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論語中有哪些關於愛情

論語中有哪些關於愛情

發布時間:2023-03-17 18:54:11

1. 論語里關於愛的一些詩句

1.《論語》中有關仁愛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古文今譯: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2、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古文今譯: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古文今譯: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仁德人喜愛山;聰明人靈活,仁德人專一。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4、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譯: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古文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古文今譯:孔子說:「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損害仁,而應捨生忘死來維護仁義。」

7、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文今譯:子夏說:「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系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2.論語有關仁愛的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2、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

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僅是一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就可以稱之為志士仁人。那麼,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如何理解仁愛?於丹教授又會給我們哪些建議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論語》的仁愛之道。其實兩萬多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被提到前後有109處,可以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里,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那究竟什麼是仁愛呢?說起來簡單,學生問什麼是仁?老師只回答兩個字,愛人。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但就這兩個字,體會起來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民間有個說法,叫做二人成仁。什麼意思呢?就是仁愛,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立人狀態下自我的狀態,孤獨的、自我的、封閉的這個環境下,是談不到仁愛的,仁愛一定是你旁邊還有一個別人,倆人在一起的關系中,能看出來是否仁愛。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貫穿於他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問題上,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志士仁人?於丹教授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這樣的一種大氣度、大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3.《論語》中表示仁愛的句子有哪些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德不孤,必有鄰.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4.《論語》中(顏淵)」有關愛情的語句是哪些

沒有。

顏淵篇全文。 【原文】 12·1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注釋】 (1)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

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

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

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

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

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 【原文】 12·2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 (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

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

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評析】 這里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

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成為後世遵奉的信條。

【原文】 12·3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2)。」

曰:「其言也訒,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 (2)訒:音rèn,話難說出口。

這里引申為說話謹慎。 (3)斯:就。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

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評析】 「其言也訒」是孔子對於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須慎重,行動必須認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禮。

所以,這里的「訒」是為「仁」服務的,為了「仁」,就必須「訒」。 【原文】 12·4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去做一個君子。

孔子道:「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道:「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道:「自己問心無愧,那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 解析二 【原文】 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評析】 如上章所說,司馬牛宣布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

但由於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贊,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文】 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3)也已矣。」 【注釋】 (1)浸潤之譖:譖:音zèn,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

(2)膚受之愬:愬:音sù,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 (3)遠: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

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

2. 《論語》中(顏淵)」有關愛情的語句是哪些

沒有。顏淵篇全文。
【原文】
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注釋】
(1)克己復禮:克己,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
【原文】
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
(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評析】
這里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成為後世遵奉的信條。
【原文】
12·3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2)。」曰:「其言也訒,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
(2)訒:音rèn,話難說出口。這里引申為說話謹慎。
(3)斯:就。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評析】
「其言也訒」是孔子對於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須慎重,行動必須認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禮。所以,這里的「訒」是為「仁」服務的,為了「仁」,就必須「訒」。
【原文】
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去做一個君子。孔子道:「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道:「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道:「自己問心無愧,那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

解析二
【原文】
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評析】
如上章所說,司馬牛宣布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但由於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贊,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文】
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3)也已矣。」
【注釋】
(1)浸潤之譖:譖:音zèn,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
(2)膚受之愬:愬:音sù,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
(3)遠: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原文】
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評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提出的三個問題。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了儒學的人學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棘子成(1)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2)。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3),猶犬羊之鞟。」
【注釋】
(1)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所以子貢這樣稱呼他。
(2)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駟,拉一輛車的四匹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質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儀式干什麼呢?」子貢說:「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質,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樣。」
【評析】
這里是講表裡一致的問題。棘子成認為作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質就可以了,不須外表的文采。但子貢反對這種說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質應當有適當的表現形式,否則,本質再好,也無法顯現出來。
【原文】
12·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1)?」曰:「二(2),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釋】
(1)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飢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徵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解析三
【原文】
12·10子張問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義(3),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4)。』」
【注釋】
(1)崇德:提高道德修養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義:徙,遷移。向義靠攏。
(4)誠不以富,亦祗以異:祗:音zhī,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孔子在這里引此句,令人費解。
【譯文】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評析】
本章里,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思佰」、「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
【原文】
12·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齊景公說:「說得好極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糧食再多,我能吃到嗎?」
【原文】
12·12子曰:「片言(1)可以折獄(2)者,其由也與(3)?」子路無宿諾(4)。
【注釋】
(1)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即片面之辭,古時也叫「單辭」。
(2)折獄:獄,案件。折獄即斷案。
(3)其由也與:大概只有仲由吧。
(4)宿諾:宿,久。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的諾言。
【譯文】
孔子說:「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評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獄」,這是為什麼?歷來有這樣幾種解釋。一說子路明決,憑單方面的陳述就可以作出判斷;二說子路為人忠信,人們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糾紛都在他面前不講假話,所以憑一面之辭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說子路忠信,他所說的話絕無虛假,所以只聽其中一面之辭,就可以斷定案件。
但無論哪種解釋,都可以證明子路在刑獄方面是卓有才乾的。
【原文】
12·13子曰:「聽訟(1),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2)乎!」
【注釋】
(1)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2)使無訟:使人們之間沒有訴訟案件之事。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解析四
【原文】
12·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評析】
以上兩章都是談如何從政為官的問題。孔子借回答問題,指出各級統治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愛民,以仁德的規定要求自己,以禮的原則治理國家和百姓,通過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間的訴訟糾紛,執行君主之令要切實努力,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
【原文】
12·15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文】
孔子說:「廣泛學習、遵紀守法,就不會誤入歧途!」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評析】
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
【原文】
12·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評析】
無論為人還是為官,首在一個「正」字。孔子政治思想中,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格,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麼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於正道。
【原文】
12·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譯文】
季康子擔憂盜竊,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回答說:「假如你自己不貪圖財利,即使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偷盜。」
【評析】
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論為官從政之道。他仍然闡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他希望當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這就表明了他主張政治道德化的傾向。具體到治理社會問題時也是如此。他沒有讓季康子用嚴刑峻法去制裁盜竊犯罪,而是主張用德治去教化百姓,以使人免於犯罪。
【原文】
12·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3),必偃(4)。」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
(4)偃:仆,倒。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評析】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里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原文】
12·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1) 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2),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3)。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注釋】
(1)達:通達,顯達。
(2)聞:有名望。
(3)下人:下,動詞。對人謙恭有禮。
【譯文】
子張問:「士怎樣才可以叫做通達?」孔子說:「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子張答道:「在國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聲。」孔子說:「這只是虛假的名聲,不是通達。所謂達,那是要品質正直,遵從禮義,善於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經常想著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就可以在國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達。至於有虛假名聲的人,只是外表上裝出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正是違背了仁,自己還以仁人自居不慚愧。但他無論在國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會有名聲。」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對相互對立的名詞,即「聞」與「達」。「聞」是虛假的名聲,並不是顯達;而「達」則要求士大夫必須從內心深處具備仁、義、禮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僅是追求虛名。這里同樣講的是名實相符、表裡如一的問題。

解析五
【原文】
12·21樊遲從游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2),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注釋】
(1)修慝:慝:音tè,改正邪惡的念頭。
(2)先事後得:先致力於事,把利祿放在後面。
(3)忿:忿怒,氣憤。
【譯文】
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說:「請問怎樣提高品德修養?怎樣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樣辨別迷惑?」孔子說:「問得好!先努力致力於事,然後才有所收獲,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多做自我批評,不去批評別人,不就是檢討自己的邪念了嗎?由於一時的氣憤,就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於牽連自己的親人,這不就是迷惑嗎?」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仍談個人的修養問題。他認為,要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首先在於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要過多地考慮物質利益;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別人;還要注意克服感情沖動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為代價,這就可以辨別迷惑。這樣,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別迷惑了。
【原文】
12·22攀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1),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2)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3),不仁者遠(4)矣。湯(5)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6),不仁者遠矣。」
【注釋】
(1)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諸,這是「之於」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2)鄉:同「向」,過去。
(3)皋陶:音ɡāo yáo,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4)遠:動詞,遠離,遠去。
(5)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6)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評析】
本章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仁,二是智。關於仁,孔子對樊遲的解釋似乎與別處不同,說是「愛人」,實際上孔子在各處對仁的解釋都有內在的聯系。他所說的愛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仁作為他全部學說的對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所說,儒學即仁學,仁是人的發現。關於智,孔子認為是要了解人,選拔賢才,罷黜邪才。但在歷史上,許多賢能之才不但沒有被選拔反而受到壓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卻平步青雲,這說明真正做到智並不容易。
【原文】
1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譯文】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恰當地引導他,如果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評析】
在人倫關系中,「朋友」一倫是最鬆弛的一種。朋友之間講求一個「信」字,這是維系雙方關系的紐帶。對待朋友的錯誤,要坦誠布公地勸導他,推心置腹地講明利害關系,但他堅持不聽,也就作罷。如果別人不聽,你一再勸告,就會自取其辱。這是交友的一個基本准則。所以清末志士譚嗣同就認為朋友一倫最值得稱贊,他甚至主張用朋友一倫改造其他四倫。其實,孔子這里所講的,是對別人作為主體的一種承認和尊重。
【原文】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
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評析】
曾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以文章學問作為結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幫助培養仁德作為結交朋友的目的。這是君子之所為。以上這兩章談的都是交友的問題,事實上在五倫當中,儒家對於朋友這一倫還是比較重視的。

3. 孔子的愛情觀

孔子的愛情觀從《論語》中孔子分別為女兒和侄女選婿可以看出端倪。

《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家語》中記載,「公冶長,齊人,字子長,為人能忍恥,孔子以女妻之。」

在替侄女(哥哥孟皮的女兒)選婿時,孔子選了南容。《論語》上記載:「子謂南容,『邦有道,不費;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姓南宮名適,字子容,孔子的學生。孔子是這樣評價南容:「國家有道時,不被免職;國家無道時,能免遭刑罰。」於是把侄女嫁給了他。從《論語》記載這兩個故事的文字中,應該說,我們實在看不出孔子擇婿有何高明之處。孔子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賢人。這當中肯定不乏年貌相當、彼此般配的的青年才俊,但孔子為何卻選擇了這兩個並不出眾的弟子呢?

孔子應該是看中了公冶長能屈能伸的德行,雖然他在縲紲之中,但他是無辜的,做過牢也不是他的過錯。所以依然把女兒嫁給了他。孔子沒有看錯人,公冶長勇猛精進,積極向上,繼承孔子的志向,教學育人,終生不仕,位列孔門72賢。

而選擇南容,則是看中了南容的聰明、智慧、才具和機敏,看好南容擅於用世,善於自處,不論國家有道無道,均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的老師孔子也很欣賞他,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他。

由此看來,孔子擇婿不從流俗,注重人品才具,非常難得,難能可貴。

4. 描寫愛情的論語

《論語》的內容主要是同道德相聯系的,沒有愛情方面的內容。但其中《子罕》中記載了孔子對於《詩經》中一段詩句的評價,而這段詩句倒是同愛情有聯系。《子罕》中記載,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是室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5. 《論語》中有哪些句子寫的關於愛情

子曰:吾未有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厄,這個算不算?色者欲也,情慾合一才算是愛情吧?

6. 關於愛的名言名句論語

1. 愛比殺人重罪更難隱藏;愛情的黑夜有中午的陽光。——莎士比亞

2. 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愛因斯坦

3. 緣分。一切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事情都歸類於緣分與愛情,人類知識的貧乏無以復加。——亦舒

4. 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馮驥才

5. 愛叫懦夫變得大膽,卻叫勇士變成懦夫。——莎士比亞

6. 愛是絕對沒有模式和規律的,愛也是不可能說清楚的。說得清楚的即不是愛,而只是一種利益的結合。我從來不相信門當戶對的婚姻會幸福,更不相信年齡匹配,學識相似,男才女貌的姻緣會幸福。愛應該象一泓清馨的甘水。——美·盧森

7. 一個吻,你就知道了我所有沉默的心事。——聶魯達

8. 愛不起來的人不必虛偽地去愛。——國分康孝

9. 愛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於為所愛的人獻出生命;這一點,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柏拉圖

7. 文言文名句愛情

1.原文:不論結局,很高興認識你。古風文:三生有幸遇見你,縱然悲涼也是情。

2.原文:一生只愛一人。古風文:既許一人以偏愛,願盡餘生之慷慨。

3.原文:一見鍾情。古文: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

4.原文:如果你變心了,我就會放手。古風文: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心我便休。

5.原文:我們分手吧。古風文: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6.原文:說好的不動情,我卻動了心。古風文:情如風雪無常,卻是一動即殤。

7.原文:相愛卻不能一起。古風文: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8.原文:我只愛你一人。古風文:人間縱有百媚千紅,唯獨你是情之所鍾。

9.原文:我們在一起吧。古風文:與君相向轉向卿,與君雙棲共一生。

10.原文:我只想把最好的給你。古風文:我願提筆畫盡天下,許你一世繁華。

11.原文:我們結婚吧。古風文:以你之名,冠我之姓。

12.原文:想陪你走一段路,不論結局。古風文:不求與君同相守,只願伴君天涯路。

13.原文:我喜歡你,你卻中意Ta。古風文:風追落葉葉追塵,彩雲追月月自明。

14.原文:自作多情。古風文:縱我心紅如鐵,也難融你千尺寒冰。

15.原文:這個繁華的世界我最愛的有三個,太陽,月亮和你。愛太陽在白天,愛月亮在傍晚,愛你在每時每刻。古風文:浮世三千,吾愛有三,日、月與卿,日為朝,月為暮,卿為朝朝暮暮。

閱讀全文

與論語中有哪些關於愛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向佐婚姻現狀如何 瀏覽:440
贊美女人身上的細節有哪些語言 瀏覽:325
氣質型美女怎麼稱呼 瀏覽:870
炒房拉動經濟靠什麼 瀏覽:129
發展航天事業有什麼好處 瀏覽:201
編制事業單位面試問什麼問題 瀏覽:235
事業上的網名叫什麼 瀏覽:122
考上事業編需要多久時間 瀏覽:904
白雲區幸福里有哪些小區 瀏覽:759
寓意愛情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219
阿水的故事裡面都可以講哪些故事 瀏覽:221
幸福是什麼書法寫的 瀏覽:613
林語堂的幸福觀是什麼 瀏覽:832
美女卧底被發現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164
婚姻中男人沒錢了怎麼辦 瀏覽:55
中國美女在印度是什麼地位 瀏覽:952
什麼是婚姻理念 瀏覽:68
健康淄博公眾號門診病歷怎麼拿到 瀏覽:632
環藝考事業單位能考哪些 瀏覽:277
婚姻自由是行使什麼權利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