京時,張學良正背著「不抵抗將軍」的惡名代蔣介石受過,焦頭爛額之際,他仍不忘派人給蔣士雲送去賀禮。
蔣四小姐的目光也一直沒有遠離過張學良,「9·18」事變爆發之時,她馬上寄書張學良:「盡其所能,與敵抵抗,否則將軍將留下千古罵名。」兩年後,奉命不抵抗的張學良櫧家眷來到倫敦,蔣士雲進言:「漢卿,我盼望你有一天為國土完整做·番驚天動地的偉業,這才是我們心中的少帥!」
西安事變後,通過丈夫貝祖貽的關系,她弄到一張南京軍事法庭審判張學良的旁聽券。審判時,她一直坐在張學良後面,張學良離開法庭時,兩人駐足凝望,雖是驚鴻一瞥卻又有千言萬語。法庭上趙四小姐和緋聞女友蔣四小姐第一次短兵相接,各自暗懷揣測,在以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兩個女人都為這個男人糾結和怨恨著。也許,趙四小姐一生都在逃避著蔣士雲這個名字。
近香遠醋二人轉
雖然蔣四小姐已經是貝夫人,卻一直關心著張學良,即使張學良被秘密押至蔣介石的故里奉化,她也能通過戴笠和貝祖貽的交情,到雪竇山探望。對此,趙四小姐一直耿耿於懷,直到貝祖貽辭掉職務,和蔣士雲一起定居美國,她才長長地舒了口氣。
趙四小姐和張學良於1946年11月被押往台灣,之後一直幽禁在新竹縣井上,那是—個人煙稀少的大山,他們在那是一呆就是10餘年。
井上生活條件惡劣,但在趙四小姐的心裡,這段與世隔絕的時光,是最幸福最安全的時光,因為這一段艱苦的幽禁歲月是她和張學良兩個人的。養尊處優的她儼然成為最普通的家庭主婦,不但能夠熟練地使用縫紉機縫制衣被,還能夠喂養家雞,將雞蛋作為難得的「營養品」給張學良滋補身體。但骨子裡她依舊是大家閨秀,服飾妝容一絲不苟,她在粗糙的生活中頑強地保持著自己骨子裡的優雅與美麗。
原本同於鳳至相熟的宋美齡是不喜歡這位趙四小姐的,但隨著歲月的洗禮,宋美齡對趙四小姐愈加敬重。1960年,宋美齡勸張學良棄佛教信____。棄佛之後,張學良主張一夫一妻,卻又左右為難,既合不得原配也放不下趙四小姐,於鳳至知道後馬上同意了離婚,她在一封信中說:「趙四小姐是位難得的女子,25年來一直陪著漢卿同生死,共患難,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對她也十分敬佩。」原配被趙四小姐的執著感動,成就了她30年的苦戀,1964年7月4日,51歲的趙四小姐與64歲的張學良舉行了婚禮,做了一回「白發新娘」。
趙四小姐雖然修成正果,但張學良的紅顏知己蔣四小姐並未就此退出江湖。
1975年春天,蔣介石在台灣病逝。蔣士雲意識到,橫亘在她和張學良之間的障礙似已消除。幾經周折,1980年春天,蔣士雲悄然從美國飛去台灣,卻沒有見到想見的人,因為張學良被趙四小姐攔住了,她不希望他跟蔣四小姐見面。蔣士雲說:「這大概是女人跟女人之間總有看不開的地方,我就沒有這種女人氣。」她還說,「張學良現在大概要整天坐著了,真沒意思。我要是陪著他,不會像趙一荻這樣做的。」
其實,就像後來的許多人不懂當年的趙慶華一樣,蔣士雲也未必就能懂得趙一獲與張學良的有意思與沒意思。不過,如果她也遇到別的女人抓住一切機會,拚死拼活要見自己丈夫的時候,就不會這樣說了。
蔣四等來黃昏情
蔣四小姐終於如願以償了。
1991年3月,張學良和趙一荻飛赴美國探親,剛到舊金山,他就對身邊的人說:「我想一個人到紐約去會會朋友,而且還是個女朋友!」多數人誤以為肯定是多年不見的蔣夫人,然而那時候宋美齡恰好回到了台灣。只有趙四小姐知道,張學良說的是誰。張學良曾經說:「於鳳至是最好的夫人,趙一獲是最患難與共的妻子,貝太太是最可愛的女友,我的最愛在紐約。」這一次趙四小姐沒有再攔張學良,她知道這可能是他最後的人生夙願。
張學良—人飛去紐約見貝太太蔣士雲,並下榻其公館,趙—荻一人飛回洛杉磯的兒子張間琳家中。
1982年貝祖貽病歿以後,蔣士雲身邊只有一女,她和繼子繼女們並無多少往來,而女兒也只在每周六回到曼哈頓的高級住宅,和母親共度周末。張學良的到來,給寂寞中的貝夫人帶來了意外歡喜。
張學良在紐約期間,蔣士雲儼然成了他的經紀人,代為安排所有的活動。趙四小姐喜歡清靜,不喜歡張學良會友,她偏偏把張學良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包括他與他當年的部下、後為解放軍將軍的呂正操等重要客人的會面,與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部工作人員的接觸,與哥大 留學 生們的座談等等,都是蔣士雲代為聯絡和議定的。91歲生日,坐在張學良身邊的也是這位蔣四小姐而不是趙四小姐,致使外界一度神經兮兮地猜測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即將發生婚變,很是熱鬧了一陣。但趙四小姐自始至終都沒有去煩張學良一下,她內心的感受也從未對人講起。這位飽經滄桑的老太太胸懷之豁達,已不是凡俗之輩所能揣度。
情歸夏威夷
1991年6月下旬,趙一荻把張學良從紐約接回舊金山轉道回台灣,一年後張學良夫婦飛到夏威夷定居,共度一生最後的日子。從此,蔣四小姐就沒有和張學良見面的機會了,張學良甚至沒有再接過她的電話。蔣士雲對此抱怨說:「他在台灣的時候我還跟他通過電話,離開台灣以後就沒有消息了。我打過一次,打不進去。我知道有人阻攔……」
風流少帥晃悠了一輩子的心,終於在陪了自己一輩子的女人趙四小姐那裡找到了安寧。趙四小姐已是風燭殘年,早期的幽禁環境十分惡劣,她患過紅斑狼瘡、有過骨折,由於長期抽煙,肺部還出現癌變而切除了半邊肺葉,之後一直呼吸困難。她從不單獨接受記者采訪,也不願講述一生經歷,她陪伴了張學良一輩子,他們早已心意相通。所以,面對和自己較了一輩子勁的蔣四小姐的喧囂,她只淡然一笑。
88歲的她撐著沉痾之體,陪張學良過完2000年6月1日的百歲華誕。生日宴會上,兩雙蒼老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張學良無限依戀地說:「我太太非常好,最關心我的是她!這是我的姑娘!」
2001年,趙四小姐去世一年後,張學良也與世長辭,他們合葬於夏威夷的神殿之一。
蔣四小姐獨留世間,長達一個世紀的玫瑰戰爭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歷史名人愛情小故事篇3:孫中山宋慶齡的初見與愛情
由於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故宋慶齡在兒時常聽父親講起孫中山的英雄 事跡 ,其為國為民的理想與革命精神都給宋慶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產生了崇拜欽佩之情。實際早在1894年,孫中山就在宋家見到了只有一歲多的宋慶齡,只不過未料到兩人後來竟成為夫妻。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宋嘉樹也在日本幫助孫中山籌集革命經費,並安排大女兒宋靄齡擔任孫中山的秘書。1913年8月,宋慶齡從美國威斯理女子學院 畢業 後,抵達日本與父母匯合,並於9月16日隨同宋靄齡第一次 拜訪 孫中山,與姐姐一起協作孫中山工作。之後,兩人的見面愈加頻繁,開始是父親和姐妹倆一起去孫中山處,再後來是姐妹倆一起去,最後從1914年5月24日開始,宋慶齡開始單獨去拜訪孫中山。
據日本外務省檔案記載,1914年1—10月,二人會見次數最頻繁,多達52次,其中私底下見面就有20次,僅6月被記錄在案的就多達l0次。1914年9月,宋靄齡因在橫濱與孔祥熙結婚,宋慶齡正式接替她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在工作中,孫中山對她非常信賴,讓她保管通訊密電碼,還讓她承擔對外聯絡工作,極大減輕了孫中山的工作量。閑暇時間,兩人相處也十分融洽,孫中山喜歡靜靜地聽宋慶齡彈琴 唱歌 。孫中山忘我為革命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宋慶齡。
她當時給正在美國讀書的妹妹宋美齡寫信道:「我從沒有這樣快活過。我想,這類事就是我從小姑娘的時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運動的中心。」對於兩人的交往,宋慶齡在後來的自述中還稱:「孫博士得悉我在學習中文,他贈我一些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和有關當代政治方面的英文書。他非常關心我的學習和活動,對我的工作鼓勵甚多,使我不知不覺漸漸地被他所吸引。」隨著交往的加深,兩人的愛慕之心愈來愈強烈,很快墜入愛河。
1915年6月,宋慶齡回國探親,孫中山曾提出讓她徵求家人對自己婚事的意見。宋慶齡當即指出:「我願做你的妻子,永遠幫你做革命工作,革命需要我們兩個人在一起,我的心一直在追隨著你。我的生命已經跟你的事業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表示個人的婚姻問題要由她自己做主。
對於兩人的年齡差距,她則說:「革命是不問年齡的。愛心,也沒有年輪。因此,這不應該成為我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宋慶齡走後,孫中山對其愈加思念,他對梅屋庄吉的夫人說,「我忘不了慶齡,遇到她以後,我感到有生以來第一次遇到愛,知道了戀愛的苦樂……如果能與慶齡結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也不後悔。」
孫、宋兩人雖然互生情愫,但最終的結婚也充滿了曲折。因孫、宋都為基督徒出身,按照____義規定,孫已結婚有家室,不得再娶妻。孫中山對兩人婚事,也與宋嘉樹多次進行書信往來,1915年8月,宋嘉樹給孫中山信中曾稱,「我們是一個基督____,我們的女兒不會為任何人作妾,哪怕他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國王、皇帝或者是總統。我們可能貧於‘物質’,但是我們既無貪心,更無野心,不大可能去做違背基督____的任何事情」。
因此,孫中山必先與妻子盧慕貞離婚,方得有與宋結婚的機會。1915年9月,孫中山特派部屬朱卓文回澳門,迎妻子盧慕貞抵達日本,盧氏於離婚證書上按手印同意離婚。孫宋兩人試圖結婚也遭到當時革命黨人的反對,認為不符合倫理,尤其是對革命領袖來說更不應該,孫中山卻說:「我是革命者,我不能受社會惡習所支配,我要按照自己的願望去生活。」
當宋慶齡在上海提出與孫中山結婚後,遭到父母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她同一個年齡比她大兩倍,且結過婚的人成家是絕不容許的,並反對她返回日本。而且父母還為她另擇對象,准備擇日成婚,並且將其軟禁在家中。宋慶齡則通過女僕將寫給孫中山的信寄出,講述了她目前的困境。孫中山得信後,遂派朱卓文於1915年10月抵達上海,希望他將宋慶齡接回日本。朱卓文於是將孫的電報給宋慶齡過目,並告知了她關於孫中山已離婚的消息。是月,宋慶齡即在女傭幫助下,從家中逃走,但給父母留下告別信,連夜同朱卓文乘船返回日本。
宋慶齡的私奔行為,在當時仍為大膽之舉,她在1932年時告訴美國記者斯諾說:「我當時並不是真的愛上他,是出於少女羅曼蒂克的念頭——但這是個好念頭。我想為拯救中國出力,而孫博士是一位能夠拯救中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孫中山在當年10月,則在友人的陪同下,買齊了傢具、床上用品及生活日用品,做好了新婚生活的准備。1915年10月24日,宋慶齡自滬抵達日本東京,孫中山在東京車站親自迎接。
10月25號上午,22歲的宋慶齡和49歲的孫中山到日本著名律師和田瑞家中辦理手續,又委託和田瑞到東京市政府辦理了結婚登記。兩人在結婚誓約上簽字,並相約三條:「盡速辦理符合中國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續。將來永遠保持夫婦關系,共同努力增進相互間之幸福。萬一發生違反本誓約之行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會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異議;而且為了保持各自的名聲,即使任何一方之親屬採取任何 措施 ,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婚禮即在和田瑞家的客廳舉行,宋慶齡戴著大花邊帽,穿著一件粉紅和淡綠花圖案的裙子,拿著一束花,孫中山拉著她的手進門合影。兩人親密地喝下交杯酒,並面對現場的來賓,浪漫的吟誦著裴多菲的愛情詩句:「我願意是激流,是山裡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在岩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我願意是荒林,在河流兩岸,對一陣陣的狂風,勇敢地作戰,只要我的愛人,是一隻小鳥,在我的稠密的樹枝間作窩,鳴叫……」
因為兩人都不喜歡鋪張和各種繁文縟節之類的東西,故婚禮簡單樸素但溫馨感人。典禮結束後,則是和田瑞舉辦的歡迎香檳酒午餐會,後二人前往新居青山原宿109號寓所。值得一提的是,在婚禮上,孫中山送給宋慶齡的禮物不是珍貴的鑽石珠寶,而是一支德國毛瑟手槍。孫中山說:「這槍配了20顆子彈,19顆給敵人准備,最後一顆,是危急時留給自己的。」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曾經回憶起當年結婚時的往事,她深情地說:「10月25日,在我的生活中,這一天是比我的生日更重要的日子。」
宋嘉樹獲悉宋慶齡私奔後,匆忙奔赴日本,試圖阻止兩人成婚,但為時已晚,他甚至揚言要與宋慶齡斷絕父女關系。宋慶齡對此曾向斯諾回憶說:「我父親到了日本,對孫博士大罵一頓。我父親想要解除婚約,理由是我尚未成年,又未徵得雙親同意。但他未能如願,於是就和孫博士絕交,並與我脫離父女關系。」
盡管父母之前反對宋慶齡的婚事,但在兩人結婚後,還是補辦了豐厚的嫁妝,一套精緻的藤木傢具——由雙人床、衣櫃、五斗櫥、梳妝台組成,一條綉著百字圖案的被面以及母親倪桂珍結婚時穿的錦緞綉袍都送到日本。婚後,宋慶齡繼續擔任孫中山的私人秘書,日夜在他身邊協助工作,無微不至地照顧孫中山。
對於婚後的生活,孫、宋都表達了滿意之情。如1915年11月,宋慶齡在給美國同窗信中,表達了對孫中山的崇拜,稱:「我的丈夫在各方面都很淵博,每當他的腦子暫從工作中擺脫出來的時候,我從他那裡學到很多學問。我們更像老師和學生,我對他的感情就像一個忠實的學生。我幫助我的丈夫工作,我非常忙。我要為他答復書信,負責所有的電報並將它們譯成中文。」1918年,孫中山在寫給遠在英國的恩師康德黎的書信中,同樣高興地稱:「我的妻子在一所美國大學受過 教育 ,是我最早的一位同事和朋友的女兒,我現在過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種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侶兼助手。」
宋慶齡不僅是孫中山生活上的伴侶,也是革命事業的忠實助手,兩人可謂是同甘苦,共患難。正如赫爾哈特所言:「孫中山有了宋慶齡這樣的革命事業上的傑出助手作終身伴侶,這使他有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這位新夫人,盡了她最大努力,千方百計減輕丈夫的負擔。實際上她一直擔當著他的秘書的重任。她的雙親慢慢了解到她結婚後的幸福,從前的不滿也煙消雲散了。」
1916年4月,孫宋兩人返回中國,投入反袁復辟斗爭。之後宋慶齡同孫中山經歷了護法斗爭,廣州軍政府平叛及國共合作等重大事件。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已懷有身孕的宋慶齡怕目標太大,堅決讓孫中山先安全撤離,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宋慶齡也在此事變中流產,孫中山在一個新 筆記本 扉頁上,為宋慶齡特意題寫了兩句詩:「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表達了兩人患難與共的真情。1925年3月12日上午,孫中山病逝於北京。他在臨終前囑托兒女及下屬要善待宋慶齡,並告訴宋慶齡不要悲傷,「我之所有即你之所有」,其在《家事遺囑》中也明確表示:「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均付與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
此後,宋慶齡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一直以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人與革命精神的維護者的姿態,捍衛孫中山堅持的革命精神與原則,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貢獻,正如她1926年4月16日寫給遠在美國的同窗密友的話說:「我試求忘掉我自己,投身我丈夫畢生的事業,就是實現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我一定要自己盡力並鼓勵他人繼續我丈夫的事業!」
看過「歷史名人愛情小故事」的人還看了:
1. 名人愛情小故事
2. 古今中外名人愛情故事
3. 感人的名人愛情故事3篇
4. 近代名人愛情故事
5. 歷史人物的愛情故事
Ⅳ 名人的真情故事有哪些
比如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1920年,十六歲的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在英國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來到倫敦。詩人和父親一見如故,而林長民與女兒相互間也引為知音。林徽因與徐志摩相見甚歡,頗多共同語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詩人激情洋溢,寫下一首首這樣的情詩。
少女的心弦被撥動了,據說她回了一封信。「我不是那種濫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夠愛我,就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選擇。你不能對兩個女人都不負責任。
」
當時的徐志摩,二十四歲,兩個孩子的父親,第三個孩子,正懷在妻子張幼儀的腹中。他在最初看到張幼儀照片的時候,就不屑地說了三個字「土包子」,後來張幼儀隨他一起在英國生活,評價他的一個女同學說,「西裝和小腳不般配。」他頗有深意地重復強調:「西裝和小腳是不般配。」
冰火兩重天,說的是詩人的感情。他對林徽因有多麼熱情似火,對張幼儀就有多麼冷酷無情,接到林徽因的信,為了方便離婚,他甚至逼著妻子打胎,在妻子生產後不久,又逼迫她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因此成為中國離婚第一人。
愛情令人瘋魔,寫詩的人就更添幾分瘋魔,一心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人簡直瘋狂了。可是,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命運對他,正如同他對張幼儀一樣無情和冷漠!
林徽因和父親早詩人一年回國,一旦回到傳統的現實社會,那曾經發生過的愛情故事彷彿也變得不真實。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
林徽因不否認自己與徐志摩有一種靈性上的和諧與共鳴,也不隱瞞自己對他的真實情感,「他變成一種stimulant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怨,或happy或sorry,或難過,或苦痛,我也不悔的。」
在志摩飛機失事以後,她發表悼文寄託哀思,更讓梁思成揀來一塊飛機殘骸懸掛在卧室,一直到死。她跟閨中密友費慰梅,有一個常常談起的話題,那就是徐志摩,這個名字就是她心頭的硃砂痣啊!
但是林徽因是一個拎得清的女子,就在她的悼念文字里,她依然說「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變」,「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
Ⅳ 有關愛情的名人事例
1、《三毛與荷西》:夢里花落知多少。台灣作家三毛與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纏綿緋惻,盡管兩人都已逝去,但他們仍是無數少男少女心目中的愛情偶像。三毛和荷西相識在西班牙,當時三毛念大學二年級,兩人常常一起看電影、逛公園。一天,荷西對三毛說:「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學要讀, 加兩年兵役要服,6年一過,我就娶你。」後來兩人分手了。按照承諾,以後的6年中他們沒有任何聯系,這其間三毛去了德國、美國。6年後命運再度將三毛帶回馬德里。這天,有位朋友打電話給三毛:「快來,搭計程車過來。」
2、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的三毛匆匆趕到朋友家。朋友神秘地讓她把眼睛閉上,三毛只覺得一雙溫柔的手臂把她整個兒抱了起來,張開眼一看,哎呀!不得了,竟是那位身材高大、長滿胡須的、她當年的小朋友——荷西。兩人熱烈親吻、擁抱後,荷西把三毛帶到自己的屋內,滿屋子三毛的巨幅照片再一次讓三毛驚呆了,6年來,荷西一直惦戀著她。三毛感動至極,對自己說:「這一生我還要誰呢?」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充滿溫馨和情趣。三毛說堵塞,「因為幸福滿溢而怕得悲傷」。悲劇果然降臨,在一鎰意外事件中,潛水員荷西過早地離開三毛而去,痛不欲生的三毛幾次試圖自殺,終因親情難舍而止步。然而,數年後三毛還是自縊於醫院,不能不說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Ⅵ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自私的愛情
愛情都是自私的。
Ⅶ 國外名人愛情故事
愛情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著很多感人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那些名人的愛情故事很引人矚目。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一生尋覓完美愛情
在享譽好萊塢的大明星英格麗·褒曼眼裡,父母的愛情是永遠的理想樣本。
1900年,褒曼的母親阿德勒還是一位16歲的少女,來自德國的她在斯德哥爾摩度假時,邂逅了28歲的落魄畫家。兩人一見鍾情,迅速墜入愛河,父母看不上貧窮的畫家,堅決反對他們來往。阿德勒只有默默堅持,她把心上人的一枚戒指掛在胸前,把一顆心封閉了起來。7年後,當心上人成功經營起一家攝影店時,父母才同意他們結婚。婚後,他們相親相愛,可惜的是先後兩個孩子夭折。1915年,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平安降臨,就是英格麗·褒曼。
褒曼不到三歲,母親就罹病去世,原本幾乎對母親沒印象的她在父親傷感的回憶里,總能感覺到母親的存在。幼小的心靈充滿無盡的想像,她用自己的方式拼湊出父母浪漫的愛情故事和點點滴滴。12歲那年,父親也去世了,而在褒曼的心裡,她渴望長大後的自己也能擁有如父母那樣完美的愛情。
1937年夏,已經在瑞典出演11部電影的褒曼結婚了,丈夫林德斯特倫是一位比她年長9歲的牙醫。第二年,他們的女兒皮婭出生了。
因為愛,事業發展很好的褒曼在生活中事事依著丈夫,比如穿著打扮,一切都以丈夫的意見為主。在外人眼裡,她是有名的演員,可在家裡,她只是個聽話的小妻子。很快,因為出色的演技,美國著名製片人戴維·塞爾茲尼克向她發出邀請。褒曼喜歡演戲,於是就告別丈夫和女兒來到好萊塢。很快,她在好萊塢越來越受歡迎,丈夫去看她,每次都抱怨美國的生活,甚至當別人介紹他是「英格麗·褒曼的先生」時,他也無法忍受。他受不了這樣的落差,對她也越來越挑剔,事事抱怨,再加上長期分離,浪漫的婚姻變成了枷鎖,開始出現裂縫。為了監控褒曼,林德斯特倫和女兒也最終搬到美國,可雖然一家團圓,但婚姻實質上已名存實亡。
雖然婚姻不再美好,但褒曼對浪漫愛情的渴求從未停歇過。1945年6月,她在巴黎演出時結識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他的勇敢和風趣讓她著迷,可他拒絕婚姻和約束。即便這樣,褒曼依舊沒有退卻,他們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日子。後來,卡帕去了戰場,因踩中地雷而殉職,這段感情也最終落幕。
生命的短暫激發了褒曼尋找偉大愛情的征程。1948年,她觀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利尼執導的影片,被他的寫實主義風格深深折服,於是主動寫信要求合作。起初,他們只是合作夥伴,但日積月累,慢慢萌生愛意。
一年後,已有身孕的褒曼決絕地與前夫離婚,與孩子的父親羅塞利尼結婚。這一次飛蛾撲火的愛情並沒有贏得世人的理解,美國人心中所謂的「聖潔偶像」破碎了,面對媒體和公眾對她的辱罵和唾棄,她被迫離開好萊塢。在與羅塞里尼生活的日子裡,他們一共生了三個孩子,合作了數部影片,但這些影片都不成功。事業上的失敗帶來生活上的裂痕,褒曼渴望觀眾,但羅塞里尼卻禁止她去拍其他導演的戲。更讓她難以忍受的是,丈夫的風流本性開始逐漸顯現,她期冀的浪漫愛情最終以丈夫情婦的懷孕而支離破碎,她又離婚了,為了這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她付出了7年的黃金時光。
2:紀伯倫的柏拉圖之戀
紀伯倫是20世紀傑出詩人、畫家和作家,他建立了 *** 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流派,在愛情方面,紀伯倫終身未娶,他與瑪麗、梅婭兩人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是 *** 文學史上一段最為動人的插曲:一個是惺惺相惜的知音,無私付出卻無法修成正果;一個是素未謀面卻鴻雁傳書19載,維系著一段摯熱情愛。
邂逅忘年交
1883年1月6日,卡里·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雖然紀伯倫的父親為人本分,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重壓日益嗜酒逃避,以致一家人的生活日益窘迫。
1891年,父親因為被人誣陷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三年後,盡管父親被無罪釋放,但母親還是決定遠走美國。那年,紀伯倫12歲,他告別學堂,與母親、哥哥還有兩個妹妹前往美國波士頓謀生。
在波士頓的頭三年,生活非常艱苦,母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著。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三年後,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黎巴嫩,在貝魯特希克瑪學堂學習 *** 語,其間,他苦讀 *** 古典文學作品,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基礎。
可生活的多災多難襲擊著這一家人,1899年初,紀伯倫的哥哥和小妹相繼在美國病逝,在哥哥去世的同一年,母親也去世了。
紀伯倫只好又回到美國,十五個月里,他相繼失去3位親人,並欠下了15000美元的債務。為了還債,紀伯倫和大妹瑪爾雅變賣家中的財物,靠寫文章、賣畫、做零工來賺錢,紀伯倫在波士頓的老師戴伊得知了這個情況,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也就在這時,紀伯倫有幸結識了長他10歲的女校校長瑪麗。
1904年,31歲的瑪麗在家中舉辦宴會,邀請各個學校的老師參加,受到邀請的老師戴伊想藉此機會,帶著紀伯倫開開眼界。在一群裝扮精緻的男女之間,紀伯倫顯得尤其格格不入,他的出現讓有些人竊竊私語。作為主人的瑪麗也注意到了紀伯倫,但她沒有以貌取人,而是熱情接待了他,並把他鄭重介紹給客人們。
此後,相差10歲的兩人結下了友誼,在瑪麗的幫助下,紀伯倫的才華逐漸被發掘出來。看紀伯倫如此上進,但條件又十分清苦,瑪麗終於忍不住對紀伯倫說:「如果你願意去巴黎學習,錢的事不用擔心,我來資助你。」紀伯倫興奮之餘又多了些憂郁,雖然瑪麗家庭富有,但這一筆開支不小,自己又何時能報答得了呢?
瑪麗看出紀伯倫的心思:「相信你自己,你一定會成功的,等你巨集圖大展時,也許我還有事需要你幫助呢?」看著瑪麗真誠的眼睛,紀伯倫不再堅持,不久就前往巴黎學習繪畫。
分隔異地,兩人開始頻繁通訊,長期的交往,也讓紀伯倫對瑪麗產生了別樣的情感,他對這個亦師亦友的女子越發依戀,於是萌生了共度一生的念頭來。
婉拒求婚
1910年10月末,紀伯倫離開巴黎,懷著對瑪麗的愛,第三次前往美國。一路上,他的眼前都是瑪麗的影子,兩人各個方面都能彼此理解,即便遠隔重洋,他們依舊息息相通,這次回來,一定要向她表白愛意。
10月31日,紀伯倫抵達紐約,接著馬不停蹄趕到波士頓,把行李交給妹妹瑪爾雅後,便匆忙地去見瑪麗。
11月1日,他們在波士頓會面並共進晚餐,訴說著離別日子裡的一切,最後,紀伯倫談到了婚姻,他正式向瑪麗求婚了。
然而,瑪麗在激動之餘,變得猶豫了起來。其實,瑪麗不止一次地想過這樣的場景,可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又不願讓婚姻生活束縛紀伯倫的藝術天賦。
這對於瑪麗來說,是多麼甜密而又痛苦的時刻啊!她度過了幾個不眠的夜晚,最後終於決定拒絕紀伯倫的求婚。這在她1911年4月13日的日記中有生動感人而詳細的記載:
今天,他剛一來我這里,我就搶在他前面說:「我有話說。」我猶豫了一會,接著又說:「我的心背叛著我的嘴,我的心責備著我的腦,但真理是要佔上風的。」
他問:「你心裡究竟在翻騰著什麼?腦子里究竟在想些什麼?」我說:「千好萬好屬於你,千壞萬壞歸於我!如果我流幹了熱淚,請你別在意。昨晚我一直在流淚。」
他焦急地大聲嚷了三遍:「你哭了?」他把我的手拉過去,貼在他的胸口上。我說:「我決不考慮結婚,盡管我焦渴的心嚮往著。」他目瞪口呆,我繼續說:「我不是屬於你的,我喜歡你,但純潔的愛阻止我去安排你的未來。」是的,我的歲數比他大,他面前有漫長的日月年華,命運正向他展開雙臂。
在瑪麗拒絕紀伯倫的求婚之後,兩人的關系非但沒有就此破裂,相反,脫去了愛情羈絆的兩人心靈更加接近了。
1911年4月,紀伯倫求婚受阻後遷居紐約,因為他感到在波士頓沒有太大進步,而紐約是美國文學家藝術家薈萃的地方,對他來說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紀伯倫首先搬到瓦渥雷區164號,雖然住著簡陋的房間,但他很快與布魯克林與曼哈頓的 *** 朋友們打成一片,他應邀給人畫像,和朋友們交流 *** 世界的訊息,去看畫展,和藝術家、鑒賞家討論出售畫的價錢,上博物館,做禮尚往來的應酬,讀自己購得的和瑪麗寄來的書,有時累病了又和疾病作斗爭。
讓他迷戀、激動和疲憊的事有多少啊!他從前一段圍繞婚姻的感情糾葛中解脫出來了,他更愛生活了。5月,瑪麗來到紐約與紀伯倫見面。
瑪麗一直在生活上對紀伯倫慷慨相助,使他完全擺脫了日常生活的煩惱。在事業上,瑪麗良好的文學鑒賞力和英語造詣,也使紀伯倫獲益匪淺。在精神上,無論在通訊中還是面晤時,她總能理解紀伯倫對生活、社會、藝術的灼見。紀伯倫甚至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只有上帝、瑪麗知道我的內心。」在保留至今的兩人英文書信中,紀伯倫共寫了325封信,瑪麗寫了290封。
在一則日記中,瑪麗記錄了自己婉拒紀伯倫求婚的原因:「對於紀伯倫,另有一份愛在等待他。這愛不同於他對我懷有的愛,這是神啟之愛,並將結成他的婚姻。他最偉大的作品,將由這愛而產生;對於那場愛中的女子,我只是一個階梯。我不想擁有紀伯倫,因為我知道:她正在某個地方為他成長,他也在為她而成長。」
心有靈犀的瑪麗所預言的這位女子,不久果然出現在紀伯倫的精神世界裡。如果說紀伯倫與瑪麗的戀情更近乎友情,兩人的關系雖然密切卻也不免平淡,那麼他與這位女子的愛情故事,則更為奇特,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