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進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作為教育者應怎樣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呢?一、心理教育課程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現在的《思想政治》新編教材,以人為本,開設了心理知識內容,注重心理品質,以促進心理健康化,另外,還應提倡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條件》、《增強承受能力,克服考試焦慮》、《讓良好行為化為習慣》、《學會控制情緒,培養積極心態》等,以明確心理健康的標准或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學或講座務必要在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生得益,該課的開設不應該增加學生的負擔,更不能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否則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課應注意以下特點:1、趣味化。針對學生的實際,熱點、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培養。如講意志時,針對學生"計劃訂起來生動,讀起來感動,過了三天不動"的現象,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適合個人特點及實際,做到有始有終,磨練自己的意志。2、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並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大膽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並力爭得到一個成功的記錄。"因此,針對學生的耐挫力差,討論如何對待挫折時,除對各種心理情況做出種種對策,讓學生走出自我的"怪圈" ,找到自我外,還要求必須付諸行動,讓實踐時時考驗自己能否經得起挫折,能做幾回還是最終勝利者。3、個別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需個別指導分層指導。因此,可指導學生制訂自我心理修養計劃,分步實施,並定期進行自我對照檢查,以解決心理問題。 二.心理教育環境化,幫助學生養成自我。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畫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種植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樹成蔭,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踩和踢,隨意攀折花木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學校的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園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心理教育檔案化,幫助學生分析自我。 心理檔案一般可分為這樣幾項:家庭成員情況、個人簡歷(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思想行為、疾病史等)個性心理(性格)、特長、智力測試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測試及分析、心理咨詢記錄等。建立心理檔案,便於教師從內到外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徵,做到有的放矢,易於開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詢主要是藉助語言、文字,給咨詢對象以啟發與教育的過程,即教育者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疑懼使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洩和凈化的同時,讓教師因勢利導,促進學生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獨等心理的學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們歡迎時,才喪失自信心,表現出心理缺陷的。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如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根據學生的實際,當面暢開心扉,擺問題,談認識,以求得老師的疏導。從而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心理調運另一種是進行簡接咨詢,如電話咨詢、信件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不顯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以避免尷尬情境,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心理衛生櫥窗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如討厭某位老師,不願與他合作,甚至不願聽他的課該怎麼辦?如何處理早戀現象?如何與父母相處得好?等。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本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製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四.心理教育家庭化,幫助學生創造自我。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心理結構進行改造、重組、升華的過程。中國的未來正充滿希望地注視著新世紀的一代新人。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善於交往、樂於奉獻、具有較強的反省能力;能正確對待挫折,勇敢面對現實,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於負責、獨立思考、不盲目沖動。這是當前素質教育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願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種、採摘、並長期堅持,系統規劃,總結經驗,成為心理教育領域的拓荒者。
❷ 如何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疏導,使陷入不平衡狀態或不健康狀態的個體回復到正常狀態,就可以大大地減少偏態與變態的不適應行為,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與異常事件,維護好學校、社會的正常治安與秩序,保證了家庭的幸福。注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發展的需要。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注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個體的發展有以下三方面意義:1、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2、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3、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在中小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學校、家長和社會四者緊密聯系著。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全面而和諧的發展;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可以增進家長與子女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家庭更幸福;可以面向社會,全面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水平,極大的推進我國的素質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作出貢獻。
❸ 如何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而學校又是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所以,學校不但是文化教育的場所,還應重視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本文重點從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展開,論述在學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個學生如果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反之,如果學生經常處於心理不平衡狀態,則會造成心理障礙或導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等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社會對人的影響是處處存在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傳統、宗教信仰等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特別是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滋長,例如:一些黃色、淫穢的傳播媒介的出現,加劇了青少年性的需要與社會規范的矛盾;社會上"金錢第一"所觸發的"讀書無用"的影響,加劇了青少年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那些缺乏社會經驗和識別能力的學生誤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產生一些諸如青春期或人際關系方面水問題。如有一學生父母在港經商,從小缺少心理的關愛,只重視物質的滿足,結果形成其孤僻、內向、冷傲的性格,後來因為某些事情,一時想不開,結果跳樓自殺。
(二)家庭因素:家庭的結構、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正常的家庭結構有利於學生維持一種順暢、和諧的狀態,家庭中如果缺少一方或父母雙亡則會使學生經常性地產生失落感,家庭氣氛對學生的心理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民主型的和睦相處的家庭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造成學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青少年在心理上造成的傷害會更大。另外,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不同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對於女是嬌生慣養的,這種學生必然缺少自立、自理的能力,難於應付挫折,遇到挫折、經受壓力(諸如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都可能會產生心經問題。
(三)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而,學校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逃級匝鴰淖饔茫=逃卸匝睦斫】檔撓跋焓嵌嚳矯嫻模?/SPAN>
l、學生的教育結構、指導思想正確與否而帶來的影響。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絕大部分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所學的知識基本是為考試(高考)而准備的,而實際上升入大學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畢業之後將在臨就業的大問題。因此,學生面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制著他們,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逃學、考試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
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正確與否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很重要的影響,目前一些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學校中分重點班、普通班;考試過分重視名次:搞題海戰術:採取一些違反心理規律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這樣使學生長期處於一種智力高度緊張的形態之中,導致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等行為與習慣。
2、學習壓力的影響作用。
我國目前的中小學中,教師力求高分、家長望於成龍,因此拚命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採用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學習,教師高難度教學、學生分數排位等,使學生無休止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等不平衡狀態中。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他們在學校終日惶惶不安,考試焦慮症、考試神經症、恐學症隨之出現。
3、師生、生生關系的和諧與否帶來的影響。
在一所學校中,如果教師對學生信任、不理解、動輒對學生施以體罰,必然會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使他們產生對抗心理。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護。如果教師缺少耐心、理解與愛心,不能給予學生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會失望。據一項調查中發現:67.1%的學生在教師面前難以表達心中的想法,58、7%的學生認為教師不是很關心自己,47.l%的學生認為教師一點也不關心自己。而學生又無力擺脫這現狀,必然會使學生有一種壓抑感、對未來失去信心,消極情緒產生。
小學時除了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但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如果同學關系不融洽,也容易使其產生孤獨感。
(四)自身因素;學生的某些因素如外貌、能力、習慣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對其心理健康會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外貌、能力處於較優的位置,往往會使學生感到滿意、愉快,容易促進其心理健康:反之,相貌較差、能力較低、有生理缺陷或不良習慣的學生,往往會感到自卑、焦濾,從而導致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近年來廣州市一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收到近千封表示想自殺的中小學生的來信,其中60%以上是因為有某些生理缺陷或外貌、能力不佳而產生這一種念頭的。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了那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發現他們具有不少共同的特徵。其中一項重要特徵就是:心理更健康的人會有更多"高峰體驗"。所謂"高峰體驗",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文藝欣賞或投身大自然時,感受到一種非常奇妙、著迷、忘記自我而與外部世界題為一體的體驗,此時情緒飽滿、高漲。這種高峰體驗往住難名其狀。馬斯洛認為,心理更健康的人更有自主性,更有相對的獨立性。
中共中央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表示,學校要:"通過多中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一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重視,在中小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對當今教育提出的挑戰,因為隨著社會環境的復雜化、思想的多元化,對教育的影響因素也更為繁雜,教育如果不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成效,實現規定的教育的或培養目標。因此,教育應提倡民主、重視教學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順應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採取專門措施預防、克服學生的心理偏差,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也是我們現在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因為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素後教育的歸宿。"例如,對於德有工作,我國的有識之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為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為問題往往是在心態不健康的情況下發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不良行為本身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必將會推動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而且,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1995年1月杭州大學教育系在採用我國較常用的《中小學生氣質量表》、《SCL--自評量表》、《瑞文聯合型智力測驗》等測試工具對浙江省武義導實驗中學初中四個實驗班和控制班進行心理測試發現:學業成績與智力有一定關系,與心理健康中人際敏感、焦慮程度相關顯著。
有些專家指出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應劃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側重於預防。指在學生未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提高其心理素質,培養其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
二是心理咨詢,側重於出現問題後的咨詢。是被咨詢者的理問題的人的一種自我要求。
三是心理治療,側重於出觀問題後的治療。通過咨詢了解其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心理康復。
針對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筆者認為學校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優雅環境,採取科學有效除政育手段,這比出現問題再矯正好的多,而出現問題再矯正無疑是走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是一種,"亡羊補牢"式的教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未雨綢緞"式的教育。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提高。從健康的角度講,心理健康教育如同是一個正常的人進行體育鍛煉,是為了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當放這其中也包含了預防疾病。
如何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建立一個優雅的環境。
學校應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文化氛圍其中包括:
1、靜態的校園文化環境,如校容、校貌、各種設施、設備等會對學生產生-定的影響。可以發展校園文化(走廊文化,班級文化等),建設"花園"式的校園,布置干凈、整潔、陽光充足、空氣暢通、賞心悅目的教室等,使學生生活在一種輕松、和諧、愉快的環境中。
2、動態的校園文化環境,如校風、班風等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以往教師的傳統做法,如低估學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事無巨細,包辦代理;憑個人意志制定班級措施、計劃:偏愛成績好的學生,歧視成績差的學生等都嚴重影響了良好班風的形成,也在無形中導致了一些心理問題的出現。教師應像對待自己孩子般照顧學生,做學生的"忘年交",真誠地與他們溝通、交流,以高尚的人格來感化學生。以民主治班,師生平等交往,教師組織學生參加班級管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創造寬松的班級氛圍:利用晨會、班會、夕會、上課等時間引導集體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重在引導而非灌輸,通過少先隊活動、團隊活動、牆報、黑板報等途徑維護、促進輿論的健康發展:在適當的時候帶領學生春遊、秋遊、登山、野炊和假日活動等,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到知識,又可以溝通師生心靈,在輕松的氣氛中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班風。
這樣動靜結合,創造一種和諧、向上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氛圍之中,促進學生在心理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的合群、合作精神。要讓學生在互敬互愛的班級氣氛形成合群與合作的品格。
(二)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以教學為主,因此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途徑。所謂"滲透",並不是把心理健康的概念生硬地加進去,而是結合各學科教學,運用一些技巧,有意識但又"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教學活動的本質特點決定的,課堂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其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而人的心理素質則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和集中表現,只有當人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和人的心理潛力得到開發時,人的個性才會豐富、才能夠展現。而且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主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和先導,馬克思在論述人的個性全面發展時,明確提出人的心理素質在內?quot;精神"的發展。
而且,作為課堂教學本身,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上,還表現在良好的心理品質(興趣、愛好、性格、態度等非智力因素)和社會心理品質(即情感、交往、處事等)的培養與熏陶上。因而它對學生的影響可分為潛在的和顯在的,潛在的如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習熱情的高漲;顯在的如學生人格的升華、為人處事能力的提高等。而前者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通過課堂教學,把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到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中,生動、活潑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做易於讓學生接受,但同時也為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更多積極的情緒體驗,激發了更強烈的學習興趣,對自己更有信心,更事想像力、創造力,更願意和他人交往,更喜歡熱愛自己的班級時,學習成績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學生也會更?quot;後勁兒"。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本身要做到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教學時代,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仍然是很大的,有時隨便的一句話,在成人看來是很普通的。就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如果不及時的加以引導和疏通,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心理疾患。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識,而目前許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流於形式,許多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不能自覺的運用理學和教育學的有關知識來幫助學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出現。有的學校拿校醫來充當,有些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仍然以教育者的身份自處,學生心理緊張,不敢與其交談、接近,這樣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廣泛地展開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三)在小學專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
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理論部分,三要是心理衛生與健康的理論常識,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常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另一部分可設為實際訓練操作部分,這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實際訓練活動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讓他們掌握一些轉移情緒、渲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做到防患於未然。
目前,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種課程化的傾向,有些學校認為開設了一門心理衛生課便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孰不知這只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途徑而並非唯一途徑:有些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向學生傳授大量的心理學的死知識,甚至讓學生死記一些名詞、條條以備考查,孰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應是生活經驗經驗型的,而不是知識傳授型的,更不是又僅通過記住一些死知識而解決問題的,對學生進行考查更是荒謬至極。這種傾向應該是學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避免的,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並輻之適當地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問題的有關活動。
(四)設置心理咨詢服務處和心理咨詢信箱。
這也是一條很重要的途徑,雖然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重在預防,但我們也必須正視實際中已存在了不少的學生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浙江的9歲男孩徐鍵,北京的13歲女孩袁鑫,都是連年以三好學生,都由於心理素質的脆弱,一個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個自殺未成而將永遠為躺在床上;而且當代學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識增強,學生們開始從拘束、害羞地進門,致落落大方自然地進進行心理咨詢。據上海青少年心理門診部的反映:近年來高中生獨自來過廳心理咨詢的已經很常見,這類就診者己達20%,這說明當代學生對心理咨詢有著強烈護心理需求。
設置心理咨詢信箱,對於一些不善於面對面交談的學生很方便;或者有些學生有某些文題羞於表達,有些學生礙於顏面。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可以方便這部分學生,讓他們的心理問題及時的得以發現,使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決。
(五)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其內容包括智商鑒定的分數、非智力因素的測查(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學習熱情、學習方法、師生、朋友關系等)、氣質類型的調查、人格障礙的調查等。這些情況都應以檔案的形式保存,以備將來資料的查找,方案研究及對學生進行幫助教育之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重在預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做到防患於未然。當然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且三者的努力方向應一致,這樣才會對學生起較大的作用,如果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則會削減這沖作用。從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三者的努力方向一致,使個體形成統一的人格;三者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可能會導致學生形成分裂的人格。例如有一個學生撿到錢,還給失主,老師表揚他是一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而家長卻罵他是個笨蛋,他就會感到無所適從,久而久之,造成人格分裂。
因此,在學校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
❹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現代社會關於「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中小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再者,由於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許多學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有的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洩,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鬱、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製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於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這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幾個專職教師是不夠的,必須是全體教師廣泛參與。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改變評價方式。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譽為「德國普通教育之父」「德國教師的教師」的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嚴厲的面孔和訓斥、咒罵學生是一種惡劣的行徑」。我們應學習借鑒英國教育的優點,英國教師對學生評價時從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贊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贊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教師始終生活在學生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學過程中參與心理指導。三.發揮家庭教育功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
❺ 如何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得看你所需要教育的對象
選擇教育對象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哪個方面
針對這個方面採取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
❻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小學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他們的心理品質還不成熟,一些學生由於自身、家庭的種種變化,學習壓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健康地成長,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健全其人格,使他們能夯實心理基礎迎接各種挑戰,這是每個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巧妙暗示,樹立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正確認識和充分估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自信的孩子熱情樂觀,不怕挫折,能憑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目標。但目前小學生較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極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體中的地位,學生之間矛盾沖突都可能使人產生自卑。這種消極心理的存在,使學生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不足。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學生自己、家長或老師常常將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學的優點相比較,而忽略了他們的長處。時間一長,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勞,這種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師首先應轉換評價角度,睜大眼睛,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及閃光之處。其次,教師應以各種方式,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關切的眼神,句鼓勵的話語,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向學生巧妙暗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再次,教師應指導學生正視自己,科學地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讓學生明白,別人有你羨慕的長處,你也有別人不及的優點。教師指導學生縱向比較,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學會正確面對失敗。教師可讓學生講出自己最為難的事,幫助其找到解決的辦法,使學生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傳授方法,促進交往 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小學生的交往具有獲得信息的功能,並且有利於學生的社會化。通過交往,他們不僅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且對別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獨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棄,懂得相互學習,合作交流。有的小學生常常遭遇交往失敗,有時他們的言行並無惡意,但卻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產生矛盾和誤會。漸慚地,他們變得自卑、敏感、膽怯。因此,指導學生認識交往的意義,掌握交往的方法,積極主動地交往,對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告訴學生,與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對人有禮貌,其次態度要真誠謙遜,豁達大度,懂得剋制忍讓,並注意聆聽他人的意見,不搞惡作劇,不挖苦取笑別人。還有的小學生性格孤僻,抑鬱內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裡,或孤芳自賞,或自漸形穢,其實這樣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選擇話題,多啟發誘導,使他們敞開心靡,願意與人交談。同時,要創設團結友愛的班集體,用集體的愛感染他們,使他們體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逐漸變得活潑開朗,並盡快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 三、善於疏導,培養情感 成長中的小學生隨著知識積累的日益豐富,各種能力的不斷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劇變化,情感體驗逐漸豐富。但他們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時期,矛盾交織,他們的情緒情感還不平衡,不穩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緒、情感。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予以關注。其次,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情緒、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緒、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現象,學習調節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養高尚的情感。教師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清積極與消極、樂觀與悲觀、自尊與虛榮、自豪與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質的界限,讓他們通過合理釋放,調節升華自己的情感,減少心理壓力和緊張感,引導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胸襟寬廣,能容人能容事,情感豐富。 四、組織實踐,鍛煉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表現為有堅定的信念,勇敢樂觀,自製力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父母總覺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儉用,對孩子的要求盡量滿足。由於缺少鍛煉,很多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嬌氣十足,不僅動手能力、自理能力較差,還普遍存在依賴性強,自製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廢,缺少恆心和毅力等問題。 學校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磨練,通過積極克服活動中不斷出現的困難,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教育,鍛煉意志,形成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心理品質。公益勞動、軍訓夏令營活動、社會考察活動、春秋季運動會都是鍛煉學生的好機會,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活動中走向成熟。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創設良好的環境,綠草如菌的校園,窗明幾凈的教室,和諧進取的班風,全學校都關心學生心理發展的氛圍,都會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❼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1)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2)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
(3)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4)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1.通過課堂教學過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1)幫助教師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師生交往的觀念
(2)和教師一起把好教學的三個關---備課關上課關課外應用關
(3)重視課堂心理氛圍的建設
2.結合學科特點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學科內容中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2)在授課的組織方式中體現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日常教育活動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❽ 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
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裡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❾ 如何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你好:你所提問題沒有說明你所在學校是哪個層次的?是小學?中學?職校還是大學?但總體說來,各級各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室)工作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一)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課程進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報告;心理健康專欄;心理班會;心理手抄報;心理保健操、團體心理訓練等;指導學生助人自助,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積極開展學生成長關鍵期和關鍵點的指導工作,如入學適應性調節、考前減壓、人際關系輔導等活動,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個性能力特點,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完善自我,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三)對有一般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與困擾;發現和鑒別具有較為嚴重和嚴重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向家長或監護人提出建議,將其轉介到有關專業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
(四)對班主任進行心理輔導的培訓與指導,幫助班主任掌握自身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學術研究,關注和重視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以便有效幫助教師緩解壓力,輕松工作,從而減少或降低學生師源性心理障礙發生的幾率。
❿ 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寬松的班級環境
在學校中,由於我們與學生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學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帶有很多強制性的管教方式。對學生的行為規定了許多(校規、班規、----),這也不準,那也不準,似乎學生的一切必須服從老師的意志,容易使學生覺得生活在沒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環境之中,結果學生要麼感到自己無能、羞怯、退縮,形成過分服從與依賴等不良心理品質,要麼形成反抗、仇視、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為特徵。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其生活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於是我就充分發揮學生的民主自製能力,通過在班級中建立一定的鼓勵懲罰機智,從而還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我以營造班級氣氛為關鍵,以民主、活潑的風格來組織班級生活,開展集體活動,無疑將有利於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班中定期開展評比活動,將一周學生的行規情況進行評比,定期開展才藝展示,各類故事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評比中得到一個寬松的環境。
二、幫助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情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樂趣和信心,對身體有良好的自我感受,這是穩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的標志。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患得患失、喜怒無常、憂心忡忡、情緒狀態不穩定,而自己又不善於排遣和調節,就會導致心理障礙,嚴重者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的情緒控制力是較差的,常常喜怒形於色。而且,由於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的遷就過多,容易形成沖動、自私的特點,患得患失,稍不如意就覺得委屈了自己。這樣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情緒狀態,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我在平時工作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情緒自控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本周,在我班就發生了一件另人意外的事情。我班的小徐,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因為家庭因素,父母上月離婚後,對她打擊很重,覺得心情壓抑,但是她是住宿生平時都和同學在一起,和別人說這事會讓人笑話,壓抑在心中的憤怒無人傾訴,於是就在某天早上將別人的眼鏡丟在垃圾筒里。以尋求發現,事後她還不肯承認,在我的誘導下她終於承認,我立刻和其家長取得聯系,一邊批評教育,一邊做她的心理輔導,告訴她有不開心和壓抑要和老師家長溝通,而不要自己尋求一種不合理的方法解決,這是很愚蠢的。她終於在我們的開導下認識到自己這種行為的錯誤,並表示再也不做這樣的傻事了。
三、給學生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還依賴於我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讓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狀況,以便對日常心理行為能進行正確地鑒別,分清是非。如在課外閱讀中,學生能辨別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對個別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傳授一些心理保健知識。
四、積極誘導學生構建並完善自我調控機制
在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非積極因素和動向是正常的,也是能夠預料到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正確引導學生及時發現並隨時鏟除消極心態,努力按社會的規范調節自己的情緒、需要和行為。在每一學期的期中、期末復習考試前,總有一部分同學視考試為無所謂的態度、消極怠學、虛度時光,一發現這些學生的消極思想後,就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多給予一些鼓勵等;於是這些同學又有了一定的學習興趣。
總之,班主任老師的工作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優化環境,教學生自我調整,做到防患於未然,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