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怎樣看侍高加林的人生決擇
高加林的人生使人感覺作者把一個有抱負又有毛病的年輕人投入不正之風的泥潭以至不能自拔,由此引發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出現在廣大讀者面前讓人說長道短品頭論足誇誇其談各有見解。我認為,或許只看錶面現象的某些朋友也可能會不動腦筋的以至視高加林是異類別派旁門左道邪幻之人,是不可施教的好高騖遠之流,嘿嘿,大錯特錯不知所雲。我們也可以掩卷深思多動一番腦子的,這樣你就不會對他持以這種冷卻的態度了。北宋文人黃庭堅曾經留下這樣的一聲感嘆:深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山深無人收,顆顆明珠走。其中不用說就暗暗隱喻著許多有為之士懷才不遇,隨著環境失去而沒了用武之地,猶如深山間石榴樣的明珠由於無人發見而灰飛煙滅風化散落的結局是一個道理。其中,除了黃庭堅,除了現時代的路遙大師,又有誰會替他們發發這一婉談和如此感慨呢?
2. 如何理解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
:高加林是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中的男主人公,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黃土地人的那種朴實、辛勞的傳統美德,同時又具有現代青年人的那種向命運挑戰的自信,堅毅的品質。他曾努力,拼搏,但是他的理想與現實總是相差甚遠,這樣也形成了他的復雜的人物性格,同時也形成了他的悲劇的人物命運,所以說高加林是傳統和現實糾纏在一起的產物,是作者復雜意識的結合體,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和典型意義的形象,他的一切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有些方面還能夠引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去品味。
【關鍵詞】:狂妄 虛榮 純真 自私 悲劇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文革」和傳統觀念的影響,雖然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但是一些人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命運時也會感到迷茫,猶豫甚至產生很多矛盾,對人生的道路的選擇時會不知所措。此時,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出版了,一下子在當時引起轟動。劇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就好像是我們身邊很多人物的再現。人們在普遍討論著劇中人物高加林的人物形象,並加以不同的觀點和態度。今天雖已時隔二十多年了,我還是想就本人的淺顯認識談談對高加林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僅供大家參考,下面談談我的理解。
一、高加林是典型性和復雜性相統一的藝術形象。
(一)、高加林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這篇小說雖然寫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卻能夠對人的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特徵作出了細致地刻畫。在高加林的身上集中體現了黃土地幾千年留下的那種勤勞、朴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不斷向命運挑戰,性格堅毅。
他同上一輩的黃土地上的農民不同,他的父親是一個典型,只是一味的忍氣吞聲,面朝黃土背朝天,在黃土地上辛勤的勞動,文中的他黃皮膚,旱煙袋,包頭巾等,這是幾千年的黃土地的特徵。而高加林,他敢於向命運挑戰,他生活在新時代,雖然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但熱愛生活,喜歡打球,能較快地融入時代的潮流,幾次的挫折雖然對他進行了較大的打擊(第一次高考落榜,第二次是他的民辦教師被大隊書記高民樓的兒子佔去),但是他沒有絕望,如在影片中,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在田間勞動的情景,讓人難忘,他拚命地勞動連一口水都不喝,飯也不吃,雖然說他承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但我認為在他的內心世界卻蘊藏著巨大的潛在能量,就像黃土高坡一樣,具有著無窮的力量,只是在當時的條件下,他無法得到發揮,但是,如果他生活在今天的時代里,他一定能沖出自己的天地,是個優秀的弄潮兒,尤其是在小說的下半部分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也就是說,如果給他適當的條件,他高加林就一定能夠干出一番事業,他的心永不屬於黃土地,也不屬於縣城,他嚮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他心中有美好的藍圖。
(二)、高加林藝術形象的復雜性
他雖然有遠大的理想,但他也有自己的弱點,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他的骨子裡有一種虛榮好勝、狂妄,甚至報復的弱點。他落榜後回到家鄉,非常清楚自己的命運,也許將一輩子淪為農民,這是他所不願看到的,所以即使有一個民師名額時,他也決不放棄,然而當民師名額被別人佔去後,他還在等待時機,以至於當他的叔叔歸來當上了縣勞動局局長以後,馬戰勝為他爭取到工作時,此時他也知道這是走後門的舉措,是一種不正之風,但是他還是去了,他幻想在今後的工作中,多做出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他追求一種純浪漫的,而失掉了最純真的。他的骨子有一種自私的念頭,在愛情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在他沒有離開村子以前,能夠接受劉巧珍愛情,他也懂得劉巧珍對他的真愛。然而當他到了縣城以後,遇上了高中時的同學黃亞萍,他認為和黃亞萍情投意合,巧珍顯得過於「土」,會影響他的生活,束縛他的發展。有時愛情的砝碼,馬上偏向黃亞萍,然而,再美麗的肥皂泡,最終還是會破滅的。
總之,從某種意義上看,高加林代表一代或幾代黃土地上的青年。他奮斗過、彷徨過,對新鮮的矛盾的,也曾不知所措,卻早已不再滿足於那一片凝重的黃色,在這里我們不由得要回憶那個時代的,雖然在八十年代的初期,作者最為熟悉的生活即「城市交叉地帶」,充滿生機和機遇的城市生活,對於像他那樣的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一種從雙重的刺激,不論在物質和精神上,城市化作為一種潮流終於真正走進了人心深處。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不僅在《人生》的篇中,我自己也有同感,在那個時代,「城市人」穿著嶄新的「見人」衣裳,不是滌卡就是的確良,看起很時興;莊稼人的赤腳泥土,城裡人莊重地穿上尼龍襪和塑料涼鞋,臉洗得乾乾凈凈,頭梳得光光溜溜,興高采烈地去縣城露面,去逛商場,去看戲,去買時興的商品,去交朋友,去和對象見面,而當時黃土地上的人們是一條粗布白毛巾,就代表了他們的身份,也就是說城市和農村有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愛情這兩點上更是突出,如高加林身份是農民時,黃亞萍從沒有向他明白愛戀之情;而他一進城,黃亞萍就向他吐露情懷了,鄉下人是那麼嚮往城市,以至於充滿傳奇式的想像和夢幻般的憧憬,在高加林的眼睛之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幅都市風景:「山邊的太陽正在下沉,落日的紅暈抹上一片瓦藍色的建築上,城市在這一刻給了人一種異常輝煌的景色」,所以高加林會迷醉的抒懷「當星星點燈,燈火在城市生亮起來的時候」,高加林才站了起來,下了東崗,一路上,他忍不住狂熱的張開雙臂,面對燈火閃爍的縣城,嘴裡喃喃的說:「我再也離不開了……」,然而,如果僅僅是對城市的嚮往那麼簡單,就會有人物的復雜性和內涵的深刻性,所以說高加林正是那個時代下的產物,他既有那種積極向上、堅毅而自信的黃土地人物的性格特徵,同時他為了追求城市化的生活而丟掉人身應具備的起碼的良心而受到眾人的唾棄。
二、高加林藝術形象的悲劇性
(一)、事業上的悲劇。高加林沒有考上大學,不得不回到黃土地,幫助他的父母親干那最繁重的體力活,這對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當好不容易弄到一個民師名額時,本想暫時脫離勞動,然而,又被村子裡一手遮天的大能人高明樓的兒子佔去。當他叔叔歸來時,高加林到縣委當上了通訊幹事,在工作中,他兢兢業業,一帆風順,尤其在抗洪搶險的報道中,幹得非常出色,受到了一致好評。然而,這時侯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他又走錯了一步,得罪了黃亞萍的對象,終因走後門找上工作一事而被辭退。又回到了黃土地。所以說,高加林事業上的悲劇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一方面是由他個人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由當時社會環境造成的。因為當時社會剛從「文革」中走出,還有很多不良的風氣。
(二)、高加林的愛情悲劇
高加林的愛情主要有兩個女性形象,一個是地道的黃土地上的姑娘劉巧珍,一個是城裡的有文化的女子黃亞萍。
1、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 在高加林高考落榜之後,他所面臨的是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民辦教師被解僱對他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他雖然要用「摧殘式」的勞動來適應自己的生活,然而這樣並不能徹底改變他的精神面貌,這時他選上美麗善良且單純的劉巧珍。這個農村少女炙熱純真的愛情,給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劉巧珍是黃土地上的一名少女,但對愛情的追求和執著令人欽佩,她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公然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和高加林一起去逛縣城,她的這種情感可以說給了高加林最大的動力,使他能夠從痛苦之中走出來,我認為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戀愛是劉巧珍的善良、純朴溫暖了高加林此時冰冷的心,給了高加林莫大的溫暖和鼓舞,給了他生活的動力,這時高加林能夠勇敢地在人們的目前站起來,和村裡人一起去曾令他傷心的縣城去掏大糞,和劉巧珍一起去地里幹活,臉上有充滿了笑容,但是我認為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是建立在以生活為基礎之上的,像高加林這種有遠大理想的人和劉巧珍是否就是情投意合呢?我認為不是。其實高加林的真愛是外面的世界,而劉巧珍確實是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靈,他們兩人之間其實在感情上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高加林上縣城之前,還可以彌補的,因為他們共同生活在大馬河川的黃土地上,因為劉巧珍的真愛可以讓高加林感到生活的美好,然而當高加林去縣城之後,可以看出他和劉巧珍之間的情感出現了裂痕,雖然劉巧珍千方百計不顧世俗之流言,多次去縣城看望高加林,可是高加林對他的態度卻一次比一次冷淡。為什麼?因為高加林上了縣城遇上了同學黃亞萍,而且黃亞萍又在拚命地追求高加林,這樣雖然善良、純朴,但卻毫無文化的劉巧珍和年輕而又風流的黃亞萍相比較而言,高加林認為黃亞萍那邊重了,這樣他自然偏向了後者。尤其是劉巧珍上城裡告訴他「你家老母豬下了十二個豬仔,又死了一個……」這時高加林決定和劉巧珍斷絕關系,他這一舉動無情的拋棄了劉巧珍,卑劣地傷害了一顆純正而坦率的心靈,也暴露了他那靈魂深處潛伏的很不美好的污垢。
2、和黃亞萍的愛情悲劇 高加林和黃亞萍的一段愛情,我認為是虛偽的,是建立在所謂的情投意合基礎之上的,是沒有基礎作保證的。為了他們所謂的愛情黃亞萍毅然拋棄了追求她多年的戀人,而高加林在這段人生的十字路口時,眼前的黃亞萍美麗漂亮又有知識,能夠給他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這時候,他的心硬了,恨了,為了所謂前途必須作出犧牲,把人生中的倫理、道德、情感完全踩到腳下 ,高加林骨子裡的那種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個人奮斗,和黃亞萍的再度相遇就像在空中相遇一樣,而可悲的是這個所謂有文化有情趣的黃亞萍,也只能與他在城市裡共同享樂,共同描繪所謂的藍圖,卻難於陪伴加林在農村患難與共,這一切甚至高加林自己也很明白,於是當「東窗事發」之後,他被迫回到了農村,破滅了的不僅是他在城市了的生活的幻想,更是他與黃亞萍那並不可靠的「愛情」,他和黃亞萍之間的愛情,只能像兩個五彩繽紛的氣球在空中相遇,經不住外界的任何打擊,稍微受點刺激就會爆破。他們之間的愛情只是在溫室里培養。
高加林和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均以悲劇而終,是高加林那種追求虛偽的夢幻般的愛情所致,是他一錯再錯,最後使他失掉了自己的一切,又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黃土地,他在面臨選擇金子和鮮花時,選擇了後者,因為他不明白,金子是能經受住時光的磨練的,而鮮花只有短暫的芬芳。所以在當時劇本被搬上銀屏時,有多少人為劉巧珍而落淚,甚至寫信給作者來追問生活中的巧珍原型在何處,人們想要盡可能地去幫助她,怕她受不了生活的打擊,因為他太善良了,中國有句古語:善就一定要有善報。而人們對高加林最後的結局,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自責而自找的。所以我認為在愛情的這條道路上高加林是在蜜罐里自己釀下了一杯苦酒,給他自己品味一生。所以說,高加林的藝術形象在當時的時代里,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性,在他的身上既有黃土地上人們傳統向上、奮斗的特徵,又暴露出他的自私自利和追求那虛無縹緲的東西。對於他的是與非,我認為既有他自身的因素,更多的是當時社會條件的影響。因為在當時很多人都會像他一樣在面臨人生道路的抉擇時而迷失方向,甚至遺憾終生。因此高加林的悲劇命運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劇,更是當時時代背景下的一類人的悲劇。
總的來說,人生是一部具有革命現實主義力量的作品,在這幅具有時代的特色,觸及了社會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種矛盾的圖畫中作者能夠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最美好的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同時也毫不隱蔽地袒露了生活中丑和不健康東西,讓我們能夠從中汲取教訓,在文中高加林的人物創造上,作者沒有迴避當時的時代背景明顯看出經歷了十年動亂,在舊思想與新思想,舊文化與新文化,舊觀念與新觀念的交替時期,在當前的社會中還存在著許多的社會矛盾,甚至找出我們社會中存在的那種不足之處,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克服改進,高加林既是生活的強者,在他的身上存在著黃土地人所具有的那種頑強執著精神,同時也存在著他在新觀念的那種自私自利的人生目標。當他在人生十字路口時,往往自己找不到人生的航標,而失去了方向。尤其在文中的結尾處,高加林被辭掉後回到他和巧珍經常相見的那座橋上而收筆,這樣就給我們的讀者和觀眾留下一個廣闊的想像的空間,這樣的結局也給了我們留下思考。人生道路上不管自己走到哪裡,不管自己遇到什麼情況,榮與辱,喜與樂,那都是暫時的,千萬不要忘掉自己做人的「根本」,高加林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岔路,作者也沒有特別渲染故意貶低,而是不加掩飾的忠實的描寫,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作者之間。高加林曲折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是他思想感情上的原因,也有特定的社會原因,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人生奮斗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也激勵著人們要為創造更美好的社會環境而不懈的努力,這不是我為高加林犯錯誤進行開脫,因為我們要尊重現實,面對歷史,尊重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不犯錯誤,關鍵是在人生之中要樹立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甚至愛情觀。高加林這個具有豐富內涵和典型意義的形象,無論是他的逆境和順境、長處和短處,教訓和悲劇都具有發人深省的借鑒作用。
3. 如何看待路遙《人生》裡面,高加林的選擇,是對還是錯
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了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當時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後來拍成了電影《人生》,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
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是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 卻非吃瓜群眾眼中,"陳世美“遭報應。對於"扁擔挑缸砵,兩頭都滑脫",亞萍和巧珍都離他去,感覺幸災樂禍。
路遙選擇劉巧珍,就要當一輩子農民,這是向下的; 選擇黃亞萍,則是進城當幹部,向上的。人往高處走,無可厚非。
他對巧珍的感情,雖然有熾熱的愛戀,也有甜蜜溫馨,卻只停留在男性的沖動和心理慰藉。巧珍 是個好姑娘,但她大字不識,無法理解他精神上的苦悶。
所以亞萍出現後,出於前途的考慮,他本能的選擇了的,對自己吸引力更大的城市。
因此,有理由相信,像高加林這樣的熱切改變命運的青年,乘著時代的春風,一定會離開黃土地,在未來走出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哪怕他會被生活打倒,但永遠打不垮……
4. 看完路遙的《人生》,最大的感慨之一就是不要結婚,也不要談戀愛了。高加林是真的喜歡巧珍么
我覺得他是真的喜歡的,就像有些人選擇志同道合能夠事業上有所幫助的人,有些人則喜歡生活中平凡無奇的賢妻。不同時期的愛情觀不同本無可厚非,而生活的大多日子都是平淡無奇,有些時充滿坎坷,對於平凡人而言,更需要一起度過無數平凡的日子或是共度難關。當回歸到了生活的原點,才重新意識到什麼才對於自己是最需要的,珍惜愛你的那人,經歷過的人會更加意識到的吧。
5. 你怎麼看待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愛情悲劇
高加林是有夢想,有野心的,善良的巧珍對他一片痴情,但她單純,質朴,她駕馭不了高加林,所以他們的愛情是悲劇。
6. 試分析高加林形象的特徵與意義
他有才華、有理想,然而站在人生的交叉路上,要面對道德與人性兩難的選擇。作品成功地展示了他的一段曲折而又頗帶些苦澀味道的人生歷程。高加林這一形象的塑造。已擺脫了傳統人物形象一元的模式。而轉向多元化,所以我們看待這個人物,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揭示其復雜性與矛盾性。藉助這一形象,小說觸及了城鄉交叉地帶的社會的、道德的、心理的各種矛盾,實現了作者「力求真實和本質反映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內容」的目的。同時,高加林這一形象頗具新意與深度。他企圖向傳統勢力主動挑戰,而又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像這樣的青年形象,在當代文學史上還未曾出現過,作家所揭示的在城鄉交叉地帶農村青年知識分子的人生命運頗具思想價值,值得當代人仔細研讀。一、高加林形象的性格特徵(一)與命運抗爭,執著地追求理想1、廣闊的世界是他永恆的追求高加林是一個地道的農民的兒子,他從來沒有鄙視過任何農民,但他也從來沒有當農民的精神准備。他渴望離開貧瘠落後的土地,到更廣闊的天地去生活。去發展。
7. 可以分析一下《人生》中的愛情觀是什麼樣的嗎
路遙通過《人生》帶給我們的不光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故事,它背後承載著「一個人」沉重的一輩子。作品主要凸顯了高加林分別與劉巧珍和黃亞萍的兩段愛情悲劇,以及這背後蘊含的悲劇的必然性。
1對小說人物的人生歷程解讀
小說中高加林是作者唯一著重刻畫的男性角色,他的人生從頭至尾都充斥著悲劇因子,生下來便是農村出身,在起點上就比黃亞萍低,因高考失利跌回農村教書,想著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編制內的教師,但最後崗位卻被村二代三星頂替。高加林的一生都在奔跑,他的人生就像彈簧,借力彈到最高點之後又被反彈到最低點,如此反復且悲涼。
作家創作作品,作品反映作家。剖析高加林之後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人生也就是路遙的人生。他們都出生於農民家庭,路遙也曾在農村教過一年書。青年時期的他遇到了初戀林虹,然而這段感情最終卻以林虹拋棄路遙收尾。正因此,路遙才反向安排了高加林對忠於愛情的劉巧珍的拋棄,他不能在物質世界裡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將自己理想中的人生賦予精神作品中的高加林,從這個角度出發,高加林人生中的某些悲劇可能是作者的「喜劇」,也就是作者理想的自身命運。
2對不同人物愛情觀的分析
劉巧珍:愛是堅定地選擇
從精神和物質層面來說,黃亞萍無疑不是一個人生贏家。在高中的時候因為高加林比一般同學飄灑,眼界也寬闊從而吸引了黃亞萍的目光,他們兩開始親近起來。反之來說,如果高加林平時不喜讀書,涉獵范圍不廣,黃亞萍還會選擇接近他嗎?筆者認為不會,黃亞萍從小衣食無憂,精神充實,因此她只會選擇跟自己志趣相投的或是感興趣的人或物。
當高加林再次以通訊幹事的身份出現在黃亞萍面前時,越發吸引黃亞萍,當她第一次播送高加林的文章時,感動到流眼淚她才發現自己是愛著高加林的,之前不願意麵對只是因為「她還不能為了愛情而嫁給一個農民;她想她一輩子吃不了那麼多苦!」隨著日復一日的接觸交流,黃亞萍決定寫一封信給克南來結束他們長久的愛情和高加林在一起。可以看出她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極其自私的人,為了和高加林在一起一封信就足以打發克南。但當黃亞萍得知高加林被揭發要遣返回鄉時,她十分的矛盾,她愛高加林,但接受不了要回農村的高加林。剖開來說,黃亞萍愛的是那個和自己身份匹配的,可以讓自己收拾打扮的城裡人,她愛的僅僅是一個身份。
8. 如何看待對高加林的喜歡辯論
我覺得這是他們的這種個人的企業情感,所以說班組長一定要好好的尊重他們的鍛煉意識就可以了。
9. 路遙《人生》如果你是高加林,愛情和前程你會怎樣選
路遙的作品總是能透視人心,引人思考,《人生》這部小說同樣帶給我們很多感觸。如果我是高加林,我面對愛情和前程,我會選擇哪一個,也會很困擾。不過,我這個人很感性,換做是我,也不會為了前途而選擇放棄心愛的女孩,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
每個人都有夢想啊,但是更應該實際點,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許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轉機,你們認同嗎?如果我是高加林,我會選擇我生活的農村開創事業,會選擇一個農村姑娘,當然她也得有點文化,善良,寬容,有眼界。
10. 《人生》中的高加林真的是為了反傳統而和巧珍在一起嗎
錯!路遙的《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巧珍、黃亞平三角戀的悲哀結局,都是由於高加林這個基層知識分子意志的不堅定和面對生活的妥協性造成的。高加林作為一介書生,在黃土高原那個經濟蕭條、交通閉塞、教育落後的環境中,勢必他還算是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在還沒有完全思想解放的農村他的思想和精神還是靠前的,但是表現出一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在對真愛和現實生活的拷問前表現出了意志力和人格性的不徹底。當自己沒有謀到縣城一名記者職務的之時,迫於生活的無奈,他選擇了對巧珍的愛情的默認,或許也有幾分愛意。但是當他謀到記者的職務時,他就把巧珍的感情拋棄了。這是高加林在生活物質變化上對感情表現出的奴役性,其實他不是愛而戀愛,而是全會生活左右而戀愛。當她和黃亞萍的感情失敗後,他又傾心於巧珍,因為這時他有一次被生活淘汰。只有他被生活打擊和淘汰的時候,他才徹底的認識到自己身為基層知識分子的形象,不然老是以文人自居,喜歡生活在不現實的精神享受中。由此看來高加林這位書生沒有自己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容易被生活所左右。或許很多讀者對高加林的現實無奈很同情,筆者認可這種觀點。但是同情不等於是一個人面對生活和愛情的人格獨立。面對任何事情,都要學會人格的獨立,不能隨波逐流,被生活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