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精神戀愛
精神戀愛是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愛情觀,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
精神戀愛是一種純精神的愛情觀。追求心靈的溝通。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夢幻的);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
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強於獸性。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吵跡
(1)什麼是追求愛情的精神滿足型擴展閱讀
柏拉圖在對話錄《會飲篇》中提到最崇高的愛情是精神之愛,是愛的雙方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這種共同追求僅限於同性之間,只有這種愛才是高尚而珍貴的。所以說柏拉圖式愛情,最開始指的並不是一般的精神戀愛。而應該是同性之愛,且摒棄對性的慾望。
在雅典,同性間的愛被法律賦予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和支持,甚至被認為是對無節制生育的一種控制方法而加以提倡,同性戀是當時雅典的戚派驕傲之一。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愛情」是升仔並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
⑵ 婚姻心理學論文
婚姻心理的探討
婚姻心理學是研究在戀愛、結婚、婚後、離婚、再婚等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科學。 婚姻心理學與倫理學有密切聯系,但它不同於倫理學。它從心理學角度,探討婚姻及其變遷的生理、心理依據,闡明愛情的心理實質及其變化、進展的心理特徵。
婚姻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但婚姻形式的變遷及其心理演化卻有悠久的歷史。太古時代,茹毛飲血,「血親雜交」,知母不知父。約在170萬年前,人們實行「血緣婚」,兩性關系只在同輩之間,兄弟姐妹互稱夫妻。人類又經過多少萬年,才發現同胞性交的劣生弊病,於是實行「伙婚」。在兩個集團間發生性關系,而限制兄弟姐妹間的性交關系。血緣婚、伙婚都屬於多偶婚。「對偶婚」是從多偶婚向「單偶婚」(一夫一妻)的過渡。單偶婚:雖是私有制的產物,但在現代,是較為合理、較為文明的婚姻形式,顯然,性愛的隱曲性、直覺性和排他性變得強烈起來。
戀愛 戀愛,是婚姻的前奏曲。談戀愛之前,必須明確:追求什麼樣的異性、選擇哪種愛情類型、失戀怎麼辦、如何中止戀愛。沒有想好就開始談戀愛,會自釀苦酒。
愛情追求類型大體分為三種:
(1)精神滿足型。是指理想、信仰、信念、事業、情趣、氣質等方面的滿足。一般對對方這些方面有較高的要求,著重追求實際知識才幹,即對方的實際價值,而不是一味追求對方的職務和地位。因此,是一種較高尚的追求類型。瑪麗追求黑格爾的博學與多才,並不計較他當時只是中學教師。這是愛情的精神滿足型的追求類型。
(2)感官滿足型。這是以獲得感官上的滿足為心理特徵的追求類型感官的評價,即外在美的評價,是低層次的評價,在愛情中更重要的是靠理智評價,即內涵美的評價,也即對異性的理想、情操、才乾的評價。列·托爾斯泰說:「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這足見心靈美的可貴。如果片面追求外在美,不但不長遠,而且鑄成終生悔恨。李白有詩雲:「昔日芙蓉花,今成漸腸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兒時好!」 這表明:人,不可貌相!
(3)功利滿足型。它是以對方的門弟、家產,地位、名譽、職業及便於達到個人目的等條件為愛情前提的實用主義類型。其中有些人,追求愛情是重物不重人,甘當買賣婚姻的殉葬品;還有些人講虛榮,單純追求對方的地位、學歷、而不注重對方的實際價值。學歷、職稱、職務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才能,但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陳登科沒有學歷,卻成為安徽著名作家;齊白石沒有文憑,但其藝術為世界公認,相反,畢業於劍橋大學或燕京大學而一事無成者,大有人在。
婚配 婚配是男女匹配在法律上的肯定。婚配類型各式各樣,按婚配性質可分為三種:
(1)建設型。這是一種奮斗求進的積極的夫妻結合類型。一方或雙方把事業看得很重要,生活充實;雙方省吃儉用,用智慧和血汗脫貧致富,雙方為孝敬二老或為教育子女,不遺餘力。
(2)安分型。它對生活既不力爭上游,也不甘居人下,平穩安分,只求溫飽。
(3)破壞型。這是對社會公益或社會秩序有危害的婚姻類型。經常吵鬧、斗毆、四鄰不安;雙方追求吃、喝、玩、樂,不顧家庭、不顧子女、不顧影響;夫妻貪污、偷竊,撈取權利、名譽。
按婚配雙方的關系,可分為和諧型和失調型兩大類。
(1)和諧型的夫妻,在氣質,個性上能夠相容或互補(指雙方在性格、情趣、習慣等方面差別的積極嵌合);在能力上能夠互相體諒,配合,在興趣上能夠相互適應、協調,行為和諧,夫唱婦隨。
(2)失調型的夫妻,在家庭地位上不合理,生活節奏不合拍,氣質性格不協調,理想情感不一致,性愛情愛起變化。
按婚配締結的力度,可分為:
(1)強力型。一方或雙方經過狂熱的努力才締結成婚姻。
(2)外力型。這是由外力撮合的婚姻,如包辦婚、買賣婚、換親等。
(3)平穩型。經人介紹或雙方結識後平穩發展而成婚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應分析自己的婚配類型,主動地調適,化失調為和諧,去美化生活、美化社會。
結婚 結婚是愛情的正當歸宿與升華,但是毫無問題的婚姻是沒有的。關鍵是能否把婚姻中的問題出色地解決,結婚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消除矛盾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充分給予理解。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在婚後矛盾出現時,要深刻認識對方的性格,理解對方的職業和興趣。如果對方是事業型的人,不修邊幅,不拘小節,你不要反感,而要作他(她)的助手和後盾,如果對方水平不高,你不要失望,而要幫助對方提高,同時也提高自己。
(2)巧妙調整矛盾。夫妻異質是絕對的,既有異質,就有矛盾,但巧妙地調整即達互補。馬克思與燕妮的性格、志趣差異很大,比如對幸福的理解,馬克思填的是「斗爭」,燕妮則寫上「健康";對「你喜做什麼事」一欄,馬克思是「啃書本」,燕妮是「縫紉」;在審美觀上,馬克思喜歡紅色,燕妮喜歡藍色。然而,他們卻締結了美滿的婚姻。
(3)要主動防止和消除矛盾。常用的辦法有:溝通信息,求得諒解,查己不足,看彼長處;加倍體貼,為對方多做好事;不存芥蒂,仍然親熱。
(4)要防止矛盾激化。此可採取以下辦法:
緘默——對方發脾氣,你保持沉默,待對方氣消後,再耐心交換意見,這是明智的辦法。
迴避——你看到對方與家中其他成員爭吵,無法表態,馬上迴避,事後再批評他(她),避免更復雜的矛盾。
轉移——對方動氣時,你要馬上理智地想到轉移法,去干你的事或與別人聊天。
幽默——這是夫妻吵架,鬧矛盾時必須掌握的一條妙法。據說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些「懼內」。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和客人談話,其妻闖進來打罵丈夫,並將一桶水澆到他頭上,蘇格拉底笑著對客人說:你看,你看,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後,接著一定個下雨。」既擺脫了難堪,又避免了與妻子一場爭吵。這表明,小幽默是處理對方發火的很好方法之一。
(5)妥善於激發對方愛的激情。—般辦法如下:
聯想——與對方共同回憶過去的戀情,善於從現實的點滴事例,聯想美好的情景,是調起激情的有效辦法。
暗示——利用共同欣賞電影、電視、小說,共同參加舞會或婚禮等機會,藉助熱烈激動人心的場面,進行暗示,達到激發沖動的目的。
調笑——和美的夫妻總是在親昵性的相互取笑、挖苦、嘲諷的歡樂氣氛中度日的。調笑給愛情增添了生氣。
假象——假裝生氣,到一定火候,轉怒為笑,可使對方破涕為笑。
小別——在條件許可下,小別三五天,能激發愛的思念,但不應是賭氣性或厭倦性的出走。
現實生活中的離婚事件,層出不窮,其原因錯綜復雜,只有了解其真實的原因,正確判別離婚類型,才能正確的決定或離或合的措施。
離婚 導致離婚的根本原因概括為如下類型:
(1)精神型。這是因雙方個性不合,長期沖突致成感情破裂的離婚類型。
中國近代史上著名女英雄秋瑾與官宦子弟王廷鈞婚後,發現王不與自己志同道合,而且百般阻撓她去日本留學和參加革命活動,終於提出與王廷鈞分道揚鑣。
平常更多的離婚是屬於精神型。因此,婚前應加強了解,婚後應互相諒解,小事不必計較。如果雙方差距很大,很難共同生活,便可各奔前程。
(2)挫折型。婚後遇到政治上、經濟上或生理上的重大挫折造成的離婚類型。真正熱愛對方,即使他(她)發生了任何不幸(不可救葯者除外)都不會有離婚的念頭。
數學家華羅庚得傷寒病並留下後遺症——跛腳,吳筱元絕不嫌棄,精心照料他,使他得以在19歲時便寫出第一數學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3)變異型。這是指離婚的主動一方,由劣勢變為優勢。陳世美是眾所周知的變異型的典型,他考取狀元後,為了當駙馬,便不認前妻秦香蓮,並欲斬除妻兒,可謂傷天害理。
對變異型離婚的主動提出者,應予以社會公正輿論譴責,同時對其性格和動機特點,進行心理扭轉。如堅決不回頭,就給以懲罰。
(4)性感型。這是因一方的感官慾望得不到滿足出現的離婚類型。見對方年老色衰,魅力喪失,對對方厭惡,便提出離婚。
防範的主要辦法是,將一方偏執的性愛引導到情愛中去,提高他(她)的情操。革命先烈李大釗,娶的妻子比他大8歲,是不識字的農村姑娘,卻相敬如賓,可見高尚情操的重要性。
(5)專橫型。一方專橫跋扈,甚至摧殘、虐待對方,對方無法忍受,導致離婚。
要對專橫者作心理治療,使其真正領悟專橫粗暴行為的嚴重。如果毫無悔改,就實行決裂。
(6)利用型。這是指與愛情毫無相乾的因素致成離婚的類型。如有人因妻子不生男孩,便提出離婚,有的為了調動工作而離婚;個別人甚至欺騙政府,戲弄法律。對這種「假離婚"應極力抵制。
(7)犧牲型。這是指犧牲型的主動者,由優勢變為劣勢,怕拖累對方而提出離婚,與變異型相反。鄧穎超同志在長征途中患結核病後,作絕育手術,她為了周恩來同志,曾提出離婚建議,顯然是出於偉大的犧牲型目的。
以上離婚類型,在實際生活中多屬混合型。總之,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婚姻,應依法准離。
再婚 男女離婚之後,就退回到了單身時代,要鼓起勇氣,重打鑼鼓另開張,打算再婚。
按說,再婚與初婚一樣,都應該得到愛情的心理滿足,但世俗的偏見,往往將再婚貶值,這是封建的殘余觀念。如果再婚者也自我貶值,那是悲劇;如果對方是再婚者,你對對方也抱人品貶值,那是自私。自身雖是再婚者,但將空前的愛傾注於對方;對方也會尊重再婚的一方,使愛情發展與升華,這才是正確的態度。然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有高尚的情操與道德觀。
著名詩人徐志摩因與前妻個性不合而離婚,陸小曼愛上了他,他們結合了。陸小曼對這個再婚者體貼入微,使詩人獲得空前的幸福,創作出許多動人的詩篇。可見情操與追求是無視再婚貶值的。
但在再婚家庭里,隨時可遇到心理重演和心理對照問題。正確對待這兩種心理反應,是再婚夫妻關系和諧的關鍵。
現實的生活境遇與前婚恰好吻合,因而引起一種心理反應即「心理重演」。它可能是憂苦的回憶,也可能是惡性的刺激
再婚者與丈夫(妻子)親呢時,可能泛起懷念前夫(前妻)的憂苦心理。此時,更應熱愛與信賴現時的丈夫(妻子),切不要表現出對前夫(前妻)懷念的憂傷感,以免打破現時的親密氣
氛,也可防止勾起對方的追前嫉妒。如果對方恢宏大度,同時熱愛尊重前夫(前妻),不妨雙方同時懷念他(她)。
有時與對方發生沖突與糾紛時,其景象酷像前婚境遇,這肯定會給你帶來惡性刺激。此時,要冷靜,不要拖怨,要多檢查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這正是與前夫(前妻)矛盾或離異的根由之一,從而將前婚的過錯行為引為教訓,變得溫柔起來,這可避免再次失調離異。
要正確對待心理對照,即是指再婚後,在某些事件中與對方發生良性親近或劣性沖突時,形成的與前婚同類事件作態度對照的心理反應。
良性的親近情景喚起前婚的糾紛對照,會使你珍惜現實,加重對對方的感情。劣性沖突帶來的對前婚和諧生活的心理對照,往往會使你感到委屈、悔恨。其實,只要適應對方的個性特點,經過耐心調適,完全可避免激烈的沖突。再則,他(她)在這方面不如你前夫(前妻)溫存、隨和,但在另方面,他(她)卻可能遠遠超過你的前夫(前妻)。
一般地說,再婚者一方總希望再婚的另一方與前夫(前妻)處於「牽系空白」狀態,即與其前夫(前妻)斷絕一切往來。然而,人際關系是復雜的,對方與前夫(前妻)難免有不同程度的來往,只要這種交往,對雙方家庭和社會都有利,無可非議。一方表現出寬宏大度,不無好處。
當然,對帶有仇恨心理牽系的再婚者,一般說來,與其前夫(前妻)的地理空間、心理空間越大,再婚家庭的安全感越強,因此,盡可能拉長地理空間,隔絕心理空間,以達到「牽系空白」,這是聰明的辦法。
簡而言之,再婚家庭,雙方要正確處理心理牽系,信任對方、尊重對方是很重要的。
⑶ 精神戀愛是什麼
在愛情中排除性慾成分追求精神上的依戀和滿足,即精神戀愛。這一概念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柏拉圖提出,故又稱「柏拉圖式戀愛」。
它基於這樣一種哲學觀念,認為人類的靈魂是永不滅的,可以和肉體相分離;靈魂是受理性支配的,而肉體則受情慾支配。
這一觀念表現在性愛上,是將性與愛相分離,竭力貶低人的肉體、慾望、謳歌頌揚理性的高貴、靈魂的純美。
柏拉圖式的愛情倡導的是沒有肉體接觸的靈魂的融合,否認精神同肉體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追求純粹的精神享受,把真正的愛情看成是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狀態。精神戀愛的思想具有某種進步意義和特定場合下的價值。
在某種意義上,精神戀愛對抗的是庸俗的愛情。反對把愛情當成情慾的滿足和性生活中的杯水主義玩樂觀。在特定場合,如感情誠篤的情侶長期分離,乃至終身不能一起生活的情況下,愛情的火焰始終不熄即賴此以支持;老年夫婦對性的需要十分淡漠,精神戀愛的成分隨之增加,繼續滿足著雙方情愛的需要和維系著情感的穩固。
但是,精神戀愛鼓吹性與愛的分離是它的根本缺陷。它與宗教上的性禁錮如出一轍,後來被禁慾主義者所利用。在實際的愛情生活中,純粹的精神戀愛,一般情況下難以做到,也勿須去追求;愛情的高尚是基本道德、情操的組成部分,追求精神戀愛還會給夫妻愛情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⑷ 世界上有婚姻學嗎 迄今為止,世界上有《婚姻學》這樣的書嗎
有婚姻經濟學和婚姻心理學
⑸ 什麼是精神戀愛
我所定義的「精神戀愛」是:首先,既然是精神戀愛自然在面對面的交流就少了,或者是根本沒見面吧,應該就靠手機、QQ等的通訊方式來進行聯絡,而且也是什麼話都能說;其次,彼此都喜歡著對方,關心著對方的一切,不論是身體狀況,還是其他的方做局擾面精神戀愛是一種無私的愛,當你愛上一個人後,明知道你們不可能,但還愛他,只是默默的看著她幸福快樂,並不去打擾她的幸福,這就是精神戀愛!精神戀愛又叫作柏拉圖的愛情!
在西方愛情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現存最早的有關文獻就是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的論述,他的論述被認為是一座豐碑,「柏拉圖式的愛情」作為一種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東方人也將他的名字當作「精神戀愛」的代名詞。
那麼,究竟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呢?
柏拉純旦圖和亞里士多德臘笑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臟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
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⑹ 精神至上的愛情是什麼樣的什麼叫做精神至上的愛情
近年來,「柏拉圖式愛情」成為人們口中常的描述愛情的詞語。
其大致意思是,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精神上的純潔愛情,反對肉體的接觸和慾望。人們常常將其與異地戀、網戀等等所謂的「精神戀愛」相聯系。
稍微熟悉古希臘歷史,或者柏拉圖思想的人,也會認為粗雀是男性間的同性之愛。但事實上,這是對柏拉圖關於「愛」哲學思想的一種曲解。
最早提出「柏拉圖式愛情」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者」馬爾西利奧·費奇諾。
整個酒會的唯凳侍討論有三個階段,首先斐德羅、包薩尼亞、厄里克希馬庫斯三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討論了愛的對象和愛的差別。
之後,阿里斯托芬、阿伽通兩人將對話深入,討論到了愛的品質。
最後,蘇格拉底將對話引導向最高潮,他不僅反駁了阿伽通的觀點,更是將「愛」從具體上升為抽象,從單一的愛中,概括出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