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醬香型白酒比濃香型更健康,別鬧,少喝酒才更健康
查閱國外對飲料酒的研究,發現適度飲酒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肌梗死的風險。中國白酒在釀造過程中利用酒麴,在開放的環境中使得糧食糖化、酒化,正因如此中國白酒相較於威士忌、伏特加等洋酒,成分格外復雜。據悉,目前已在白酒中檢出1737種成分,包括酯類、醇類、酸類、吡嗪類、呋喃類、芳香類化合物等,其中不乏人體必需且無法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相較於洋酒,白酒在 健康 方面,有其獨到之處。
舉例來說,中國白酒中酚類化合物以芳香族化合物為主,具有抗氧化作用,它們來自釀酒的原料小麥或在制曲過程中由微生物生成。白酒中還有一系列非揮發性脂肽類化合物,其主要生物活性功能有抑菌、抗癌、抗病毒、溶纖活性等。
醬香型白酒,突出的特點是得益於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高溫餾酒、發酵周期長、貯存時間長的「四高兩長」工藝。通常來說,醬香型白酒吡嗪類化合物含量最多,濃香型次之,清香型最少。白酒中含量較高的四甲基吡嗪除了賦予白酒特有的風味外,其功能活性也比較明顯,如擴張血管,改善組織微循環,有一定的調節免疫作用,抗組織纖維化等。
值得注意的是,白酒是由98%的乙醇、水和2%的微量元素組成的,盡管對人體有益的微量成分種類不少,但是總量很低,所以指望喝白酒喝出 健康 ,還不如去跑跑步來的實際。再者,白酒因為工藝等的差異劃分成不同香型,不同香型的白酒微量成分的組成各有差異,不同的微量成分有不同的功效,因此不存在哪一種香型比另一種更 健康 的說法。
數據顯示,按13億人口計算,2013年我國人均白酒飲用量已經達到9.43L/年,這一數值已經超過美洲最高的人均飲酒量8.2L/年(1980年),但尚未達到歐洲的最高飲酒量17.1L(1979年)。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婚喪嫁娶、朋友聚會,白酒逐漸成為當代 社會 的必需品,飲酒頻率越來越高,飲用量似乎也越來越大。中國古代醫學家很早便論述過 健康 與飲酒數量之間的關系,明代的醫葯學家李時珍曾說:「過飲不節,殺人頃刻」。可見,適量飲酒有益 健康 ,過量飲酒,有損 健康 。
喝濃香,喝醬香,喝「誰」才能夠喝出 健康 來?不敢下論斷,但確定的一點是,唯有「少喝」,才能夠喝出 健康 來。(周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