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析《邊城》里翠翠的形象,她的愛情表現出怎樣的人性美
翠翠的形象分析 (邊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祖孫倆相依為命,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又從小常看著老人向那些困憊的旅人贈飲一杯涼茶,甚至不收過渡者的賞錢,過著勤儉、寧靜的生活。隨著歲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發生了變化,作者細膩地展示了這個少女情竇初開時充滿愛的心靈,她喜歡看迎送新娘的喜轎,愛在頭發上插朵野花,樂於聽人唱歌,因為在一次龍舟競渡時邂逅船總的兒子儺送,從此暗暗傾心。至此,作者向讀者展現了翠翠的青春的覺醒和萌動,朦朧的憧憬和少女羞澀的美妙心態,表現人類感情中極為美好的一面。而在儺送遠走,渡船老人又溘然長逝後,翠翠懷著對老祖父的傷悼之情和對戀人的思念,守著渡口,雖有失落,但依然抱著期待,盡管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採」,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著傳統的方式,平和地生活著、等待著。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特別是通過這一人物在愛情生活中的態度,描繪出人世間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謳歌了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Ⅱ 在 《邊城》中,邊城的人們是那樣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為什麼會以悲劇結束
翠翠愛情悲劇的原因:
1、大老的殞命。
大老的殞命,引起的二老自責、順順家與老船夫之間的誤會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是翠翠愛情悲劇的直接原因。
而王團總的事激發了矛盾,郁悶糾結的二老藉此外出避避風頭。二老不知歸期,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風雨之夜去世,翠翠的愛情也隨之消逝了。
2、人性的美麗與缺陷。
沈從文曾在寫完邊城之後表白:「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中善良純真的人們也是有缺陷的。天真,純潔,活潑的翠翠有著害羞,外表柔弱,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一面,儺送雖英俊健碩,知情曉義,但同時也無法放下心裡那個對老船夫的誤會,以致後來選擇了離開,這兩個因素也是導致悲劇重要原因。
這種美麗與缺陷再現給讀者,也是作者為了向讀者展現在那個淳樸的小城中有著這樣一些不完美的人,正是這種不完美才把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在讀者為悲劇感到惋惜時,也將人物的輪廓深深刻到了心裡。
3、終結與重塑。
邊城最後還提到了一夜之間猝然倒塌又重修的白塔,實際上也象徵了「邊城」這個沈從文塑造的理想世界是終究要終結的,也表現了沈從文對重塑湘西未來的渴望。
這個存在於作者過去回憶里的世界是早已經不在了的,作者清楚地認識到了,他想懷念,但又掙脫於現實的悲痛之中,所以他將這種懷念之情注入了作品中,同時也借喻白塔表達他內心對於新邊城依然能美好的願望。
(2)邊城是如何體現愛情的純潔擴展閱讀:
《邊城》主題思想: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
《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
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Ⅲ 邊城怎麼體現人性美,人情美,風景美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意志、願望和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的描繪。或展開人物的美好心
靈,或揭露人物的丑惡靈魂,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其方法多種多樣:或通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採用幻想、夢境間接
揭示;或藉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映等側面烘托。本文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翠翠離奇的「胡思亂想」,
讓人感到漸漸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單寂寞,以及愛情的幼芽時心靈的躁動;翠翠「頂美頂甜」的夢境,展示出對朦朧愛情的甜蜜感受和潛意識里對愛情的嚮往。
二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上去體味人物的內心奧秘。翠翠「帶著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
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讓人感受到翠翠對爺爺的無比依戀之情。聽著爺爺唱的「那晚上聽來的歌」,「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則讓人感受到情竇初開的翠翠對甜美愛情的神往。
二是詩畫般的環境描寫。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託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
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著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或是以黃昏的溫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
動的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凄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著的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
朧
Ⅳ 《邊城》為什麼說這是一個純凈的愛情故事
編程裡面說這是一個純正的愛情故事。因為那裡面主要就是講的一個男女純凈的愛情故事。
Ⅳ 邊城是如何體現人性美的
你想說哪個都行,從中挑著寫就行..他們都體現了人性美:
1.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
2.外公
外公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3.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作者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
作者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Ⅵ 邊城是怎樣表現翠翠內心情感的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
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
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 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
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6)邊城是如何體現愛情的純潔擴展閱讀:
翠翠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是作者傾注著「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的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三個原型「合成」的。
但這不是三個印象的簡單的拼合,形成的過程要復雜得多。沈先生見過很多這樣明慧溫柔的鄉村女孩子,也寫過很多,他的記憶里儲存了很多印象,原來是散放著的,嶗山那個女孩子只有一個觸機,使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來,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麼都不缺。
含蘊既久,一朝得之。這是沈從文的長時期的『思鄉情結』茹養出來的一顆明珠。
翠翠的愛情故事,作者所表現出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愛情悲劇,作者只是有意識的在人性層面上敘述故事,無意發掘悲劇產生的人為的、社會等方面的因素。
翠翠是一位清純可愛的鄉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愛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鄉戀情感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過翠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出了對「現代文明」的無情批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翠翠 (小說《邊城》女主人公)
Ⅶ 邊城中的人們是那麼善良,純真,為什麼翠翠的愛情會以悲劇結束
不能去否認樓上的觀點,因為觀點最不能來反駁觀點。不過,以邊城的小說主題來看,我認為:正是因為愛與美渾然一體,而純粹的美勢必悲得感人,所以愛才會如此凄婉,如此純徹。美,勢必因善而悲。
在邊城的開篇,作者就用善而引發的悲劇緩緩拉開序幕,翠翠父母的殉情不是受人拆散,也非權勢所逼。因為心中朴實的善念,因為責任與愧疚。而且,湘西的風俗所染,情愛的表現往往是強烈而悲劇性的,人們率真熱情,心念他人。如此種種,我們便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善良的人們因善猶豫不決,因善傷害自己。天保如此,老船夫如此,儺送如此,翠翠也是如此。恰恰是因為人物全部善良,本身含有悲劇成分,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悟到美的悲哀的分量。
這便是桃花源里的疼痛的美:一座遠離文明的邊城,一群善良率真的人在善中丟失了自己。
值得深究的是,文中老船夫在面對翠翠的愛情問題時,多次提及「像極了她死去的母親」除了隱隱的暗示結尾,還深刻化了愛情的悲劇,這種家族遺傳式的愛情悲劇放大了人物的悲哀,有一種宿命式的輪回,使得浪漫與悲涼在下一代繼續延續。繼而會推想老船夫當初的愛情,他為何孤身當擺渡人,居住深山,為何至善至純,對於愛情的自由依舊默默支持保護,為何性格灑脫又溫和,給人以回味之餘,深感愛情悲劇的延續還是因為人性的傳承,表達了一種人性對愛情的執著和愛情結局註定的一種悲涼。愛情通常浪漫而悲涼,愛而不得往往記憶猶新,人們往往渴望得到愛情後的凄涼,這也是一種孤獨美,遺憾美。
Ⅷ 邊城中的愛情是怎樣的
就是這個樣子的
1.以後我們見面的日子要按年算啦。The days when we meet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counted by the year.
2.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你應該是幸福的,我就陪你到這里You did not return as scheled, and this is the meaning of parting, you should be happy, I will accompany you here.
3.莫名的思念涌在心口,無法言說。腦海一霎閃過竟是你的面容,一瞬間的山崩地落,悲傷在狂涌,告訴自己,不要那麼懦弱,卻始終不自覺地貪戀你的溫柔,襲來的愁緒,猶如血液滾動,無以壓制的沸騰,提醒我,你不在了。Inexplicable miss forever in the heart can not say. The thought flashed through my mind of watching your face. A moment of landslides fall, sorrow is surging, telling yourself not to be so weak, but always unconsciously greedy for your gentleness. The sadness of the attack is like the blood rolling. I have suppressed the boiling, reminding me that you are gone.
4.憧憬下一次的相遇,就不要執於眼前的離別。Looking forward to the next encounter, we will not stop at the immediate parting.
5.我的生命里無疑會有很多個夏天 但沒有哪一個 會如今夏There will no doubt be many summers in my life, but none of them will be this summer.
Not original, I wish every baby can face the parting correctly.
不是原創,祝每個寶寶都能正確的面對別離。
Ⅸ 《邊城》從哪些方面表現了人性美,是如何體現沈從文的文學理想的
主題思想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
《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藝術特色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意志、願望和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的描繪。或展開人物的美好心靈,或揭露人物的丑惡靈魂,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
其方法多種多樣:或通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採用幻想、夢境間接揭示;或藉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映等側面烘托。
本文有兩種方式:
1、是通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翠翠離奇的「胡思亂想」,讓人感到漸漸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單寂寞,以及愛情的幼芽時心靈的躁動;翠翠「頂美頂甜」的夢境,展示出對朦朧愛情的甜蜜感受和潛意識里對愛情的嚮往。
2、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上去體味人物的內心奧秘。翠翠「帶著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讓人感受到翠翠對爺爺的無比依戀之情。
聽著爺爺唱的「那晚上聽來的歌」,「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則讓人感受到情竇初開的翠翠對甜美愛情的神往。
二是詩畫般的環境描寫。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託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
這些又都隨著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或是以黃昏的溫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動的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凄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著的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
(9)邊城是如何體現愛情的純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後世影響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范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
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
《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延伸影視作品:1985年,凌子風執導《邊城》同名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邊城
Ⅹ 《邊城》的藝術特色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34年。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該小說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作品賞析: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意志、願望和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的描繪。或展開人物的美好心靈,或揭露人物的丑惡靈魂,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
其方法多種多樣:或通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採用幻想、夢境間接揭示;或藉助景物描寫、氣氛渲染及周圍人物的反映等側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