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居易怎樣看待〈長恨歌〉中李楊的愛情
一個悲劇。
詩人開篇即借「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交代了唐朝禍亂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1)如何評價李楊愛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
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⑵ <長生殿>主題前人有幾種看法,怎樣評價李揚愛情
(一)展現帝、妃情緣,宣揚李、楊摯愛。
作者《例言》說:「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游月宮之說,因合而用之,專寫釵盒情緣。」
第一出《傳概》說:「古今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哪論生和死。笑人間兒女悵緣慳,無情耳。……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自序》:「古今來逞侈心而窮人慾,禍敗隨之。」「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
圍繞李楊愛情的一系列軍國朝政事件,生動反映了皇帝昏庸腐敗、不理朝政,楊家挾勢弄權、釀成禍亂的社會現實,表現出樂極哀來、荒淫誤國等「垂戒」之意,寓有深沉的民族意識和興亡之感。
明皇寵愛貴妃,「佔了情場,馳了朝綱」,釀成大亂。《彈詞》出李龜年「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同時寄寓了作者心聲。
(三)「情緣總歸虛幻」,點出全劇主旨。《自序》:「雙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緣總歸虛幻;清夜聞鍾,夫亦可以遽然夢覺矣」。忘我愛情與社會角色的矛盾,使李、楊歷盡悲歡離合,終於大徹大悟,跳出愛河情海,在仙境以精神「長生」消解現實「長恨」。「情緣總歸虛幻」的主旨除開頭《自序》開宗明義之外,終場「永團圓」曲更是卒章顯志。(四)總述。《長生殿》同《牡丹亭》一樣,是一曲情的頌歌,它是晚明尚情思想的延續與弘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前人認為「《長生殿》是一部鬧熱的《牡丹亭》」。該劇上半部以寫實為主,既如實地描寫了李、楊二人的情感歷程,又揭示了造成他們愛情悲劇的社會政治因素,使全劇在內容上顯得更加厚實。該劇下半部重在寫幻,以幻想的方式將李、楊二人生死部逾的愛情發揮到極至,充分實現作者的創作宗旨,即「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⑶ 對李楊愛情的看法400字
唐明皇與玉環的感情有沒有,自然有。但真的如同白居易所寫的嗎?不可能。那麼他們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感情,《長恨歌》中又為什麼寫出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神話呢?在這里,就為朋友一一道來吧。
首先,這二位是皇宮中的皇帝與妃子。他們之間的感情絕對不可能與尋常百姓一般,在夫妻關系之上首先是君臣關系。盡管玉環很受寵,但也不代表他們之間能像普通夫妻之間一樣。他們的身份與地位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也沒機會愛的死去活來,更不可能有什麼「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只能說是喜歡,或是興趣相投。其次,唐明皇是玉環的公公,他對她愛的叫人佩服可以說除了因為玉環漂亮、善解人意,還有就是她的來之不易。又加上唐明皇想得到玉環其本意是為了填補武妃這一空缺。但在玉環死時二人已在一起生活了很久了,明皇對她的愛已經淡了不少(因為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又加上在美人和權力間明皇其實是更愛權力的。因為明皇本來就是個風流天子,有了權力什麼美人找不到;留了玉環,那就只有這一個,看多了還有審美疲勞。他當然是要舍棄玉環了。再說玉環,她對這位公公也談不上愛得一廂情願。她與壽王生活了很多年,能沒感情嗎?對那個把她和丈夫分開的公公她能愛多少?第三,唐明皇太花心了。在玉環為貴妃期間代替過她的有她的三姐、謝阿蠻、公孫大娘等等。她也曾被趕出宮兩次。若不是玉環「天生麗質難自棄」,花心的明皇還會記得她?拋棄她到底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並且事實也證明了玄宗並沒有對玉環的死耿耿於懷。因為玄宗是寶應元年(762年)死的,而玉環是天寶十五載(756年)死的。設想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在思念愛妃,傷心欲絕的情況下是如何度過6年的生命的?更何況玄宗在這一段日子裡又是安史之亂,又是肅宗的防備和不理不睬。可謂是晚年生活十分凄苦,不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要是還思念一個人,寢食不安,居然還活了6年以78歲的高齡入土而安,那玄宗是不是堅強的不合科學道理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長恨歌》這樣描寫明皇與玉環愛情故事的千古名篇的存在呢?首先,是因為明皇為了討好玉環,對她的「小」要求百依百順。什麼吃荔枝呀,穿漂亮衣服呀之類的,明皇都一一滿足。畢竟,明皇一個老頭子(在當時,都夠當玉環爺爺了)又加上是一個把玉環與丈夫分開的惡公公,想俘獲玉環只有這種辦法了。但當時哪有現在這樣消息靈通呀(史書上把明皇的小九九寫得明明白白的)民間不也就只有說是因為他倆愛得死去活來嗎?其次,是作者白居易的個人關系。當年的白居易正是該成親的年齡,但白大詩人的愛情卻一直處於休眠狀態,沒有一個女子走入他的生活,又加上他對玉環有著一份憐愛與理解。於是他就將自己的這份感情融入已故的玉環身上。所以說《長恨歌》是明皇與玉環的愛情神話倒不如說是作者白居易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所以詩與歷史永遠不要混為一談,畢竟,詩是藝術而歷史是現實。藝術與現實是不可分割的,同樣也是永遠對立的。把《長恨歌》當做神話去看,也許就不會對其中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產生質疑了。
⑷ 談談對《長恨歌》中李楊式愛情的看法
一.關於李楊之愛情
李楊帝妃之間的愛情是經典的,具有傳奇性的,他們的流傳首先是在民間,這足以說明他們的愛情是大家公認的,確實存在,是作為真摯愛情的代表而備受關注的。
李楊之間的愛情是自由的。本來在封建社會,愛情的自由是很難得到的,必須合乎禮教才會被應允和承認。當愛情的主人公是封建階級里最高統治者的時候,這樣的自由更是難以企及。李楊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代表著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社會至上、至純、至高道德的化身,但是他們卻突破禮教,甚至不顧當時公媳倫理關系的束縛,只為他們的一見傾心,真心相愛。雖然這種自由給他們帶來了悲劇性的結局,但是追求自由的過程卻是偉大的、振奮人心的、令世人佩服的。
李楊之間的愛情是專一的。「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長恨歌》)皇帝不是一般的人,他在一個國家中擁有極大的權力,在私生活方面,也擁有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特權,佔有為數眾多的性奴隸——後宮等級分明的大批宮女。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能夠對楊玉環「三千寵愛於一身」,玄宗的專一真的是可圈可點了。後宮佳麗雖然三千,但是這些人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為了愛情而走進皇宮的呢?又有多少人欣賞了皇帝的才情呢?楊貴妃的傾國傾城之貌打動著玄宗,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有相同之處——對音樂的喜愛。
⑸ 你怎樣看待李揚愛情悲劇
我們到底應該怎楊評價楊貴妃呢?傳統史家提起楊貴妃,主流評價當然是紅顏禍水。認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誘惑下由明變昏,甚至把安史之亂的罪責加在她身上。而現代則有很多人給楊貴妃鳴不平,說楊貴妃基本不幹政,楊國忠發跡也和她關系不大,安史之亂更是跟她無關,是無辜的受害者,替罪羊。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她呢? 我想,首先要知道,楊貴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啊?當然不是。因為無論如何,她畢竟不是當時的政治主角,沒有權力做出任何決策。眾所周知,責任是和權力聯系在一起的,她既然沒有權力,又怎麼能追究責任呢!其次,也要知道,楊貴妃雖然不是紅顏禍水,但也絕不是一個賢妃。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後妃並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種政治身份。人們對後妃的要求並不是不參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參政。什麼叫以合理的形式參政呢?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好賢內助,經常勸導皇帝干好事,別干壞事。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漢朝的班婕妤。當時漢成帝寵幸她,想要帶她一起乘車,班婕妤堅決拒絕了。她說:據我所知,凡是有為的皇帝,身邊一定總跟著賢臣,只有桀紂那樣的昏君才整天帶著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車,不是有損陛下的令名嗎!這才是賢後、賢妃的榜樣。而楊貴妃呢?她雖然很少干政,但是就現有史料來看,她也從來沒有勸導過皇帝要勤政,這難道不是她的失職嗎!事實上,楊家一門能夠飛揚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縱容有關嗎?這樣看來,傳統史學一提到女人就是紅顏禍水固然不對,但是,現在一味強調楊貴妃的無辜恐怕也有失偏頗。 最後,我還想說,楊貴妃是一個悲劇人物。楊貴妃本來無心政治,她並不象長孫皇後那樣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則天那樣有政治慾望,她只是一個愛好唱歌跳舞、愛好享樂的單純女子,如果能夠始終和壽王生活在一起,她本來可以過一種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現實卻是,她始終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成為玄宗的貴妃,還是最後橫死馬嵬驛,都不是她自己的選擇。她本來不是一個政治人物,最後卻被裹挾在政治的漩渦中,被暗流吞沒。所謂紅顏薄命,恐怕更多還是一種時代的悲劇,一種文化的悲劇吧。
⑹ 評價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的悲劇之美!
長恨歌
作者: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銀屏邐迤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⑺ 長恨歌,白居易是如何看待李楊愛情的
《長恨歌》的實際寫作當中,他服從了民間愛情故事所表達的人類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慾望。這樣,整個故事便具有了更為深刻復雜的涵義:既寫了真美,又寫了真惡,並將兩者直接聯系在一起
⑻ 如何看待李楊愛情
你好,樓主:
真情是黑暗中的明燈,是冰冷中的溫暖。
楊是悲劇人物,李在娶時不負責,在關鍵時刻又顧自己,後來的想念,只是心虛的表現而已。
愛情,是一個長久不衰的話題,尤其對帝王與後妃更是人們談論的熱點。對於開創出開、天盛世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歷代文人墨客或歌或貶,莫衷一是。有的雖歌頌其愛情,但多半是寄於同情。而我個人認為:他們不僅有愛情,而且是心心相印、生死與共的那種愛情。
一、
據史書記載,玄宗生性風流,在位時雖然嬪妃眾多,但大多數只是博取他一時之歡的玩物,能夠博得他的真情並長久地在他心中佔有位置的女人很少。他只對極少數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著一種比較專一和持久的感情。僅以這點就可看出他雖縱欲而不濫情。但作為一代帝王能做到這一點,感情還是比較專一的。
縱觀玄宗的一生,除了與之患難多年的王皇後外,使他長久忠情的女性僅有武惠妃和楊貴妃。自王皇後愛衰之後,武惠妃一人專寵近二十年。然而史書並未記載武惠妃有多麼美麗,她死時已40多歲,用現在時髦的一句話來說「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傷感不已,長久的鬱郁寡歡,後宮三千佳麗竟無一人能讓他擺脫心中的寂寞惆悵。在武惠妃死後的第三年,他認識了楊玉環。也許是楊玉環與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處,讓他一見鍾情。在此後的十幾年,與楊貴妃形影相隨,直至楊貴妃死後,還始終占據著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見,玄宗並非只求美色,而是一個非常重情的人。
唐玄宗喜歡楊貴妃的幾個理由:
1、首先楊貴妃是個美人,「六宮粉黛無顏色」,可見其之絕美。
2、楊貴妃能夠得到唐玄宗的寵愛絕不僅僅是容貌長得美麗,關鍵是有效地揣摩了玄宗的心理,而這也是後宮許多姿色艷麗的女子做不到的地方。一天唐玄宗與親王下棋,並令賀懷智獨奏琵琶,楊貴妃站在棋局前觀看。唐玄宗眼看就要輸棋了,楊貴妃將懷里的貓扔在棋盤上,擾亂了棋局以亂其輸贏,唐玄宗因此十分高興。
3、唐玄宗愛好音樂,楊貴妃恰恰對音律十分在行。正所謂琴瑟和鳴。
一個具備美麗的容顏,體貼的關懷,共同的愛好的女人,男人想不愛恐怕都不行!
據史書記載,楊貴妃曾兩次被遣回娘家。第一次是天寶5年,即楊貴妃被冊封的第二年,貴妃因嫉妒觸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貴妃被趕出宮後,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樓空,有一種不可名狀的孤獨感和空虛感。玄宗茶飯不思,還動不動就對左右侍從亂發脾氣。隨即就令人將御膳送去,當夜將貴妃接回宮中,從此對貴妃更加恩愛。
第二次是天寶9年,貴妃因違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後來貴妃認為自己驕悍不遜,有些過分,便剪下一綹頭發,讓人帶給玄宗並說:「有罪當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賜,只有頭發可以獻上報答皇恩。」玄宗大為感動。通過這兩次,兩人之間那種難分難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層。
按照皇家慣例,後妃觸怒聖上,只能在宮中處治,重則斬殺,輕則囚禁或被打入冷宮,從不見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卻開了這個特例,如同尋常夫妻吵架一樣,留下了迴旋和好的餘地。由此可見,玄宗並非視貴妃為玩物,他們能象普通夫婦一樣互相遷就。兩人之間的感情超越了帝王與妃子的關系,可以說,玄宗是將貴妃當作伴侶、妻子看待的。
貴妃死後,至德二年收復西京,玄宗上自成都回長安當了太上皇。他派人祭奠楊貴妃,後來想要改葬,李輔國等人不允許。玄宗便悄悄命人移葬在別處,當初埋楊貴妃的時候用以紫褥裹著,移葬的時候肌膚都尋不見了,胸前的錦香囊還在。中官葬完後將錦香囊獻給玄宗,玄宗藏在袖子里。他又令畫工描繪楊貴妃的圖形,朝夕看著嘆息。一直到死,他也在為楊貴妃傷心。
唐代詩人白居易更是在《長恨歌》里寫道: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作為離玄宗時代不遠的古人,雖有文人的浪漫,但他的看法應該還是代表了當時人們的看法和感慨。
對於國難,就貴妃本人而言是無罪的,但對降臨到自己頭上的災難,心情如何呢?我想清代劇本《長生殿》里寫的好:「算來無計解軍嘩,殘生甘願罷。」 一個「罷」字,不僅道出她是為情獻身,更是為國撲難。
對於貴妃的死,玄宗是負有很大的責任的,但事到臨頭,也是被迫的。他只能無奈地說「貴妃是無罪」,在危難關頭,不舍貴妃,即舍江山,熟輕熟重,玄宗自然知曉。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對貴妃的愛。用今天觀念來看,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當功與私發生沖突時,玄宗這種舍小家保大家的無私精神,更顯出其偉大。
回到長安,玄宗想祭供貴妃,要改葬,後因政局而罷,於是讓人畫了貴妃的像掛在殿中,朝夕與之相伴。對於宮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畫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夕殿螢飛思悄然,殘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入夢來。」玄宗也就是在這樣孤獨傷感的思念中,日漸衰老,幾年就追隨貴妃而去。
一個擁有無數後宮佳麗,又是處於男權盛行的古代的一位皇帝,能對一位女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雖然他也和別的女人鬼混,但已當時的道德對男性的約束力,應該算是愛情了吧。即便是今天的人又有幾個可以對逝去的人懷念不已的呢?
⑼ 白居易長恨歌中,你是怎樣看待李楊之間愛情的對於李楊你又有怎樣的評價試寫出你的看法並說明理由50字左右
作為一個帝王,本應以江山社稷為重,而沉迷於女色,不該;而反過來,作為一男人,對楊算是寵愛至極,是一重情的男人。但客觀的來說,這是一扭曲的帝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