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邊城》中翠翠的愛情結局是什麼
命中註定·沒有結局的結局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題 記
讀完了從文先生的《邊城》,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份傷感。在閱讀之前我就已經知道了結局,知道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其實,從文先生將《邊城》的風景描繪得很美,那裡是那麼的與世隔絕,那裡的風景是那麼的撲朔迷人,那裡的鄉俗是那麼純真朴實,那裡的居民是那麼的天真無瑕。但是,在如此令人嚮往的邊城,在如此令人難忘的邊城,在一切都那麼的美好的邊城,註定了悲劇的發生。
在儺送與翠翠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曾經穿插了一個妓女的命運——父親在七年以前被人砍了十七刀而死。淪落風塵之後,卻陪著客人唱曲兒喝酒,心裡卻一直想著另外一個人。可是,她能做什麼?除了面對客人那醜陋的嘴臉,不斷的出賣著自己的肉體和靈魂,此外呢?她能做什麼?儺送和翠翠相識在端午節,天下著雨。其實上天早就註定了他們之間的相見是有緣無份的。因此老天也在為他們哭泣!
《邊城》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人物也不是那麼得多。可是,從文先生描寫景物的手法和人物的個性卻是那麼的完美。邊城》中處處洋溢著翠翠和爺爺那難分難舍的親情,同時也塑造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以及翠翠之間那種暗暗的愛情。
縱觀全文,翠翠父母的前車之鑒,使得爺爺對於翠翠過渡的溺愛,關心著翠翠的婚事,最終使得天保意外慘死,順順和儺送認為其做作,使得他死在了雷雨之夜。其實,如果爺爺早點向翠翠說明當晚唱歌的是二老又怎麼會發生時候的事情呢?翠翠早就暗示了爺爺自己喜歡的是二老,爺爺也已經清楚了,但為什麼會認為翠翠誤以為當晚唱歌的是大老?正是因為爺爺擔心真相會傷害了翠翠,使得老人對於翠翠的溺愛更加的明顯,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翠翠那種害羞而又含蓄的暗戀也造就了這場悲劇。如果她明說了自己只喜歡二老,那麼爺爺也就不會夾雜在大老和二老之間難以做人,最終還被順順一家誤會;如果她能夠大膽的告訴二老自己喜歡他,那麼或許二老最終不會走,相反會鐵了心的娶了她,但是因為她的那份靦腆害羞最終釀成了悲劇;如果翠翠當時能夠撐船帶儺送渡河,或許,他們彼此之間就多了一次相互傾訴自己內心的機會,但是,是翠翠的退縮最終造成了這個結局。再多的如果也已經挽回不了這個事實——註定了這是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
儺送的猶豫也將這個原本凄美的愛情故事徹底推向了高潮。大哥的死對於他的刺激很大,爺爺的好意被他當成了做作。即使如此,他也說過了他始終愛著翠翠,那為什麼不爭取?大哥死了,爺爺因為愧疚也死了,自己失去了大哥,翠翠失去了爺爺,只留下了她孤零零的一個人。這個口口聲聲說愛她的人做了什麼?心愛的人忍受著喪親之痛,那是翠翠唯一的親人,當自己喜歡的人正在獨自一個承受痛苦的時候,他沒有出現,相反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留給翠翠「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期待,他傷透了翠翠的心!
無法批判他們是對是錯,但是,一開始所有的人就都錯了。翠翠錯的最早,早點告訴爺爺自己的心思爺爺就不會在天保和儺送之間舉棋不定。爺爺不舉棋不定那麼大老就不用慘死,大老不慘死儺送就不會為此深感愧疚,甚至誤會了爺爺,最終還得老人家也深含愧疚而死。爺爺的死使得翠翠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儺送的離開更加增添了文章的悲劇。
相反地說,如果翠翠一開始就表明了心態,那麼,悲劇不發生,文章的結局就另當別論了。也許就此,《邊城》的藝術價值就無法體現。畢竟,這只是個故事!如果真正的發生了,我想那隻是人間的悲劇!
愛情是每個人都嚮往的,但是,《邊城》中發生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悲劇的結尾。所以,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細雨中的初次見面,微雨中的情歌傳情,暴雨中的含愧而終,風雨過後沒有期限的等待。
雨,人們常說語種的愛情是浪漫的,但是,也有人說雨中的愛情是凄美的,或許,《邊城》的愛情就屬於後者。也希望,在某個雨後,儺送能夠微笑的回來,希望他能夠在細雨中迎娶他心中的新娘翠翠。但是,我們誰都不知道結局是什麼?或許,翠翠就這么等了一輩子,或許儺送業意外的死了,或許隨著時間的消逝,他們都漸漸忘記了雙方,最終,各自成家!
誰也不知道《邊城》的結局是什麼?或許,沒有結局的結局是最好的結局。唯一確定的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儺送和翠翠之間的愛情是沒有結局的!僅此而已!
⑵ 請問造成翠翠和二老的愛情悲劇是因為什麼
天寶的意外溺水就已經預示著他們三人的結局,但在結尾,翠翠還在等待他愛的人的歸來,給我們留下了可以永無止盡的想像的空間
⑶ 邊城中翠翠的愛情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一、天命迷信思想
湘西世界在沈從文的筆下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外來文化不易傳播進來,人們都普遍具有排外心理,而且十分抗拒外面的新鮮事物,因此他們濃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天命。
二、主人公主體意志薄弱
《邊城》是圍繞翠翠與大佬、、二佬之間的愛情糾葛展開的。翠翠的愛情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更不是自主的。翠翠渴望與她中意的儺送有情人成眷屬,共同繼承她祖父的擺渡生涯。但最終有情人沒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翠翠自身主體意識的薄弱。
在愛情面前,她總躲躲閃閃,不敢正視,更不用說主動追求。她生長在湘西,那種傳統思想深植於她的靈魂中,控制著她的少女情思,致使其在面臨愛情時意識薄弱。正是翠翠的這種性格缺陷,使她的愛情在她一次次的躲閃中與她失之交臂。
三、現實層面中名利的沖突
邊城人民的心是善良的,人們相互之間是尊重的,但在現實沖突面前,在金錢與利益面前,人們顯得卻又是那麼的脆弱。沈從文之所以在文中強調了渡船與碾坊的對立,是因為他對現實社會中文明、金錢、實利侵蝕下自然純朴民風喪失的痛惜。
金錢與名利在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使翠翠在現實面前感到自卑與渺小,它使老船公在現實面前感到彷徨與無奈,它更使儺送這個孝順的孩子在不願違背父親意願下,負氣離開。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
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⑷ 《邊城》中翠翠的愛情為什麼會以悲劇結束
一、時代背景是那樣,順順本想,讓大老娶翠翠,二老娶王團總的女兒,攀上親,得那座碾房。但是,由於渡老拖拉,大老自知比不過弟弟,就下水走了,不料溺水。於是,順順只得取消與渡老的約定。二老因哥哥的死而內疚,又在家裡人的逼迫下,離家出走,爺爺因擔心翠翠歸宿雨夜憂郁而死,只剩她一個人守渡船。結尾也說:也許他今天就回,也許永遠都不回了。
二、作品簡介: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2017年1月,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發布,《邊城》納入北京高考必考范圍。
三、內容簡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夫。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nuó)送。
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托媒人提了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他就愛上了翠翠,而儺送告訴天保他兩年前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了後也吃了一驚。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
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
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夫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老船夫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夫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夫只好郁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⑸ 邊城的人都那麼好,為什麼會以悲劇結尾,翠翠的愛情為什麼那麼凄慘
我想沈從文先生就是想以這種方式表達出在「邊城」人民的淳樸和中國人的含蓄情感。翠翠從頭到尾就是在等,等儺送向她表達愛意;文章最後,她還等儺送回來。而儺送的表達也是含蓄的,他和他哥都喜歡翠翠,兩個人也沒溝通,沒有明了的解決方式,導致死的死,散的散。
⑹ 沈從文寫的《邊城》中,關於翠翠的愛情悲劇,要分析原因,然後寫一篇作文,我該如何命題呢
當青春的翅膀在美麗的煽動的時候,當初生的嫩芽享受明媚春光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當我們面對這些挫折的時候,真正支持我們的是身邊的愛。
當我拿到《邊城》這本書時,便似一隻餓狼般迫不及待看起來。《邊城》是一篇寓意深長、發人深省的長篇小說。當閱讀完時,我感慨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份飽經風霜的老人對自己孫女的疼愛。
他是一個淳樸慈祥的老船夫,他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力,但是在他心裡卻有深深的傷痕。那就是女兒和女婿愛情的悲劇。因此,他更作文網初中疼愛他的孫女——翠翠,也更希望翠翠能嫁個好人家。這樣的一個祖父,他幾乎把孫女的一切看作是生命。這使他進入了翠翠的情感世界。他去試探天寶與翠翠的口風,讓翠翠去聽天寶兩兄弟決斗時的歌,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天寶的的選擇,導致翠翠與儺送之間的誤會……最後,翠翠的故事以悲劇的形式收場。想到這里,我不禁被那一份執著貼心的親情所感動。
在我們的身邊,親情無處不在。親人的愛,像一棟夢想的城堡,為我們遮風擋雨;親人的愛,似一把小小的傘,雖然平凡,卻能在暴風雨來臨時起到大用途;親人的愛,如一個蜜窖,滋潤我們成長。但相反的,親人過分的愛,也會造成我們人生的不幸。
所以,如何去接受這身邊的愛,也是很重要的。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親人,有哪一個不是在時時刻刻關心你,愛著你呢?想一想那一份偉大的母愛,那一份堅強的父愛。你是不是感觸很深呢?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高中階段,曉峰成了班上的中等生。高三家長會上,老師叮囑曉峰的媽媽說:「目前曉峰處在升學的邊緣,不抓緊,他可能考不上大學。」回家後,媽媽對曉峰說:「孩子,你真行!老師說了,再努力努力,你能再上一個大台階。」後來,曉峰被某所名牌大學錄取。曉峰像小孩子一般撲到媽媽懷里,哽咽著說:「好媽媽,都是您,照顧……體諒……期待……鼓勵幫助我,我才有今天……」這一個故事多麼感人肺腑。母親一個善意的謊言,成就了曉峰未來的路。
母愛如水,溫柔細膩;父愛如山,深沉嚴格。想一想我的父母,他們也不是同樣的把我視為掌上明珠嗎?還記得我十歲那年,爸爸為給我買書法用具,被雨淋成落湯雞;12歲那年,媽媽用她的背為我擋住那顆顆豆大的雨點。在生活中,媽媽不讓我做這做那的,對我關懷備至。爺爺奶奶則把好吃好玩的都留給我。而爸爸是我最將強的後盾,前進時給我鼓勵,後退時給我支持。他們愛我疼我,而我卻不懂得如何去正確地接受這些愛,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這些愛。
家人親人永遠信任我們,也永遠愛著我們。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饋親人。
借用《邊城》里的一句話:愛的美好在於它的純潔。而我想說的是,愛的美好在於它的價值與它的出現。
⑺ 是什麼造成了翠翠的愛情悲劇
我給你找來了,文字有點多,但是很全面,希望能幫到你。 悲劇的原因,主要有4點: 第一,翠翠對愛情的追求完全是自發的被動的。翠翠對愛情的追求,態度上完全不夠積極主動,是一個明顯的等待愛情、相信愛情終將會到來的典型代表。她不知道愛情是兩快磁鐵的物理特性及反映,她天真地認為磁鐵和石頭之間也可以產生愛情的火花。應理說翠翠是一個對愛情有所感知的,作者在小說一開頭就通過以樂景寫哀情的方式,襯托翠翠出了翠翠內心的凄涼,或許這正是她情竇初開的表現吧。虎耳草是翠翠情思的象徵和寄託,小說中多次提到及說她在夢中見到。表明了翠翠對儺送感情逐漸由蒙朧變得清晰。如果說端午節在河邊巧遇儺送那段貌似惱怒的對話,是翠翠鍾情儺送的蒙朧愛情的萌發。夢中聽到儺送的歌聲和採摘虎耳草,便是這種鍾情的持續和發展。然而她並沒有主動地去爭取,也沒有積極地去追求,而幾乎完全是處於被動消極等候的狀態。「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翠翠出生於湘西大自然,成長於湘西大自然,或許正是湘西大自然和她密切的關系,才鑄就了她的一切都順乎自然的性格,或許也正是這種一切順乎自然的性格才從根本上決定了她對愛情態度,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她即將面臨的是愛情悲劇的結局。 第二,翠翠依賴性過重,獨立性不夠。翠翠的這種特徵與她的年齡是分不開的,翠翠是一個美少女形象,更甚至可以說是個可愛的小女孩,沒有太多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閱歷。因此她完全沒有擺脫親人的呵護照料,完全處在親人的保護傘之下。一天到晚,或許是在爺爺的左邊,或許在爺爺的走邊,偶爾之餘才去河邊擺擺渡。她沒有真正的離開過自己的親人。最遠的最獨立的時候莫過於端午節在河邊巧遇儺送那天,但是時間又何其之短,而且還有爺爺千叮萬囑,還加上有人暗中保護,可以說她沒有獨立的時機。生活中的一切都由她的爺爺早就打點好了,她只須照著她爺爺的步子走就行了,她只須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就可以了。或許正是這種她的一切都由她的爺爺包辦的生活習慣讓她產生了一種錯誤的慣性思維----她的愛情婚姻也應該由她的爺爺來為她安排,她只管坐享其成就行了。她根本就不知道愛情是自己的事,幸福要靠自己來謀取這個道理。她還在悠哉樂哉地做著等她的爺爺來為她設計未來的幸福美滿的家庭的夢,直到大老喪身二老離她而去她才略有所醒悟。當然美少女她更不懂「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家店」、「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樣的道理。當然這種特徵也因為她心理機智的不成熟,從小就在她爺爺的保護傘下生活,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難,沒有受到磨練,自然就沒有多大的心理進步,因此成熟至晚。 第三,翠翠是一個美少女形象,還沒有成熟。翠翠是一塊沒有半點瑕疵的翡翠,顯得非常的純潔可愛。正因為她純潔可愛的特點,才會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了一種美好的形象,恰恰也正是這種留在人們心中的美好的印象才營造出了她能夠張揚個性的氛圍,反過來又縱容了翠翠任性、撒嬌、嗲聲嗲氣的性格。這個在小說中多有體現。比如,
「那人問:
『是誰?』
『是翠翠!』
『翠翠又是誰?』
『是碧溪岨撐渡船的孫女。』
『你在這兒做什麼?』
『我等我爺爺。我等他來好回家去。』
『等他來他可不會來,你爺爺一定到城裡軍營里喝了酒,醉倒後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會。他答應來,他就一定會來的。』
『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裡去,到那邊點了燈的樓上去,等爺爺來找你好不好?』
翠翠誤會邀他進屋裡去那個人的好意,正記著水手說的婦人醜事,她以為那男
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樓上去,本來從不罵人,這時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
中焦急得很,聽人要她上去,以為欺侮了她,就輕輕的說:
『你個悖時砍腦殼的!』
話雖輕輕的,那男的卻聽得出,且從聲音上聽得出翠翠年紀,便帶笑說:「怎
么,你罵人!你不願意上去,要呆在這兒,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說:『魚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那黃狗好象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的吠起來。那男子把手中白鴨舉起,
向黃狗嚇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黃狗為了自己被欺侮還想追過去,翠翠便喊: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彷彿只在問給狗「那輕薄男子還不值得叫」,
但男子聽去的卻是另外一種好意,男的以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著,不
見了。』」
祖父望著翠翠乾笑著,「翠翠,大魚咬你,大魚咬你。」
翠翠因為對於這件事心中有了個數目, 便仍然裝著全不明白, 只詢問祖父,
「爺爺,誰個人得到那個碾坊?」
「岳雲二老!」祖父說了又自言自語的說,「有人羨慕二老得到碾坊,也有人
羨慕碾坊得到二老!」
「誰羨慕呢,爺爺?」
「我羨慕。」祖父說著便又笑了。
翠翠說:「爺爺,你喝醉了。」
「可是二老還稱贊你長得美呢。」
翠翠說:「爺爺,你醉瘋了。」 當然這種任性,是由於內心的種種「純潔」和尚未成熟的特點而在口頭上流露出來,也是自然而然的。正是這種說話方式反倒證明了她的純真。 第四,周邊人的影響,周邊人都很喜歡翠翠,都樂於幫助她。翠翠是一個招人喜歡的姑娘,心底善良,樂於助人,為人大方。這樣的特點造就了大批喜歡關心呵護她的民眾,使得她有了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然而正是這些「周邊人」反倒縱容了翠翠,讓翠翠的一些本性找到了生長的溫床,並促進了她愛情悲劇的發生。然而恰恰是這種人際關系促使翠翠的性格缺點變成了一種惰性,因為她這樣的一個女孩就沒有自立的必要,同時也沒有獨立的條件。因為她的一切都由她的周邊人已經完全打點好了,他只管順其自然地過著一種順勢的被動的生活就可以了。「五月端陽,渡船頭祖父找人作了代替,便帶了黃狗同翠翠進城,過大河邊去看劃船。」「於是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個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趕夜裡到城裡去商量,請那老人來看一天渡船,自己卻陪翠翠進城玩一天。」是她爺爺的精心呵護。「又過了一陣,有人從河街拿了一個廢纜做成的火炬,喊叫著翠翠的名字來找尋她,到身邊時翠翠卻不認識那個人。那人說: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來接她,故搭了過渡人口信來,問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聽說是祖父派來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讓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黃狗時前時後,一同沿了城牆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問那拿火把的人,是誰問他就知道她在河邊。那人說是二老問他的,他是二老家裡的伙計,送翠翠回家後還得回轉河街。」是湘西民眾的關愛照顧。另者,翠翠作為一個美少女,她根本沒有自立的意識,根本沒有自立的動力。因為翠翠還是一位十三四歲的小少女,不懂什麼市自立的生活,沒有意識到自立的重要性,都是情理之中的事。興許正因為周邊的環境太好了,對她的成長太舒適有利了,才讓翠翠不懂自立是怎麼回事,沒有必要自立,沒有自立意識。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⑻ 造成《邊城》翠翠悲慘的結局的社會因素有哪些
沈從文《邊城》的翠翠的命運是不幸的,她不幸的原因有社會和人的各種因素造成。從社會環境的因素看,湘西的自然歷史條件惡劣,生產力低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從沈從文的創作道路和文學取向看,由於創作主體的情感傾向,湘西被理想化了,理想化的湘西世界背後卻也隱藏著農村的閉塞和落後,這就構成了了翠翠生活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就的人為的因素,人的因素有翠翠生活的身邊的人,還有翠翠自己的性格。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翠翠的不幸。也就說作品中所描繪的環境並不真的如此盡善盡美,當時的生活環境不能讓她真正的把握自已的命運,當然還有自身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