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傷逝中的愛情觀有哪些

傷逝中的愛情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25 19:56:26

❶ 傷逝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愛情觀,從而說明了當時知識分子怎樣的特徵

麻木不仁。對現實世界心灰意冷、漠不關心。對內心虛幻世界不必憧憬。卻又不願意麵對現實,不願意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❷ 傷逝表達愛情觀的句子是

糾纏如毒蛇 執著如怨鬼」
看到魯迅先生對愛情這十字箴言後,第一個聯想到的是裘千尺,李莫愁……楊麗娟
毒蛇怨鬼是惡毒了些,然而再讀讀,又是一幅義無反顧的感人畫面,此時聯想的就是可愛的林黛玉,趙敏了

今天重讀了魯迅《傷逝》。所謂重讀,也近似於第一次讀,同一篇文章隔上若干年再度見解總會大大不同。
魯迅的文章中學時候大家都要背誦的,隨便想想腦海里一大把,
真正的勇士,閏土的項圈,茴字的四種寫法,福建野生的蘆薈,書桌上刻上早字,人血饅頭,友邦人士莫名驚詫……

《傷逝》講的是愛情,(剛才看一書評又說是對周作人的「悼弟詩」),這並未在中學課本里出現的文章卻有個類似以上所列的名句: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但覺得這不是文章重點,傍晚的時間反復的把這文章看了若干遍,每次讀,總有好像讀到過又好像沒讀到的地方,好煩,最恨這類「散文似的人」。

剛開始,覺得子君有點許廣平的形象在內,魯迅從他們的同居生活中感到對愛情的疑惑,相處久了,發覺最早愛的那個堅毅果敢有見解的女人沾上了柴米油鹽的瑣碎,顯得不那麼smart了。

後來再看看第一句「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所以又覺得這是在懺悔的,是在同居久了,愛情漸淡的時候對於愛情和生活的矛盾的思考。事實上很多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那麼魯迅是怎麼理解這個問題的呢?

首先考慮魯迅對女性的態度。魯迅作品中的祥林嫂啊,豆腐西施啊都是很悲苦的,他對那時期的女性是同情的,比如他對原配的態度。然而讀《我之貞烈觀》後,總體感覺魯迅對女性是同情且尊重的。

通常對子君這個形象的解釋是知識女性喪失了家庭中的money權利,所以沒法徹底實現婦女解放革命等等,說是也是表達的對舊時代知識女性的同情。然而在下覺得此言差矣,這是教科書式的理解。

個人覺得《傷逝》里對子君不是同情,是愧疚。不是諷刺知識女性,而是諷刺某些怯懦的男性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說到家裡的那女人「獨自負著空虛的重擔」,而自己卻「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劇情是男主角暢想在追求理想抱負的精神世界裡,把照料生活的負擔給了女人,而男主角又掙不到錢,很失意,轉臉看看家裡為了他變成黃臉婆的女人,就更愛不起來了。而女人最後回娘家了,心裡想說我辛辛苦苦為了你才變成這樣,青春美貌才華都漸漸沒了,你不僅不能養家,連我養的雞都吃了,狗也扔了,還看不起我,不愛我,我圖什麼?回了娘家後越想越不值,就死了。

《傷逝》的意思是,你愛當年朝氣蓬勃的她,也該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的去愛如今這個年華老去的她。既然作為男人你可以單膝下跪的去求她和你同居,那麼請你有承受生活壓力和變故的能力。沒有錢可以努力賺,但男人生活的窘迫,還冷淡一直陪著他受苦的女人,就很惡劣。最後女人覺得愛都沒了,我跟你過幹嘛,就走了,此男還擺出一副釋然又惆悵的樣子。後來這女人死了,男主角慚悔。

我只能對男主角說,她還不是你害死的?身為男人你真卑劣!

❸ 從傷逝看魯迅的愛情觀

這篇小說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記的形式來寫的。從形式上看,是一篇關於個人愛情生活的自敘傳和懺悔錄。子君其實是以兩副面孔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如果仔細閱讀就會發現)。一個是會館時期的子君——我不妨把她稱作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

作品以"涓生手記"的形式,以小說主人公的切身感受,回顧跟子君從戀愛到激情破滅一年間的經歷,從而通過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而應該是整個社會解放的一個組成部分。

《傷逝》作為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為題材的小說,寫得異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長。作品在敘述方式上採用了"涓生手記"的形式,以涓生的回憶來敘述他與子君的這場令人悲哀心碎的戀情。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斷穿插著涓生的議論和抒情。這樣的寫法造成了小說的雙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記敘了涓生、子君兩人的情感歷程及其悲劇結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顯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議論與抒情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現出涓生深深的自責與懺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內涵的感染力。

❹ 在魯迅文章《傷逝》中,你是怎樣看待子君的愛情觀的

對於子君來說,她認為愛情即是歸宿,是實在的,始終沉浸於回味涓生求愛的場景中,她的精神需求止步了
子君所謂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振奮的宣言並不是對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深入理解,只是對封建禮教下傳統婚姻理解的另一個「先進」版本。戀愛時,憑著對涓生執著的愛,子君顯得獨立而勇敢,但在封建禮教家庭成長起來的她,傳統的封建思想在她身上打著深深的烙印,她把與涓生的愛與家庭當做了新生活的全部內容,「她早已什麼書都不看,她的全部生活是洗衣、做飯、養雞、飼狗」,為了雞狗問題與小房東太太鬧糾紛,傳統的家庭式婦女由此代替了那個「只是鎮靜地緩慢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的勇敢子君」,涓生買來的花也已經四天不澆水枯死了,她卻喂養了小狗,起名阿隨,於子君來說,花更適合衣食無憂的戀愛中人,而對於她這個每日面對生活瑣事的家庭婦女來說,過於浪漫奢侈,而小狗「阿隨」的名字很有寓意,意味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通過小狗的名字也可以表現出她對男性主體社會的反抗無望和歸依心理,她成為了「只知道拽著一個的衣角」失去了勇氣的女人。
對子君來說,以她的性格她的悲哀在黑暗的封建禮教下,在男權主義社會里無可避免。也許用畢淑敏的三間精神小屋,「第一間盛放對人的愛與恨,第二間盛放事業,第三間用於安放自己」來改變,通過傳統女性依附心理的徹變,獨立新女性才能真正沖破世俗的敵視前行。

❺ 《傷逝》傳遞給世人什麼樣的愛情觀

《傷逝》創作於1925年10月,是魯迅創作的知識分子題材中唯一描寫愛情的作品。魯迅很少寫愛情,然而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傷逝》卻超越了無數的愛情小說,一針見血地直擊愛情的本質。魯迅通過這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於愛情的觀念:「人必須首先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雖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是當愛情遇上實現,不見得愛情就真的能戰勝一切。雖然很世俗,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時候,現實確實是愛情的基礎條件之一。正如魯迅在書中寫得那樣:「人必須首先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❻ 傷勢中的愛情觀的消極影響是什麼

其實你這個問題要是能被他看到就好了,我想很多事不需要很多解釋。 你們異地戀也這么久了,能堅持真的難能可貴。所以都不要輕易放棄,等他回來

❼ 從《傷逝》里可以看出魯迅怎樣的愛情觀啊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關於愛情的小說,魯迅先生用其特有的「憂憤深廣」的底色,圍繞涓生、子君這二個普通平凡的人,闡述了許多有關人生、愛情等哲理性的問題,《傷逝》中彌漫著一種既現實卻又永久悲哀的味道,題材平凡,發掘很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靈魂深處。

《傷逝》讓我感受到了先生比我們許許多多的人要看得遠、也看得真切,看得入骨。對於男女愛情,先生有切膚之痛,也有真知灼見。細讀《傷逝》,先生在76年前的所言還讓我這個生活21世紀的年輕人心有震撼。通過對《傷逝》愛情的解讀,我對愛情有了一種理智、清醒的認識。

先生以其獨特的角度和目光對愛情作了獨特的解讀:一是,愛情是否需要理性。毋庸置疑,愛需要激情,需要無畏的付出。人生享受愛情的過程也是一個激動與被激動的過程。涓生與子君的愛情同樣是在激情里,在激動與被激動中開始的,對於子君,她以愛情的全身心的擁抱來面對人生,「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不能幹涉我」,在這里,子君一方面已經完成了自我的覺醒,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歸宿。但是當他們義無反顧地把擁抱了愛情之後,生活開始逼迫著他們向理性回歸。隨著涓生的失業,生活的物質基礎喪失了,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部分,這個時候都需要他們去理性地打量和思考。對於涓生,在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之前,他是否有能力為愛情准備一切?沒有!子君可以為愛情犧牲一切,但對於涓生,他不能為愛情犧牲事業,一句話物質是愛情的基礎,在生活的物質基礎喪失之後,愛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由此看來,涓生的變心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不負責任,更多的是對愛情理性思考的不足。二是,完成了婚姻之後,愛情如何發展?有一句話不無道理,「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對於愛情中的雙方來說,愛情是一種心心相印,是兩情相悅,是快樂的男歡女愛。在沒有同居之前,涓生和子君是心心相吸的一對,是精神的絕對互動。同居以後,生活變得越來越具體,具體的生活把愛情中的男、女徹底地改造了。子君和涓生已經沒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子君不再與涓生如婚前一樣熱烈地討論人生、文學,子君感興趣的是如何打理好這個家,今天做什麼吃什麼。在涓生看來子君變得越來越俗。愛情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涓生開始從這個圍城裡逃離。完成了婚姻之後,愛情如何發展?魯迅沒有回答,但他給了我們思考的課題。愛情不僅僅只是雙方情感與激情的付出,還應有責任感。自由即意味著選擇,選擇則意味著承擔,不是你忍受的問題,而是你應承擔起責任的問題。

讀《傷逝》時也有一種感覺就是先生在寫他自己,為他自己的愛情想像一個結局。那個時候的他與許廣平有著很深的愛情甜蜜。在巨大的幸福里他歡樂地象個孩子。可是智者畢竟是智者。他最終還是對他們的愛情表示了懷疑。所以他寫了《傷逝》。

魯迅一生中真正的愛情體驗是許廣平給他帶來的。用世俗的眼光看來,魯迅跟許廣平的結合存在諸多障礙:論年齡,雙方相差有十八歲之多;論外貌,魯迅身材矮小,並無特殊魅力;論金錢,魯迅不但家庭負擔沉重,而且因購置北京西三條二十一號寓所而債務在身;論地位,魯迅固然在文壇享有盛譽,但當時卻因支持進步學生運動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儉事之職,甚至面臨著被通緝的危險。最大的障礙,還是魯迅有著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離婚,按紹興舊習,女方會因為被「休」而倍受歧視,後果不堪設想。魯迅寧可陪著做一世的犧牲,也不願傷害雖然無愛但卻無辜的異性。然而,許廣平仍然主動果敢地向魯迅獻出了純真的愛情,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著深受封建包辦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又有著反抗舊社會、舊禮教、舊教育的共同思想。她跟魯迅當時所能選擇的惟一的結合方式,就是同居。許廣平後來對此做出了明確解釋:「我們以為兩性生活,是除了當事人之外,沒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縛,而彼此間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樣相待,相親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們不是一切的舊禮教都要打破嗎?所以,假使彼此間某一方面不滿意,絕不需要爭吵,也用不著法律解決,我自己是准備著始終能自立謀生的,如果遇到沒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麼馬上各走各的路……」 (《〈魯迅年譜〉的經過》,原載1940年9月16日上海《宇宙風》乙刊)。

關於魯迅與許廣平戀愛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他們相識於1923年10月,魯迅正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講師,每周講授一小時中國小說史,而許廣平是該校國文系二年級學生。他們相交於1925年3月11日,當時女師大發生了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作為學生自治會總幹事的許廣平正是學潮中的骨幹。為了解除時代的苦悶,探討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動給魯迅寫出了第一封信。從此他們在斗爭中相互支持,在事業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他們相戀於1925, 27歲的許廣平首先握住了魯迅的手,先生對許廣平說:「你戰勝了!」剛剛寫完小說《孤獨者》四天的魯迅,又一氣呵成了一篇以婚戀為題材的充滿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說——《傷逝》。1927年10月3日,魯迅和許廣平終於在上海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魯迅承認,在他和許廣平結合的全過程中,許廣平都比他決斷。從《傷逝》中的子君身上我似乎能找到許廣平當時決斷的影子。

假如愛情有一天漸漸的遠去了,假如激情不再,假如有一天沒有了Money。假如有一天子君回到了家庭,再也沒有了「我是我自己的」那種勇氣。假如魯迅的子君放下了筆,不再是一匹害馬而變得乖乖得象只家養的小貓時,假如她失去了他欣賞的那種氣質,他們和他們戰斗得來的愛情,究竟要走到哪裡?魯迅是懷疑的。

對於愛情所帶給人的感覺能否維系人長久的一生,魯迅是懷疑的。這懷疑是有價值的。

後來那個害馬終於成了他的伴侶。為他洗衣做飯帶孩子,也漸漸放下了戰斗的筆。於是他們在思想上已經遠去。她只是他的一個伴侶。在他身後她寫的回憶錄里,她只是記錄了他的生活瑣細。而他的思想,與她的思想,早已經令人痛心地發現,離得有如此距離。

魯迅先生晚年常常對著木刻的風中女子沉思良久這原因沒有人說得清楚。蕭紅是困惑的,許廣平說不清。當然我們誰也不知道謎底。這是一個永遠的耐人尋味的謎。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魯迅先生又開始了他的孤獨。他永遠是孤獨的,不管是在愛情里,還是在思想里。

我認為,《傷逝》中的涓生是一個在面對困難時缺乏勇氣的人,性格上有嚴重的缺陷,比較脆弱,承受能力差。子君自從與涓生同居在一起,不再讀書、學習,積極向上,只囿於個人的小家庭的幸福之中,沒能夠真正獨立。做為一名年輕的知識女性,人格和精神要保持獨立、情感要有所依託,在生活中不僅僅只有愛情,還有和愛情一樣重要的工作和事業,這也是子君和涓生感情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之客觀環境的改變,人也最易善變。涓生和子君愛情的失敗,再一次宣告了個人反抗的無力,以及女子人格的獨立須有經濟制度的改革,倘若子君能夠有自己的工作和經濟來源,他們的愛情也許能夠維系下去。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愛情也罷、婚姻也罷,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它絕不應是最重要的。

他們的愛情是失敗的,正如魯迅先生指出的那樣,他們缺乏與社會、困難斗爭的韌性,最終導致了他們的愛情失敗。在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存應是第一位的,但精神、感情同樣重要。人若沒有了感情和思維,那同動物又有何區別,生存的條件好,愛情、婚姻未見得長久,生存條件惡劣,同樣有患難與共的真情。每個人都會有傷、病、死,一切人生的挫敗、失意、沮喪、考驗,只差一句話,只消多走一步,只需在堅持一次,得靠無形的推動,患難見真情。

愛情不應是在條件好的時候,愛的死去活來,一旦發生變化,立即動搖,我想那不是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經得住困難和時間的考驗,那才是值得人尊重、值得人珍惜的愛情。一樣的生活,相似的情節,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結局是千差萬別,這就是人性的復雜,就如同一萬個人看《紅樓夢》,就會有一萬種不同的眼光和見解。

現今的社會,人們在選擇伴侶時,許多人都很現實,考慮對方的家庭條件、經濟條件、工作單位,現實的背後,是人的生活、物質乃至利益的需求,婚姻不再是純粹的情感結合,而類似一種經營業,摻雜了太多的雜質,大家彷彿都明白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我不能想像,如果梁山伯與祝英台也如此的現實,千古傳頌的愛情可能將不復存在,這樣的婚姻面臨突來的生活變故之時,是否會應了一句老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呢?

「執子之手,與之偕老」,我相信每一個善良、真誠的人都渴望擁有一份這樣的愛情和婚姻。就如同一首歌中唱到的:「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沒有風雨躲得過,沒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牽你的手,不去想該不該回頭,也許有了伴的路,今生還要更忙碌得多。

❽ 傷逝男女主的愛情觀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元好問的嘆息感概了國人數百年。
「存抱柱信」而葬身滾滾洪流的尾生;「華山畿」相思送命的書生;乃至於「舉身赴清池」的劉蘭芝和「倒掛東南枝」焦仲卿;雙雙化蝶的梁祝,這些文人筆下的凄美愛情故事,同樣令國人盪氣回腸了千百年。
但我要說的是:那畢竟是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文學作品,現實生活中切不可模仿。因為愛情除了情、欲、性,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離開了生活的載體,一切都是空的。魯迅先生在「傷逝」里說得再明白不過了。涓生與子君的愛,不可謂不痛徹肺腑,但後來卻因為無法維持生計,不得不勞燕分飛。
曾有位博友問我:「什麼是殘缺的愛情?什麼是部分愛情?什麼是單方愛情?……」我明確地告訴她:「你所說的都不是愛情。愛情四要素--情、欲、性、實實在在的生活,缺一不可。就像人的四肢百骸,分開了講,你只能說那是頭,那是手,那是腳,那是腿……,但你不能說那就是人。男女的婚外情,只能單純的說那是感情,那是慾望,那是性愛,但不能稱其為愛情。
也許你會說:「照你這樣說,世界上愛情太少了。」是的,是太少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婚姻不是愛情的必然,絕大部分人是為了子女而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信念來維系著家庭的。
柏楊先生有一篇文章寫得妙趣橫生又入微入理:「一天,侄子忿忿地來找我訴說,他談了兩年的女朋友卻因為沒房子住就不肯結婚。我說,這是自然的。連睡的地方都沒有,結什麼婚。侄子突然提高了聲調說,她愛的是我,又不是房子;她既然愛我,哪怕吃糠咽菜、拉棍討飯都應該心甘情願、毫無怨言!我聽了這渾話勃然大怒,手指其鼻斥道:你還沒結婚就想要她吃苦受罪,還振振有詞。狼子野心何其毒也!今天我就打死你,免得你去害人。急尋大棍毆之,侄子抱頭鼠竄。」
好了,文學大師們說得夠明白的了,我就不再多說了。年輕人,究竟該如何做?你們就自己選擇吧。

❾ 傷逝對婚戀有什麼啟示

一、關於婚姻自由與經濟獨立

涓生和子君狂熱地追求個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結合後在經濟面前卻表現得如此軟弱和無計可施。其原因是:子君只從表面意義上接受個性解放,將奮斗目標局限於婚姻自主,局限於反對封建勢力對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縛,在婚姻自主的目標實現以後,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婦,把操持家務作為人生意義的全部內容破裂。生活流於平庸,思想流於空虛,以喂油雞和養狗阿隨來遮蓋平庸,為油雞和房東太太明爭暗鬥以填補空虛。平庸和空虛使愛情漸漸褪色,導致涓生對子君逐漸冷漠,子君對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體貼,甚至子君因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難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兒狗和油雞之間。子君為失去油雞和狗阿隨而頹唐、凄苦和無聊,並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但狹隘的個性解放的愛情小舟是經不起社會風浪沖擊的,涓生雖然略為清醒一點,知道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失業以後能檢討自己,但由於經濟上的窘迫,他對子君的感情減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過她的冷漠對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贅。魯迅正是通過主人公經濟困頓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狹隘個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結合,狹隘個性解放思想又使他們在經濟壓迫下離異而釀成了悲劇的原因。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後青年所關注的一個問題,影片從正面著力表現的不是黑暗勢力的破壞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沖破阻力獲得了自主婚姻後的社會迫害的繼續存在,和由此產生的經濟物質矛盾導致自主婚姻破滅的整個過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只有經濟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二、關於經濟權利與婚姻家庭

(一)經濟的喪失改變了子君

子君是單純的。為了能與涓生在一起,子君毅然走出家庭和親人斷絕關系,為了獲得婚姻自主以犧牲親情為代價,為了和涓生生活在一起,與家中沒有了聯系。但是與涓生同居後,她的生活空間變得非常的窄小,她唯一的傾訴對象只有涓生,為了這同居的婚愛,她表現出空前的無畏,雖然只要一出現在公共場所便會搶遭冷眼,然而她竟一無所視,坦然如入無人之境。

子君是狹隘的。子君和涓生同居之後就一直在家裡,只做一些煮飯燒菜之類的家務事,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專職家庭主婦。她沒有什麼愛好,開始還會聽涓生講述文章,發表自己的見解,後來則連這么一點熱情也喪失了,更不用說去閱讀書籍了。子君是盲目的。隨著經濟上的窘迫,子君長時間受壓抑而喪失了求生的意志,她被涓生的變化困惑了,面對涓生她除了點頭就是沉默,終於不得不離開涓生。子君是悲哀的。誠然,子君的沉默導致了悲劇,但這並不否定她身上的閃光點,她有著強烈地反抗意識,她對於愛情是忠心的,對於這個家她也是極為珍惜的。

(二)為爭得物質生活的涓生

涓生對愛情的追求,在灰色的表層敘述背後,始終糾纏著對希望、絕望和虛妄三者關系的心靈搏鬥。涓生對生活充滿著希望,對婚姻自由的追求是熱情的,表現出他在那個特定時代的敢作敢為,他藐視封建勢力,大膽地熱戀,大膽地同居,與種種迫害和壓力抗爭,在家庭遭遇挫折生存遇到障礙時,他敢於承擔起責任而開始自己的掙扎。然而涓生的情感是復雜的,實現了婚姻自由與子君同居以後,他表現出的是一種對生活的厭倦,正當有些怯弱的子君向他尋求愛的支持時,他冷漠,他背叛了共同愛情,他對子君的離去又極度地自責,婚姻的死亡把涓生從希望與期待中拋入了寂靜與空虛,讓他感受到了無盡的悔恨和痛楚。影片的隱喻和象徵呈現出人生追求和物質需求的二重結構,離開了物質需求,生命、愛情、覺醒,一切都在終極的意義上歸於虛空,在現實面前呈現出不真實,而由這樣的虛空喚起的自責和懺悔恰恰成為涓生探索新的人生路或作絕望的抗爭的心理力。

三、關於躁動時代婚戀悲劇的原因

(一)封建倫理道德導致了婚姻的悲劇

涓生和子君的反抗只是希望得到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這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小小的願望,但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衛道士和鐵屋子裡面的沉睡者,他們是不允許有叛逆者的,他們永遠地維護著他們認為是誰也無法替代無法逾越的封建倫理道德,於是涓生和子君便是生活在了這樣一種遭人白眼的孤立而孤寂的環境里,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封建勢力沉重地壓制著人們的思想,壓抑人的個性,涓生的失業說到底就是封建倫理綱常勢力所導致。「雪花膏」添什麼謠言,還不是說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戀愛、自主婚姻和同居違背了封建倫理綱常,子君的叔子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就是因為在他看來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綱常,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時,就是因為違反了封建倫理綱常而被托詞拒之門外的。走出了這一步,社會就不會給他們任何機會,既然違背了封建倫理綱常,最後只有被逼迫而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墓。這是多麼的可悲啊!社會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招來多少白眼,激起多少議論,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社會不給他們愛和婚姻的自由空間,他們只有抗爭,否則就只有滅亡,企圖得到永恆的自由,只有徹底推翻一切沉滯腐朽制度,爭得獨立的經濟權利。 (二)缺損的愛情觀導致了婚姻的悲劇

涓生和子君雖然真誠熱烈地相愛,但他們愛的內涵不同,不同的愛情觀決定了他們的心態和行為目的,決定了他們面對生活變故時的不同態度和價值取向,最終導致各自不同的歸宿。浪漫使涓生隨著新鮮感和神秘感的消失不無他意地體會到: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涓生的愛子君,是仗著她的逃出這寂靜和空虛,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對涓生而言愛乃是找一個可愛的人來愛並以此使生活充滿色彩,愛是生活的點綴,是手段而非目的,所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是男女間交往分合來去的平等和自由。這乃是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蓋的一種不願負責任的自私、怯弱與虛偽,是一種特有的中國式大男子主義的心態流露。面對生活的困境他認為新的希望就只在分離,同時冷酷地認為子君應該決然捨去,盡管他已經考慮到子君可能會因此而死去。由於社會環境對自由戀愛的排斥使涓生失業,他不得不承受起社會和金錢的雙重壓迫,面對家庭物質生活的壓力,在經受了一番艱難的折騰後,他終於明白人生的第一要義便是生活,不解決物質生活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婚姻的自由解放。

子君是的愛情觀是現實的,現實的愛情觀決定了子君對婚姻的態度。子君全力以赴地尋找自由愛情,尋找自由婚姻的歸宿,為了實現目標她無畏,對子君而言,愛乃是找一個愛自己的人以託附終身,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她看來僅僅是擇偶權利的自主。

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是純潔的,他們彼此依偎,互相鼓勵,勇敢拋棄世俗的眼光決意逃脫那個沉滯的社會,一往情深地去追求共同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甜蜜的。可悲的是他們同居之後,許多弱點在社會和物質生活的壓力下慢慢地顯露出來,由於生活的壓力接踵而來,在生計面臨斷絕的困境中涓生自如的心情沒有了,自私和虛偽的心理膨脹起來,愛情也在那膨脹的心理中慢慢地變淡。如果說愛情觀的不同使他們的思想情感存在差異和隔膜而難以長久相愛的話,社會的壓迫和金錢的困擾則更加劇了這種差異和隔膜,並導致了他們思想情感的分歧沖突,走向破裂,走向崩潰。他們從轟轟烈烈充滿生機開始,以凄凄切切的悲劇結局。值得慶幸的是,在愛情理想的追求與生活所作的抗爭中,涓生從浪漫走向了現實,從幼稚走向了成熟,向著新的生活跨進。

(三)經濟的困頓導致了婚姻的悲劇

人的生理生存的物質需要是最基本的需求,每個人希望在一生中要有一番建樹首先應該解決生存的生理問題,生存的問題解決不了,一切都歸於空談。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會里,他們最起碼的也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基礎,他們在任何時候的當務之急都必須解決物質需求這個問題,只有解決了物質需要然後才有機會讓愛情更加牢固,才能維持婚姻的存續。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在開始的時候有著很深的土壤,但是沒有了物質基礎,到最後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終究也悄然凋落。

在除了社會根源和他們雙方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原因之外,物質的缺乏使他們失去了鬥志。當涓生被辭退的時候,子君原本的無畏變了顏色,涓生也只能忙碌於那求生的道路,先前的那些輕松沒有了,由此他們之間產生了矛盾。由於無端地陷入了經濟困境,涓生無法在家裡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為了生計而忙碌著,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他們不能忘卻經濟在這個時候對他們來說是那麼地重要。生活告訴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可以得到一切,肚子問題,飢餓問題同樣得解決,否則腳下的路便是難走了很多。

四、關於魯迅婚戀觀給我們的啟示

完成了婚姻之後愛情如何發展,這是一個誰也迴避不了的課題。對於愛情的雙方來說,愛是心心相印,愛是兩情相悅,愛是男歡女愛,愛需要無畏,愛需要無私和付出,但愛更需要理性。涓生和子君受西方自由平等、個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共同奮起追求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在同居之前他們以全身心的愛去擁抱,去理解人生,完成了愛的自我覺醒。同居以後涓生的失業,生活的物質基礎喪失,生活變得越來越具體,瑣碎的生活首先把子君徹底地改造,她和涓生開始沒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不再與涓生如婚前一樣熱烈地討論人生,討論文學,她感興趣的是如何打理好這個家,她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歸宿,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這個時候毫不留情地擺在了面前,在擁抱了愛情之後生活開始逼迫著們必須作出反思,向理性回歸。子君在現實面前敗了下來,在涓生看來子君變得越來越俗,愛情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幸福和甜蜜的生活開始了裂痕;在涓生則決意從這個圍城裡逃離。在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之前,涓生是否有能力為愛情准備一切?沒有!子君為愛情犧牲事業,當生活的物質基礎喪失以後,愛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涓生的態度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不負責任,更多的是對愛情理性思考的不足,在戀愛轉入婚姻後由於不能整合生活的現實,不能對自己心靈進行擴容,失去了愛情,失去了更新、生長、創造的心理能力。面臨生存危機如何處理基本的求生的難題時,涓生雖標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與他共同奮進,卻仍擺脫不了男權意識,最後還是改變不了以女性為犧牲品拋棄了子君,導致子君死去。涓生雖然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責,但還是抱著悔恨的心情遷回原住的會館,最後導致由愛情浪漫轉入婚姻現實的男女由此而收場。其實,愛情和生活一樣,平平淡淡才是它的真實內核,當我們把愛情看得不再平淡,給愛情賦予了太多的內容的時候,否則一旦愛情演變成婚姻,危險便會隨之而來。所以天地之間這個愛字,並非如我們年輕時想像的那樣只要兩情相悅就行了,也不是如前衛主義者那樣,愛情是一種游戲。愛情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需要我們用畢生去思考和演繹,當我們忘乎所以地我行我素時,生命就會給你開一個要你用一生去承受的玩笑。

閱讀全文

與傷逝中的愛情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會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90
哪些屬於銀發經濟的范疇 瀏覽:165
承德美女去哪裡玩 瀏覽:219
快捷指令如何關聯健康碼 瀏覽:263
太著急結婚的人都不怎麼幸福 瀏覽:479
幽靈傳寫的什麼故事 瀏覽:313
秒測智能健康日歷如何操作 瀏覽:62
如何寫好編劇故事 瀏覽:602
古人讀書都有哪些故事 瀏覽:912
為什麼醜男不想娶美女 瀏覽:905
11月和12月有什麼健康知識 瀏覽:343
稻草人童話故事告訴你什麼 瀏覽:314
用紙做的故事書怎麼裝訂 瀏覽:516
哪裡有經濟學人的閱讀賬號 瀏覽:662
屬虎鼠女人的婚姻如何 瀏覽:102
一建經濟列入當期費用的有哪些 瀏覽:684
愛情規劃師有哪些職業 瀏覽:831
如何培養自己的事業心 瀏覽:105
海州幸福南路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瀏覽:419
美女上班遲到被經理罵是什麼電視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