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清朝時候的愛情故事怎麼寫

清朝時候的愛情故事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3-08-16 02:16:35

1. 關於清朝皇帝的愛情故事

1931年9月的盛京氣象

沈陽,是溥儀的祖先當年曾經駐留的「帝京」。不過1931年9月的沈陽氣象已經完全不同。沈陽是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都市,人口70萬,城市規模、功能與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還略遜一籌,但已是中國當時的第四大城市,氣象繁華,各國人流熙來攘往。「原因就是國際化程度高,說句實話,比起現在的沈陽都要更國際化:當時領事館有16家,僑民有30餘萬。火車直接通往國外。」遼寧社科院專門研究30年代東北歷史的研究員張志強介紹。

當然,所謂國際化,並不僅僅是硬體,更多的是市民心態。9月16日《盛京時報》的一條花邊新聞評論了「近來沈陽青年男女受歐風西化之影響,皆醉心男女歡合事,尤以學校男女學生為最多。每年臨時快樂的父母,用敏捷毒辣的手段,導致嬰孩死亡,其數目不可計算。」這條新聞的標題是大字的「棄子」。沈陽正為它的國家化歡喜而煩惱著。

與東北其他城市相似,沈陽奉行的是二元政治體制:日本人在日俄戰爭後,以滿鐵附屬地為名,管轄著自己佔領的區域;張氏政權在另外的區域忙於建設:從交通、城市規劃、商業、教育等方面野心勃勃地製造一個繁華的都會。也許就是雙方的競爭之心,才造成了沈陽飛速的發展。「按照現在的說法,張氏政權搞了不少開發區。」張志強說。張作霖和張學良長年聘請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市政規劃人員和建築師在沈陽破土動工,先後建設了大東新市區、惠工工業區等。「裡面的建築群落全是歐洲風格的,你看老沈陽北站,高穹薄殼,現在也不落伍。」車站外是筆直輻射出去的大道,旁邊是高大的樹木。完全歐化的新區域使得人們在目睹當時的沈陽照片時仍不習慣。

當時沈陽工商業均具備國際化特徵,除了為數眾多的日韓企業外,英、美、法、德均在此地開設有銀行和企業。國內也有江浙幫、閩粵派、直隸幫等各種商業團夥在此地競爭。沈陽當時也是東北鐵路樞紐,五條鐵路通向北韓、蘇聯、北京、阜新和大連。市民交通以追逐新潮為樂,當時有軌電車在沈陽已常見,而小汽車數量不輸於北京。關於坐火車到城外域外旅行的廣告,也開始出現在這時間的沈陽報紙上。

說到工業,「沈陽的近代城市工業體系可不是日本人造起來的,這種觀念一定要糾正。」張志強說。上世紀20年代是沈陽重工業的形成期,當時日本在自己完全控制的大連搞「大大連主義」,張氏政權因而在沈陽大力發展重工業:3萬多人的東三省兵工廠佔地1000畝;服務全中國的無線電通訊業直通歐美;全中國的第一個造幣廠、第一台載重汽車都出現在這里。大量的民族資本家也在此地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沈陽的發展,導致了日本更大的貪婪。」沈陽作家馬秋芬說,因為「九一八」之後,這些企業無一例外地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9月16日的沈陽報紙上,「奉天肇新陶瓷公司」的廣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是肇新陶瓷常做的廣告,它生產的磚瓦和陶瓷是當時東北一帶的名牌產品。所有者杜重遠是沈陽一直在鼓吹反對日貨的民族資本家。作為陶瓷專家的他設立奉天肇新陶瓷公司,首創中國機械制瓷,將日本的「大華」等工廠擊垮。他被日本人告到法庭上,在法庭上,他的著名演說是「泣血告同胞書」。

9月16日的東北,還在忍受著日本軍隊的頻繁演習。「長春日軍示威演習,城郊又遭蹂躪」。《北平晨報》報道當日的日軍演慣用了這樣的標題。「東北各地日軍,不時演習野操,駐長春之日軍第三旅團第四聯隊,與獨立守備隊,分為二組,此前未通知我地方當局,竟演習攻防長春戰。劃城西北散步關,五里堡,新立屯,及城西南之黃瓜溝,田家油坊,城後堡等地為戰場,幾日槍炮聲最烈,晝夜不息,鄉民飽受驚虛,而田禾菜圃,又多被蹈毀。」

溥儀的家事與國事

9月16日的《北平晨報》登出這樣一則新聞:《溥儀家庭風波可望和平了結》。文章說,當天午後2時,雙方律師約見,「淑妃(文綉)大勢已趨脫離一層」,「承諭:事已至此,只
可照脫離協商條件。」

家庭危機好像並沒有影響在天津靜園內的溥儀的日常生活。這一天,除了照例召見了鄭孝胥、胡嗣瑗、陳寶琛這些前清的遺老遺少外,溥儀與一個侍從打了兩場網球——溥儀喜歡高爾夫和網球,寄居天津還在靜園修建了一個小型高爾夫和網球場,兩者當中又尤其熱衷網球,「凡有網球名手來天津比賽,他總要前往一觀」,溥儀的二妹、三妹以及他的幾個隨侍都是他的球伴,今天雖然兩局分別以4:6和5:7輸掉了。但「在這一點上他還算民主,絕不像慈禧那樣輸棋也要殺人」,自1979年便開始研究溥儀的吉林社科院研究員王慶祥說。

就在一天前,溥儀與文綉各自的代表終於就離婚贍養費達成一致。最初要求15萬的文綉做了很大讓步,接受了5.5萬這個數目,只要求一次交付現金,並在短時間內辦理手續。文綉是在8月25日向溥儀提出離婚的,當天下午,她藉口外出看戲散心,得到「恩准」後,文綉、文珊並一貼身太監,乘坐溥儀汽車馳出靜園大門,直奔國民飯店,與早已等待在此的三位律師協商起訴離婚之事。當晚的靜園上下亂成一團,而在文綉逃出靜園的第二天——1931年8月26日,這條新聞便不脛而走,「前清廢帝家庭之變」的消息占據了當時天津各報的顯要版面。
與文綉素來不睦的婉容此時堅定地陪伴在溥儀身邊,不僅如此,兩人還積極為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水災賑災——溥儀捐贈了一棟樓房,婉容則捐出自己的珍珠項鏈和大洋,這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京、津、滬的報紙上都刊登了「皇後」的玉照和那串珍珠,其中《大公報》以「溥浩然(溥儀)夫人捐珍珠賑災」為題做了專題報道。於是在1931年的夏天,溥儀因「離婚」和「賑災」而兩度成為媒體主角。在水災已經成為這兩個月中國的公共事件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捐獻者都能夠在報紙上得到彰顯——9月16日,北平花市大街的張姓醫師決定從當日起捐獻所有診金的新聞也上了報紙,和當時「皇帝」的捐獻新聞並列。

這場蔓延中國南方的大水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所有的報紙都已經被鬧到疲倦,大水的新聞已經從主角淪為花邊,只有《湖北水災日刊》還在細心地報道當地水災的一切:三天內,湖北省接到浙江、上海、湖南等地遣送回來的災民1184人;荊沙地區災情嚴重,「一片汪洋,災區擴大;高原下濕,共嘆淪胥」:嘆的是湖北監利一號堤終於在長江大水的沖擊下崩潰,「人畜室糧同時飄零」。世界紅十字會組織在漢陽覓得義地一大塊,為收埋浮棺之處,到9月16日,已經收埋了158具。「漢口街市水漸退,洋車數百又行活動於各主要市區,居民驟觀陸地復現,皆甚珍奇,睡落中一大問題為腐爛,指貨物與死屍,救濟人員現正督促工人清除,平漢車一部已開通,通車一周內可復雲。」

遠在江淮流域的洪水被一個人的奇思妙想和東北聯系起來:9月10日,總司令部的宣傳處長蔣堅忍,提議將江淮一帶的災民500萬應急送東三省屯墾,據說「各方對此案現正鄭重討論中,原因為長江流域人口過擠,送往邊疆自屬於國家有利,且長江受災農民,既已將田產一概損失,若由政府給資,運往邊疆,更屬計之得也」。

雖然還有一個多月才到自己的生日,但9月16日這天,婉容收到了榮惠和敬懿兩位太妃送的衣料、香皂、手絹、生發油、香水等「千秋貢品」。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手下的鹿鍾麟趕出故宮時,身邊還有光緒、同治留下的4位太妃,彼時送禮的兩位都是同治之妻。按照規矩,長輩太妃給「皇後」的貢品要在生日前早早送出。

1931年已廢除帝制20年,但在遺老遺少們眼中,溥儀仍是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侵犯的「清朝宣統皇帝」。文綉的一個哥哥在得知其妹要求與「皇帝」離婚後,曾在天津《商報》上發表公開信,稱「我家受清帝厚恩二百餘載」,且不說皇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應耐死忍受」。他痛心疾首地訓斥文綉「糊塗、荒謬、大膽妄為、辱沒祖宗,終不免為社會上人唾罵而死!」

「靜園」之外的軍閥混戰

「說起文綉和我離婚這一段,我想起了我的家庭夫婦間的不正常的生活。」若干年後,被成功改造成共和國公民的溥儀極其誠懇地挖掘了自己的靈魂深處,他認為婚姻失敗的原
因在於「我的興趣除了復辟,還是復辟」。天津的靜園成了溥儀復辟夢想的策源地。

1929年,溥儀就搬到了陸宗輿的這所房子,並將原名「乾園」改為「靜園」。「我給它改了名字,是含有一層用意的」,溥儀回憶。

1931年9月前兩月,溥儀正在日本留學的二弟溥傑和妹夫潤麒,被鹿兒島駐軍某聯隊吉岡安直大隊長邀請做客。臨告別時,對方曾說:「回到天津,請轉告令兄,別看張學良在東北為所欲為,不久中國東北也許會發生什麼事情。令兄是大有前途的,希望他多保重,等待時機到來。」之後,為了探聽虛實,溥儀曾接連派出三批人員,一批在天津市內,一批派到日本國內,還有一批前往東北。9月16日前後,溥儀手下的一個重要人物——警衛處長佟濟煦被派到奉天。「據我所知,上東北的有兩人,一人專門了解關東軍及日方其他部門的消息,另一人則以聯絡東北遺老為目標,此即佟濟煦。」溥儀的隨侍李國雄後來向王慶祥回憶。

佟濟煦在奉天面見袁金鎧和熙洽等人以後,萬分激動地返回天津,向溥儀報告說:「時機已至,切莫遲疑,東北乃我大清龍興之地,數千萬臣民正翹首以待,盼皇上幸臨!」聲淚俱下中,佟濟煦還把在東北帶來的一塊土用手帕包著獻給溥儀,「皇上得到這塊土,預兆將得到整個滿洲的領土!」溥儀後來還多次動情地向周圍人描述這一場景,「我接過土來,用鼻子聞聞,實有一股祖居龍興聖地的芳香……」

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9月19日傳到天津時,溥儀傳下諭旨:「關外之變是否影響到我尚不可知,但不能不先有籌劃。」「我從一聽見事變的消息,每分鍾都在想到東北去」,但身邊忠誠的「老臣」鄭孝胥倒是很老道地提醒他不必太急,他說,「日本人遲早會來請皇上」。

很難說當時的軍閥混戰與溥儀的復辟有什麼明確的直接聯系,但是,混戰的局面確實給了溥儀以新的機會。

9月16日,閻錫山在通過各家報紙表明他的「心跡」。因為張學良東北軍對蔣的支援,中原戰局急轉直下,反蔣聯軍土崩瓦解,閻錫山被蔣介石要求出國,他在《心跡》中卻表明願意「去西北辦實業,不願出國,俟父病癒,放能離晉。無其他企圖,不可相逼太甚」。這天的《華北日報》報道顯示:公開表明的心跡是閻手下大將徐永昌根據他的話草擬的通電稿,據說閻不日將自己親自表明心跡。

「張是最瞧不起文人的,他大概從年輕時候就覺得文人不能成事。」采訪過張學良的台灣學者郭冠英說,但是,此時的張大約處於人生得意期,並沒有制止報紙上連篇頌揚的表示。張學良進入關內,目的是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帶走的軍隊不多,還是給東北防務造成了空虛。

張學良支援蔣介石,聲討閻錫山、馮玉祥的「巧」電,是1930年9月18日發出的,而日軍恰恰在一年後的同一個「巧」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2. 清朝歷代皇帝及其愛情故事

僅僅舉例一個,詳情可以搜索清朝歷代皇帝在網路中都有介紹,為君奉上關於順治皇帝的愛情故事,請你參考:
中國的歷史上,從來都是英雄與美人共存。其中四大美人最為知名,她們都得到了帝王們無與倫比的寵愛。可是,她們都並非能得到真正愛情的女子。包括那禍國殃民的褒姒、趙飛燕等,盡管帝王門對她們寵愛有加,但帝王們如若是知道要以自身性命或者以皇位江山等為代價,這些帝王們還是萬萬不肯的。就像唐玄宗雖然極度寵愛楊貴妃,但安祿山之亂時,為了保住皇位,還是同意叛軍將楊貴妃賜死。這些皇帝,最多迷戀的是她們的美色,倘若說這也算愛情,那麼無疑是踐踏了這個詞了。帝王身邊,往往都是佳麗三千,他們很難轉情於某一位女子,所以君王的愛情尤其珍稀和可貴。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順治皇帝無疑是個異端。他的另類,他出生、死亡、愛情、功過,短暫的一生,卻都帶著傳奇的色彩。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審時度勢,更張成法祖制,且倚重漢官,整飭吏治,推行與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從他親政開始逐漸鼎盛起來。他熱愛寫詩,並極具才情。他曾寫過一首《贊僧詩》是這樣的:
天下從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一日清閑有誰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塔如來三等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洲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卧土泥。
黃袍脫換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念撒手歸山去,誰管千秋與萬秋。
在這首詩里,可看的出這位天子多愁善感,他的浪漫與惆悵,使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詩人。他羨慕出塵脫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戀榮華富貴、江山皇權。這點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見。同時順治皇帝還是一位歷史上罕見的痴情的皇帝。他固執,率性而為,一旦痴迷,則難以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學,深愛董鄂妃一樣。因為痴迷佛學,他甚至要放棄皇位,皈依佛門。因為深愛董鄂妃,他可以不顧任何政治影響、不顧天下人的唾棄,最後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戀塵世。關於他和董鄂妃的愛情傳說,幾百年下來經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說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這個版本很快就被歷史學家們否決。還有一個版本則真實性比較高,據《清史稿》後妃傳記載,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清代有選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歲到16歲,而董鄂氏18歲才進宮。所以可以斷定,董鄂氏不是通過正常的渠道進入皇宮的。據考證,董鄂氏在順治十年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那年董鄂氏16歲。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也因為這個,便註定了順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愛情悲劇。順治皇帝與他第二個皇後大婚時,按照當時清代的規定,王爺們的福晉要進宮侍宴。順治皇帝由此與襄親王的福晉董鄂氏相識相愛,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也因此憤而自殺。博穆博果爾死的同年,順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董鄂妃接到宮中,封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後。順治皇帝還一度要廢第二任皇後,而冊封董鄂妃為皇後,可由於皇太後和大臣的反對,以及政治影響,他無奈只好作罷。可是,董鄂妃在宮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寵早已超過那個平庸的皇後
順治皇帝對董鄂妃的寵愛有史可查,從為董鄂妃舉行隆重的冊妃典禮上就可以看出來。頒布詔書,大赦天下。在清代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順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悅之情與天下人分享,給予董鄂妃他所能給予的極致。可惜董鄂妃一直體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後,更是一病不起,終於在順治十七年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2歲。董鄂妃病逝,順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來,甚至尋死覓活,使得當時他的母親孝庄太後不得不讓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殺。為了表達他的悲痛,順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將宮中太監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自己的愛妃。同時令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命朝中大臣,皇親國戚都去哭陵。並親手撰寫了飽含深情,長達四千字的《端敬皇後行狀》來悼念愛妻,回憶了董鄂妃的種種往事,追封她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多情天子的歡喜與哀痛,也只能通過這些方式表達。順治死後,陵墓旁葬著兩位皇後,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順治皇帝悲痛欲絕,原本就痴迷佛學的他,更是消極厭世。在董鄂妃去世的當月,他就為自己舉行了剃度儀式,據說還取了個法號叫「行痴」,一心想遁入空門。這遭到當時他母親孝庄太後以及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順治皇帝無奈只好讓自己的身邊的太監替自己出家。最後,心愛之人的去世,又出家不成,順治皇帝終於積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僅僅三個多月後,就溘然離世。
能讓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見,董鄂妃絕非一般女子。那麼董鄂妃到底有多美呢,順治皇帝形容董鄂妃,曾用「嫵媚」這個詞來形容。也正是這個形容詞,讓文人墨客們臆想,滿洲女子很少有稱得上「嫵媚」的。董鄂妃的母親應該漢族的江南人,否則怎麼可能生出這般絕塵的女子。可惜,清代存有許多嬪妃的畫像,卻唯獨沒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順治皇帝本人非常擅長繪畫。他的山水畫,以及手指螺紋墨畫《渡水牛圖》都堪稱一絕。還尤其擅長人物速寫,據說有一次,他看見一大臣,忽然命令其跪下,這位大臣嚇出一身冷汗。順治對他凝目熟視片刻後,取筆當即畫了一幅畫像,遞給左右諸臣傳閱,這位大臣轉驚為喜,請順治將畫像賜給自己,順治卻笑而不答,隨手將畫像付之一炬。可見,順治皇帝的畫畫甚為不凡。可是,也許是經久失傳,或者是其它原因,偏偏沒有董鄂妃的畫像流傳下來,因此,董鄂妃的容顏自然也成了個千古之謎。

順治皇帝一生,有很多無奈,他壯志難酬,治國理念得不到支持;他無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愛的人封為皇後,這些都給予了他無限的傷感。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順治皇帝在沒有遇到董鄂妃之前,也曾縱情於聲色,董鄂妃進宮後,少年天子忽然轉了性子,專情起來。正所謂是萬千寵愛於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很想知道,在幾百年前,順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該是怎樣驚世駭俗的相遇,譜寫了這樣刻骨悲壯的愛情故事。兩個如此相愛的人,雖然不能活著白頭偕老,死後能葬在一起,終也算美滿了。雖然董鄂妃的容顏是個迷,但我想,也許她不一定是傾國傾城,順治所愛的,並不是她的外貌。順治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便是蒙古知名的美人。卻在最後因為性情刁蠻、奢侈無度而落得個被廢的下場。順治皇帝之所以這般寵愛董鄂妃,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據順治在《端敬皇後行狀》中回憶,「他下朝時董鄂妃總是親自安排飲食,飯菜做好後更要先品嘗。當他批閱奏章時,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她也往往為他們說情。」我想,這些就是董鄂妃能得到天子愛情的真正原因。順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憶董鄂妃的往日種種,可見,董鄂妃的離世,確實給予這個少年天子致命的打擊。一個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寵愛,在歷史上則容易留下罵名。董鄂妃卻是個例外,在她陪伴順治皇帝身邊的時候,順治皇帝從未怠慢國事。他勵精圖治,安邦定國。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後,他才萬念俱灰。可見,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紅顏知己,還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離世,順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塵世中的留戀都跟著消散了。

3. 清朝沈復和陳芸的愛情故事 傳唱百年

沈復和陳芸

清代著名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創作於嘉慶十三年,二百多年間,該作多次被改編成劇,搬上銀幕,經久不衰。作品以細膩生動的筆觸娓娓講述了作者沈復和陳芸之間的愛情故事,至今讀來,依舊令人生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感慨。

沈復和陳芸

陳芸本為沈復的舅家之女,比沈復年長一歲,也就是說,沈復和陳芸是表姐弟關系。古人締結姻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加之親上加親,自然是人間美事。

在沈復十三歲時,隨母親去舅舅家做客,偶然見到表姐陳芸作詩,因仰慕她才思雋秀而一見鍾情,更對母親表示「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

乾隆四十年七月中旬,沈復和陳芸在雙方家長的成全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揭開了一場浪漫愛情的序幕。據《浮生六記》記載,沈復和陳芸婚後,夫妻情深,形影不離。

由於二人皆出生書香門第,有共同志趣,因而時常在一起飲酒作詩,談古論今,秉燭游戲而至深夜,充滿雅趣。

多少年後,人們重讀《浮生六記》,依然對沈復在作品中所感嘆的「人間之樂,無過於此」的夫妻生活羨慕不已。很多人視婚姻為愛情的墳墓,然而沈復和陳芸這對終生佳偶卻為國人的婚姻生活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註解:若夫妻間能視彼此為知己,婚姻又如何不能成為愛情天堂呢?

沈復是個怎樣的人

2012年3月,經典黃梅戲《浮生六記》在安慶劇院搬上舞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戲迷們為演員精湛的演出陶醉不已時,也對劇中主角沈復是個怎樣的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沈復畫像

沈復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據史料記載,沈復生於清乾隆二十八年,是江蘇蘇州的一位文人。

由於早年出身士族文人之家,因而沈復自幼愛好詩文書畫,小小年紀便熟讀經書,對事物有著獨特的理解,是一位情商頗高的少年才子。

成年後,沈復在雙方父母的撮合下,娶情投意合的表姐陳芸為妻,從此夫唱婦隨,伉儷情深,即使在生活最艱難困苦的歲月里也相互扶持,共同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出經典的愛情傳奇。

有關沈復的生平經歷,在其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中不難窺見端倪,尤其是《坎坷記愁》與《浪遊記快》兩篇,重點記述了沈復自家庭遭受變故到輾轉游歷各地期間的故事,其中點滴皆反應出其性格爽直豁達,豪放自適,不貪慕宦官生活,因而從不參加科舉考試,更願意與妻子享受自在的田園生活與閨房之樂的高雅心性。從這些描述上不難看出,沈復是個不願被紅塵俗世所擾,追求內心安逸與恬淡生活的雅士,這點倒與大觀園中的寶二爺頗有相似之處。

只可惜上天並未給予這對有情人太多的眷顧,數年後,陳芸在久病纏綿後黯然離世,沈復悲痛之餘,遠走他鄉,從此銷聲匿跡。

沈復生平

清代散文家沈復生平事跡,多見於其晚年所創作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之上。

沈復劇照

據說沈復出生幕僚之家,家境普通,早年曾隨父前往浙江紹興求學,雖薄有才名,卻一聲沒有參加過科舉,因此與仕途無緣,輾轉各地當了十數年幕僚之後,晚年回歸故里,經營酒業。然而雖為一介商賈,沈復生平卻酷愛詩畫、散文,他與妻子陳芸情深意重,志趣相投,共同演繹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浪漫愛情婚姻的經典。

從《浮生六記》,不難看出,沈復生平除了詩詞創作之外,最大的樂事莫過於和妻子紅粉結伴,享受縱論古今、品月評花的浪漫生活。

在清貧的歲月里,很多時候,沈復不得不靠賣畫為生,然而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也時常有苦中作樂之舉。比如他倆常常去一對種菜的老夫婦那裡,醉心菜園耕種,樂此不疲。

書香門第出身的陳芸十分喜愛恬淡的田園生活,曾高興地表示,將來老了就與丈夫在此處購買十畝耕地,栽瓜種豆,夫畫妻綉,盡情享受田園生活的雅趣。

黃梅戲《天仙配》有著名唱段「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指的不正是這般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夫妻生活么?一部《浮生六記》,寫盡悲歡離合。人生如夢,為歡幾何?想來沈復生平之樂,皆記載於作品之中,只可惜,陳芸先去,恩愛夫妻最終未能白頭偕老,這恐怕是沈復生平最大的憾事吧。

沈復字什麼

清代著名散文作家,《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字什麼?沈復字三白,「三白」這個小字,他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中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尤其是沈復之妻陳芸,每每以「三白」稱呼自己的夫婿,都令人有無限溫馨的聯想。

沈復劇照

沈復字什麼?關於沈復的小字「三白」,還有一段頗有意思的閨房故事。

據說陳芸自幼聰慧好學,於吟詩作詞方面天賦頗高,和沈復是同道中人,因此婚後,夫妻二人常在一起對酒吟詩,縱論古今。

一次,陳芸隨口背誦了一段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沈復好奇問她,李白與杜甫兩位唐代詩作名家,更喜歡哪一個。陳芸說自然是更喜歡李白了,李白之詩豪邁奔放,極具壯闊意境,然而又稱自己幼年啟蒙認字,是從白居易的《琵琶行》開始學的,二人詩詞創作風格截然不同,實則各有千秋。

沈復聽罷,遂拍手笑道:「妙哉!李太白是你崇拜的偶像,白居易是你的啟蒙老師,恰巧,我的字叫三白,是你的夫婿,你與白字,怎麼如此有緣呢?」

陳芸聽後笑著說:「白字有緣,將來恐白字連篇耳(吳音呼別字為白字)。」兩人一起爽朗大笑。

從這件生活小事中看得出兩人皆為生性高雅之人,連玩笑都開得這般有趣。白字連篇,巧妙暗喻了念念不忘「白」字情人的含義。想來現代社會的老夫老妻,在長期共同生活中 *** 消退,早已被日常瑣事磨去了花前月下你儂我儂的閑情逸致,然而古人卻是談詩論道,雅趣皆在內帷之中,更成為傳唱千古的浪漫愛情故事。

沈復是哪個朝代的

膾炙人口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是哪個朝代的?據史料記載,沈復生於公元1763年,是清朝人,而《浮生六記》創作於清嘉慶十三年,為沈復晚年所作,因此,沈復是清朝的,應該是確信無疑。

沈復畫像

沈復是哪個朝代的?清乾隆二十八年,沈復誕生於江蘇蘇州的一戶商賈家庭。沈家雖然經商,過去也算得上是姑蘇城南滄浪亭畔的士族文人之家,因此沈復的父親很早就培養孩子讀書識字,對其寄予厚望,所以,沈復自幼對吟詩作賦、書畫創作都頗有興趣,雖然一生未參加過科舉,更未曾博得功名,然而他的文學才華與傳奇的人生經歷,至今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清乾隆四十二年,十四歲的沈復隨父親離開家鄉,到浙江紹興求學,學習幕僚,學成之後輾轉山東、四川等各地充當幕僚,歷經十數年光陰,其中更飽嘗了顛沛流離之苦。所幸在最艱難凄苦的歲月里,有志趣相投的賢妻陳芸陪伴左右,日子倒也過得頗有生活情趣。

據《浮生六記》記載,沈復在離家期間,一度經濟拮據,不得不以賣畫維持生計,夫妻二人在患難中相互扶持,卻依然不乏苦中作樂的生活雅趣,在禮教森嚴的清朝封建社會,沈復與陳芸這對情比金堅的患難夫妻,無疑稱得上羨煞旁人的神仙眷侶。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南下巡視,沈復跟隨父親恭迎聖駕,時來運轉,而後回到老家蘇州從事酒業經營。然而不久後,妻子陳芸因病過世,沈復於悲痛中遠走四川,從此去向成謎。

沈復作品

說起清代著名文學家沈復的作品,人們大都會聯想到他所創作的自傳體散文集《浮生六記》。在沈復的諸多作品中,《浮生六記》的藝術成就之高,影響力之廣,絕對稱得上是其生平最得意的代表作。

沈復作品

據悉,《浮生六記》編寫於清嘉慶十三年,是沈復作品中系統記述了他生平事跡與社會經歷的一部作品。該作殘稿曾在清咸豐年間,由上海申報主編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並出版。據說,《浮生六記》被發現之時,由於年代久遠,保存欠佳,只存有四卷,其餘兩卷不知去向,這對中華藝術寶庫來說,無疑是一重大損失。

出身幕僚世家的沈復才學出眾而又性格爽直,由於其一心嚮往恬淡自由,不貪慕宦官生活,因而多年來從未參加科舉,這對清代文人來說,當然是游離於社會正統之外的。

從青年時代起,沈復游歷各地,從事幕僚,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所以《浮生六記》所載,大都是其在外顛沛流離的過程中的所思所感,以及與愛妻陳芸之間的生活點滴。

《浮生六記》內容豐富,文筆細膩感人,作者以娓娓講述的記述風格凸顯了六個主題,其中《閨房記樂》與《坎坷記愁》兩章最為人所熟知。前者重點描述的是沈復與陳芸之間心意相通,伉儷情深的情愛生活,後者則記述沈家遭逢家庭變故後,沈復在外流離期間的故事。作品中深刻體現出夫妻二人同甘共苦,情比金堅的深厚感情,因而一部《浮生六記》,不僅是沈復作品中對其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更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段經典的浪漫愛情。

閱讀全文

與清朝時候的愛情故事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界多極化有哪些經濟影響 瀏覽:236
秋季健康教育知識講座主題有哪些 瀏覽:776
太和鎮在哪裡辦健康證 瀏覽:623
事業單位人員上崗工資是多少 瀏覽:958
如何才能讓老婆在婚姻里順心點 瀏覽:899
美女問乞丐一天收入多少錢 瀏覽:729
用什麼定義幸福 瀏覽:650
健康的基本活動有哪些 瀏覽:91
婚姻中如何長期保鮮 瀏覽:996
紡織經濟雜志是什麼 瀏覽:16
北京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口碑怎麼樣 瀏覽:851
說謊的故事有哪些簡略 瀏覽:997
適當工作為什麼使人幸福 瀏覽:639
貓哥的幸福哲學想說什麼 瀏覽:182
關於玉米面有哪些小故事 瀏覽:274
村委書記事業編工資多少 瀏覽:323
婚姻每一天都在煎熬怎麼辦 瀏覽:743
172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816
綠色健康蔬菜是什麼 瀏覽:249
為什麼社會人比年輕人幸福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