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身心健康和學習好哪個更重要為什麼
健康更重要。作為父母,我一直認為孩子的健康更重要。身體是一切革命的資本。雖然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身體健康。很多時候,心理健康可以通過人為干預來實現。但有時如果孩子的身體不健康,孩子很難恢復正常。所以我更關注孩子的健康。父母不應該整天帶孩子出去打羽毛球。他們不應該帶孩子出去打羽毛球。他們希望能帶孩子們整天出去打羽毛球。他們可以帶孩子出去打羽毛球等等來鍛煉孩子的身體健康。
② 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多關注返喊孩子的心理健康,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是最重要的,寶寶的智力程度體現在這些方面,寶寶在這個時候還沒辦法做到一些事情,其實孩子惡作劇只是想要父母的陪伴而已,看完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學著啟蒙家裡的小天使吧!
不要忽視孩子的心理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一種重知識、重文化、輕心理的傾向。人們往往對兒童心理健康重視不夠,尤其是忽略了要幼兒童的心理教育。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心理處康是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理健康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成正比的。面對21世紀的知識社會,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僅依靠下死功夫,死記硬背想得到好成績己經越來越難了。現在己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學習成績。只有具有積極吐康的心理條件,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人的鉀力和非智力因素,反之則會起到阻礙作用。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教授和他的學生柯克斯博士曾對1450-1850年共400年間出現的301位偉大人物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在青少年時代都具有堅強自主,不怕困難,更往直前的性格特徵,這也說明他們都是在年輕時就具有積極健康的心理條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對北京市500多個班,2萬多名中學生進行心理側試,側試結果令人感到震驚:當今中學生中幾乎每3人中就有,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越,測試結果同時還表明: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越好的學生,其學習成績也更加優秀。
目前孩子們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強迫症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李世檔學習壓力感、心理不平街性和恐怖症狀,其中,強迫症狀表現為敏感多疑、過分克制、思慮過多、優柔寡斷、注重細節,做事要求十全十關:造成這種症狀的原因和對孩子要求過於完美有一定的關系,例如孩子有一點兒做得不好就受到大人的指貴或懲罰,造成孩子生怕出錯,刻板的心理:偏執則是指自以為哪亂是,多疑而不信任別人,敵對則表現為和同伴相處時易動怒、愛發脾氣、對同伴不友好;人際關系敏感指的是總覺得別人不信任自己,跟異性在一起不自在那;焦慮症則表現為易緊張、煩惱、熱慮,憂郁指的是情緒低沉,感覺生活沒意思,心理不平衡性指的是別人超過自己就不痛快,學習壓力感指的是由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恐怖症狀表現為性格怯懦,膽小害怕,內心總有不安全感。
家長不應該只關心孩子的身體成長和智力發展,也應當注重孩子的人格發展,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科學研究己經證明,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對人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響,成年人的很多行為表現都可以看到他兒時的影子,18歲出現的心理問題,形成的年齡可能是在3歲,所以,大人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建議
1、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
輕松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父母應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興高采烈的狀態。
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父母要做到:
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系,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系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2、以禮相待———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
家庭內部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維生素」。調查表明,民主協商型父母與獨斷專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養出來的孩子更通情達理,受同伴歡迎,能與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為了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認識到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禮待孩子,對孩子講文明禮貌,不打罵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或有什麼成績,父母都要表示祝賀,絕不吝嗇贊賞。
當父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可能講錯了話、做錯了事之後,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並及時道歉,這不但不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會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親可敬。
3、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為此,父母可採用各種形式來進行:鼓勵孩子在鏡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長得怎麼樣、身材如何;啟發孩子通過不同的手段,繪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請父母幫忙描出身體的輪廓,然後自己進行剪貼,也可自己畫自畫像;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照片、作品進行分類、整理,按日期前後進行排列,或按照內容進行編排,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成長檔案;把各種折紙作品收集起來裝訂成冊,使孩子能經常翻閱、觀賞,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性格特徵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各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和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克制力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
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煉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獨自一人睡覺,父母可在3歲孩子的卧室放一盞調光台燈,而對4歲的孩子,父母則可關燈,讓孩子邊聽錄音磁帶里的故事邊進入夢鄉。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對幼兒以後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毅力。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長的關注度有很大關系,經常受到父母關注的孩子則有利於養成開朗自信的個性。
③ 成績好與身心健康哪個更重要家長怎麼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
作為家長我們要在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礎上盡量使孩子的成績錦上添花。一個人光有健康的體魄還不足以讓他過上更好的生活,要有能力,學歷,身份,地位。他才能覺得他有價值,在人前頭抬得高,才能找到自己。好的生活處境讓他更加自信,有利於身體健康。反之有的人青少年時,身心挺健康。成年後生活不如意,也有被生活壓力壓垮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成績二者都很重要不可或缺。
當你的孩子沒出生時,你一定希望他很聰明,將來考上重點大學,最好能出國留學;當你的孩子出生後,你最希望他身體健康;當孩子上學後,你就更實際了,你只需要他考上重點高中,將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你的毅力,你的耐心會在一次次考驗中消耗殆盡。
因此,我認為學習成績只是一方面,孩子身心健康、習慣良好、尊敬師長、誠實守信比成績更為重要,而學校必須在這些方面重視,做好教育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