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完善社會制度來降低健康風險從而保障公眾的健康
公平、效率與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公平是社會保障的本質和核心,社會保障制度從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濟、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效率是社會保障制度正常運行的物質保證,效率的任何下降,都會造成或加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困難。過分追求公平特別是高保障水平的公平,會導致嚴重的負面效果:一方面,人們逐漸形成依附社會保障的惰性,寧願領取失業保險金,也不願從事體力勞動;另一方面,因社會保障支付水平過高,國家財政負擔日益加重,政府只能通過高稅收來彌補社會保障赤字,導致資本和技術外流,抑制經濟發展。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即使公平,也難以長期有效地實施。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視公平,財富分配的極大不公則可能引發社會動盪,經濟發展也會面臨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制度既要堅持公平,也要體現效率,尋求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從理論上說,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既考慮經濟效率,不降低勞動者的積極性,也要保證分配的公平,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從社會保障實踐看,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是不同國家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國情或文化傳統,對公平與效率之間的不同組合進行選擇的結果。當前,大多數國家進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正是從調整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出發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已逐漸成為各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指導原則。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收入再分配手段,事關廣大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揮。建設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考慮增進公平與提高效率的有機結合。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建立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從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看,社會保障最初只覆蓋工業工人,隨後依次逐漸擴展到商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公務人員和農業工人、個體勞動者和小業主,甚至工薪勞動者的配偶。擴大社會保障范圍,使之逐步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期奮斗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合理確定支付水平,使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國人口眾多、年齡結構老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未來社會保障負擔沉重的現實情況,再考慮到國家層面上的社會保障資源嚴重不足,社會保障具有剛性、經濟不景氣時社會保障支出反而會急劇增長,因此,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的時候,支付起點應相對低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從整體上只能享受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廣覆蓋應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長期政策選擇。
針對國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社會保障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經濟條件和不同制度的國家中表現為不同的模式。我國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結合自己的國力與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決定了國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礎性作用,解決國民在遇到收入風險時的基本生活問題,尚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這樣,補充保險或政府鼓勵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一是能滿足不同個體和家庭對社會保障的不同需要,有助於在堅持公平的基礎上促進效率的提高;二是有利於解決低保障、廣覆蓋所造成的公平有餘而保障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效率損失問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包括國家強制的最低水平的社會保險、由繳費決定或自願購買的補充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構成。
擴大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往主要採用現收現付制。這種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籌集到足夠的基金以備未來之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社會保障既能體現自己養活自己的原則,又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備將來使用。這就要求實行多樣化的籌資模式,即實行以部分積累制為主體,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並存,個人賬戶制、捐贈、發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願者服務等形式相結合的多種來源渠道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
加強社會保障立法,形成法治化、規范化、高效化的社會保障運行管理體制。依法辦事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運行、管理只有以法律為依據,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