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依戀依戀可以分為哪幾個類型
依戀大體分兩種:一是戀人,特別是戀母親的,在小孩階段更為明顯;一種是戀物的.有的小孩會因為沒有自己的玩具拿在手中而不睡覺.我小侄女戀她的枕巾.在那睡覺都要它,否則,就不睡. 如果戀的情況不嚴重,大些就好了,如果嚴重,必須轉移法來改變,否則,會形成心理障礙.一種心理疾病的.
2. 關於愛情心理學的四種依戀分別是指哪四種
愛情心理學分為很多種:
你所指的「依戀風格理論」分為四種
分別是安全依戀、焦慮依戀、排除依戀、逃避依戀
安全依戀是指正向自我意識和正向他人意識產生的
焦慮依賴是指心裡負向自我意識和正向他人意識產生的
排除依戀是指正向的自我意識和負向的他人意識產生的
逃避依戀是指雙方同時負向意識所產生的心理逃避
3. 關於愛情心理學的四種依戀分別是指哪四種
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
20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心理學家布倫南等人(Brennan & Shaver, 1995)根據依戀風格理論,提出一個成年人愛情依戀風格模型。依戀風格理論認為,人類普遍具有與特定個體形成親密而持久關系的強烈願望。這種慾望從童年時期開始發展,這一時期,嬰兒與一名或多名成年人形成強烈的依戀關系。依戀(attachment)指嬰兒對特定個體的積極反應,其最大功能就是能夠提供一種安全感。所有嬰兒都對最初照顧他們的人(主要是母親)懷有依戀,但依戀的性質卻並不相同。瑪麗(Mary Ainsworth,1973年)等人按照嬰兒和母親之間形成的某種特定關系,確定了三種主要的依戀風格: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安全型(secure)指父母積極回應嬰兒的需求時發展出來的依戀風格;迴避型(avoidant)指當父母不回應嬰兒的需求甚至拒絕時形成的依戀風格;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主要指照顧者十分焦慮,對嬰兒的需要反應不定,有時回應其需求,有時卻不在身邊,或者態度粗暴時形成的依戀風格。嬰兒期表現出來的情感依戀能力將伴隨人的一生。
布倫南在此基礎之上,確立了成年人的愛情依戀風格模型。他認為早期依戀體驗對成年人以何種方式維系親密關系會產生重大影響。成年人的依戀風格也可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矛盾·焦慮型三大類。
安全型。安全型風格的成年人自幼與母親形成一種穩定的依戀關系。母親在十分關愛孩子的同時,鼓勵他面對這個世界,學會如何適應、探索和改造外部環境。在這一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發展出愛與被愛兩種能力,不僅有能力去愛,而且能夠享受其他人對他的愛,容易和戀人形成穩定的關系。安全型的人傾向於把自己形容成一個容易和他人接近、樂觀且開朗的人。他很少擔心被拋棄,認為自己最重要的愛情關系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
迴避型。迴避型成年人由於自幼缺乏母愛,所以未能發展出一種對他人的信任。他們長大成人後,對來自另一個人的愛很不適應,不願和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以免受到傷害。他們通常拒絕承認自己的依戀需要,認為戀愛的失敗對生活影響不大,更專注於工作。在形容最重要的愛情關系時,他們談論最多的是情緒上的起伏、嫉妒和對親密關系的恐懼。此外,他們用來描述父母的詞語通常都是負性的,往往不等把事情弄清楚就開始發怒、產生敵意並拒絕親密關系。在與戀人相處時,很少感到親密與幸福。他對自己的伴侶並不坦誠,更容易陷入相對短暫的性關系中。布倫南認為,這種風格與不良的人際關系、嫉妒心和難以排解的社交焦慮有關。
焦慮·矛盾型。具有焦慮·矛盾性傾向的成年人自幼與撫養者之間形成一種矛盾和缺乏穩定性的關系。母親對他忽冷忽熱、變幻無常。他無法確定如何才能贏得母親的愛。此種類型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會表現出一種深刻的焦慮感,既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又擔心伴侶不會回應自己的愛,不會和自己在一起。他們形容自己最重要的愛情關系為完全佔有、希望有愛的回應、情緒上的起伏和強烈的性吸引。此外,迴避型成年人還具有強烈的嫉妒心。在親密關系中,人們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種想獨占對方的嫉妒心理。但這牽涉到一個度的問題,凡事都有限度,一旦超出限度,嫉妒就會演變為侵犯行為。例如,偷看戀人手機內的短消息或者查他存儲在手機內的電話號碼等行為,顯然已經超過妒忌的范圍,構成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
三種依戀風格在成人中的比例分別為安全型56%、逃避型25%、焦慮·矛盾型19%。成年人愛情依戀風格研究表明:親密關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生早期的依戀體驗,而非當事者雙方的主觀努力。它的命運往往在關系還未確立之前就已經被決定了。
有些人把焦慮型和矛盾型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