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國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女的詩人 關於愛情的名詩 有哪些 法語加翻譯更佳
DE VIVRE AVEC TOI
— 我欲與你一起生活 ( 法國史上最為浪漫的愛情詩)
J'ai envie de vivre avec toi
我渴望與你一起生活
J'ai envie de rester avec toi
我渴望與你耳鬢斯摩
Toute la vie, de rester avec toi
一輩子,與你耳鬢斯摩
Toute la vie, toute la vie, toute la vie
一輩子,一輩子,一輩子
J'ai envie de chanter quand tu chantes
我渴望歌唱當你歌唱時
J'ai envie de pleurer quand tu pleures
我渴望哭泣當你哭泣時
J'ai envie de rire quand tu ris
我渴望笑當你笑時
Quand tu ris, quand tu ris
當你笑時,當你笑時
Mais en lisant ta lettre
但當我讀你的信
Je vois qu'il n'y a plus d'espoir
我知道再也沒有希望
Je sais que tu ne viendras pas
我知道你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之約
J'avais tout préparé
而我已精心准備
J'avais tout décidé
而我已下定決心
Mais tu ne viendras pas
但你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的約會
J'ai envie de parler avec toi
我渴望與你說話
J'ai envie de dire n'importe quoi
我渴望隨便說點啥
J'ai envie pourvu que tu sois là
我渴望你在這里
J'ai envie de vivre avec toi
我渴望和你一起生活
J'ai envie que tu sois près de moi
我渴望你在我身邊
J'ai envie que tu sois près de moi
我渴望你在我身邊
Mais en lisant ta lettre
但讀著你的信
Je vois qu'il n'y a plus d'espoir
我再也看不到希望
Je sais que tu ne viendras pas
我知道你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之約
J'avais tout décidé
我都已下過決心
J'avais tout préparé
我都已精心准備
Mais tu ne viendras pas
而你卻不會來
Au rendez-vous ce soir
赴今晚之約
J'ai envie de parler avec toi
我想與你說話
De dire n'importe quoi
隨便說點啥
De vivre avec toi
說說和你一起生活
J'ai envie de chanter quand tu chantes
我渴望唱歌當你唱歌時
J'ai envie de pleurer quand tu pleures
我渴望哭泣當你哭泣時
J'ai envie de rire avec toi
我渴望隨你一起笑
Quand tu ris.
當你笑時
Paroles et musique: Hervé Vilard, 1966
⑵ 推薦外國以愛情詩著名的詩人
推薦珀西·比希·雪萊(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簡稱雪萊,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⑶ 外國愛情詩人有哪些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葉芝的詩受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徵主義和玄學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
約翰·濟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於18世紀末年的倫敦,傑出的英國詩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員。[1]濟慈才華橫溢,與雪萊、拜倫齊名。他去世時年僅25歲,可他遺下的詩篇譽滿人間,他的詩被認為完美體現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特色,濟慈被人們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傑出代表。
珀西·比希·雪萊(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簡稱雪萊,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巴勃魯·聶魯達,智利當代著名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羅斯田園派詩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由富農外祖父養育。1912年畢業於師范學校,之後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一名校對員,同時參加蘇里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識勃洛克、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人,並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1916年春入伍,退伍後與賴伊赫結婚。1925年12月28日拂曉在列寧格勒的一家旅館投繯自盡。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國/英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在英國倫敦出生-1824年4月19日在希臘逝世),英國詩人;作家,世襲爵位,人稱拜倫勛爵Lord Byron,引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又譯擺倫。其代表作有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唐·璜等。唐·璜是一部未完的作品。
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也譯做貝托爾德·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 - 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最偉大詩人之一,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的奠基人,以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mal)留名後世。
但丁·亞利基利(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志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埃米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國詩人。詩風凝煉,意象紛沓,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語法於不顧。生前只出版過10首詩,默默無聞,死後近70年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注,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與同時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詩人;其駕馭英語的能力,被認為可跟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克里斯蒂安·約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時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紀最重要的德國詩人和新聞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浪漫主義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語言詩意化,將報刊上的文藝專欄和游記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賦予了德語一種罕為人知的風格上的輕松與優雅。作為批評家、熱心於政治的新聞工作者、隨筆作家、諷刺性雜文作家、論戰者,他既受喜愛,又遭懼怕。他是作品被翻譯得最多的德國詩人中的一員。海涅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可能是由門德爾松為之作曲的通過音樂傳播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美國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其代表作品是詩集《草葉集》。
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以〈老水手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詩名家,其文評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見稱,書中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名。一生作詩不綴,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Friedrich Schelling)為首的德國唯心論。他的「鴉片癮」、他的個人魅力、他與華茲華斯的微妙關系,使他成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⑷ 英國主要浪漫主義詩人有哪些啊
雪萊、拜倫、濟慈、威廉·布萊克、威廉·華茲華斯
1、珀西·比希·雪萊,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作家,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雪萊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1813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逝世。
2、約翰·濟慈,19世紀初期英國詩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員。1815年就讀於倫敦國王大學,1817年開始寫作。1818年到1820年,先後完成《伊莎貝拉》《聖艾格尼絲之夜》《海壁朗》《夜鶯頌》《希臘古瓮頌》《秋頌》等作品。1821年2月23日,因肺結核病逝於義大利羅馬,享年25歲。濟慈與雪萊、拜倫齊名,被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代表。
3、喬治·戈登·拜倫、,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唐璜》等,並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拜倫女兒阿達·洛芙萊斯是計算機程序的創始人。
4、威廉·布萊克:英國詩人、畫家、雕版師,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尤其是詩歌,生前大多籍籍無名,多年以後才得到廣泛傳誦。他在1789年自創了一套印刷技術,嘗試把詩歌與繪畫融合,並完成多篇傑作,包括《天堂與地獄的婚姻》《耶路撒冷》和《天真與經驗之歌》等。
5、威廉·華茲華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魁首,生於律師之家,幼喪父母,曾就讀於劍橋大學,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寫景抒情詩,曾與柯勒律治合作發表《抒情歌謠集》。1843年被封為桂冠詩人。名篇主要有《我們是七個》《水仙》《致杜鵑》等。
⑸ 有什麼著名的愛情詩人
木頭的榫頭會自然的投准榫眼
哲理詩/情詩/孫達鈞
~
天地守序;物事從律。
社會自然的在產生順序,
社會自然的向著和諧。
個人婚姻關繫到社會,
眾人的心願對每個人的另一半有所安排。
人沒必要急著硬去找對象,
眾人心意有所指示,
順人心的去找會自然而然的向著周全。
社會不滿那些硬作的婚姻,
日後人沒好路走是自然的現象。
個人的事是大家的事,
大家在要求婚姻不多礙他人的事。
水好平鳥和鳴事物都在周而復始,
大自然的和諧會明示人選擇對象,
對之言行順才合上天安排。
木頭的榫頭會自然的投准榫眼,
社會事務早就定了規則程序,
做對事人人的婚姻也是社會的要求。
⑹ 外國有哪些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文學家
珀西·比西·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譯作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議員。
生平
8歲時雪萊就開始嘗試寫作詩歌,在伊頓的幾年裡,雪萊與其表兄托馬斯合作了詩《流浪的猶太人》並出版了諷刺小說《扎斯特羅奇》。
12歲那年,雪萊進入伊頓公學,在那裡他受到學長及教師的虐待,在當時的學校里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萊並不象一般新生那樣忍氣吞聲,他公然的反抗這些,而這種反抗的個性如火燃盡了他短暫的一生。
1810年,18歲的雪萊進入牛津大學,深受英國自由思想家休謨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響,雪萊習慣性的將他關於上帝、政治和社會等問題的想法寫成小冊子散發給一些素不相識的人,並詢問他們看後的意見。
1811年3月25日,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的雪萊被牛津大學開除。雪萊的父親是一位墨守成規的鄉紳,他要求雪萊公開聲明自己與《無神論的必然》毫無關系,而雪萊拒絕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門。被切斷經濟支持的雪萊在兩個妹妹的幫助下過了一段獨居的生活,這一時期,他認識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學,一個小旅店店主的女兒。雪萊與這個十六歲的少女僅見了幾次面,她是可愛的,又是可憐的,當雪萊在威爾士看到她來信稱自己在家中受父親虐待後便毅然趕回倫敦,帶著這一身世可憐且戀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們在愛丁堡結婚,婚後住在約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國強行合並的愛爾蘭的雪萊攜妻子前往都柏林為了支持愛爾蘭天主教徒的解放事業,在那裡雪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並散發《告愛爾蘭人民書》以及《成立博愛主義者協會倡議書》。在政治熱情的驅使下,此後的一年裡雪萊在英國各地旅行,散發他自由思想的小冊子。同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這首詩富於哲理,抨擊宗教的偽善、封建階級與勞動階級當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萊的祖父逝世,按照當時的長子繼承法當時在經濟上十分貧困的雪萊獲得了一筆年金,但他拒絕獨享,而將所得財產與妹妹分享。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萊較多創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學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攜瑪麗再度同游歐洲,在日內瓦湖畔與拜倫交往密切,這兩位同代偉大詩人的友誼一直保持到雪萊逝世,雪萊後來的作品《朱利安和馬達洛》便是以拜倫與自己作為原型來創作的。同年11月,雪萊的妻子投河自盡,在法庭上,因為是《麥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將兩個孩子教養權判給其岳父,為此,雪萊受到沉重的打擊,就連他最親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於痛苦及憤怒,雪萊寫就《致大法官》和《給威廉·雪萊》。雪萊與瑪麗結婚,為了不致影響到他與瑪麗所生孩子的教養權,雪萊攜家永遠離開英國。
1818年至1819年,雪萊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極其不朽的名作《西風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與《麥布女王》相同,無法公開出版,而雪萊最成熟、結構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則被英國的評論家稱為「當代最惡劣的作品,似出於惡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約翰·濟慈逝世,6月,雪萊寫就《阿多尼》來抒發自己對濟慈的悼念之情,並控訴造成濟慈早逝的英國文壇以及當時社會現狀。
1822年7月8日,雪萊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號從萊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風暴,舟覆,雪萊以及同船的兩人無一倖免。按托斯卡納當地法律規定,任何海上漂來的物體都必須付之一炬,雪萊的遺體由他生前的好友拜倫及特列勞尼以希臘式的儀式來安排火化,他們將乳香抹在屍體上,在火中灑鹽。次年1月,雪萊的骨灰被帶回羅馬,葬於一處他生前認為最理想的安息場所。
婚姻
雪萊的婚姻一開始就被他的敵人當作最好的武器來攻擊他,當那些富於浪漫的騎士精神經過理性的冷卻,他那場倉猝的婚姻中較為真實的一面隨著兩個人的成長開始顯現。雪萊不得不承認婚姻並沒有救助他的妻子,婚姻只是將兩個人綁在一起來承受另一種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兩個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這一時期,雪萊結識了葛德文的女兒瑪麗·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1851年),他們相愛了,出走至歐洲大陸同游,他們對於愛情和婚姻的理想純潔到連最嚴苛的批評家也無法致詞。雪萊死後,瑪麗為他的詩全集編注。
主要作品
詩歌
愛爾蘭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
戰爭(War,1810)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麥布女王(Queen Mab,1813)
一個共和主義者有感於波拿巴的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
瑪麗安妮的夢(Marianne`s` Dream,1817)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
奧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
逝(The Past,1818)
一朵枯萎的紫羅蘭(On A Faded Violet,1818)
召苦難(Invocation To Misery,1818)
致瑪麗(To Mary,1818)
伊斯蘭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
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飢餓的母親(A Starving Mother,1819)
羅薩林和海倫(Rosalind and Helen,1819)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
雲(The Cloud,1820)
致雲雀(To A Skylark,1820)
自由頌(Ode To Liberty,1820)
解放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
阿多尼(Adonais,1821)
一盞破碎的明燈(Lines,1822)
劇本
倩契(The Cenci,1819,五幕悲劇)
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1820,詩劇)
希臘(Greece,1821,抒情詩劇)
論文及散文 無神論的必然(1811)
自然神論之駁斥(1814)
關於把改革付諸全國投票的建議(1817)
詩的辯護(1821)
譯著
柏拉圖《會飲篇》
荷馬《維納斯贊》等
旦丁《地獄》篇部分
歌德《浮士德》部分
⑺ 巴黎畫派中被稱為愛情詩人的是誰
巴黎畫派的愛情詩人——夏加爾
代表作有《我與村莊》。他用有條不紊的組織方法來描繪不同時空下的現實生活,他以想像和回憶來構思畫面形象。
對於他來說,現實總是含有對過去和對將來的投影,所以畫面形象從幾個方面展開。他筆下的人物和景物都超脫了呆板的規律,每個細節都保留著生活的真實、完全的自由和盡可能的優美雅緻。這幅畫充滿對童年的追憶、對故鄉的深情、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