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是怎麼描述愛情的呢
說到古人愛情,我便想到想到了《詩經》中的《關雎》和《蒹葭》。
《蒹葭》這首詩也是選自《詩經》,同樣也是一首愛情詩,詩人主要是在抒發思念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思想感情。這首詩也是用了「比興」的手法,作者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的尋求。
這首詩的大概內容就是,詩人在一個深秋的清晨,秋露披霜,詩人來到迂曲的河岸上,尋找他(她)眷戀的情人。同樣也是一首感情真摯熱烈的愛情詩。
2. 古人是怎麼談戀愛的
你好 在中國古代男女戀愛普遍是比較含蓄的 有如《詩經》了說的那般 你送個蓮藕我給你采朵蘭花
因為古代信息交流技術沒有那麼發達 很少有異地戀 除非是有皇宮貴族選駙馬嫁女兒 弄個擂台招親什麼的
至於談戀愛的內容 古代的娛樂自然沒有先帶那麼花花綠綠 而且思想也沒那麼開放
可能兩個人偶爾相會散步就是很大膽的舉動了
向戲里演的那些都屬於特例了 但就談戀愛的表達愛慕手段的性質而言大抵是一樣的 說說情話
摟摟抱抱等
另外根據個人的身份性格特質不同 也有不同的戀愛形態 比如文人騷客與青樓才女之類的 也有石井小販間夫妻開店的 鄰里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 更有梁山好漢那樣的浪跡江湖
總之 社會在變化 愛情的內容大抵不會變
3. 中國古代人對愛情有什麼認識
從總體來看,中國歷史上的美好的愛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陳。我們可以數得上來的也就幾個,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李隆基與楊玉環、李清照與趙明誠、陸游與唐婉、沈復與芸娘。即使是這些人,也並不真正美滿。象范蠡與西施這一對,傳說的成分大一點,再說即便不是傳說,那他們倆人為了國家的利益自己犧牲得太多太多。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傳說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據說後來司馬相如還變了心。梁鴻與孟光兩口子在我看來都很難說有愛情,因為梁鴻當初娶孟光是沖著孟光的丑去的。孟光是中國古代出了名的醜女。後漢書上說她黑肥丑絕。梁鴻這種動機很可疑,他是以丑為美呀,還是這個人本來就有點變態。不論哪一種,他們夫妻之間是否有愛情都讓人不敢肯定。再說李隆基與楊玉環,這一對也很可疑。因為楊玉環進宮的時候是28歲,而李隆基已經62歲。一個少婦與一個老翁能產生愛情嗎?也許楊貴妃有特別的嗜好那就另當別論了。陸游與唐婉最後離了婚,使唐婉鬱郁而死。李清照與趙明誠、沈復與芸娘,這兩對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中年喪偶。趙明誠和芸娘早早死了。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他們這些人的愛情美則美矣,満卻未必,就是說美而不満。當然美滿的愛情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還是隨處可見的。
古已有之的封建綱常與男子的絕對至尊,註定了女子喪失一切權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應允下的權利,包括愛情。從某種角度來講,女子在愛情之上,絕對被動。雖說,皇帝的女兒嫁人叫「招駙馬」,有挑選的意思。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公主們可挑的也只在皇帝老子御筆欽點的人中找個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或是狀元郎,或是大將軍,或是皇親國戚,或是異邦王儲,總之,這嫁的是某位可為皇帝達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沒有地位的平民面姓即使才貌雙全也難睹鳳顏。皇家之內如此,普通人家亦難倖免。於是多的是包辦捆綁,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燭夜才知夫君長相,而岳父母卻早已將賢婿的面貌爛熟於心。
古人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十分成熟深刻。這與同時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顯。這種成熟深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忠貞《柏舟》、對對方的尊重《關睢》、認識到美好的愛情可遇不可求《漢廣》《蒹蕸》、愛情要以物質為基礎《木瓜》、《靜女其姝》。
中國歷史發展到宋朝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禮教也發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備最嚴格也最殘酷的地步。尤其是對婦女的控制限制和壓迫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男女授受不親等等都出來了。中國婦女的裹腳就是從緊挨著宋的五代開始的。從此,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勇敢、大膽、健康、奔放、飽滿、酣暢、淋漓的愛情故事了。文學中不少。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層社會的人物。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這樣屬於社會最上層的人物的戀愛故事再也不見了。回腸盪氣一唱三嘆的故事也有,象《西廂記》、《紅樓夢》等,但與詩經里邊的愛情比,其大膽熱烈的程度是差得很遠了。從北宋開始,這個界限非常明顯。唐傳奇中的愛情還讓人感到十分痛快、決絕、過癮。一到了宋,立馬就顯得疲軟了。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牛郞織女、梁祝、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說明問題。
從中國古代歷史的角度看,愛情悲劇多於喜劇。從文學角度來看,愛情喜劇多於悲劇。二者合起來,單純從數量上看,是喜劇多於悲劇。如果從對於人們的震撼力來看,悲劇要遠遠大於喜劇。
象《孔雀東南飛》、《搜神記》中的《韓憑妻》、唐傳奇中的《霍小玉傳》、《長恨歌傳》、《鶯鶯傳》、《任氏傳》、《步飛煙》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著名的當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紅樓夢。數量並不多。這些作品裡所展現的愛情悲劇基本上或則是美麗的愛情不能成就美滿的婚姻,或則是男子始亂終棄,或則是惡勢力硬生生拆散愛侶。
喜劇唐傳奇里的有一些;元雜劇里有一大批,明戲劇小說里有一大批;聊齋志異里有一大批。最著名的有西廂記、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喜劇的劇情結構給人的感覺都是一個模子。
為什麼喜劇對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劇大,我認為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的現實社會中根本沒有高質量的、和諧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的案例。反映到文藝上,文人們只能通過虛構來彌補現實的貧乏。那些喜劇中的大團圓,或是通過科舉高中、或是通過靈魂不滅、或是假託狐鬼神仙、或是藉助皇家或大官的權威來成就,沒有一個是完全通過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也因之,人們從虛幻中得到的滿足總不如在現實中受到的挫折對自己的印象深。這是愛情悲劇之所以比愛情喜劇更能震撼人的一個原因。
在中國的古代愛情作品中,呈現出這樣一個現象,他們所描寫的愛情是開放與封閉並存的。或者說開放與封閉是中國古代愛情的兩面。一種愛情是如紅樓夢里所描寫的那樣,當事雙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膩膩歪歪,就是不明說,在行為上表現得極為小心謹慎拘謹封閉。一種愛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寫的那樣,男女雙方見面之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說。聊齋志異里也有一大批這樣的。而這兩種愛情描寫結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廂記。在西廂記里,張君瑞和崔鶯鶯交往的過程中,先是崔鶯鶯謹守禮法,對張絲毫不加辭色,甚至加以斥責。後來又忽然主動地投懷送抱,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反差。
這一點我想也是與中國古代的封建禮法有關的。中國古代對於婦女是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有十四藏六親之說。男女根本沒有見面的機會,這造成兩種後果,一是男女雙方對對方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感,尤其女方對男方(大老虎)。另一後果是因長期的阻隔而產生的極度的對對方的渴望。對於受封建禮法禁錮較深的官家上層女子來說,恐懼感會占上峰。對於受教育較少的下層婦女來講,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點,因其受束縛少故也。
我們看古代的愛情小說,心理描寫極少,幾乎沒有。這與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關系。中國古代是先結婚後戀愛,哪裡會有那麼多的愛情心理呢。直到紅樓夢才開始有了一些,但與西方同類小說比,就太小兒科了。
所以,中國古代愛情小說中出現的開放與封閉的矛盾是由當時社會的見與不見的現實造成的。這在現在看來,當然是不好的。但反過來講,男女長期不見也未必全是壞事。兩個人談戀愛,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尤其一個單位的,再好也會覺得乏味了――怎麼又是你。西施也看成東施了。相反,如果不經常見面,會給雙方以充分的想像的空間,那麼東施也會被你想像成西施。這也是網戀的吸引人之處。所以,我認為古代不發生愛情便罷,一旦發生,其質量必高於現代人。因其乾柴烈火故也。象卓文君新寡,以前與司馬相如見都沒見過,就跟著人家跑了。現有,漢樂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說的多絕,也是這原因。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李白詩有名言:「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唐傳奇《步飛煙》里的話:「生得相親,死亦無恨」――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樣的話到了宋以後就已經沒有了。只有衣帶漸寬終不悔、天崖何處無芳草、此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了。到現在更只剩下:曾經有一段真正的愛情擺在我面前……這叫什麼。愛情正在經受調侃。
在這種更似於父母「嫁給」婿的婚姻制度下(當然也不排除機緣巧合、稱心如意,最後子孫滿堂、白頭偕老的,但想必先結婚後戀愛的觀點到底不保險),我不知文成公主婚後是否幸福,但總也是萬世歌頌。而貂嬋雖說是受指使,但也該慶幸最後嫁了個叱吒風雲的主,後人也沒忘了她在鏟除董卓功勞簿上的位置。可憐的是西施,犧牲了自己與范蠡的愛情,嫁了吳王。雖說於越國功勞一件,最後也與范蠡終成眷屬,但女色禍國的罵名至今不絕於耳。為了避免這種命運,就有了站在父母權貴前說「不」的。可劉蘭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倒是獨孤皇後比較厲害,生前堅決不許楊緊納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頭一個「妻管嚴」。可也免不了死後戴上了頂大綠帽,楊堅終於還是續了弦。而這位妃子在愛情路上走的也不平坦。她先嫁隋文帝,後又被煬帝霸佔,和王位、玉璽一起如東西般被繼承了。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楊玉環與李隆基的愛情,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而我以為這恰是對所謂傳統從一而終的賢婦觀念的最大諷刺。
而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於女性身上遠不止於此。可怕之處在於大多女性不僅順從甚至已迎合這種愛情形式。《金瓶梅》里潘金蓮、李瓶兒雖被作為洩慾工具,卻反而「以苦為樂」,於小小的西門府里爭寵奪幸;《水滸》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卻認賊作兄,還嫁了個五短之人,反而以為幸。封建的思想已將這些女性腦中的愛情細胞滅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是非顛倒的盲從與迎合。
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作為在封建社會中有權享受教育權利的群體,男性不斷受到已有統治思想的浸淫,並且不斷使之豐富牢固。男了所謂的「愛」女子,如同商賈愛財、農民愛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價值為前提。不外乎娶一位端莊賢淑的正房炫耀於人前,或是納幾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滿足私慾。與街市之上挑選貨物細細篩選無多大不同。梁山伯之類終是少數。而雖有王熙鳳持家、武則天治國的事兒,也畢竟是她們貌美得夫君寵幸在先,體弱又軟弱的賈璉和唐高宗也畢竟少之又少。呂雉加武則天再加孝庄與慈禧也抵不上中國歷史上所有男性皇帝的百分之一。倘若洗衣燒飯生子之事不算權利,那麼女子被賦予的真正權利是於亭中聽琴、於園中撲蝶、於房中等候月錢。正如梁實秋所說,當男人將家用置於妻室面前時多的是炫耀。有的是施捨而不是愛情。撇開禽獸般的西門慶、孫富之流及李甲之類中庸的,光談些所謂有「反抗精神」的,賈寶玉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於愛情而被稱道。可結果前者做了和尚,後者上了吊,都沒能和愛人廝守。這所謂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但我們卻也不能責怪他們和她們的軟弱或是屈從或是反抗得不徹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極性。因為作為群體的統治階級的男性,絕不會允許一種會顛覆自己統治思想的愛情觀念存在。而作為個體的少數「痴情漢」及作為整體的受壓迫階級的女性都無力去改變這種局面。
緣何中國古代多的是愛情的悲劇,統治階級不允許自由愛情的存在罷了。愛情觀的自由彰顯個性的自由,而普遍的徹底的個性自由將擊破一小群人要統治其餘人的可能,這恐怕是統治者所不願看到。簡言之,自由戀愛觸到了封建統治的根基。至於《西廂記》之類看似大圓滿的結局也只如同19世紀在一大群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中出現個安徒生。以童話的美麗反襯現實之丑惡,呼喚未來之幸福。
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的一種,愛情觀的社會意識的本質決定了它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在封建社會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喪失人權註定了她並無真正愛情觀可言,若有便是順從與被逼順從兩類。因此看來,林妹妹這般過高的愛情觀顯然與現實格格不入,而正是這理想與現實的極大反差,突顯社會制度之不公正(想必追求美好愛情的理想都是相同的)。這種不公正的長達千年的積累,以及後來外來先進思想的啟蒙,最終使人們群起而破之,摧毀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4. 古人如何表達愛意的
給心愛的人寫詩,女人都喜歡浪漫有情調的人,所以很多有文採的人就會為喜歡的人寫一首特別詩,送給喜歡的姑娘,看到那個人為自己寫詩,女人內心一定是十分感動的,會不自覺的注意這個男人,這個男人就會成功一大半了。
古人面對自己喜歡的人,就會去給那家人幹活,讓那個姑娘覺得是真心的,並獲得姑娘的關注,慢慢找機會和姑娘說幾句話,天長日久以後,就會產生感情,兩個人如果有緣的話,就會結為夫妻,一生不分離。
在古代,古人如果中意哪個姑娘,都會去找媒婆,讓媒婆去說請,在《水滸傳》里,西門慶相中了潘金蓮,就是通過媒婆的撮合達到自己目的的,如果沒有媒婆的撮合,西門慶最後也不會得到潘金蓮的芳心,因為在古代,女子是十分害羞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只有通過媒婆才能和中意的男人有聯系。
5. 愛上古人怎麼辦
這個我有經驗!曾經朝思暮想火影忍者里的卡卡西,茶杯上是他,牆上是他,抱枕上是他,追我的男生發瘋的高呼:我恨卡卡西!但我那時候就是中邪了一樣。不過一段時間之後吧,不知道哪天就突然好了,正常起來了。
其實吧,這東西也沒多可怕,那時候我雖然覺得全世界只有卡卡西是能做男朋友的,也覺得自己滿神經的,但我始終用一個輕松的心情去對待這個問題,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即使在對別人說「我愛卡卡西」的時候也是用快樂輕松的心態,象做 一個游戲,然後朋友會很驚奇的說「你腦子有問題啊?!」我也會很快樂的接受,再直面自己的這一想法的確不正常。把一切看成生活的調劑,不要太緊張。看到喜歡的男明星啊,多流點口水,不要有負罪感覺得對不起拿破倫!他那麼多情人還對不起你呢!總之分散自己對拿破倫的注意力。
這沒什麼難的,不要怕。一段時間之後慢慢的就會淡化了對拿破輪的所謂愛情。就像我從卡卡西的夢里抽身而出。現在我依然把卡卡西稱為我的愛,因為喜歡看我現在的男朋友聽我這么叫卡卡西時假裝生氣的樣子,喜歡他輕輕的掐著我的脖子說「挫妞,不許犯秀逗!」的感覺。真正讓我快樂的人是他!不過到現在我看見卡卡西還是會色眯眯的要流口水,因為他真的好帥!哈哈!但也僅此而已。
PS:畢竟我非專業心理學人士,如果你中毒已深,最好求助於心理醫生。祝你幸福!
6. 古人的愛情
愛情,是古今人們久談不衰的永恆話題,多數人覺得現在的人愛得瘋狂、愛得昏天黑地、愛得無所顧及、愛得死去活來,充分張揚著個性,享受著自由,毫不掩飾,大膽地表達。古人卻受到種種封建禮教的約束,只能忍受和壓抑,殊不知越是壓抑的東西越有生命力。人類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壓抑的歷史.我忘了是誰說的這句話了---越是壓抑也越有爆發力,就象氣球,裡面的氣壓越大,爆破的可能越大,爆破時的力量聲音也越大。 只要有愛情就會有表達,戀愛是談出來的,談即是說,也就是表達,誰說古人含蓄?古人對愛情的表達方式,現代人是遠遠趕不上的。例如唐朝時的一首《菩薩蠻》是這樣寫的:「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平面上秤砣浮,直到黃河徹底枯。白日叄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聽聽,多麼鐵的一對兒啊!青山怎會爛?黃河豈能枯?北斗怎會回南面?三更天怎會有日頭出現?現代人成天發誓「海枯石爛心不變」這不是古人說剩了一千年多年的話嗎!還有樂府民歌有一句「……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天啊!什麼時候天與地合在一起,才是人家倆人分手的時刻! 元曲里有一首《清江吟》——惜別:「若還與他想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作者託人帶信給自己的愛人,不是不願寫信,也不是沒有寫信的才思,只是因為買不到天那麼大的一張信紙!要寫的相思太多太多,哪裡是一般信紙可以容納得下的呢?多麼熾熱!現在的人把愛說成一把火,費翔不是有一首愛情歌曲嗎,「你就象那冬天裡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燒了我……」費翔是火的話,我們這位元朝女子可就稱得上是蘊藏著熊熊火焰的火山了,看誰瘋狂! 古代有一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女子約好在一座橋下相會。不知什麼原因,已到了約定的時間,女子還沒到,潮水忽然上漲,尾生不肯失信於女子,抱著橋柱等啊等,最後被水淹死,竟有這樣痴情的人! 還有人人皆知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當然,他們的故事攙雜了有很多的政治原因,如果我們不把他們當作歷史人物中的帝王貴妃來看,而當作普通的愛情悲劇,他們那種始終不渝、堅貞專一的愛情還是很值得稱頌的。唐玄宗的後宮有眾多的女人,卻能「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後來迫於政治原因,楊貴妃被迫弔死於馬嵬坡後,唐玄宗「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合流。」他覺得昭陽殿里再也沒有了人世間的恩愛,從此「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唐玄宗對楊貴妃這種生死不渝的愛,那種生離死別也難改其衷的情感,是很了不得的,尤其是發生在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帝王身上,拋開政治原因,單說愛情,他們可以說從古到今罕見的忠心耿耿。人去樓空,一釵一扇都能鉤起他心碎的悲傷,最後,唐玄宗在深深的思念與憂憤中死去,真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情綿綿無絕期!」 愛情這一神聖、永恆的話題,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無論怎樣,古人的愛情有許多許多讓今天的人們深思的東西……
7. 中國古代人對愛情的認識(看法)
月風花:中國古代的愛情(講座)
談戀愛我是外行,但談論戀愛我還可以。其實象我這樣的年齡站在這里與你們探討這個問題我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似乎談戀愛應該是年輕人的專利。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有些人來講,他們一生都在談戀愛,比如,少年人有早戀,青年人有熱戀,中年人有婚外戀,老年人有黃昏戀。世界上一些大人物在這方面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象雨果、歌德、羅素、薩特、郭沫若、郁達夫、李敖,畢加索也可以,希臘船王奧科西斯等等。雨果5歲就開始談戀愛,歌德80多歲的時候還愛上了一個18歲的姑娘,生命力真是旺盛。而且有些人生來就似乎是為談戀愛來的,比如徐志摩、葉塞寧。這些人好象都是男生。不過女的也並不遜色比如伊莉莎白泰勒、索菲亞羅蘭、奧黛麗赫本、瑪麗蓮夢露、喬治桑、莎樂美、劉曉慶。
好了,咱們書歸正傳。我要談的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學中的愛情問題。我沒有見過這方面的資料,不知道是不是有專著。我只是通過我的閱讀范圍來談這個問題。從總體來看,中國歷史上的美好的愛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陳。我們可以數得上來的也就幾個,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梁鴻與孟光、李隆基與楊玉環、李清照與趙明誠、陸游與唐婉、沈復與芸娘。即使是這些人,也並不真正美滿。象范蠡與西施這一對,傳說的成分大一點,再說即便不是傳說,那他們倆人為了國家的利益自己犧牲得太多太多。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傳說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據說後來司馬相如還變了心。梁鴻與孟光兩口子在我看來都很難說有愛情,因為梁鴻當初娶孟光是沖著孟光的丑去的。孟光是中國古代出了名的醜女。後漢書上說她黑肥丑絕。梁鴻這種動機很可疑,他是以丑為美呀,還是這個人本來就有點變態。不論哪一種,他們夫妻之間是否有愛情都讓人不敢肯定。再說李隆基與楊玉環,這一對也很可疑。因為楊玉環進宮的時候是28歲,而李隆基已經62歲。一個少婦與一個老翁能產生愛情嗎?也許楊貴妃有特別的嗜好那就另當別論了。陸游與唐婉最後離了婚,使唐婉鬱郁而死。李清照與趙明誠、沈復與芸娘,這兩對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中年喪偶。趙明誠和芸娘早早死了。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他們這些人的愛情美則美矣,満卻未必,就是說美而不満。當然美滿的愛情在中國古代文學中還是隨處可見的。
下面我把中國古代的文學和歷史的愛情問題歸結了幾個方面,我們分著談。
1、 早熟與早衰。
在愛情上我們中華民族其實是一個早熟的民族。得出這個印象是我讀《詩經》的結果。這種早熟可以分三個方面,一是情感模式上。我們的老祖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基本上完全具備了我們現代人所具有的所有的愛情情感模式。
比如追求象《關睢》、《蒹蕸》、《漢廣》。
比如思念象《卷耳》、《君子於役》、《采葛》。
比如熱戀象《木瓜》、《野有死麕》。
比如一見鍾情象《綢繆》。
比如約會象《靜女其姝》。
比如男女相互欣賞的象《伯兮》。
比如棄婦詩象《谷風》、《氓》。
比如悼亡詩象《綠衣》。
比如講男女忠貞的象《柏舟》。
比如失戀詩象《狡童》。
一是我們古人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十分成熟深刻。這與同時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顯。這種成熟深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忠貞《柏舟》、對對方的尊重《關睢》、認識到美好的愛情可遇不可求《漢廣》《蒹蕸》、愛情要以物質為基礎《木瓜》、《靜女其姝》。(西方古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的故事。)
一是對於愛情的表現,也非常之成熟。詩經的高度的藝術成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的愛情除了早熟之外還有早衰呢。因為中國歷史發展到宋朝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禮教也發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備最嚴格也最殘酷的地步。尤其是對婦女的控制限制和壓迫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三從四德、餓死事小失節是大、男女授受不親等等都出來了。中國婦女的裹腳就是從緊挨著宋的五代開始的。從此,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勇敢、大膽、健康、奔放、飽滿、酣暢、淋漓的愛情故事了。文學中不少。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層社會的人物。象范蠡與西施、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這樣屬於社會最上層的人物的戀愛故事再也不見了。回腸盪氣一唱三嘆的故事也有,象《西廂記》、《紅樓夢》等,但與詩經里邊的愛情比,其大膽熱烈的程度是差得很遠了。從北宋開始,這個界限非常明顯。唐傳奇中的愛情還讓人感到十分痛快、決絕、過癮。一到了宋,立馬就顯得疲軟了。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牛郞織女、梁祝、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說明問題。
2、 悲劇與喜劇。
從中國古代歷史的角度看,愛情悲劇多於喜劇。從文學角度來看,愛情喜劇多於悲劇。二者合起來,單純從數量上看,是喜劇多於悲劇。如果從對於人們的震撼力來看,悲劇要遠遠大於喜劇。
先說悲劇。上面提到的的四大民間愛情傳說無一例外地都是悲劇。另外象《孔雀東南飛》、《搜神記》中的《韓憑妻》、唐傳奇中的《霍小玉傳》、《長恨歌傳》、《鶯鶯傳》、《任氏傳》、《步飛煙》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著名的當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紅樓夢。數量並不多。這些作品裡所展現的愛情悲劇基本上或則是美麗的愛情不能成就美滿的婚姻,或則是男子始亂終棄,或則是惡勢力硬生生拆散愛侶。
再說喜劇,簡直可以說數不勝數。唐傳奇里的有一些;元雜劇里有一大批,明戲劇小說里有一大批;聊齋志異里有一大批。最著名的有西廂記、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喜劇的劇情結構給人的感覺都是一個模子。
奇怪的的是在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中有許多根本就沒有愛情。象西遊、三國、水滸、金瓶梅、封神演義、隋唐演義、岳飛傳、醒世姻緣傳、三俠五義、境花緣、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還有一些公案小說等等。清朝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說裡面好象有一些愛情,但在我看來都是一些偽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象平山冷燕、玉嬌梨、好裘傳、綠野仙蹤、野叟嚗言、兒女英雄傳等等。
為什麼喜劇對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劇大,我認為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的現實社會中根本沒有高質量的、和諧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的案例。反映到文藝上,文人們只能通過虛構來彌補現實的貧乏。那些喜劇中的大團圓,或是通過科舉高中、或是通過靈魂不滅、或是假託狐鬼神仙、或是藉助皇家或大官的權威來成就,沒有一個是完全通過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也因之,人們從虛幻中得到的滿足總不如在現實中受到的挫折對自己的印象深。這是愛情悲劇之所以比愛情喜劇更能震撼人的一個原因。
3、 開放與封閉。(見與不見)
在中國的古代愛情作品中,呈現出這樣一個現象,他們所描寫的愛情是開放與封閉並存的。或者說開放與封閉是中國古代愛情的兩面。一種愛情是如紅樓夢里所描寫的那樣,當事雙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膩膩歪歪,就是不明說,在行為上表現得極為小心謹慎拘謹封閉。一種愛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寫的那樣,男女雙方見面之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說。聊齋志異里也有一大批這樣的。而這兩種愛情描寫結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廂記。在西廂記里,張君瑞和崔鶯鶯交往的過程中,先是崔鶯鶯謹守禮法,對張絲毫不加辭色,甚至加以斥責。後來又忽然主動地投懷送抱,表現出極為強烈的反差。
這一點我想也是與中國古代的封建禮法有關的。中國古代對於婦女是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有十四藏六親之說。男女根本沒有見面的機會,這造成兩種後果,一是男女雙方對對方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感,尤其女方對男方(大老虎)。另一後果是因長期的阻隔而產生的極度的對對方的渴望。對於受封建禮法禁錮較深的官家上層女子來說,恐懼感會占上峰。對於受教育較少的下層婦女來講,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點,因其受束縛少故也。
我們看古代的愛情小說,心理描寫極少,幾乎沒有。這與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關系。中國古代是先結婚後戀愛,哪裡會有那麼多的愛情心理呢。直到紅樓夢才開始有了一些,但與西方同類小說比,就太小兒科了。
所以,中國古代愛情小說中出現的開放與封閉的矛盾是由當時社會的見與不見的現實造成的。這在現在看來,當然是不好的。但反過來講,男女長期不見也未必全是壞事。兩個人談戀愛,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尤其一個單位的,再好也會覺得乏味了――怎麼又是你。西施也看成東施了。相反,如果不經常見面,會給雙方以充分的想像的空間,那麼東施也會被你想像成西施。這也是網戀的吸引人之處。所以,我認為古代不發生愛情便罷,一旦發生,其質量必高於現代人。因其乾柴烈火故也。象卓文君新寡,以前與司馬相如見都沒見過,就跟著人家跑了。現有,漢樂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說的多絕,也是這原因。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做鴛鴦不羨仙。」李白詩有名言:「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唐傳奇《步飛煙》里的話:「生得相親,死亦無恨」――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樣的話到了宋以後就已經沒有了。只有衣帶漸寬終不悔、天崖何處無芳草、此情若在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了。到現在更只剩下:曾經有一段真正的愛情擺在我面前……這叫什麼。愛情正在經受調侃。
8. 古人的愛情觀是怎樣的 是否有愛情
古代雖然大多都是相親呀什麼的.但是一樣有愛情的呀,怎麼說人都是有感情的,很多愛情都是從生活中慢慢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