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蓄內斂的愛情
在許多人眼中,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故事就像涓涓流水,清澈而美妙,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西廂記》是中國傳統愛情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所塑造的張生與崔鶯鶯亘古不變的戀情是中國傳統愛情觀的重要體現。 崔鶯鶯作為當朝相國之女,與一屆書生張生墜入愛河,張生在普救寺與崔鶯鶯一見鍾情,"(張生上雲)自夜來見了那位小姐,著小生一夜無眠。今日再到寺中,訪他長老,小生別有話說。(與法聰拱手科)". 張生雖喜歡崔鶯鶯但卻不知其心裡所想所盼,當得知崔鶯鶯要與她父親亡過老相國追薦做好事,為了得到崔鶯鶯的芳心,自己謊稱和尚的敝親,帶一分齋追薦他父母,只為見崔鶯鶯一面,卻不知崔鶯鶯對他卻有情意,這種對愛情的猶豫和含蓄內斂的表達方式是造成崔張愛情悲劇的主要原因。
(二)偶像劇式的開頭
人們都說"一見鍾情"是在男女兩人偶遇的情況下所使用的詞彙,男女主角總是以一種偶遇的方式見面,並一見鍾情,在《西廂記》中 , 張生於普救寺巧遇鶯鶯,巧遇是一種在戲曲和小說中較為普遍的見面模式。 "崔張的邂逅其實是一種浪漫的幸福,這種幸福也是一種對於愛情所產生的美好的理想,由於這種理想,清規戒律的限制被打破;貴族與平民的界限被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被打破了; 甚至仙凡、生死的限制都被打破了。 " 他們的愛情像一艘火箭,只有突破重重阻礙,才能達到一種理想狀態,這種過程是艱難的,但他們的愛情就像一株野草,雖生長在逆境中卻從不屈服,依然茁壯地成長著。
⑵ 西廂記反映了怎麼樣的婚姻愛情觀
1、簡述: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里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癥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2、拓展: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又稱「北西廂」,元代漢族戲曲劇本,王實甫撰。
《西廂記》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
在經典古代名著《紅樓夢》中,也提到過此書。
⑶ 《西廂記》談談對理想愛情的認識
《西廂記》提出愛情是雙方的選擇,必須要兩者相悅,而不是單相思、一廂情願。只要有情,就應該得到贊成,就應該結為眷侶。婚姻的基礎是男女雙方的感情。《西廂記》宣揚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了廣大人民心聲的愛情觀,是「願普天下有情的皆成眷屬!」的標准。
《西廂記》將男女雙方的相悅提到了最高點,這個相悅既是情感上精神上的契合,也是男女雙方情感意願上的互相選擇。皮飢《西廂記》鼓勵青年男女為自己自主的愛情,為自主的婚姻,展開主動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看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值得歌頌的。
(3)西廂記中如何體現愛情治癒作用擴展閱讀:
《西廂記》講述了一個敢於沖破絕握差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故事,表達並皮了人們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該劇文辭華麗、故事曲折、情節跌宕起伏、文筆細膩、人物傳神,堪稱絕世經典,並有「花間美人」的雅稱。因其在藝術上的近乎完美,故又被選為四大古典戲劇名著之冠,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古戲扛鼎之作」和「北曲壓卷之作」的說法。
⑷ 《西廂記》怎樣表現封建社會中的男女情感
《西廂記》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戲,沒有浮皮潦草、公式化的俗套。它生動地表現了封建社會中男女兩性在禮教壓迫下追求愛情時的艱難和種種真實的情感。特別是男女兩性在戀愛中的矛盾、痛苦、期待、追求、挫折、失望、歡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所以能久經時間的考驗,時至今日仍然得到共鳴。而且《西廂記》把愛情與婚姻聯系起來考慮,把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來歌頌,也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義。對後世文學作品影響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