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Ⅱ 學習心理健康的含義是什麼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目前公認的心理健康定義是:個體能夠適應當前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動處於積極狀態,並有正常的調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2)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從心理健康上來說,如果一個人不會哭,那麼他就存在著情緒障礙,需要進行治療。而且從生理上來說,淚液的分泌會促進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不讓其形成腫瘤。
心理學家認為:哭一哭是有好處的,愛哭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脆弱的人。那些看書或電影都會掉淚的人,在關鍵時刻比那些「有淚不輕彈的人」意志要堅定得多。會哭的人並不代表著他不幸福,反而,不會哭的人其實是一些不幸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理健康
Ⅲ 心理健康問題的概念(含義)是什麼
一、定義
心理健康問題一般簡稱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人們不能正確認識和解決心理矛盾的心理狀況。
二、表現
對幾大城市在校學生的調查表明: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小學生約為13%;初中生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大學生約為25%;隨著年級的升高呈現遞增趨勢。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突出表現:
第一類,自卑心理/自大心理
第二類,孤獨心理/炫耀心理
第三類,焦慮心理/懶散心理
第四類,苦悶心理/享樂心理
三、相關概念
1、心理健康—心理問題—心理疾病(三分法)
2、心理疾病是嚴重的心理問題。
①神經官能症:抑鬱症、焦慮症和強迫症等等;「再也不會有人愛我了。」「我再也不會愛上其他人了。」
②精神分裂症:胡言亂語,胡作非為。(常言說的精神病。)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Ⅳ 心理健康是什麼意思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Ⅳ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定義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傑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①自我認知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對自我做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
②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態絕對不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萬念俱灰的,他會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成長起來,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價值。
③統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各種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心態。他對於人生有一種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韌的忍耐力。
④自我調控能力。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並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從於他人,善於調節自我的情緒和能力,果斷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⑤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他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判斷現實。
⑥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受環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順應環境,適應環境,並積極地發問、變革環境,使之更適應人的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熱愛人類,適當地工作和游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確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我國學者把"心理健康"的定義,又做了一個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種機能健康;
③符合社會生活的規范,自我的行為和情緒適應;
④具有自我實現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統一和調和;
⑥對環境能積極地適應,具有現實志向;
⑦有處理、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
⑧具有應變、應急及從疾病或危機中恢復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義,是與心理障礙和疾患相對而言的。隨著國際、國內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個不斷修正、完善過程。
參考資料:http://www.enwei.com.cn/medicine/health/dsptext.asp?lmdm=100608&file=20022191006080019.htm
Ⅵ 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的含義是: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Ⅶ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呢?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我能正常的工作,能夠適應環境,能夠支配自己的身體,也能管控自己的情緒,能夠很好的與人交流,生活有幸福感。
那麼心理不健康又是指什麼呢?這個定義包含了很多方面,可以簡述為當心理活動變得失衡,而且對個體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起著負面的作用,影響較大,那麼就可能處於心理不健康的狀態。
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心理是否健康,有什麼評判標准呢?
1、心理活動強度
心理活動強度指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到精神打擊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抵抗力強的人,會有心理反應,但是能夠緩解過來,對其精神刺激不那麼強烈,不會致病。
抵抗力差的人,通常反應會很強烈,並且容易產生後遺症,可能會導致精神障礙。
2、心理活動耐受力
上面一個標準是指對突然的精神刺激,這個耐受力指的就是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
例如患上治療周期長的疾病,例如癌症,長期對於身心都折磨。
耐受力弱的人可能就會發生個性的改變,可能會變得異常暴躁或情緒特別低落,甚至會加重病情;而耐受力強的人也會感覺到痛苦,但是不會產生精神問題,而會把每次扛過的苦都當做強者的象徵。
3、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例如有的人白天一條蟲,晚上一條龍,白天無精打采,到晚上就靈感爆棚,而有的人則是正好相反的。
假如一個人習慣晚上的時候花一個小時冥想,那麼有一段時間因為某些原因,這個動作無法執行,節律被打破,那麼他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感,心理活動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4、自信心
自信心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在進行一項新任務的時候,有些人評估自我的時候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估計過高和估計過低。
估計過高的可以簡稱為自大,對於自我能力過於自信。如果在實際操作時掉以輕心導致失敗,那麼就容易產生失落感或者抑鬱情緒。
估計過低的可以堅持為自卑,覺得自己不行,做事情容易畏首畏尾,容易害怕失敗,而惴惴不安,容易產生焦慮。
所以是否能夠有恰如其分的自信,也是評判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准,自信心過低,並且在生活中不能提高,那麼可以說這個人的心理水平是不高的。
Ⅷ 請問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Ⅸ 大學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