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愛情的原理有哪些

愛情的原理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9-29 18:41:06

① 愛情心理學三個定律

關於愛情心理學的定律,眾說紛紜,我選取了比較通俗易懂的,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三、補償心理

身邊有一對夫妻,妻子給我的印象就是愛說話,愛笑,可丈夫給我印象卻是沉默寡言,高冷臉。所以我一直都不明白,兩人性格差距這么大,為什麼還能愛的如膠似漆。

後來我才發現,他們二人相處方式上有一種「補償心理」在裡面。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相同,當我們看到他人身上有我們缺陷的那部分時,就會被深深吸引。

丈夫喜歡妻子的口齒伶俐,而妻子同樣喜歡丈夫的沉著穩定,這就是愛情中的補償心理。所以在和另一半相處的時候,我們在性格上也要和他互相補償,因為有這種因素在愛情里攪動,激情和浪漫也會永遠存在。

激情和浪漫也不是突然就能擁有的,當彼此間的愛意達到了一個頂峰,那它們就會出現。好好珍惜愛你的人吧,不要再胡思亂想了,有時候不靠譜在猜測,反而會直接毀掉一段好感情,真正能夠細水長流的關系,其實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攜手共進,互相成長。

② 如何用科學原理來解釋愛情現象

如何用科學來解釋愛情應該說科學是偏向於理性方向的東西,而愛情是偏向於感性的東西,兩者的方向略有不同。要去解釋的話,當然也可以了,因為科學也有對於愛情的定義,就是說兩個人相互見到之後,荷爾蒙分泌就會達到一定指數,然後大腦之內會產生讓人對對方嚮往的那種神奇的物質,是一種精神的激素。

科學上的定義並不復雜,但真正的愛情很復雜,這種激素的分泌是會出現的,但不同人出現的濃度是不一樣的,先喜歡上對方的那個往往激素分泌的濃度會更高一些,也就是說身體會有更加明顯直接的反應,見到對方之後的這種喜悅感。而更喜歡的每一個逐漸接受另一方的那一個身體,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

③ 愛情理論

斯騰伯格愛情的三角形理論述評

作者:李朝旭

摘要:本文介紹了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形理論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評價三個部分。人類愛情包括三種成分:①親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決定/忠守成分,它們組成了愛情三角形的三個頂點,成為對愛情進行描述的維度。在此基礎上,愛情可以分成八種類型。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還有各種復雜的多重三角形,根據它們能夠准確地預測關系的滿意度和關系質量。這一理論雖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對在我國開展類似研究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愛情 愛情的三角形理論 親密 激情 決定 忠守

斯騰伯格(Robert.J.Sternberg)是當今世界上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研究智力的學者,曾提出了著名的「三重智力理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國內亦有人介紹之(李其維、金瑜,1994,1995;萬明鋼,1995)。他不僅在人類智能研究領域內有較深的造詣,而且對愛情的本質和有關問題也進行了出色的探討。

作為人際吸引的最高形式,愛情(love)是西方社會心理學家的經典研究課題。心理學上探討的愛情要比實際生活中的含義更加寬泛,可以是存在於各種親近關系中的愛,不僅僅指狹義的男女兩性之愛。我國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愛是社會人際感情的核心(沙蓮香,1987),並且指出應該開展對社會感情的研究,使它在社會心理學中得到其應有的位置。

一、愛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斯騰伯格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進行大量文獻綜述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愛情的三角形理論。按照這一理論,愛情這一個心理學構念有三種成分,斯氏將三種成分形象地比喻為愛情三角形的頂點。

⒈親密成分(Intimacy) 指在愛情關系中能促進親近、連屬、結合等體驗的情感。換句話說,它能引起溫暖體驗。研究表明(Sternberg & Grajek,1984;S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內容:①改善所愛的人的福利的願望;②與所愛的人在一起體驗到快樂;③對所愛的人高度的關注;④在需要幫助時能指望所愛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個人的自我和一個人的所有;⑦接受來自所愛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對所愛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與所愛的人進行親密的溝通交流;⑩重視對方在自己生活中的價值。斯氏提出的這一成分也廣泛地存在於較深的友誼關系之中。

⒉激情成分(Passion) 或稱「情慾成分」,指驅力,這些驅力能引起浪漫戀愛、體態吸引、性完美,以及愛情關系中的其它有關現象。或者說,該成分就是在愛情關系中能引起激情體驗的各種動機性的喚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喚醒源。它包括一種激烈地渴望與另外一人成為一個統一體的狀態。在愛情關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這種激情體驗的主導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說法,諸如自尊、養育、親合、支配、服從以及自我實現等需要也是喚醒源。

⒊決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 有兩層含義:①在短期方面,指一個人做出了愛另外一個人的決定;②在長期方面,指那些能維持愛情關系的承諾或擔保、投入、忠心、義務感或責任心。但是,這兩個方面不一定同時具備。愛的決定並不一定意味著對其的忠守;同樣,忠守也不一定意味著做出決定。現實中,許多人實際上在心理上承擔了對另一人的愛,卻未必承認,更不說做出什麼決定了。然而,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邏輯上,大多數的情況都是決定成分優先於忠守成分。這一成分大體上相當於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山盟海誓」、「天長地久」、「忠貞不渝」之類,但不是指行為,而僅指認識(認知)方面。

總之,「親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來自關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來自關系中的動機性捲入;決定/忠守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來自關系中的認識性(認知性)的決定與忠守」(Sternberg,1986)。從某一種角度來看,親密是「溫暖」的,激情是「熱烈」的,而決定/忠守是「冷卻」的。它們所具有的特性也是各不相同的(參見表1所作的具體說明)。斯騰伯格還對三種成分各自的歷程進行了描述,主要是根據前人的研究結論加以整理,故在此不作介紹。

表1 愛情成分的特性比較

愛情成分

特性維度

親密 激情 決定/忠守

穩定性 稍高 低 稍高

有意控製程度 適中 低 高

體驗的明顯度 變化不定 高 變化不定

在短期關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適中 高 低

在長期關系中典型的重要性 高 適中 高

在各種喜愛關系中的普遍性 高 低 適中

心理生理捲入 適中 高 低

對意識察覺的易感性 稍低 高 稍高

可以看出,斯騰伯格這里所用的「成分」一詞並非指代心理過程,而是說人類的愛情可以從上述三個方面來加以描述和區分,或者乾脆稱之為三個維度似乎更為恰當。根據這三個成分在愛情中的多寡情況,可以把人類的愛情關系區分為八種類型(見表2的歸納,其中正號代表成分的存在,負號代表成分的缺乏)。

表2 愛情的類型

愛情成分

愛情類型

親密 激情 決定/忠守

無愛(Nonlove) - - -

喜愛(Liking) + - -

痴迷的愛(Infatuated love) - + -

空洞的愛(Empty love) - - +

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 + + -

伴侶的愛(Companionate love) + - +

愚昧的愛(Fatuous love) - + +

完美的愛(Consummate love) + + +

不同的愛情可以用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來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積表示愛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狀表示愛情的三種成分之間的相對關系。等邊三角形表示平衡的愛情,因為代表各個成分的頂點到三角形重心的距離相等。不等邊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愛情,哪個頂點到三角形重心的距離最長,就表明這是主導成分;哪個頂點到三角形重心的距離最短,就表明該成分的不足或缺少。這就是該理論的基本三角形原理。

二、愛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

愛情的三角形理論還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復雜的愛情關系。現實中的愛情往往牽涉到不只一個的三角形,於是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也就是說,一個愛情關系中存在著許多三角形,它們在愛情關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以下幾種是非常重要的,引起研究者的極大興趣。

⒈現實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 在兩人關系中不僅僅存在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現實的愛情三角形,而且對其中每一個人來說,還存在一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對象,以及自己對他(她)的愛情三角形。這兩個三角形不一定相同。

⒉自己的三角形和對方的三角形 因為人際感情必然至少涉及兩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情不可能是單向的,既有「己對人」的愛情三角形,又有「人對己」的愛情三角形。

⒊自己知覺到的三角形和對方知覺到的三角形 一個人關於「人對己」感情的認識,相對於另一人來說,就不是自己知覺到的三角形,變成了對方知覺到的三角形。現實中,一個人自我感覺對別人很好,而別人卻不以為然,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三個對子中的任何一個如果出現了不匹配或不相符合的情況,都會造成對愛情關系的某種影響。也就是說,現實中的三角形與理想中的三角形之間的重合情況如何,自己的三角形和對方的三角形之間的匹配情況如何,自己知覺到的三角形與對方知覺到的三角形之間相符合的情況如何,都會影響到對關系的滿意與不滿意。

為了深入探討以上幾種情況的交互作用,斯騰伯格和同事又設計了非常精巧的實證研究(Sternberg & Barnes, 1985)。他與同事取耶魯大學24對戀愛大學生為研究被試,以《魯賓喜歡量表》、《魯賓愛情量表》、《拉文格人際捲入量表》以及自編的《關系質量問卷》為材料,採用完全被試內設計。效標(Criterion) 是「關系質量」,最初包括關系滿意度等十三個方面,後來經主成份分析法統計處理,結果採用了其中八項指標。預測源(Predictors)是被試的四個簡單分數:①己對人②人對己③自己對理想中的戀人④理想中的戀人對自己的感情評定,以及從中計算出來的各種差異分數:被試內的六個差異分數和被試間的八個差異分數。研究結果表明:

⒈理想中的對象和實際的對象同樣地影響關系滿意,但不如後者影響作用大。

⒉自己知覺到的人對己的感情與己對人的感情同樣地影響到對關系的評價。

⒊六個比較水平(CL)中的五個都與關系滿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傳統的標准比較水平(Thibaut-Kelley, 1959),即自己對實際對象的感情與自己對理想中的對象可能的感情二者之間的差距,反而不比其它的比較水平有更強的預測力。

⒋在所有六個比較水平中,自己知覺到的人對己的感情與自己知覺中的理想對象對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間的差距,是對關系滿意最有力的預測源。

⒌己對人的感情與自己知覺到的人對己的感情二者之間的差距,比兩個人實際的感情差距(被試間差異分數)更能預測關系滿意。

⒍四個簡單分數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內部相關,表明個體各種感情以及對感情的知覺有較高的對應程度(相容度)。

⒎有關理想對象的評定明顯優於對實際對象的評定。但是,自己對實際對象的感情評定與自己知覺到的人對己的感情之間沒有差異。也就是說,平均起來看,雖然現實關系未達到理想的標准,但是並未因此而認為關系是不合適、不對稱的。

⒏通過個體對實際對象、理想對象之間的感情評定來比較精確地預測浪漫關系的滿意是可能的。

此外,斯騰伯格還提出了「行動三角形」的概念。如果不將「愛情三角形」轉化成「行動三角形」(即用相應的行動來表達三種成分),那麼,不管當事人是不想轉化還是缺乏轉化的能力,都會造成兩人知覺上的出入,最終勢必影響到整個關系。行動的成敗既會反作用於自己三種愛情成分的水平,以及導致其它行動的產生,又會引起另外一人的愛情三角形和行動的改變。所以,斯氏意味深長地指出(Sternberg,1986):「若沒有了表達,則最偉大的愛情也會隨風而去 (Without expression,even the greatest of loves can die.)」。

三、對該理論的基本評價

在斯騰伯格之前研究愛情的社會心理學家以魯賓(Zick Rubin)為代表,他的主要貢獻是對喜歡和愛情進行區分,並編制出量具,雖然進行了一些有開創意義的工作,但是他對愛情的探討集焦於測量方面,沒有形成理論。斯氏的工作正好彌補了前者的不足,最終得出了有意義的理論框架,為我們研究愛情這一人際吸引形式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模型。該理論所提出的親密、激情、決定/忠守這三個維度使我們對愛情這一心理學構念增深了認識,也似乎初步解決了如何將其定量化的問題,即我們可以將這三維度與中國的本土特點相結合,來編制適用於中國被試的愛情量具。依據這三個成分對愛情進行的分類學研究也比先前研究更為系統、全面、細致、嚴密。

不僅如此,該理論還有極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有助於人們妥善處理自己生活中的愛情關系,也為心理咨詢(尤其是人際關系、婚姻戀愛咨詢)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理論基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這方面的理論知識缺乏了解是有害無益的。

顯然,斯氏的研究屬於「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式的研究策略」,這是大多數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特徵之一。但我們必須指出,斯氏的三個愛情成分的合理性並未得到充分的驗證,他與同事在《愛情的本質》(1984)這一研究報告中雖然採用了系統聚類分析、因素分析等多元統計方法,但結果得出的不是三個成分,而是得出了親密成分的主要內容。他本人後來解釋說,1984年的那一研究集中在對親密成分的探討上,可是為何又冠以《愛情的本質》這一標題?豈不自相矛盾嗎?所以,該理論尚有待進一步驗證,同時也說明了其不成熟性。此外,該理論也存在明顯不足,如它的多重三角形原理僅僅局限於浪漫關系的實證研究,能否推廣到其它類型的親近關系(如親子關系)中去還沒有驗證;對各種類型的愛情有無社會褒貶色彩,有無文化偏好這一問題沒有做出回答;愛情關系究竟始於哪一種成分也未可知,等等。這一切正表明了開展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中國社會心理學界,探討人際吸引的研究還不多見,關於愛情本質的探討就更少了。然而,現實卻提出了開展此類課題研究的需要,愛是人類幸福和安定的心理基礎,關繫到千家萬戶,關繫到全社會的風氣。所以,我們要大力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爭取早日形成中國特色的人際感情或人際吸引理論體系,而斯氏的理論和研究則對我們有借鑒意義。

李其維,金瑜(1994):斯騰伯格三重智力理論述評。《心理科學》,第17卷,272-277。

李其維,金瑜(1995):斯騰伯格智力成分理論述評。《心理科學》,第18卷,326-330,358。

沙蓮香 (1987):《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203頁。

萬明鋼 (1995):斯騰伯格的智力三重理論及其跨文化意義。《社會心理研究》,總24期,47-52。

Sternberg,R.J.,& Grajek,S.(1984).The nature of love. J.Pers.soc.Psychol.,47,312-29.

Sternberg,R.J.,& Barnes,M.(1985).Real and ideal other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s

four a crowd? J.Pers.soc.Psychol.,49,1586-608.

Sternberg,R.J.(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Rev.,93,119-35.

④ 愛情產生的原因

人類的種種激動和情緒,來源於我們體內一些確切的生物化學反應,於是就有了愛情的種種徵候。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愛情產生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愛情產生的原因

愛情,由人類神經系統一連串奇妙的生物化學反應生成。 愛情是激素引發的暴風雨。在我們的生命中,也許只有那麼一次,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就隱入了對一個人的迷戀,不可挽回,無可救葯,像一個奇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那個人出現了,也許僅是偶然的一瞥,我們卻馬上開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放大,心裡彷彿裝滿發了瘋的蝴蝶,我們將這種反應稱之為“來電”。米蘭內分泌學院的盧齊阿諾馬蒂尼解釋道:“這些都是腎上腺素作用的結果。而手心出汗、口乾舌燥則是腎上腺分泌的其他激素作用的結果。”實際上,一對男女之間的一見鍾情、相互吸引,從生命更深更本質的層次來講,是一場激素所引起的暴風雨。

人的身上,存在著一個神秘的器官,叫鼻犁骨。動物靠嗅覺來選擇對象,人類作為哺乳動物,在這個器官上,也存在著動物本能的彼此交流性願望的化學成分。我們愛上某個人,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是因為我們在芸芸眾生中辨認出了他(她)的味道,氣味在兩個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相互撞擊,而這種味道,本身就是一種傳遞性願望的分子,這分子被我們的鼻犁骨器官捕獲,而鼻犁骨器官實際上是一種分體電話,作為外在的感應器官,它將收到的信息深入傳導到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統這個總機上,在這個總機上,有大腦中控制情感和支配人感情沖動的區域——丘腦、焦慮系統、下丘腦等。由大腦的這些區域發射出的電脈沖傳向垂體,即而轉為激素,在這些激素的作用下,我們焦慮、激動、狂喜、痛苦、失望、恐懼或者逃避,這就是激情。

在愛人身旁,我們通常會產生一種幸福感。心理學上將這種感覺稱之為“欣快反應”。欣快反應也來源於垂體分泌出來的激素分子,這些分子令人在愛情來臨時產生愉快的感覺。讓人廢寢忘食、不知疲倦。愛情的沖動和狂熱,反過來又可以促使另一種激素產生,這種激素是一種負責加強大腦感覺的神經介質,即讓大腦接收某種東西,令其重復感受到愉快。這種激素又和煙、酒及其他麻醉品聯系在一起,就如同人們所說的,愛是一種毒品。

愛情產生的生理因素

性慾是愛情產生的最基本的原動力

青舂期是性機能發育成長期,在此階段由於性腺的功能開 始變化,性機能逐漸趨於成熟。丘腦下部分泌出促進性腺素,促使腦垂體分泌出性激素,再促使人的生殖器官中的性腺發育並分泌出性激素。性激素的功能在於刺激性器宵的發育、成熟,激發副性特徵的發育。性器官的變化稱為第一性特徵,隨之而來的是第二性特徵,即副性特徵的出現。第二性特怔是指青春期男女特有的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所出現的身體內外部的一系列變化,如男性喉結突出,肌肉發達,長出鬍子,聲調變低,身體逐漸變高;女性乳房隆起,聲調變高、骨盆增大,皮下脂肪豐富等。 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機能迅速發胰,男女開始強烈意到兩性區別和性意識的感覺,通常稱之為“情竇初開。

由於性生理的成熟,青年產生對性知識的興趣,這是 青年性意識發展的必然產物和正常表現。隨著第二性特徵的出 現,特別是男子的第一次遺精,女子的“初潮”之後,青年男女對 性知識的興趣明顯增加,渴望了解有關異性方面的知識。如愛 看有關性知識方面的書籍;同性在一起常談論有關異性方面的 問題,男女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特別喜歡看愛情小說和有關家庭 生活方面的小說,常把描寫愛情的語句、詩詞細心地摘抄下來, 甚至背熟。隨著生理發育慢慢完成,男女青年就會從內心深處 感到異性吸引的存在。因而總是以直接的或間接的方式接近異 性,探索異性的秘密。或者以各種方式引起異性的注意,對異性 表示好感,希望得到異性的愛。就像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過的: “哪個男子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和愛 慕是人們戀愛成功與婚姻美滿的基礎。

弗洛伊德用性慾來分析人格構成及文明發展的學說受到了 後來學者們的批判。弗洛伊德對男、女兩性性心理的發育所做 的研究說明了他的勇氣和洞察力,但他把性慾當做是無意識的、 不可捉摸的,而且把它作為人一切性感的起源則是片面的。

在愛情方面,弗洛伊德的學說容易造成人的誤導:似乎愛情 的和諧重在性活動的調節。現在,許多雜志紛紛把性調適的方 法作為醫治愛情沙漠的好辦法^它們不斷地告訴人們(特別是 女性)如何做到性感,如穿什麼樣的睡衣、卧室中用什麼樣的燈 光才能喚起性愛。然而人們越來越多地忽視的卻是精神之愛, 是愛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它能使愛情婚姻充滿玫瑰色彩。

本能雖能使人的潛在的感情宣洩出來,但它並不是一匹脫 暹的野馬,恣意馳騁。人是不能超越本能的,比如人不能擺脫性 欲。但是,人並不是盲目地受本能的直接作用,他能有目的、有 意識地調節本能的需要,使它更具有人性,更具有社會性。比 如,性能力是人內在的、無目的的力量,它一直是潛在的,人們會 根據社會合乎道德的行為准則控制它。只有獲得關於某人的具 體許可後,也就是“心上人”具體出現後,性活動才開始形成,性 能力才開始釋放。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觀念及道德力量相當 有力地控制著人本能的慾望和要求。

愛情的其他動力

情愛中最根本的因素是性慾,性慾是情愛的原始動力,但 是,性愛僅僅是情愛產生的生物基礎,它不能作為愛情的絕對動 力。愛情是集各種感情的綜合體。如果僅僅承認性愛的絕對作 用,就等於把愛情庸俗化、片面化了。如果只承認愛情存在於有 性慾的人中,就會殘忍地踐踏社會上另一些人,諸如基本喪失性 欲的老年人、殘疾人的愛情需要。

法國19世紀的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在《心理學原理》中講 戀愛是由9個不同的因素合並而成的,各個彼此分明,每個都很 重要:一是生理上的性沖動;二是美的感覺;三是親愛;四是欽佩 與尊敬;五是喜歡受人贊許的心理;六是自尊;七是所有權的感 覺;八是因人我之間隔閡的消除而取得一種擴大的行動自由;九 是各種情緒作用的高漲與興奮。他的結論是廣我們把所有能表 示的大多數的比較單純的情緒混合起來而成為一個龐大的集 體^這集體就是情愛的情緒。”

20世紀德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弗洛姆 則從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中解釋愛的起因:愛產生於人們對 孤獨的焦慮。孤獨意味著被割斷社會關系,意味著無助,意味著 無力主動地把握這個世界——人和物。人——所有的每個年齡 和文化程度的人——面tt著完全相同的問題:怎麼克服分離,如 何達到和諧,如何超出個人生活並發現一致。這種對人與人之 間融為一體的渴求,是人類最強有力的奮斗動力。它是最基本 的激情,它是一種保存人類種族、家庭、社會的力量^不能實現 它,就意味著愚蠢或毀滅——自我毀滅或他人的毀滅。沒有愛, 人類便不能存在。成熟的愛是保持自己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 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突破使人與人分離的種 種屏障的能力,一種把自己和他人接合起來的能力。愛之所以 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而是一種積極的行動正是在於它是給予而 不是接納o給予並不是放棄、失去、犧牲某些東西,而是指把自 己身上所有的東西如快樂、興趣、同情心、諒解、知識等給予別 人。正是在“給予”中,人體會到自己強大、富有、有能力。這種 增強了的生命力和潛力的體驗使人備感快樂。使人感到自己精 力充沛,勇於奉獻,充滿活力,因此也歡欣愉悅。

弗洛姆認為,愛除了給予的因素外,還包含關心、責任感、尊 敬和了解。愛就是對我們所關心的對象的生命和成長主動地關 心,愛的本質就是要為某種東西付出勞動及使某種東西成長。 責任感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為,是對一個人的需要作出反應。 責任感必須有尊敬的因素,否則它很可能退化為支配和佔有。 尊敬一個人並不是畏懼這個人,而是指客觀地觀察一個人並能 發現這個人的獨特個性,並讓這種天性自然成長。如果不了解 這個人,那麼對這個人的關心和責任感便是盲目的,更談不上尊 敬這個人。愛的本質是深人到內部本質去理解,全面了解的惟 一的辦法在於愛的行動。

從生理學上看男女都有異性的荷爾蒙,具有明顯相反的兩

性物質。性的兩極分化導致人們尋找特殊的結合方式,由兩性 的生理、心理的結合中,人才具有創造力。在男女的愛情中,兩 者各自都獲得了新生。不光是人類存在著陰陽兩極的動力,自 然界中也同樣存在著陰陽的結合,比如大地與雨的相向、河流與 海流的相向、晝與夜的交融、黑暗與光明的交遞等等。

弗洛姆最終的斷言是:愛是一種意志行為,是一種把自己的 生命同另一個生命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決策行為。愛某人不僅僅 是一種強烈的感情,還是一種決策,一種鑒賞力,一種諾言,一種 以生命依存的行為。

弗洛姆的觀點表明了不能把愛情和性慾絕對化,愛情中精 神與肉體、情感與性慾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若把性慾作為愛 的主要動因,那麼,人類的愛情就像動物的交合。假如是這樣, 那麼嫖客與妓女之間為滿足慾望而進行的買賣也可看作愛情 了。反之,如果片面強調精神的因素,貶抑性慾,就不免走向禁 欲主義。

人類愛情的特徵是:大腦可以把愛的感受儲存起來,在特定 的環境之下,適當的外部刺激可重復感受的情愫。這就是為什 么人到暮年,重溫過去的愛情能夠體驗美的感受。這就是人不 同於動物的本質。意識的作用可以使愛情在某種程度上擺脫肉 體的束縛,使愛情更多地體現為精神的依戀。

總之,愛情的動力不光是性的慾望,其他的如關懷與被關 懷、思念與被思念、尊敬與被尊敬、給予與得到、認識與被認識、 肯定與被肯定、審美與被審美等一系列人類內在的心理及精神 因素都在鼓動著人們孜孜不倦地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⑤ 愛情的原理是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一、愛情定義 柏拉圖說:愛情就是匱乏。具體地說,愛情就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需要在自己喜歡的她(他)身上的一種感情投射。 愛情的心理學的解釋是:一種男女之間的激情。激情是短暫的,邊際遞減的,激情淡化後愛情轉化為親情,親情則是長久的,愛情可以由激情和親情相互轉化的,那麼,長久的永恆的愛情是可能的。 什麼是感情呢?中國幸福學研究認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感情也是人的不滿足本性之一,是人們渴求為某人或某事物無償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思想。 中國幸福學研究認為,幸福就是人的渴求被滿足後的愉悅感覺。所以,感情的付出也是會為人帶來幸福感的。同樣,愛的付出也是會給人帶來幸福感的,只要你是真愛。 有些感情是與生俱來的,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感情,有些感情是後天發展的,比如戰友情,手足情,愛情,愛國情等。 所以,愛情的定義就是:愛情是在戀愛階段,人們渴求為所愛的人付出一些或全部所有的思想。 二、愛情釋義 愛是單方給予:情是依靠。從社會方面看,長輩給予小輩撫養是一種崇愛陪缺。子女撫養父母是一種孝愛。朋友間給予幫助是一種友愛。夫妻間物質共享是一種信任之愛。大愛無疆是一種對社會無私奉獻的愛-----最高尚。 情是相互依賴:祖國情是公民對國家的依靠。父母子女情是互相關系的依靠。朋友情是相互幫助的依靠。夫妻情是互相共存的依賴。 深情凝運亂鏈視溫婉動人的愛情三、愛情解釋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愛情,在佛經中有一句話高度概括,"吾愛汝心,汝憐吾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 動物只有生理上的本能反應,但是為了物種的延續性而一代代交配下去。人進化了,擁有了精神世界,於是愛情誕旁孫生了。最初的愛情只是簡單的喜歡而已,經過上千萬年的演化,隨著精神世界的發展,愛情越來越復雜,逐漸超越了「喜歡」的范疇。現代愛情建立在豐富的交流感知方式和社會信仰上,但仍然脫離不了原始的生理特徵.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逐漸的脫離了因為生理需要才去愛的封建思想。

閱讀全文

與愛情的原理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師考試提前多久查詢准考證 瀏覽:564
美女笑的像什麼比喻句 瀏覽:144
為什麼愛情很像煙花 瀏覽:263
鄉村愛情艾灸條怎麼回事 瀏覽:585
夜間經濟大有哪些城市 瀏覽:890
阜陽市是哪個經濟帶 瀏覽:706
體育經濟活動分為哪些內容 瀏覽:205
七八月屬馬男和屬兔女婚姻怎麼樣 瀏覽:281
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五條原則是什麼 瀏覽:83
兩個人能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瀏覽:48
幸福楓景物業費是多少 瀏覽:582
幸福叮咚退不了怎麼辦 瀏覽:963
幸福年怎麼解鎖 瀏覽:393
為什麼美女都要直播 瀏覽:425
婚姻對女人的保障是什麼 瀏覽:360
水滸傳有林沖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81
深圳找工作哪裡美女多 瀏覽:345
為什麼被愛情傷後會開心 瀏覽:564
男蛇女龍婚姻相配指數多少 瀏覽:203
為什麼我結婚感覺不到幸福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