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愛情三元理論分析愛情故事
愛情三角形理論雖然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復雜的愛情關系,但現實中的愛情往往牽涉到不止一個三角形,於是他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包括現實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自己的三角形和對方的三角形;自己知覺到的三角形與對方知覺到的三角形。
就中國文化背景下運用愛情三角理論也需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暗含的維度的差異和同一要素的不同維度歸屬。當然,這並不妨礙借用愛情三角理論進行生活中的一般思考。
激情、親密和承諾共同構成了愛情,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愛情,正如三點確立一個平面,缺少任何一個點,這個唯一的平面就不存在。斯坦伯格之所以把具備三個基本要素的愛情稱為完美式愛情,是因為建立一段穩定、持續的愛情需要戀愛雙方耗盡畢生的精力去培育、呵護,那是一項貫穿人生的浩大工程。
然而,具備三個要素並不意味著愛情就成為現實,愛情需要更多的努力來調節這三者的關系。愛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難怪有人認為愛是一種能力,並非天生就有,需要不斷的鍛煉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
愛是一種能力,被愛也是一種能力,而且還需要成為一種藝術。在這個連愛情都需要能力才能支撐的時代,藝術地談一場真正的戀愛談何容易!
從這三個構成要素來看,要找到並享受真正的戀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許多人以為他們正在談戀愛,但他們不知道那並不是愛情,充其量只是還沒成熟的類愛情或者非愛情。
由於那麼多大齡青年面臨找對象的困難,單身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對理想愛情近乎頑固的執著。他們是愛情最後的信徒和守候者,為真愛不惜配上自己的黃金年代。
或許,在某些人看來,這是執迷不悟,但對他們而言,愛情絕對是苛刻的,而不是湊合的,更不是隨便的。
愛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沒有能力的勇氣,有心無力。雖然如此,芸芸眾生並不是等具備了這三要素以後才開始談戀愛。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
因為在這三個要素裡面,除了激情之外,親密和承諾的實現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轉化為現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激情,要維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們常常忽視了這一點。
或許,我們與愛情還有一段永遠無法克服的距離,愛情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不斷迫近的目標和不斷改變的體驗。這可能有點殘酷,但如果事實如此,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愛和被愛?
(1)羅伯特的愛情理論是什麼擴展閱讀
親密包含10個基本要素:
1、渴望促進被愛者的幸福。愛方主動照顧被愛方並入力促進他/她的幸福。一方面可能以自己的幸福為代價去促進另一方的幸福——但是也期望對方在必要時同樣會這樣做。
2、跟被愛者在一起時感到幸福。愛方喜歡跟自己的情侶在一起。
3、當他們在一起做事情時,他們都感到十分愉快,並留下美好記憶,對這些美好時光的記憶能成為艱難時刻的慰藉和力量。而且,共同分享的美好時光會涌流到互愛關系中並使之更加美好。
4、尊重對方。情人必須非常看重和尊重對方。盡管情人可能意識到對方的弱點,卻不能因此而減少自己對對方的整體尊重。 在艱難時刻能夠依靠對方。在患難時刻愛方仍感到對方跟自己站在一起。在危急時刻,愛方能夠呼喚對方並能指望對方跟自己同舟共濟。
5、跟被愛方互相理解。情侶應互相理解。他們知道各自的優缺點並對對方的感情和情緒心領神會,懂得以相應的方式互相作出反應。
6、與被愛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佔有物。愛方應樂意奉獻自己、自己的時間以及自己的東西給被愛方。雖然不必所有的東西都成為共有財產,但雙方在需要時應分享他們的財務,最重要的是分享他們的自我。
7、從被愛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愛方能從被愛方得到鼓舞和支持,感到精神煥發,特別是在身處逆境時尤其應該這樣。當你感到似乎一切都在跟你作對,但你意識到只有一件事不會出問題——你的配偶始終跟你站在一起。這時你就知道你們的關系具有這一因素。
8、給被愛方以感情上的支持。在逆境下,愛方應與被愛方在精神上息息相通,並給予感情上的支持。
9、跟被愛方親切溝通。愛方能夠跟被愛方進行深層次和坦誠的溝通,分享內心深處的感情。當你為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感到困窘為難時,你仍能推心置腹地跟被愛方交談,這時你所經歷的就是這種溝通。
10、珍重被愛方。愛方要充分感到對方在共同生活中的重要性。當你認識到你的配偶比你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更為重要時,就知道你對被愛方具有這種珍重和珍愛。
② 愛情三元理論
什麼是愛?我們如何定義它?當我們和別人討論什麼是愛情時,有時候其實我們不是在討論同一件事情。
有些人將愛視為肉體的激情,而另一些人則將其視為持久的情感。有些人相信一見鍾情,另一些人則認為愛情要花很多年才能發展。
心理學家斯特恩伯格提出,愛是由三部分組成:親密感、激情度和承諾。
缺乏承諾的愛情,激情和親密感並存,是浪漫的。
在少年或剛成年的時代里,青蔥之戀,充滿美好,卻往往無法修成正果。所有情侶在發展感情時都能感受到這種愛情。他們異性吸引,也感覺對方像是最好的朋友,喜歡一起度過時光。
年少的姑娘愛上了浪漫的男孩,恨不得每天都和男孩黏在一起。可惜,男孩始終沒有給她一份承諾。
缺乏了承諾的愛情,就像風雨中搖曳的浮萍,看著美好,可不知哪一天,就石沉大海。
哥倫比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描述了一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
青年阿里薩與達薩墜入了愛河。他們之間交換了無數封熾熱的情書,並且決定結婚。但是達薩的父親卻不贊成這一段戀情,為了拆散他們,他帶著女兒進行了長途遠行。在達薩的旅途過程中,兩人依舊通信不斷。
但是,這種長久以來依靠信件維持的愛情,脆弱如冬樹上欲墜的枯葉。當達薩再次見到他時,她卻「驚慌地自問,怎麼會如此殘酷地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的心間占據了那麼長時間」,並對他說「忘了我吧」。轉而嫁給了烏爾比諾醫生,成為了其忠實的伴侶。
被拋棄的阿里薩一直珍守著對達薩的渴望,在半個世紀的漫長光陰里,阿里薩在數不清的女性肉體上尋找和迷失,用放縱的生活來排遣分離的空虛。他一直固執地以為他最終能與她結合。
半個世紀後,在烏爾比諾死後阿里薩才重新檢視對達薩的愛情,他通過自己的文字慢慢地消弭了兩人之間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邁的他們重新墜入愛河。達薩擔心這樁情事可能引發丑聞,於是船長升起了一面代表霍亂流行的黃旗,護送著這自我放逐但永不分離的愛情。
達薩與烏爾比諾之間的愛情;如溪水般平靜、遲緩卻偶有跌宕,就如同心理學家所說的「友誼之愛」;阿里薩與達薩之間的愛情充滿激情、帶有幻想性質,就如同心理學家所說的「激情之愛」
當愛情里沒有了親密感、激情度和承諾的時候,我們的愛情還剩下什麼?
僅有親密關系的愛,其實就是最基本的友誼。即使您喜歡朋友,但這種關系仍缺乏激情和長期承諾。
僅有激情的愛情。它的特點是異性相吸。這種愛通常發生在戀愛開始時。實際上,通常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見鍾情」。但是,痴情的愛情缺乏情感上的親密感和奉獻精神。如果兩者都沒有發展,則這種關系通常是短暫且膚淺的。
僅有承諾的愛情,是空虛的,其特點是對保持關系的堅定承諾。因為空虛的愛情,缺乏情感上的親密和性吸引。
實際上,我們所謂的追求愛情,就是想找一個我們打心底愛的、能夠一起品味浪漫並且能和我們長相廝守的人。無論是哪一點沒能達到,都是不夠圓滿的。
可比起不完美,大家更害怕的是不安定。很多人不是不想追逐完美,只是追了半輩子,累了,追不動了。於是在心裡告訴自己,不夠愛也行吧;老夫老妻了,要什麼浪漫;承諾什麼的,都是花言巧語。
可你是否真的能騙過自己?
如果是的話,我剛剛也是騙你的,願你能一直幸福!
③ 羅伯特·斯滕伯格的斯滕伯格愛情三角理論
斯滕伯格認為構成愛情的是親密、激情與承諾三種元素。根據這三種元素的不同組合情況,斯滕伯格將愛情分為八種。
無愛:如果親密、激情和承諾都缺失,愛就不存在。則兩個人也許僅僅是熟人而不是朋友,彼此的關系是隨便的、膚淺的、沒有承諾的。
喜歡:當親密程度高但激情和承諾非常低的時候,會產生喜愛。喜愛發生在有著真正的親近和溫暖的友情中,但不會激發激情和你會與之共度餘生的預期。如果一個朋友確實激起了激情、他/她離開的時候會被強烈的思念,關系就已經超越了喜愛,變成了別的。當兩性之間的關系,在愛情的三因素中,只有親密因素時,相處的雙方在交往中會感覺親切,輕松,有很強的信賴感,表現在生活中就是兩性之間真誠的友誼。嚴格地說,此種關系還不能納入到愛情之中。喜歡和愛的區別被現代男女嚴格區分,所以,他們常常固執地要求明確的答復:你究竟是喜歡我還是愛我?當然,這種關系的穩定會因為二者中任何一方情感因素微妙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也是人們常常懷疑男女之間是否有真正友誼的原因。
迷戀:迷戀中有著強烈的激情,但缺乏親密和承諾,當人們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慾望時會有這種體驗。只有熱情因素。當兩性之間的關系,在愛情的三因素中,只有熱情因素時,雙方有強烈的性的吸引,但缺乏彼此的了解,缺乏彼此的信任,當然,更沒有發展到承諾的階段。處於迷戀中的個體相信:愛不需要理由。也常常無奈的地吟唱:為何偏偏愛上你?迷戀開始於生活中的一見鍾情,這種剎那間絢爛如夏花的情緒是否有生命力,發展為穩定的情感,取決於是否會有親密和承諾因素的形成。
空愛:即空洞的愛,沒有親密或激情的承諾就是空愛。只有承諾因素。當兩性之間的關系,只有承諾,沒有親密和熱情時,表明二者只有責任和義務,是高度道德化的或價值高度異化的兩性夥伴關系。就愛情而言,是沒有愛情成分的空洞的愛。在西方文化中,這種愛見於激情燃盡的關系中,既沒有溫暖也沒有激情,僅僅存在著留下的決定。然而,在其他包辦婚姻的問換中,空愛是配偶們共同生活的第一個階段,而不是最末一個階段。
浪漫之愛:當程度高的親密和激情一起發生時,人們體驗的就是浪漫的愛。親密和熱情兩因素的結合。當兩性之間的關系具有親密和熱情兩個因素,雙方的關系不需要承諾來維系時,被認為是一種最輕松最享受最唯美的浪漫之愛,所謂「沒有承諾,卻被你抓得更緊」。浪漫之愛,若是缺乏承諾的意願或能力,則與婚姻無緣,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對浪漫愛的一種看法是它是喜愛和迷戀的結合。人們常常會對自己的浪漫關系做出承諾,但斯騰伯格認為承諾並不是浪漫的愛的典型特徵。
伴侶之愛:親密和承諾結合形成對親密伴侶的愛,可以成為伴侶的愛。當兩性之間的關系有親密也有承諾,而缺乏性愛吸引時,彼此的關系已經升華為親情式的信任和依賴,彷彿攜手走過漫漫人生的銀發夫婦,雖沒有青春時的激情,卻具有難以描述的情感深度,是不離不棄的黃金伴侶。親近、交流和分享伴隨著對關系的充足的投資,雙方努力維持深度而長期的友誼。這種類型的愛會集中體現在長久而幸福的婚姻中,雖然年輕時的激情已漸漸消失。
虛幻之愛:缺失親密的激情和承諾會產生一種愚蠢的體驗,叫作虛幻的愛。熱情和承諾兩因素的結合。當愛情沒有以信任為基礎的親密因素時,彷彿大廈沒有堅實的地基,是虛幻的空中樓閣,隨時有變異的可能。這種愛會發生在旋風般的求愛中,在勢不可擋的激情中兩個人閃電結婚,但對彼此並不很了解或喜愛。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愛人為一場迷戀投資很大——有風險的。
圓滿之愛:最後,當親密、激情和承諾都以相當的程度同時存在時,人們的體驗的是「完全的」,或稱作圓滿的愛。親密、熱情和承諾三因素的結合。真正的完美的愛情應該以信任為基石,以性的吸引和欣賞為催化劑,以承諾為約束。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充滿熱情和活力。但這種形式的愛很難堅持長久。
④ 愛情三角理論包括了親密承諾和什麼
愛情三角理論包括了親密承諾和什麼?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為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情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大元素組成七種不同類型的愛情:
第一種是喜歡式愛情:
只有親密,沒有激情和承諾,如友誼。很明顯,友誼並不是愛情,喜歡不等於愛。不過友誼還是有可能發展成愛情的,盡管有人因為戀愛不成連友誼都丟了。第二種是迷戀式愛情:
只有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如初戀。第一次的戀愛總是充滿了激情,卻少了成熟和穩重,是一種受到本能牽引和導向的青澀活動。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劇烈的心跳、雙手發抖。這也許是因為恐懼、焦慮或喜悅。從生理學來看它們都是類似的情緒體驗。當我們處在愉快的環境氛圍中,我們將這種「生理喚醒」體驗為喜悅;而當我們處於充滿危險與敵意的環境中時,我們將這種勝利喚醒體驗為恐懼或憤怒;而加入我們正處在一個浪漫的情景中時,那麼我們把這種體驗叫做「激情之愛」。
第三種是空洞式愛情
只有承諾,缺乏親密和激情,如純粹為了結婚的愛情。此類」愛情」看上去豐滿,卻缺少必要的內容,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第四種是浪漫式愛情
有隻激情和親密,沒有承諾,這種」愛情」崇尚過程,不在乎結果。
第五種是伴侶式愛情
只有親密和承諾,沒有激情。跟空洞式愛情差不多,沒有激情的愛情還能叫愛情嗎?這里指的是四平八穩的婚姻,只有權利,義務沒有感覺。伴侶之愛與激情之愛的狂熱不同,它更加深沉和平和,是如同現實生活一般的情感依戀。最初的愛情之焰會慢慢冷卻,並一直保持那種狀態——溫馨而又相互依賴。
第六種是愚蠢式愛情
只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沒有親密的激情頂多是生理上的沖動,而沒有親密的承諾不過是空頭支票。
第七種是完美式愛情
包含激情,承諾和親密。只有在這一類型中,我們才能看到愛情的廬山真面目。
⑤ 完美愛情包含三個成分,分別是什麼
完美愛情的三個成分是親密、激情、承諾。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為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情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愛情三角理論:
愛情像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為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關系中情慾主導的一種情緒,是那種見到對方怦然心動的感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反應,進而喚醒的心理反應。
親密是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行為感受到的溫暖以及滿足。承諾是為了表達愛而做出的短期或者長期的擔保。
這三個頂點組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三個頂點、三條邊以及整個三角形構成了七種愛情:喜歡之愛、迷戀之愛、空洞之愛、浪漫之愛、愚昧之愛、相伴之愛和完美之愛。
⑥ 羅伯特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指出愛情的三要素有
羅伯特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指出愛情的三要素有激情、親密和承諾。
⑦ 愛情三元理論,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
《社會心理學》第11版
文|卿心君悅
愛情是人類的重要情感之一,對「什麼是愛情,怎樣界定愛情」,人類一直在探索與研究,這也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社會心理學》迄今為止連續再版11次,足以證明這本書受人追捧的程度與其價值,作為700多所大學的心理學系主講教材之一,在書中對「愛情」又是如何闡述的呢。
愛情,作為心理學的重要領域,最初對愛情的探索,源於對「陌生人之間短暫性接觸(brief encounters)所作出的反應」的研究。因為影響我們對陌生人喜歡與否的「變數」,也將影響我們與其長期親密關系的建立,這些「變數」包括:「接近性、吸引力、相似性、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以及其他一些回報性的特質」,我們也可以簡單的把這些「變數」認知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對一個人最初的感官認知
「第一印象」在愛情最初建立時,尤為重要。 它為後續親密關系發展提供了基本線索,如同在「相親」中,往往第一次見面雙方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決定著後續能否繼續相處,但最終愛情的走向與發展不只限於此,畢竟長期的愛情並不僅僅是對「第一印象」好感的延續與增強。
因此,心理學家們將精力轉入了對持久長期親密關系的研究,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對於一件事物的研究,首先要確定如何對其界定和測量,愛情更是如此。
在書中社會科學家們列舉了幾種公式,最為典型的是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關於愛情的「愛情三元論」。
認為愛情是一個三角形,不等長的三邊分別為:激情、親密和承諾,由此組合可以囊括基本所有的愛情構成。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渴望跟對方結合的狀態」,是愛情中的慾望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也可以說是「怦然心動」的感覺,和對方相處有一種興奮的體驗。同時,「性」的需要也是引起「激情」的主導形式。
親密: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的喜歡,愛情關系中溫暖的體驗,以信任為基礎,依賴為表現,相處舒適,彼此關懷。
承諾:是維系關系的擔保與決心,分短期的和長期的。短期的承諾,是一個關於愛與不愛的決定;長期的承諾,是維護一段愛情的承諾與保證,包括相對應的責任與義務。
羅伯特·斯騰伯格「愛情三元論」
由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組成七種樣式的愛情:親密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之愛、愚昧之愛、伴侶之愛以及完美愛情。
是以單一「親密」因素為主體構成的,沒有「激情」與「承諾」,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朋友之間的友誼。兩個人在一起很舒適,彼此在情感上也有依賴,但無愛情的形式,更無相愛之心。若一方產生相戀之心,往往會演化成單戀這種形式,「朋友之上,戀人未滿」就是最好的表現。
邁耶斯和伯奇德說過,我們能夠理解那些說「我愛你,但我們並不相戀」的人要表達什麼,實際上他們是在說:「我喜歡你,我關心你,我覺得你很棒,但是我覺得你對我來說不具有性吸引力」,這也就是「友誼之愛」。但不否認這種情況是有機會發展成愛情的,不過風險很大,往往得不償失。
是以單一「激情」因素為主體構成的,沒有「親密」與「承諾」,受本能牽引作為情感的導向,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初戀」,只充滿激情,缺少相對於未來的規劃,更不懂所謂的責任與義務,是一種青澀的愛情。
只以單一「承諾」因素為主體構成,沒有「激情」和「親密」。這種愛情往往是家庭責任與道德約束下的產物,如同「包辦式婚姻」以及「無愛式婚姻」、「喪偶式婚姻」。
單一因素構成的愛情往往只是「悲劇」
上述三種都是單一因素產生的愛情,但實際上類似於這種的愛情,更像是一種不正確、不健康、發育不良的情感,並不屬於愛情的范疇。
而我們常見的愛情,往往都是由兩種因素結合而產生的。
我們用「激情」為支點,可以構成兩種愛情:「浪漫之愛」、「愚昧之愛」。
是由「激情」與「親密」兩種因素相結合所構成,缺少「承諾」。這種愛情是兩個人有興奮的體驗,也有彼此的信任與依賴而產生的,現在社會上大多數年輕人的愛情都屬於這類范疇。
是由「激情」與「承諾」兩種因素相結合所構成的,缺少「親密」,也就是缺少依賴與信任。往往這種愛情常見於網戀或社交性戀愛,甚至是「以性為開端的愛情」。這種愛情存在的問題,沒有親密因素中的「信任與依賴」為基礎,所謂的「承諾」很容易成為一紙空頭支票。承諾終究要與信任相掛鉤,單一的承諾若一方不履行,將毫無意義。因此這種愛情很容易導致「劈腿」或「出軌」。
上述兩種愛情屬於「激情之愛」的范疇。
為何考慮先以激情為支點去構建愛情,因為這是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公認愛情開始的起點。
哈特菲爾德把「激情之愛」界定為「強烈渴望和對方在一起的狀態」。關於「激情之愛」哈特菲爾德還有一個以「激情」為基點的解釋:「任何一種既定的生理喚醒狀態最終都可以被歸結於某種情緒,究竟被歸結為哪一種情緒取決於我們對這種喚醒狀態的歸因。每一種情緒都包含著身體和心理反應——既有生理喚醒,還有我們如何詮釋和標識這一生理喚醒。」
也就是說,當我們出現一種情緒時,在不同的環境中,會產生不一樣的體驗。如同「心跳加快,雙手發抖」這一狀況在不同的環境中卻得到憤怒、喜悅不同的體驗。 若正處於浪漫的環境中,就可以把這種生理體驗歸為激情之愛。
激情之愛,是深情的,極富激情的愛。這種愛情有時也是患得患失的,對滿懷激情之愛的一方而言,如果對方對自己的熱情作出了回應,那麼他就會感到滿足和快樂;如果對方對自己的熱情沒有作出回應,就會覺得空虛而絕望。
激情之愛容易灼傷自己與伴侶
弗洛伊德說:「再沒有比戀愛時更容易受傷的了」,而激情之愛正是其最直觀的表現。
正因如此,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情感回饋不及時而產生誤解。比如,你表達愛意的時候,期待著對方的及時反饋,而往往客觀因素的存在,導致對方無法立刻回應你,問候的消息沒有回復,深夜的電話沒有接聽;你期待的約會被臨時取消,你渴望的計劃被對方打亂;你需要陪伴時依靠的肩膀未及時到來,你思念成疾時等待的擁抱姍姍來遲。這些都會讓你產生不滿,滋生失落,甚至質疑愛情,而這些情況最容易出現在「異地戀」身上。
既然激情之戀,激情為「支點」主導,那激情又如何保持或提高呢?
如果激情是一種被標識為「愛情,能帶動興奮感的狀態,那麼任何一種可以增加興奮感的東西應該都可以增強對愛情的感受。」
《社會心理學》中描述過這一項實驗,讓男性大學生通過小說或電影提高他們自身的性喚起,結果發現這種情況下的男生對女性會有更強烈的反應——比如,這時讓他們評價自己的女友時,情感評分會更高。
心理學家沙克特和辛格為此提出了 情緒的兩因素理論 ,認為當處於興奮狀態的男性對女性做出的反應時,他們很容易把自己某些生理喚醒錯誤的歸因於女性。
若是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增加自身興奮度來增加對愛情的感受。
為證實明這個觀點,社會心理學家達頓和阿倫也做了一項實驗,他們讓一位十分美麗的女士在不同的地方請求單身男性幫助完成課堂問卷。最終在狹隘而搖晃的高吊橋上的完成率遠高於在低矮寬闊而堅固橋上的完成率。 這次實驗再次證明生理喚醒可以促進羅曼蒂克式的反應。
腎上腺素讓心與心更加的密切
因此,情侶間戀愛初期,看恐怖電影、在游樂場玩一些刺激性的項目、有情調的燭光晚餐、精心的告白儀式,都可以增加雙方的「興奮度」,從而加速拉近兩人感情,當然前提是兩人之間存在一定的好感。同樣這也可以應用於已婚夫妻之間,經常做一些可以提升彼此興奮度的活動,一同運動或鍛煉、晚餐時適量喝點紅酒、節日時多一些「驚喜」以及定期進行一次雙人旅行等,都可以提高「激情」或延緩「激情」的消逝」。
要知道,腎上腺素使兩顆相愛的心貼的更近。
但這只能讓激情得以延緩,卻不能永恆的保持。
一段關系維持的時間越長,它所引發的情緒波動就會越少,激情之愛的高潮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但是終究會消散,因為從未有一種高峰期可以永久地維持下去,而最初激情消散,直至變得冷淡,這也就是我們大多數愛情所面臨的最大考驗。
這種強烈的失落感會讓情侶感受到幻想破滅,對愛無望,特別是對那些將「激情與浪漫」視作雙方結合和維系婚姻基礎的人而言,會產生「對方不愛自己了、對方變心了、自己當初選擇是錯誤的」的錯位感受。
而這也是戀愛或結婚一定時間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爭執的原因,這種爭執並不會對「激情」產生挽回效益,只會將感情越磨越淡。
失去了「激情」這一支點以後,「浪漫之愛」與「愚昧之愛」便喪失了主要維系因素。「愚昧之愛」會因此破滅或演變成「無愛式婚姻」、「喪偶式婚姻」,甚至會出現離婚的狀況,而這個時候「浪漫之愛」也瀕臨「生死考驗」,而這時第六種愛情也隨之而出。
是由「親密」與「承諾」兩種因素相結合所構成的,這里「激情」並不是缺失,而是由熱烈變得內斂,這種愛與「激情之愛」截然不同,伴侶之愛相對平和,它是一種情感依賴,可以持續一生,這就是最長久的愛情。
正如馬克·吐溫說的那句話:「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理解愛情,直到他們維持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上的婚姻之後。」所以真正的「伴侶式愛情」是植根於共同體驗的人生風雨歷程,從而愈久彌醇。
因此,如果一段愛情能夠經住時間的考驗,激情褪去轉為「親情」,何嘗不是愛情的一次升華,在這樣的情感中,愛情始終是存在的,不過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
「伴侶之愛」是最接近「完美愛情」的存在
而第七種愛情是完美愛情,可遇不可求。可實際上「伴侶之愛」是最接近完美愛情的。 當兩個人足夠理解、包容、相愛、堅定,當「激情與親密」兩個因素合二為一,不分彼此之時,「伴侶之愛」就最有可能轉化為「完美之愛」。
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