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是如何表達愛意的
古人表達愛意的方式要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加浪漫,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就如以上詩句一樣,用詩詞表達愛意,是古人最委婉、最動情的一種方式。古時,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通過一首首或含蓄溫婉、或情意綿綿,或入骨相思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傾慕和愛意。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古人的浪漫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些表達愛意的方式放到現代來看也是情真意切,大家可以多學習學習哦,然後給自己的戀人一個驚喜。
❷ 古代人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古代人的愛情是比較含蓄的,
而且大多都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像現在是自由戀愛,
當然在古代
也有很多感人的愛情故事,
比如孔雀東南飛。
❸ 古人是怎麼談戀愛的
古人是怎麼談戀愛的?
現代人談個戀愛有自己的標准,古人也有自己的原則。古人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保守矜持,或者奔放荒淫,不同朝代的的愛情觀也不一樣。今天,我們借《詩經·關雎》來看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古人的愛情觀,以及這種觀念的現代啟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雎鳩是一種水鳥,一般認為是魚鷹,我倒覺得像是野雉雞,在水田荷塘間常見,其叫聲音同「關關」。雎(雄鳥)叫一聲「關」,鳩(雌鳥)和一聲「關」。關關和鳴,在河邊的小洲上。求偶,是大自然的動物的天性,情愛之源,本於性。男女之情,天性使然,夫婦之道,人倫之常。因而,由「關關雎鳩之性」寫道「淑女君子之愛」,順理成章,天性使然。誰也不能否認天性對情愛的需求,誰也沒有資格唾棄、鄙視、嘲諷男女之愛。戀愛啟示一:愛與被愛,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靜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這個地方,得特別關注兩個詞:淑女和君子。古人把「淑女」定義為:嫻雅貞靜的女子。「君子」乃地位和德行高尚的男子。此句並非講一般男女之愛,也並非同於「雄雌雎鳩」的「男女」之愛,強調的並非是人性別特徵,而更多的是德行附加。意為:只有文雅貞靜的淑女,才配得上地位德行高尚的男子衫叢。古人對「匹配觀」還是很看重的,後來的「門當戶對」的講究也有其道理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淑女當然能吸引君子。用現在的話講:你把自己經營成女皇,吸引的就是帝王;你把自己經營成妖怪,吸引的就是流氓。所以,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里得出的現代戀愛啟示二,即:要學會經營自己的德行。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君子既然認定了淑女就是他的最佳配偶,一間傾心,便發起了對他的猛烈追求。醒著睡著,睜眼閉眼,腦海里都是她,想方設法地追求她。戀愛啟示三:認定一個喜歡的人,就要專一與窮追不舍,不能朝秦暮楚。相反,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睜著眼想著阿紅,閉著眼想著阿美,全面撒網,重點開花,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成功率低不說,就算成功了,成功的那個也不是最喜歡的那個,而是最容易追到的那個。在這一點上,今人不如古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追求必有得失,也有成敗,成功了,歡歡喜喜,失敗了如何呢?古人的「專一」又一次體現在了失敗後的「一如既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不得,日思夜想;「優哉游哉,輾轉反側」,漫漫長夜,度日如年,難以入眠,輾轉反側。痛苦、無奈、傷心過後,又重新振作,繼續追求。戀愛或判櫻啟示四:追求不要輕言放棄,長線作戰成功率更高。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追不到,繼續追,不輕言放棄,付出努力,總有回報。連漂浮在水中的荇菜都有不同的摘菜方式,有些可以「流之」,有些需要「采之」,還有些需要「芼之」。追求女子,也得變換不同的方式,投其所好。喜歡詩書的,沖吵吟詩作書;喜歡音樂的,彈琴鼓瑟。總而言之,投其所好,取悅對方。戀愛啟示五:追求女子要投其所好,有的放矢。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追求女子,可以用「琴瑟」友之,親近她,討好她。琴瑟除了是一種樂器,還有一個引申義,人們經常說「琴瑟和鳴」,琴瑟的音質很配,協調,人們經常用來喻指「夫妻」。「琴瑟」一方面用來取悅女子,一方面表達了願意與之結為夫妻的願望。最後「鍾鼓樂之」,「鍾鼓」不同於「琴瑟」,無法隨身攜帶,也並不常用,只有在宗廟祭祀、婚喪嫁娶等規格較高的場合才能用上。「鍾鼓」之音,能「樂」之,取悅女子,其實,真正取悅女子的並非鍾鼓之音,而是希望與之走進婚姻殿堂共度一生的承諾 。戀愛啟示六: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給不了她房車,給她一顆真心和承諾。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戀愛」的話題,古人並不避諱,反而,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都積累了更好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寫成歌詞,廣為傳唱。「愛情」在古人眼裡,是一件光鮮明亮的事,並不齷齪污穢。談起「愛情」,可歌可泣,爭相傳唱,這種純粹美好,令人歆慕嚮往。反倒是,今天的人們把愛情變成了「買賣」,婚姻變成了「談判」,愛與不愛一句話,結婚離婚一張紙,沒有純粹,無關真心,渾渾噩噩一場戲。
❹ 古代婚姻有愛情嗎,用左傳作為證據
有。
「左傳中有莒子娶於向」「莒人入向」等記錄,明確了這次婚配是明媒正娶的一次婚姻,娶回來的女子是作為國君夫人的,二人之間在朝夕相處中,產生了感情。
《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多稱《左傳》。它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歷代儒客學子重要研習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❺ 中國古代人對愛情有什麼認識
從總體來看,中國歷史上的美好的愛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陳。我們可以數得上來的也就幾個,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李隆基與楊玉環、李清照與趙明誠、陸游與唐婉、沈復與芸娘。即使是這些人,也並不真正美滿。象范蠡與西施這一對,傳說的成分大一點,再說即便不是傳說,那他們倆人為了國家的利益自己犧牲得太多太多。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傳說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據說後來司馬相如還變了心。梁鴻與孟光兩口子在我看來都很難說有愛情,因為梁鴻當初娶孟光是沖著孟光的丑去的。孟光是中國古代出了名的醜女。後漢書上說她黑肥丑絕。梁鴻這種動機很可疑,他是以丑為美呀,還是這個人本來就有點變態。不論哪一種,他們夫妻之間是否有愛情都讓人不敢肯定。再說李隆基與楊玉環,這一對也很可疑。因為楊玉環進宮的時候是28歲,而李隆基已經62歲。一個少婦與一個老翁能產生愛情嗎?也許楊貴妃有特別的嗜好那就另當別論了。陸游與唐婉最後離了婚,使唐婉鬱郁而死。李清照與趙明誠、沈復與芸娘,這兩對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中年喪偶。趙明誠和芸娘早早死了。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他們這些人的愛情美則美矣,満卻未必,就是說美而不満。當然美滿的愛情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還是隨處可見的。
古已有之的封建綱常與男子的絕對至尊,註定了女子喪失一切權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應允下的權利,包括愛情。從某種角度來講,女子在愛情之上,絕對被動。雖說,皇帝的女兒嫁人叫「招駙馬」,有挑選的意思。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公主們可挑的也只在皇帝老子御筆欽點的人中找個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或是狀元郎,或是大將軍,或是皇親國戚,或是異邦王儲,總之,這嫁的是某位可為皇帝達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沒有地位的平民面姓即使才貌雙全也難睹鳳顏。皇家之內如此,普通人家亦難倖免。於是多的是包辦捆綁,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燭夜才知夫君長相,而岳父母卻早已將賢婿的面貌爛熟於心。
古人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十分成熟深刻。這與同時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顯。這種成熟深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忠貞《柏舟》、對對方的尊重《關睢》、認識到美好的愛情可遇不可求《漢廣》《蒹蕸》、愛情要以物質為基礎《木瓜》、《靜女其姝》。
中國歷史發展到宋朝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禮教也發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備最嚴格也最殘酷的地步。尤其是對婦女的控制限制和壓迫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男女授受不親等等都出來了。中國婦女的裹腳就是從緊挨著宋的五代開始的。從此,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勇敢、大膽、健康、奔放、飽滿、酣暢、淋漓的愛情故事了。文學中不少。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層社會的人物。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這樣屬於社會最上層的人物的戀愛故事再也不見了。回腸盪氣一唱三嘆的故事也有,象《西廂記》、《紅樓夢》等,但與詩經里邊的愛情比,其大膽熱烈的程度是差得很遠了。從北宋開始,這個界限非常明顯。唐傳奇中的愛情還讓人感到十分痛快、決絕、過癮。一到了宋,立馬就顯得疲軟了。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牛郞織女、梁祝、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說明問題。
從中國古代歷史的角度看,愛情悲劇多於喜劇。從文學角度來看,愛情喜劇多於悲劇。二者合起來,單純從數量上看,是喜劇多於悲劇。如果從對於人們的震撼力來看,悲劇要遠遠大於喜劇。
象《孔雀東南飛》、《搜神記》中的《韓憑妻》、唐傳奇中的《霍小玉傳》、《長恨歌傳》、《鶯鶯傳》、《任氏傳》、《步飛煙》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著名的當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紅樓夢。數量並不多。這些作品裡所展現的愛情悲劇基本上或則是美麗的愛情不能成就美滿的婚姻,或則是男子始亂終棄,或則是惡勢力硬生生拆散愛侶。
喜劇唐傳奇里的有一些;元雜劇里有一大批,明戲劇小說里有一大批;聊齋志異里有一大批。最著名的有西廂記、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喜劇的劇情結構給人的感覺都是一個模子。
為什麼喜劇對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劇大,我認為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的現實社會中根本沒有高質量的、和諧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的案例。反映到文藝上,文人們只能通過虛構來彌補現實的貧乏。那些喜劇中的大團圓,或是通過科舉高中、或是通過靈魂不滅、或是假託狐鬼神仙、或是藉助皇家或大官的權威來成就,沒有一個是完全通過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也因之,人們從虛幻中得到的滿足總不如在現實中受到的挫折對自己的印象深。這是愛情悲劇之所以比愛情喜劇更能震撼人的一個原因。
在中國的古代愛情作品中,呈現出這樣一個現象,他們所描寫的愛情是開放與封閉並存的。或者說開放與封閉是中國古代愛情的兩面。一種愛情是如紅樓夢里所描寫的那樣,當事雙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膩膩歪歪,就是不明說,在行為上表現得極為小心謹慎拘謹封閉。一種愛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寫的那樣,男女雙方見面之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說。聊齋志異里也有一大批這樣的。而這兩種愛情描寫結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廂記。在西廂記里,張君瑞和崔鶯鶯交往的過程中,先是崔鶯鶯謹守禮法,對張絲毫不加辭色,甚至加以斥責。後來又忽然主動地投懷送抱,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反差。
這一點我想也是與中國古代的封建禮法有關的。中國古代對於婦女是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有十四藏六親之說。男女根本沒有見面的機會,這造成兩種後果,一是男女雙方對對方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感,尤其女方對男方(大老虎)。另一後果是因長期的阻隔而產生的極度的對對方的渴望。對於受封建禮法禁錮較深的官家上層女子來說,恐懼感會占上峰。對於受教育較少的下層婦女來講,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點,因其受束縛少故也。
我們看古代的愛情小說,心理描寫極少,幾乎沒有。這與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關系。中國古代是先結婚後戀愛,哪裡會有那麼多的愛情心理呢。直到紅樓夢才開始有了一些,但與西方同類小說比,就太小兒科了。
所以,中國古代愛情小說中出現的開放與封閉的矛盾是由當時社會的見與不見的現實造成的。這在現在看來,當然是不好的。但反過來講,男女長期不見也未必全是壞事。兩個人談戀愛,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尤其一個單位的,再好也會覺得乏味了――怎麼又是你。西施也看成東施了。相反,如果不經常見面,會給雙方以充分的想像的空間,那麼東施也會被你想像成西施。這也是網戀的吸引人之處。所以,我認為古代不發生愛情便罷,一旦發生,其質量必高於現代人。因其乾柴烈火故也。象卓文君新寡,以前與司馬相如見都沒見過,就跟著人家跑了。現有,漢樂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說的多絕,也是這原因。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李白詩有名言:「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唐傳奇《步飛煙》里的話:「生得相親,死亦無恨」――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樣的話到了宋以後就已經沒有了。只有衣帶漸寬終不悔、天崖何處無芳草、此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了。到現在更只剩下:曾經有一段真正的愛情擺在我面前……這叫什麼。愛情正在經受調侃。
在這種更似於父母「嫁給」婿的婚姻制度下(當然也不排除機緣巧合、稱心如意,最後子孫滿堂、白頭偕老的,但想必先結婚後戀愛的觀點到底不保險),我不知文成公主婚後是否幸福,但總也是萬世歌頌。而貂嬋雖說是受指使,但也該慶幸最後嫁了個叱吒風雲的主,後人也沒忘了她在鏟除董卓功勞簿上的位置。可憐的是西施,犧牲了自己與范蠡的愛情,嫁了吳王。雖說於越國功勞一件,最後也與范蠡終成眷屬,但女色禍國的罵名至今不絕於耳。為了避免這種命運,就有了站在父母權貴前說「不」的。可劉蘭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倒是獨孤皇後比較厲害,生前堅決不許楊緊納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頭一個「妻管嚴」。可也免不了死後戴上了頂大綠帽,楊堅終於還是續了弦。而這位妃子在愛情路上走的也不平坦。她先嫁隋文帝,後又被煬帝霸佔,和王位、玉璽一起如東西般被繼承了。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而我以為這恰是對所謂傳統從一而終的賢婦觀念的最大諷刺。
而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於女性身上遠不止於此。可怕之處在於大多女性不僅順從甚至已迎合這種愛情形式。《金瓶梅》里潘金蓮、李瓶兒雖被作為洩慾工具,卻反而「以苦為樂」,於小小的西門府里爭寵奪幸;《水滸》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卻認賊作兄,還嫁了個五短之人,反而以為幸。封建的思想已將這些女性腦中的愛情細胞滅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是非顛倒的盲從與迎合。
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作為在封建社會中有權享受教育權利的群體,男性不斷受到已有統治思想的浸淫,並且不斷使之豐富牢固。男了所謂的「愛」女子,如同商賈愛財、農民愛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價值為前提。不外乎娶一位端莊賢淑的正房炫耀於人前,或是納幾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滿足私慾。與街市之上挑選貨物細細篩選無多大不同。梁山伯之類終是少數。而雖有王熙鳳持家、武則天治國的事兒,也畢竟是她們貌美得夫君寵幸在先,體弱又軟弱的賈璉和唐高宗也畢竟少之又少。呂雉加武則天再加孝庄與慈禧也抵不上中國歷史上所有男性皇帝的百分之一。倘若洗衣燒飯生子之事不算權利,那麼女子被賦予的真正權利是於亭中聽琴、於園中撲蝶、於房中等候月錢。正如梁實秋所說,當男人將家用置於妻室面前時多的是炫耀。有的是施捨而不是愛情。撇開禽獸般的西門慶、孫富之流及李甲之類中庸的,光談些所謂有「反抗精神」的,賈寶玉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於愛情而被稱道。可結果前者做了和尚,後者上了吊,都沒能和愛人廝守。這所謂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但我們卻也不能責怪他們和她們的軟弱或是屈從或是反抗得不徹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極性。因為作為群體的統治階級的男性,絕不會允許一種會顛覆自己統治思想的愛情觀念存在。而作為個體的少數「痴情漢」及作為整體的受壓迫階級的女性都無力去改變這種局面。
緣何中國古代多的是愛情的悲劇,統治階級不允許自由愛情的存在罷了。愛情觀的自由彰顯個性的自由,而普遍的徹底的個性自由將擊破一小群人要統治其餘人的可能,這恐怕是統治者所不願看到。簡言之,自由戀愛觸到了封建統治的根基。至於《西廂記》之類看似大圓滿的結局也只如同19世紀在一大群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中出現個安徒生。以童話的美麗反襯現實之丑惡,呼喚未來之幸福。
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的一種,愛情觀的社會意識的本質決定了它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在封建社會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喪失人權註定了她並無真正愛情觀可言,若有便是順從與被逼順從兩類。因此看來,林妹妹這般過高的愛情觀顯然與現實格格不入,而正是這理想與現實的極大反差,突顯社會制度之不公正(想必追求美好愛情的理想都是相同的)。這種不公正的長達千年的積累,以及後來外來先進思想的啟蒙,最終使人們群起而破之,摧毀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❻ 古人對愛情的看法和當代人有哪些不同之處
古代人相對正式莊重,而現代人普遍都是比較隨意。古代人對橡爛結婚都是很看重的,而且也講究:“父母之命,媒婆之言”,而當代人的愛情講究“自由戀愛衫唯”,因此在這個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現代人,開始逐漸忽略了愛情的庄嚴莊重性,而且再加上“性開放”意識的傳播,很多年輕人普遍都缺少了對愛情的那份神聖感。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3,對愛情的出發點也更加不同。
古代人大多數遇到真愛的時候,都是相對普遍真誠的,而當代人,由於社會壓力大和備受梁塌漏“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影響,因此是很難在遇到真愛的時候,選擇堅持自己的愛情的,而且大多數被生活摧殘的人,也越來越不相信愛情。
總的來說,古人和當代人,本身對待愛情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仔細推敲下來,當代人的愛情觀普遍存在著諸多問題,而且當代年輕人也更加看輕了愛情。
❼ 古代的人們,是如何描述愛情的
古人有很多描述愛情的句子或者詩詞,如下: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
諸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經集注》
雪上一枝蒿,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文王一支筆,頭頂一顆珠。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金銀花花開兩色,又名雙花,《本草綱目》:「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二瓣,一大一小,初開時蕊瓣俱色白,二三日則色變黃,故稱金銀花。」
關於這個問題,你還有什麼看法嗎?
❽ 漢朝人是怎麼表達愛情的呢
我一直以為,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人類的科技在進步,人類的智商在進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進步,而人類表達愛情的方式自然也在進步。曾天真的以為古人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存在愛情這一說,直到我看了漢樂府的詩歌之後,才知道,遠在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漢人表達愛情的文字就如此的美好。
所謂的愛情,在經歷了山盟海誓之後,不就是要回歸安定和平和嗎?所以,漢朝的愛情,漢朝的愛情詩歌,其實已經向人類詮釋了什麼是愛情,當年遇到自己心愛的人的時候,不妨和她去許下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言,即使最後你們沒能走到一起,這也是屬於你人生旅程之中最美好的回憶。
❾ 古人是怎麼描述愛情的呢
說到古人愛情,我便想到想到了《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
《蒹葭》這首詩也是選自《詩經》,同樣也是一首愛情詩,詩人主要是在抒發思念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思想感情。這首詩也是用了「比興」的手法,作者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的尋求。
這首詩的大概內容就是,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披霜,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同樣也是一首感情真摯熱烈的愛情詩。
❿ 古代有真的愛情嗎
有的,雖然大都是父母之命,但也有一見鍾彎頃情的,還有慢慢發展的,就算散段是父母之命發沖鬧譽展到後來也可能慢慢有了感情,其實愛情很多時候是相處下來才形成的,所以古時候還是會有愛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