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古代愛情觀的認識
太深的講不了,說說我的理解吧
你可以看看詩經里的情詩,民風類的還是蠻開放的
漢朝的時候女子再嫁也是正常的,還有文君夜奔的故事,大家都沒覺得怎樣
唐朝的時候倒沒啥感覺,不過很多公主把xx觀搞得和交際場一樣可以想像
宋之後就有些不一樣了,南宋有程朱理學
之後基本是媒妁之言了吧
❷ 古代稱愛情叫什麼
先看男人:1良人
古時叫丈夫「良人」,好聽吧!從中我們不難看到古代丈夫們光輝高大的形象,估計那時的男人們是說有貪污腐敗,泡小蜜的吧。 古詩里就有「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詞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丈夫稱自己的妻子亦為「良人」;從這兒可以看出當時男女地位大抵還是比較平等的,但這種不加區別也給夫妻間稱呼帶來很多不便。
2 郎
所以再後來就根據「說文解字」,在「良」字音義上加以區別;在「良」右邊加「阝」,變成「郎」;在「良」左邊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 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義山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又隔蓬山一萬叢」,花間詞中有「問郎花好儂顏好」 。「郎」多親切的稱呼阿!
3 郎君
但單音節詞似乎太甜膩了,大約除了個別那時的「小甜甜」,如鄭袖,鉤弋之流,眾多良家婦女們在人前還是羞於叫出口(哎,偶們的mm和那些生猛的夷女就是不可同日而語啊)。於是就在前頭或尾後加一個字變雙音詞,即「郎」字後面加一個「君」字;在「娘」字後面加一個「子」字,成了表示親昵的「郎君」,「娘子」。(註:起先,「娘子」一詞僅用青春妙齡的少女。大約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稱呼。)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對丈夫的雅稱(讓人想起金庸筆下的「金色郎君」,呵呵。。。)
丈夫稱妻子為「娘子」,是對妻子的愛稱。
4 官人
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宮延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至今,民間仍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 西門大官人。從這個稱呼也可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台階啊。官當人是管人嘛,那家裡的官人當然就是管家裡的老婆了哦。
❸ 如何定義「我愛你」古代人是怎麼表達愛的方式的
如何定義「我愛你」?古代人是怎麼表達愛的方式的?我愛你三個字怎麼能和中國古代表達感情的方式比呢?我們的古人有多少纏綿悱惻的詩句用來表達愛情。女人對男人有「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男人對女人有「人生若只如初見。」每一句都是炙熱的真心。寫在紙上,涕淚相加的才走心。用嘴說的,都是過眼雲煙。他們對於自己情感的流露會較為委婉,在追求自己鍾意的女子之時,他們會說自己是仰慕。他們在傳遞自己情感之時會化用一些景物,如 「紅豆」 「蓮子」等。
❹ 古代人是如何表達愛意的
古人表達愛意的方式要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加浪漫,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就如以上詩句一樣,用詩詞表達愛意,是古人最委婉、最動情的一種方式。古時,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通過一首首或含蓄溫婉、或情意綿綿,或入骨相思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傾慕和愛意。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古人的浪漫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些表達愛意的方式放到現代來看也是情真意切,大家可以多學習學習哦,然後給自己的戀人一個驚喜。
❺ 古人是怎麼描述愛情的呢
說到古人愛情,我便想到想到了《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
《蒹葭》這首詩也是選自《詩經》,同樣也是一首愛情詩,詩人主要是在抒發思念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思想感情。這首詩也是用了「比興」的手法,作者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的尋求。
這首詩的大概內容就是,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披霜,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同樣也是一首感情真摯熱烈的愛情詩。
❻ 在古代,愛情叫什麼有這個詞嗎
愛情需要彼此依賴,才是最深的相愛;愛你,是願陪你做無聊的事;愛一個人,愛到七分就夠了,太多的愛不是愛,而是巨大的傷害;好的愛情是你通過一個人看到整個世界,壞的愛情是你為了一個人舍棄世界…愛情,要承諾,更需堅守。親情最淡,也最綿長,無可替代,但是有時候可以不放在第一位,可以補救。永遠可以回歸。 友情最濃,也最深沉,可能淡化,但不能忘卻,有時候會變質,甚至逆轉,但是基本可以依靠。
愛情最烈,也最容易改變,時間會沖淡但是如果真愛就不會消失。問題是可以替代,不是什麼時候什麼人都能靠得住。 不同情況,三者重要程度不同。以一生為總體考慮,你永遠能夠擁有的順序就是題目的順序,你感覺最明顯的順序就是正好相反的順序。你不能切斷的是親情,不能忘卻的是友情,刻骨銘心的是愛情。
❼ 古人是怎麼描述愛情的呢
古人的筆下有多種愛情,那麼他們又是如何描述愛情的呢?其實可從他們的詩句中可窺一二。李商隱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白說: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柳永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還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等等,這些詩句中無不是古人對愛情的描述。他們眼中的愛情,或浪漫或傷感,都寄託在詩句里。
古人也常托物言情,並且常用鴛鴦、並蒂蓮、紅豆、蓮子、桃花等物來比喻愛情。古人也曾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樣一句詩,用比翼鳥、連理枝來比喻愛情的忠貞不渝。
更有一些成語,如舉案齊眉、白頭偕老、雙宿雙飛、情比金堅等等,都是古人對美好愛情的描述。
❽ 中國古代人對愛情有什麼認識
從總體來看,中國歷史上的美好的愛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陳。我們可以數得上來的也就幾個,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李隆基與楊玉環、李清照與趙明誠、陸游與唐婉、沈復與芸娘。即使是這些人,也並不真正美滿。象范蠡與西施這一對,傳說的成分大一點,再說即便不是傳說,那他們倆人為了國家的利益自己犧牲得太多太多。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傳說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據說後來司馬相如還變了心。梁鴻與孟光兩口子在我看來都很難說有愛情,因為梁鴻當初娶孟光是沖著孟光的丑去的。孟光是中國古代出了名的醜女。後漢書上說她黑肥丑絕。梁鴻這種動機很可疑,他是以丑為美呀,還是這個人本來就有點變態。不論哪一種,他們夫妻之間是否有愛情都讓人不敢肯定。再說李隆基與楊玉環,這一對也很可疑。因為楊玉環進宮的時候是28歲,而李隆基已經62歲。一個少婦與一個老翁能產生愛情嗎?也許楊貴妃有特別的嗜好那就另當別論了。陸游與唐婉最後離了婚,使唐婉鬱郁而死。李清照與趙明誠、沈復與芸娘,這兩對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中年喪偶。趙明誠和芸娘早早死了。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他們這些人的愛情美則美矣,満卻未必,就是說美而不満。當然美滿的愛情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還是隨處可見的。
古已有之的封建綱常與男子的絕對至尊,註定了女子喪失一切權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應允下的權利,包括愛情。從某種角度來講,女子在愛情之上,絕對被動。雖說,皇帝的女兒嫁人叫「招駙馬」,有挑選的意思。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公主們可挑的也只在皇帝老子御筆欽點的人中找個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或是狀元郎,或是大將軍,或是皇親國戚,或是異邦王儲,總之,這嫁的是某位可為皇帝達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沒有地位的平民面姓即使才貌雙全也難睹鳳顏。皇家之內如此,普通人家亦難倖免。於是多的是包辦捆綁,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燭夜才知夫君長相,而岳父母卻早已將賢婿的面貌爛熟於心。
古人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十分成熟深刻。這與同時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顯。這種成熟深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忠貞《柏舟》、對對方的尊重《關睢》、認識到美好的愛情可遇不可求《漢廣》《蒹蕸》、愛情要以物質為基礎《木瓜》、《靜女其姝》。
中國歷史發展到宋朝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禮教也發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備最嚴格也最殘酷的地步。尤其是對婦女的控制限制和壓迫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男女授受不親等等都出來了。中國婦女的裹腳就是從緊挨著宋的五代開始的。從此,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勇敢、大膽、健康、奔放、飽滿、酣暢、淋漓的愛情故事了。文學中不少。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層社會的人物。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這樣屬於社會最上層的人物的戀愛故事再也不見了。回腸盪氣一唱三嘆的故事也有,象《西廂記》、《紅樓夢》等,但與詩經里邊的愛情比,其大膽熱烈的程度是差得很遠了。從北宋開始,這個界限非常明顯。唐傳奇中的愛情還讓人感到十分痛快、決絕、過癮。一到了宋,立馬就顯得疲軟了。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牛郞織女、梁祝、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說明問題。
從中國古代歷史的角度看,愛情悲劇多於喜劇。從文學角度來看,愛情喜劇多於悲劇。二者合起來,單純從數量上看,是喜劇多於悲劇。如果從對於人們的震撼力來看,悲劇要遠遠大於喜劇。
象《孔雀東南飛》、《搜神記》中的《韓憑妻》、唐傳奇中的《霍小玉傳》、《長恨歌傳》、《鶯鶯傳》、《任氏傳》、《步飛煙》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著名的當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紅樓夢。數量並不多。這些作品裡所展現的愛情悲劇基本上或則是美麗的愛情不能成就美滿的婚姻,或則是男子始亂終棄,或則是惡勢力硬生生拆散愛侶。
喜劇唐傳奇里的有一些;元雜劇里有一大批,明戲劇小說里有一大批;聊齋志異里有一大批。最著名的有西廂記、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喜劇的劇情結構給人的感覺都是一個模子。
為什麼喜劇對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劇大,我認為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的現實社會中根本沒有高質量的、和諧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的案例。反映到文藝上,文人們只能通過虛構來彌補現實的貧乏。那些喜劇中的大團圓,或是通過科舉高中、或是通過靈魂不滅、或是假託狐鬼神仙、或是藉助皇家或大官的權威來成就,沒有一個是完全通過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也因之,人們從虛幻中得到的滿足總不如在現實中受到的挫折對自己的印象深。這是愛情悲劇之所以比愛情喜劇更能震撼人的一個原因。
在中國的古代愛情作品中,呈現出這樣一個現象,他們所描寫的愛情是開放與封閉並存的。或者說開放與封閉是中國古代愛情的兩面。一種愛情是如紅樓夢里所描寫的那樣,當事雙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膩膩歪歪,就是不明說,在行為上表現得極為小心謹慎拘謹封閉。一種愛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寫的那樣,男女雙方見面之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說。聊齋志異里也有一大批這樣的。而這兩種愛情描寫結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廂記。在西廂記里,張君瑞和崔鶯鶯交往的過程中,先是崔鶯鶯謹守禮法,對張絲毫不加辭色,甚至加以斥責。後來又忽然主動地投懷送抱,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反差。
這一點我想也是與中國古代的封建禮法有關的。中國古代對於婦女是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有十四藏六親之說。男女根本沒有見面的機會,這造成兩種後果,一是男女雙方對對方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感,尤其女方對男方(大老虎)。另一後果是因長期的阻隔而產生的極度的對對方的渴望。對於受封建禮法禁錮較深的官家上層女子來說,恐懼感會占上峰。對於受教育較少的下層婦女來講,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點,因其受束縛少故也。
我們看古代的愛情小說,心理描寫極少,幾乎沒有。這與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關系。中國古代是先結婚後戀愛,哪裡會有那麼多的愛情心理呢。直到紅樓夢才開始有了一些,但與西方同類小說比,就太小兒科了。
所以,中國古代愛情小說中出現的開放與封閉的矛盾是由當時社會的見與不見的現實造成的。這在現在看來,當然是不好的。但反過來講,男女長期不見也未必全是壞事。兩個人談戀愛,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尤其一個單位的,再好也會覺得乏味了――怎麼又是你。西施也看成東施了。相反,如果不經常見面,會給雙方以充分的想像的空間,那麼東施也會被你想像成西施。這也是網戀的吸引人之處。所以,我認為古代不發生愛情便罷,一旦發生,其質量必高於現代人。因其乾柴烈火故也。象卓文君新寡,以前與司馬相如見都沒見過,就跟著人家跑了。現有,漢樂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說的多絕,也是這原因。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李白詩有名言:「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唐傳奇《步飛煙》里的話:「生得相親,死亦無恨」――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樣的話到了宋以後就已經沒有了。只有衣帶漸寬終不悔、天崖何處無芳草、此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了。到現在更只剩下:曾經有一段真正的愛情擺在我面前……這叫什麼。愛情正在經受調侃。
在這種更似於父母「嫁給」婿的婚姻制度下(當然也不排除機緣巧合、稱心如意,最後子孫滿堂、白頭偕老的,但想必先結婚後戀愛的觀點到底不保險),我不知文成公主婚後是否幸福,但總也是萬世歌頌。而貂嬋雖說是受指使,但也該慶幸最後嫁了個叱吒風雲的主,後人也沒忘了她在鏟除董卓功勞簿上的位置。可憐的是西施,犧牲了自己與范蠡的愛情,嫁了吳王。雖說於越國功勞一件,最後也與范蠡終成眷屬,但女色禍國的罵名至今不絕於耳。為了避免這種命運,就有了站在父母權貴前說「不」的。可劉蘭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倒是獨孤皇後比較厲害,生前堅決不許楊緊納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頭一個「妻管嚴」。可也免不了死後戴上了頂大綠帽,楊堅終於還是續了弦。而這位妃子在愛情路上走的也不平坦。她先嫁隋文帝,後又被煬帝霸佔,和王位、玉璽一起如東西般被繼承了。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而我以為這恰是對所謂傳統從一而終的賢婦觀念的最大諷刺。
而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於女性身上遠不止於此。可怕之處在於大多女性不僅順從甚至已迎合這種愛情形式。《金瓶梅》里潘金蓮、李瓶兒雖被作為洩慾工具,卻反而「以苦為樂」,於小小的西門府里爭寵奪幸;《水滸》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卻認賊作兄,還嫁了個五短之人,反而以為幸。封建的思想已將這些女性腦中的愛情細胞滅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是非顛倒的盲從與迎合。
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作為在封建社會中有權享受教育權利的群體,男性不斷受到已有統治思想的浸淫,並且不斷使之豐富牢固。男了所謂的「愛」女子,如同商賈愛財、農民愛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價值為前提。不外乎娶一位端莊賢淑的正房炫耀於人前,或是納幾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滿足私慾。與街市之上挑選貨物細細篩選無多大不同。梁山伯之類終是少數。而雖有王熙鳳持家、武則天治國的事兒,也畢竟是她們貌美得夫君寵幸在先,體弱又軟弱的賈璉和唐高宗也畢竟少之又少。呂雉加武則天再加孝庄與慈禧也抵不上中國歷史上所有男性皇帝的百分之一。倘若洗衣燒飯生子之事不算權利,那麼女子被賦予的真正權利是於亭中聽琴、於園中撲蝶、於房中等候月錢。正如梁實秋所說,當男人將家用置於妻室面前時多的是炫耀。有的是施捨而不是愛情。撇開禽獸般的西門慶、孫富之流及李甲之類中庸的,光談些所謂有「反抗精神」的,賈寶玉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於愛情而被稱道。可結果前者做了和尚,後者上了吊,都沒能和愛人廝守。這所謂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但我們卻也不能責怪他們和她們的軟弱或是屈從或是反抗得不徹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極性。因為作為群體的統治階級的男性,絕不會允許一種會顛覆自己統治思想的愛情觀念存在。而作為個體的少數「痴情漢」及作為整體的受壓迫階級的女性都無力去改變這種局面。
緣何中國古代多的是愛情的悲劇,統治階級不允許自由愛情的存在罷了。愛情觀的自由彰顯個性的自由,而普遍的徹底的個性自由將擊破一小群人要統治其餘人的可能,這恐怕是統治者所不願看到。簡言之,自由戀愛觸到了封建統治的根基。至於《西廂記》之類看似大圓滿的結局也只如同19世紀在一大群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中出現個安徒生。以童話的美麗反襯現實之丑惡,呼喚未來之幸福。
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的一種,愛情觀的社會意識的本質決定了它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在封建社會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喪失人權註定了她並無真正愛情觀可言,若有便是順從與被逼順從兩類。因此看來,林妹妹這般過高的愛情觀顯然與現實格格不入,而正是這理想與現實的極大反差,突顯社會制度之不公正(想必追求美好愛情的理想都是相同的)。這種不公正的長達千年的積累,以及後來外來先進思想的啟蒙,最終使人們群起而破之,摧毀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❾ 古代對愛情的雅稱
古代對愛情的雅稱
古代對愛情的雅稱,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古代很多稱呼和現在不一樣,一般對愛情是怎麼稱呼呢,以下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古代對愛情的雅稱的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對於「愛情」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稱呼,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流傳下來美好愛情的典故,如中國古代十大愛情故事:梁祝化蝶、牛郎織女、白蛇傳、長恨歌、鳳求凰、孔雀東南飛、天仙配、嫦娥奔月、紅樓夢。
另一種是歌頌愛情的詩篇,如古代10首經典愛情詩: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詩經(國風中的一首)周南 關雎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漢 漢樂府 上邪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 崔護 題都城南庄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唐 劉禹錫 竹枝詞(三)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 元稹 離思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 杜牧 贈別(二首)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 李商隱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 李商隱 無題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唐 李商隱 錦瑟
對於「分開」的話,古代的離婚稱為 「和離」、「下堂」、"絕婚"、"離棄"、"休妻"、"出妻"。
秦晉
在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世代結為聯姻,人們就把兩姓聯姻稱之為「秦晉之好」,是用來表示美滿而和諧的夫妻關系的。
朱陳
「朱陳」是古代的一個村名。唐朝的時候,大詩白居易的《朱陳村》寫道:「餘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從此以後,人們就把「朱陳這兩個字,用來作為聯姻的代稱了,也用來指夫妻。」
琴瑟
琴和瑟本來指的`是兩種樂器。當這兩種樂器合奏起來的時候,其音韻悠揚、動人心弦。所以,古人就以「琴瑟」來比喻夫妻之間融洽美好的感情。後來,「琴瑟」二字逐漸演變成了對夫妻的一種雅稱。
鸞鳳
鸞和鳳指的是兩種鳥。古代有鸞鳳和鳴的美麗傳說,於是便取其寓意美好,將「鸞鳳」作為夫妻的雅稱。
鴛鴦
有一種生活在水中鳥,雄為鴛,雌為鴦。結為夫妻的鴛鴦經常相依相伴,交頸而眠。所以古人稱其為「匹鳥」,就是匹配之鳥的意思。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人們便把「鴛鴦」這兩個字作為夫妻的一種雅稱。
後來,人們逐漸把夫妻稱為「愛人」。象徵著既然是夫妻,就要真誠相愛,只要有愛在,夫妻之間就會幸福甜蜜
後來的後來,還有一些人為了追求時尚,還將夫妻稱為「情人」。
❿ 古代的人們,是如何描述愛情的
古人有很多描述愛情的句子或者詩詞,如下: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
諸葯所生,皆有境界——《本草經集注》
雪上一枝蒿,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文王一支筆,頭頂一顆珠。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金銀花花開兩色,又名雙花,《本草綱目》:「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二瓣,一大一小,初開時蕊瓣俱色白,二三日則色變黃,故稱金銀花。」
關於這個問題,你還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