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是有行為表現的,及時疏導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下面是我分享的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一起來看看吧。
3-6歲的學前兒童正處在心理成長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大,現代心理學表明: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德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多動
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搖椅子轉身,離位走動,叫喊或講話,引逗旁人,小動作不停,如咬鉛筆、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體來說,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渙散,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在課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自控情緒的能力差方面具體來說,表現為幼稚任性,剋制力差,易激怒或沖動。情緒不穩,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鬧,脾氣暴躁,常根據瞬間沖動行事,不考慮後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
焦慮
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游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攻擊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惡劣的人際關系
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系,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 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系,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不適宜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在家長心目中如掌上明珠。在家長看來.他們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不生病。家長對孩子的衣食及身體保健方面捨得投資.卻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從現代家庭的調查中顯示,家長們普追重知識灌輸輕行為習慣的培養,重飲食營養攝人輕悄感需要的滿足,重成人的包辦代替輕幼兒獨立性的培養.特別是對孩子溺愛,百依百順.沒有原則性。
家庭中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育談舉止,脾氣秉性.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待人接物的情感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家長性情隨意漫不經心,就不可能培養出處事嚴謹的孩子;如果家長之間經常發生矛後,相互爭吵,孩子就可能膽小怯弱;如果家長經常口無遮攔,出言不遜,孩子很有可能滿嘴臟話.信口開河;如果家長總是痛斥貴罵甚至責打孩子,孩子很有可能產生攻擊性行為。所以,幼兒的許多心理問題,與家長的自身行為表現不無關系。
家長教育觀點的不一致
現今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有說謊的毛病。究其原因.其中有許多孩子因思維不完善。誤將想像當成現實,好似說說。另外還有一些孩子確實說謊,當老師找到父親時,父親草草了事。而當找到母親時,孩子可能遭到痛打。由此,孩子摸透了父母不一致的教育方法,認為有空子可鑽,久而久之就在成人面前,說不一樣的話,或看成人的臉色說話。說謊的壞習慣由此形成了。
老人或保姆代養
由於父母工作繁忙,無法全身心照顧孩子,請老人或保姆照看孩子。一方面老或保姆人認為孩子能力有限,事事處處包辦代替;另一方面,怕孩子受傷害,對孩子限制行為過多,使幼兒生理心理發展受到影響。如運動能力差、不和陌生人打招呼、不與同齡夥伴玩、膽小播弱、依核性強、缺乏自信等。
不要太嚴厲
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不要太關心
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恐嚇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不要嘲笑批評
孩子一樣也會自尊心,嘲笑批評孩子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幫助孩子面對困境
要幫助孩子對面對的困境進行分析,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幫助孩子解決困難,但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讓孩子過於依賴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不要勉強孩子
當一件事情孩子無法完成時,不要去勉強,這樣對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並沒有幫助。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另外,贊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讓孩子知道自己優點的同時感到你的贊許是真誠的,而不是虛的、哄他的。
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Ⅱ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個信號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個信號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個信號,70%的抑鬱症成年患者,他們的心理障礙萌生於青少年時期。而心理不健康的狀況,卻往往讓其出現心理扭曲等不正常的現象,下面介紹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個信號。
多動
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
焦慮
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游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攻擊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惡劣的人際關系
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系,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兒童心理健康是需要進行培養的,家長在進行培養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1、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2、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同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3、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4、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5、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6、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贊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兒童心理不健康對其成長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兒童心理上的健康健全,還需要結合以下方法進行:
游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研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綉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體育活動和感覺統合訓練促進合群性發展
體育活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統訓練培養團隊精神、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十二大信號——
信號一:厭學
孩子不愛上學,家長經常會找學校的錯,公立學校的填鴨式教學,某位老師的不當行為,一些熊同學故意整自己的孩子……這些都是原因,但人是會適應環境的,為什麼其他同學在學校裡面好好的,自己家的孩子這么嚴重?家長除了找外部原因,也要多一個心眼,想想是不是自家孩子心理健康出了問題。
信號二:網癮
童書媽媽是「人性本善」的擁護者,我們相信孩子在心理健康的情況下,都會對自己負責,會尋找自己發展得更美好的路徑。如果孩子出現放棄自己、不愛護自己的前途、學業、人際關系,而以放棄狀出現難以抑制的網癮,那不僅僅是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自己,而是心理出現了問題。
信號三:拖延
孩子如果僅僅偶爾出現拖延,那僅僅是因為懶,但如果一直拖延,而且是很小的事情就能夠讓孩子畏懼做、拖延做,大事小事堵塞在一起——這樣的情況,老師當然可以第一時間請家長,家長第一時間該做的不是「教育」孩子,打、罵、訓斥都是無效的,要用科學的辦法著手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了。
信號四:不出門
青少年天性活潑,熱愛戶外、熱愛玩耍、熱愛找各種樂子,如果長期不愛出門,做宅男宅女,那心理健康必然有問題。只是,究竟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才不出門的,還是因為老不出門出現心理問題,兩者是交叉在一起的。
信號五:不交往
不愛跟人交往,很多時候被理解成孩子內向,以為只是性格問題,但內向跟不交往是有區別的。內向的孩子雖然不愛主動表達,但是會通過眼神、身體語言等發出自己對人感興趣的信號,他們不願意成為人群中心,但挺喜歡呆在小夥伴中間。如果一個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連好朋友都越來越少,那家長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號六:厭惡老師
厭惡老師跟第一個厭惡學校有些類似之處,家長除了找老師的原因,還得找孩子的原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找出老師被厭惡的證據,換老師,換學校之上——很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一直對老師沒有什麼意見,突然厭惡學校厭惡老師,那是孩子在釋放他厭惡這個世界的信號。
信號七:早戀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那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夠處理好喜歡一個異性跟自己學業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學校家長對此報以寬松的態度,能夠讓孩子更容易處理好這個關系。但是,如果孩子認為「愛情」就是一切,沒有愛情全世界都沒有了,不能理性處理關系,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號八:砸東西
暴力行為就是心理出現問題的表現,如果此刻讓孩子畫一張畫,拍一個視頻,創作一段音樂,你會看見一些非常驚悚的作品。很多孩子會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拚命地去摔東西、砸東西,往往一邊砸一邊還念念有詞。這個時候,往往是孩子的心理有很多的情緒需要發泄。家長不要僅僅看到孩子的行為,更應該關注孩子內在的情緒。
信號九:攻擊他人(暴力行為)
砸東西是對物品,攻擊他人是對人,都是屬於暴力行為。能夠使用語言的人,不會使用拳頭,呼嘯的寒風吹不掉人們身上的衣服,暖融融的陽光能夠脫掉衣服。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明白這個道理。如果這樣的情況下,還出現暴力行為,需要提醒家長的是,暴力行為不僅僅是性格原因,更是心理問題。
信號十:考試綜合症
考試綜合症是指患者由於心理素質差、面臨考試情境產生恐懼心理,同時伴隨各種不適的身心症狀,導致考試失利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時糾治,可形成惡性循環。考試是人類現實生活的一門必修課,也是接受社會化學習和教育的途徑。孩子從容應考是其成功的必備心理能力。
信號十一:睡眠不規律
表現為睡得過多或過少。很多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對整個世界毫無好奇心,就是那麼百無聊賴地躺在床上睡覺。睡的昏昏沉沉,睡的不分白天和黑夜。而另外一些孩子呢,卻是不睡覺,或者說,睡不著。睡眠質量不好,又會導致孩子白天無精打采。睡覺,也變成了心理問題的借口,或者,寄託的方式。
信號十二:飲食出現問題
表現為出現貪食或者厭食。同樣的,孩子在飲食上的表現,也是心理問題呈現的一個特徵。很多家長往往把孩子的「厭食」視為「挑食」,把孩子的「貪吃」視為「愛吃」,其實,控制不住地不愛吃飯,和控制不住的停不下來,都是孩子心理的映射。
以上的信號獨立來看,都問題不大,都可能是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表現,但一個孩子五個信號以上集於一身的話,家長就得引起高度重視了,孩子不僅僅是跟家長出現了次元壁(「代溝」的時尚說法),也不僅僅是逆反期,孩子很可能在經受人生中從未有過的心理障礙。
說直白點,就是孩子心理不健康了!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會比學習成績不好更加可怕,更加值得家長警惕,因為這是一個人的根本。學習再好只要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就等於樹沒有根,泉沒有了源,一切都是枉然。
他走過來,跟我說,他其實是一所重點大學的副院長,專門負責學生工作的。剛開的那個電話,就是一位學生因為學業的壓力,留下一張紙條,失蹤了。
我問他處理的結果如何?他說,經過一番的折騰,最終發現了這位已經出走的學生的行蹤,好在沒有發生自殺等極端的事件。
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每個大學每年的極端事件是有一個比例的,而且,中國重點大學的低端事件的比例一直都不低。
我也想起,在大學的時候,曾經一周之內發生了兩起由於學業和情感而自殺的事件。
後來,我們在北上廣深杭州重慶等地的讀書會,以及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家庭營地上,都陸續地發現了大學、中學,乃至小學心理的種種問題。
中科院心理所專門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祝卓宏教授。他早年從事一線的青少年心理診療,後來,又專門從事研究工作。
可以說,從實踐到理論,他都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他說到一個具體的案例,就是當父母發現孩子已經屢次自殺的時候,才找到他來診治。而他所要做的第一步,是讓孩子願意和父母說話,父母願意傾聽孩子。
也就是說,當發生極端的心理問題的時候,父母和孩子其實早就已經不溝通了。而如果父母早期能夠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後來的悲劇都可以避免。
我們作為父母,肯定都不願意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可是,我們也要正視一個現實,就是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有心理障礙的徵兆。
根據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障礙專家鄭毅教授在其著作《孩子行為異常的診療與預防》中給出的權威數據:
17歲以下的中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1、6%-32、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業適應方面。大學生中,16、%-25%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恐怖、神經衰弱、強迫症狀和抑鬱情緒為主。兒童青少年網路成癮發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學生高達6%-15%。
而且,國際上已經達成共識,70%的成人抑鬱症患者,首發年齡是在青少年時期。大多表現為煩躁、逆反、並伴有易激惹的行為,而大多數的父母通常認為這些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而非一種情感障礙,就給忽視了。
倘若父母能夠重視起來,做好乾預的話,孩子再次復發的概率就會降低。
案例:從小到大,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很少。父母在我小學的時候就出去打工了,我就是人們口中的「留守兒童」。
回過頭來想,我的情緒其實很早之前就出現問題了,但我沒有關注,也沒有家人關心。
從初中就開始住校,在全封閉的學校里,校園霸凌真實地存在著。
那時我也碰到了和一兩個室友處不好關系的問題,當時就曾有過自殺的念頭。
但家長根本不知道學校裡面發生了什麼,他們忙著上班,打工,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孩子們究竟在經歷什麼。
即使偶爾打電話,問的最多的就是成績怎麼樣,讀書好不好,其它的,他們沒有興趣去聽。
高中,繼續讀寄宿制學校。
在我們那個小鎮,高考對人很重要,所以到了高三這一年,很多家長會回來,專門陪讀,但父母覺得我成績很好,住校並不影響成績,所以我仍然住校。
可那時我的情緒狀態一直不太健康,每天晚上我都是哭著上床睡覺的,學校里有心理咨詢室,我也去過好多次。
但父母並不了解這些,成績掩蓋了所有的問題,他們認為既然你的成績仍能名列前茅,那麼你就不會有其它問題。
那時由於和父母無法溝通,我希望自己不要去他們所在的城市讀大學,但由於父親的堅持,我還是去了他們同樣的城市,還讀了自己完全不喜歡的專業。
休學在家的時候,每當想到這些我都無法釋懷,我不能看到自己當時的報考指導書,一看到我的情緒就會崩潰,哭得不能自己。
由於沒有共同在一起生活的經歷,所以休學在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折磨。
在父母看來,以前非常聽話,學習努力的那個女兒不見了,我身上那些好的標簽都沒了。過去的我在他們看來是無可挑剔的,但現在卻讓他們感到非常失望和絕望。
而在我的心中,我對他們有抱怨,有怨恨,我對他們同樣充滿了失望。
所以我們雙方常常發生激烈的沖突,在這個家中我感到很沒有安全感,再次割腕自殺,並且還離家出走過。
父母花了很長時間接納這樣的我,雖然,對他們來說,是越來越失望的過程,但他們只能慢慢接受。
而我在休學的時間,每天都會去圖書館看自己的喜歡的書,也試著在豆瓣上記錄自己所看過的書。
我感覺陳醫生的話對父親影響比較大,他告訴我們,家庭成員要改變,要接納對方,要成為自己。
爸爸聽了之後,改變挺大的。或許他意識到了,在過去的那麼多年,他愛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績,是把我當成在別人面前的談資,以此滿足他的虛榮心。
而我也知道了,雖然不能把自己的所有問題都歸於原生家庭,但它確實一直在影響著我。
現在,我按時吃葯,也一直在做咨詢。可是對我來說,比較難的是,狀態還是會有波動,或許還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讓自己慢慢地好起來。
取悅自己小貼士
1、把身邊朋友誇獎自己的詞彙都寫下來並記住,當其他朋友用同樣詞彙誇獎你的時候,告訴自己這就是自己應得的。當這個詞彙是全新的時候,記錄下來。
2、身邊朋友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要馬上給出肯定回復,安靜地讓自己思考一下,問問自己是否真的願意去做這件事情。
3、將自己想做的好玩的事情寫出來,找出這些活動中,無關工作、無關晉升,並且自己獨自完成的事情。然後從這些事情開始,享受恣意的時光。
取悅自己,並不容易,如果以上都對你很難,那就看看身邊那些被稱為任性的人吧。也許,從他們身上你可以找到取悅自己的力量,有時候,任性是美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號有哪些嗎?
學習成績不佳/拒絕上學
1、根據孩子的智力測試水平,孩子的學業表現低於預期水平(好腦子,壞成績);
2、無法按時完成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3、沉迷游戲/網路等娛樂休閑活動而耽擱學業;
4、學習遇到困難時,行為出格、混亂、消極;
5、對學業、考試高度焦慮,恐懼與學業有關的失敗;
6、持續不情願或拒絕上學;
7、離家時或到學校時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哭鬧、發脾氣、爭論等);
8、與上學相關的身體不適:頭疼、腹痛、惡心、胃疼;
9、經常對學校有負面評價,或不斷質疑上學的.必要性;
10、恐懼與父母分開,退縮逃避與陌生人接觸。
抑鬱
1、悲傷或者無力感,活力低;
2、心裡總想著死亡問題,有自殺想法或行動;
3、情緒易激惹;
4、與家人朋友疏離,拒絕坦率地溝通,很少或沒有目光接觸;
5、食慾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優柔寡斷;
6、對以前喜歡的活動缺乏興趣;
7、感到沒有希望、沒有價值或不恰當的內疚,低自尊。
焦慮
1、過分焦慮、擔憂或恐懼,明顯超出了年齡段應有水平;
2、軀體化反應:疲倦、顫抖、肌肉緊張、心跳加速、呼吸緊促、頭昏眼花、口乾、惡心、腹瀉;
3、高度警覺:持續緊張不安,專注於困難,入睡困難,易醒;
4、恐懼泛化,影響到正常生活;
5、過於憂慮被父母遺棄,過分的罪惡感。
易怒/有破壞性行為
1、對突然的事件頻繁爆發不恰當的憤怒,不順心時,過度哭喊、咒罵、臟話;
2、通過幼稚行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課時隨意說話擾亂他人;
3、頻繁打架,脅迫他人,殘忍對待人或者動物,威脅要傷害父母、兄弟姐妹或權威人士;
4、憤怒的時候以同樣的方式毀壞物品或扔東西;
5、被動攻擊:健忘、假裝沒聽見、懶散、拖延;
6、固執地拒絕家長或老師等權威人士的合理要求;
7、和兄弟姐妹同學朋友關系緊張,多有敵對行為,如嘲笑、起外號、捉弄他人等;
8、在游戲中不遵守事先定好的規則,拒絕分享和合作;
9、言語恐嚇或身體攻擊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罵人、推擠、破壞或搶奪、扔東西。
撒謊/偷盜
1、重復撒謊來滿足個人需要,操縱他人,或者獲得想要的東西;
2、長期為了逃避不良行為的後果和懲罰而撒謊;
3、為了逃避責任、作業、家務而撒謊;
4、通過撒謊來在同伴中獲得地位;
5、從家裡、學校、社區等處偷/拿東西;
遺尿/遺糞/注意力缺陷
多動/睡眠障礙
1、5歲以上的孩子,白天或晚上仍有意無意尿床、尿褲子,或在不合適的地方大便;
2、為避免尿床或遺糞的羞愧,或對被奚落、批評、懲罰的恐懼,試圖隱藏大便或臟衣服;
3、難以持續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內心想法分心;
4、活動過度,精力充沛,不休息,很難安靜的坐著,或者說話過多;
5、難以入睡或易醒,哭鬧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6、在悲傷中醒來,伴有噩夢,夢境涉及危險場景;
7、夢游。
低自尊/敏感/內向
社交恐怖/羞怯/語言障礙
1、用言語表達自我輕視的評論,把自己看成是沒有吸引力、沒有價值、愚蠢的、失敗的、不重要的;
2、無法接受稱贊,沒有辦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積極的特質或天賦;
3、容易自責,過度取悅,害怕別人特別是同伴的拒絕,很難拒絕別人,害怕不被喜歡;
4、因為害怕失敗、尷尬或羞辱,拒絕冒險嘗試新體驗;以消極的方式行事;
5、避免社交,避免目光接觸;除親屬外很少或沒有親密朋友關系,持續一段時間對接觸陌生人表現出過度的退縮或逃避,過度進行社會隔離的活動,如讀書、在房間聽音樂、打游戲;
6、對批評、不贊成或拒絕信號過度敏感,缺乏決斷力;
7、在表現出與他人接觸的意願之前,有保證被他人喜歡的過度需求;
8、經常自我挫敗,不喜歡和他人進行比較,感覺自己不受歡迎;
9、在社交中有顯著生理症狀,如心跳加速、大量出汗、嘴干、肌肉緊張和顫抖;
10、語言障礙:詞彙量少,難以組織長句,難以表達感受;口吃;
分離性焦慮/依戀障礙
1、想到會離開傢伙與親人分開時,過度的情緒悲傷或者不斷抱怨,如哭鬧、攻擊、要求在一起、發脾氣;或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疼、胃疼、惡心;
2、持續擔心對不現實的分離的恐懼,如父母會失蹤,被綁架,被傷害,遭遇不幸等;
3、離開家或與父母分開後不斷抱怨,誇大悲傷,如懇求回家,要求去見父母或打電話;
4、沒有親密對象的陪伴就不願或拒絕睡覺,拒絕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覺;
5、對主要照料者表現出退縮和拒絕,對所有人都保持距離;
6、過快的對陌生人表示出友好,或不加選擇的對陌生人表達感情;
7、拒絕接受照料,堅持不需要任何人幫助;
8、儲藏食物或暴飲暴食;
9、對兄弟姐妹、同伴、照料者表現出攻擊;
10、頻繁撒謊而不懊悔,或偷一些不重要的小東西。
如果孩子出現以上任何行為徵兆,或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心理咨詢,請盡早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接受咨詢、治療,千萬別耽誤孩子的最佳時機。
每個人都會有心理順應力,這是指人在面對心理壓力時的處理能力。
但孩子的心理順應力還並不成熟,他們並不懂得如何轉移注意力,
很多時候他們不能快速地消化委屈、緩解壓力,
所以有些在大人眼中看著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孩子心裡卻是天大的事,無以排解。
成年人解決問題有千萬種方式,可是對於不快樂又解決無門的孩子來說,往往就會走向極端。
因此,當孩子出現以上心理不健康的信號,父母除了要第一時間帶孩子接受專業心理醫生的治療外,在網上流傳的一個父母幫孩子減輕生活和學業壓力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借鑒使用:
1、確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
2、每天至少花半小時坐在孩子身邊一起做事或說話聊天,陪伴,將會讓孩子獲得心理的滿足;
3、只允許孩子因為喜歡而非同學壓力而選相關課程;
4、如果你的孩子常規性地不能在12點以前睡覺,應該盡快對他的學業或興趣班進一步的了解和適當的安排;
5、課外活動主要是讓孩子通過做他們喜歡的事得以從課業壓力中解脫放鬆和學習團隊精神及人際交往能力。確保孩子不是僅僅為了增色簡歷而非個人愛好而選擇課外活動;
6、告訴孩子你愛他們本身,不是愛他們帶回家的成績。告訴他們:他們是你的命根子!你每天都愛他們,在他們以後漫長的生命旅程中會有更多的人愛他們;
7、告訴孩子不要用目前學校的標准來判斷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告訴他們:你比你想像的要更聰明有能力。你會在大學感覺很棒,所以好日子就要來了;
8、帶孩子出去參加爬山、露營或其它戶外活動,這是減壓的好方法。男孩在共同活動如車里或爬山時易於敞開心扉,睡前和餐桌上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時機;
9、告訴孩子經歷挫折和失敗是好的經驗,它使你對克服它並從中走出來更有經驗和信心。所以擁抱挫折失敗吧,因為它使你強大,不要害怕它;
10、學會從朋友、父母、老師和其他成人那裡尋求幫助,清楚明白尋求幫助是聰明而非軟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