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判斷心理是否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疾病,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從中不難看出,心理健康是人們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哪么怎樣才是心理健康?
大多數人認為軀體疾病不僅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而且大多能被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能夠查出來;但心理健康不僅看不到,而且不能被儀器客觀地檢查出來,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長期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以及近期其行為思維、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的變化都能夠看到這個人心理健康與否,同時現代心理心理測量的發展也讓心理疾病的檢測成為事實。因此,可以說心理健康是看得見的,那麼心理健康又有那些標志可以供我們參照呢?
1、個人的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無論從種族發展,還是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它們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繫到個體的生存,因而較低層次的需要又被稱為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當較低的需要滿足後,較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出現。
換言之,只有當人們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包括睡眠和居住的場所)的需要得到保證後,才產生對生命財產、秩序、穩定以及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否則,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失學無業、每天生活在被別人追殺打罵的日子裡,人恐怕活得心裡很苦,談不上愉快健康。不過,到了另一個極端,整天錦衣玉食、香車寶馬、美女如雲、天天吃大餐,是否就幸福愉到了雲端呢?
不盡然,幾乎所有的幸福感調查都有一個結論:幸福感與財富的關系成倒的U字型,也就是說,很窮的人不幸福,因為基本生存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極其富有的人也不幸福,因為到那時維持現狀壓力極大,怕綁架,怕個人的隱私受侵害、諸多情人之間的爭風吃醋等等,最幸福的是中間那一部分,基本生活條件不錯,又沒有太大的壓力和苦惱。所以,保持在中間狀態是明智之舉,是在錢太多了就做慈善事業,這樣自己幸福,別人也能得到了溫暖,不過在中國做慈善事業苦惱並不少。
2、保持人格的相對完整和情緒的相對穩定性:由各種心理特徵構成的人格結構是比較穩定的,人格這個東西盡管我們不能直接看到它,但它卻用行為告訴了大家,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是一貫的,是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
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是說他不會發生變化,實際上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和一個人的發育成熟以及人生閱歷的累積,人格特點也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人都有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否則不愉快的情緒釋放不出來,越積越多,時間一長,必然產生心理問題。
情緒的發泄要適當,可以大聲喊叫,可以哭泣,可以大醉一場,也可以去進行劇烈的體育運動,但前提是不能傷害到他人,否則問題沒有解決,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又會產生新的煩惱。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一個人在大多數情況下性情溫順、熱心助人,又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如此反復,不僅自己痛苦,心情不爽,他人也會對其敬而遠之。
3、與外界環境保持適當接觸並保持一定的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變化迅速,如果你幾周或1個月不讀書、不看報、不上網,那麼你連存款的優劣、柴米油鹽的價格、房價的漲跌等信息等都不知道了、看不懂了,更不用說什麼「浮雲」「鳳凰男、孔雀女」「潘俊薄澳HOLD住她嗎?」
「賣萌」等新鮮語句你都聽不懂了,也就不會跟年輕人交流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來說,醫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如果你自認為經驗讓你吃完下半生就不學習了,那麼你就就大錯特錯了,年輕醫生通過網路、雜志、購新書等學習方式,沒准幾年後就超過了你,到時你會悔之晚矣的!但惰性一但形成,即使如此,你也不想改變自己了。
4、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得關系。在中國只要睜開眼,碰頭碰面的全是人,想躲都躲不開。當今社會,想做一件事情,僅憑一己之力往往力不從心,必須通過朋友的幫助才能完成,因此在某一群體之中,搞好人際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否則只怕一天好日子也沒法過。
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往往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許多人說起人際關系就很頭痛,好像高深莫測學不會。其實世上不少事情遵循簡單的原則即可處理得很順利。沒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不會產生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一經建立,一定會被人們直接體驗到,要想持久地保持這種關系就必須經常的接觸。
首先是相互性原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相互性就是喜歡的前提。有的時候,人際交往則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的過程中的得大於失,至少等於失,也就是說這種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其三自我保護原則: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並反投以肯定和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遠。
總之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得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5、人要有自知之明:所謂的自知之明,就是一個人充分了解自己的各種優劣特點、能力和社會地位等並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且有與之相適應的言語和行為。自知之明,在精神病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等同於自製力或內省力或病識。
大家都知道,有精神疾病的人,如果沒有自製力或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疾病,對病中的異常言行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批判能力,而又拒絕治療者都歸屬於重型精神病,簡單地說:這部分人沒有自知之明(同時自製力的恢復又是醫生判斷精神疾病康復的重要指標之一),反之則被診斷為輕型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各種神經官能症和絕大多數的抑鬱症即歸於此)。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出自知之明對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了?
充分了解自己並不容易做到。連蘇格拉底都把「了解自己」作為非常重要的事情說。不過,只要從心裡承認人都有缺點、都有優點、都不完美,我們也不能免俗,恐怕就能客觀、真實得多。可以這樣想,我肯定有缺點,但我肯定還有相當多的長處。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會不會揚長避短,出了問題後不是一味地找別人的茬,重要的是先從自身找起,可怕的是我們在找原因時習慣於把自己的問題無限地縮小或忽略掉,把別人的缺點無限地放大或問題就是對方造成的,自己問心無愧。隨便把世上的任何一個人放到我們的面前,哪怕是一個乞丐,我們都能找出不如他的地方,哪怕是一點點。乞丐真正看的開、放的下,把看似復雜的生活作了最大程度的簡化,除了每天填飽肚子,落的無事一身輕,而我們則為工作、學習、交友、職稱/職務的晉升、父母、子女等忙忙碌碌,這也就是大約1/4的人還得時不時的用點安眠葯才能睡眠的原因吧。
當然了,心理健康的標志不僅僅於此,生活目標切合實際、適時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遵守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以及適當地把過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刪除掉等也很重要。
『貳』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復劑,也是獲得機體健康、延年益壽的要素。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叄』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呢
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曾明確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能彼此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那麼,我們怎樣來判斷個體的心理是否健康呢?可以依據以下幾條標准:
智力正常
智力是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通常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智力水平正常與否,要看是否能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自我效能完成一些列的行為(如拼圖)。
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人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做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效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正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自我概念重點是與周圍人相互關懷,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建立親密感,進而自我確認,尋找與自我概念一致的外部評價性信息。如果個體能確立自我價值就能准確地找到自我概念的相關信息。而對於否定性信息,傾向於排斥。正確認識自我,使自己對自身有一個全面、准確的把握,進而更坦然地接受自己與周圍世界的各種關系。
具有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是在先天的生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完整是指構成人格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均衡發展,不存在明顯缺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並以此為中心,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
人類的統一的人格可以分為9種,不同人格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覺、思考及行為模式。
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能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環境,調節、平衡各方面的心理沖突。良好的心情使人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樂觀、滿足的心情,對生活充滿希望。心理健康者在痛苦、憂傷等不良情緒襲來時,善於調整並保持情緒的穩定,保持與周圍的平衡。自我調節的方式有多種,比如睡覺、聽音樂、爬山、跑步、參加聚會等。
良好的適應和改造環境的能力
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的能力,是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環境改變時正確面對現實,對環境做出客觀正確的判斷,不怨天尤人;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一致。
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直接交往形成起來的相互之間的情感聯系。人際關系會強烈地影響到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等。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增強幸福感,減少生活事件的不良影響,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注意事項
心理健康或不健康都屬於正常心理的范疇,並未進入或發展到病理狀態。心理健康與不健康狀態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當出現不健康狀態時,可通過適當的調節而變得健康;同樣,良好、協調的心理狀態如果不注意保健,也可能出現不良或不協調的心理。
『肆』 怎麼樣才算是心理健康
思想健康應該和心理健康相對的。沒有不良酗好。思想端正,作風正派。自己不會無緣無故的消沉。生活積極,看上去陽光朝氣蓬勃。
還望您採納。
『伍』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治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表現:
第一,有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總是熱愛人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他們對生活樂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自己都是採取極其負責的態度,因而總是滿腔熱情地投身於生活,總是忘我地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對這些人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天都是一個新的台階,不怕困難,不怕挫折,而且總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標前進。這類人用他們自己的行動去體驗人生的價值,真切而深刻,所以總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反過來更能激起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第二,對自我有恰當的認識。
世界上最困難的是什麼?就是如何認識自己。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說,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認識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學識、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對自己的一些長處和優勢沾沾自喜,也不會自卑,過分地貶低自己,決不無緣無故抱怨、自責自己。反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能恰當地認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無緣無故地自卑,經常有意無意地掩飾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別敏感、脆弱,失落感極強,經不起風浪的折騰,存在嚴重的心理沖突,迴避矛盾,無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人,在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有以下這些特點。
1.不僅在理性上懂得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而且總是顯示一種積極的、樂於與人交往的態度。
2.懂得在交往過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從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人的身上。
3.能夠平等地、寬容地、客觀地了解、評價對方,不勢利待人,與人相處時,總顯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積極的態度。
4.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能夠注意他人的長處,能較虛心地向他人學習。
5.當他人有困難時,總能採取真誠的、有效的幫助。
6.當與他人產生矛盾時,能做到「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不主動出擊,不「窩里斗」,能進行較好的溝通,並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決。
第四,有一個樂觀的情緒狀態。
情緒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狀態,也最能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一般來說,情緒健康的人有以下這些特點。
1.沒有過分的、不切實際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煩惱、不快,精神狀態永遠是飽滿的、樂觀的。
2.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煩時,能做到泰然處之,決不自尋煩惱或自我折磨;
3.一般能擺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所以很少有麻煩的、別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不快。
4.有修養,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想發脾氣時或暴怒來臨時,自己能夠意識到,並將其抑制於萌芽狀態。
第五,有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都能平衡發展;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風貌;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態度,對外界的刺激不會有偏激的情緒和行為;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能和集體融為一體。
第六,道德心態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來對健康內容界定的最新補充。一個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難說是一個完全意義上健康的人。那麼,什麼是道德心態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幾點。
1.不做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事。
2.不僅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為中去實踐真善美,並能與假丑惡進行斗爭。
3.能自覺地遵守社會的各種規范、准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
4.能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盡自己的可能為社會多做貢獻。
5.當社會或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夠無條件地服從,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於自己的生命。
第七,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是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比較難於處理的。但是心理健康的人並不因此而畏懼、害怕,而是能面對現實、正視現實、改造現實。對這些人來說,往往能做到審時度勢,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能夠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正確對待現實環境,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中,因而能應付比較復雜的局面;當發現自己處於不利的或困難的境地時,也不驚慌、恐懼,而是冷靜地處理,將不利轉化為有利,將困境轉化為順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聰明才智。
第八,智力活動正常。
智力活動正常,不一定是指智力超常(智力活動超常也屬於智力活動正常的范疇),而是說,這類人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都是正常的,能較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頭腦清醒,不糊塗,反應敏捷,思維清晰,邏輯性強,該當機立斷的時候就當機立斷,毫不猶豫。
『陸』 怎麼樣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
怎樣判斷心理是否正常?
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對人類的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指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應是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目前,盡管心理問題越來越得到全球的重視,但是在中國,對於這個問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臨床上都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只是在心理障礙發展到很嚴重的狀態時才到醫院去診治。所以,如何鑒別自己是否健康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麼,怎樣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正常呢?
一般說來,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在正常人群中,一些人有可能會出現反常的行為和言語。而對某個人來說,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一些超出常人的言語和行為。但是不管怎樣,一個正常的人應該能夠維持自身的完整統一,也但是不管怎樣,一個正常的人應該能夠維持自身的完整統一,也就是說能夠做到自知、自製,而且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在臨床上,我們一般根據以下標准來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正常:
1.以個人的經驗為標准。也就是以病人和檢查者的主觀體驗為標准。不如說,病人自身感到自己的情緒、情感、行為與自己認為正常的標准有了一定的距離,或者與以前的情況有了明顯的差異。例如有個病人,一到公共場合就會臉紅,不知所措。他自己感到這種情況和正常人有很大的距離,所以自動去求醫。另外是以檢查者即心理醫生的臨床經驗為標准。但是,不管是病人和檢查者,由於個體的差異很大,所以,個人的體驗往往只能作為參考。
2.
以社會群體為標准。就是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正常與否是以社會群體的大多數人的
狀態作為標准,偏離正常人群的距離越大,心理也就越不正常。在醫院的心理門診中所實施的許多心理測量就是採用這個原理。
3.
以社會適應為標准。因為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的,所以,在正常情況下,
一個人的行為准則、道德規范、價值觀念也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也就是與社會相協調。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往往被認為是病態。
4.
以醫學為標准。也就是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病理解剖或者病理生理的改變來證實心
理疾病的存在。比如,人體中中樞神經介質5-ht的減少可以證實人的抑鬱狀態的存在。
總之,大家可以綜合以上的標准及早發現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問題,從而及時求助於心理咨詢工作者或者心理醫生,保持心理健康。
『柒』 如何說明自己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1 智力標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 情緒標准。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 意志標准: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 社會適應標准: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
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
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 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 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 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10~12歲為25分鍾;12歲以上為30分鍾,甚至更多。
8 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 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 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捌』 心理健康的十個標准
心理健康十要素
1.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價。
3.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4. 不脫離現實環境。
5. 能保持人格完整與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能適度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 在符合集體的要求下,能積極地發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標准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標准應該包括:
⒈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在心理咨詢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訪者這一條都具備。通過說話、察言觀色便很容易確定來訪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進行心理測驗。
⒉ 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⒊ 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單位,和本單位的同學、同事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很親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⒋ 行動自覺果斷
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採取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決不是說是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⒌ 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愛工作,不僅按時上下班,而且創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把分擔的工作看作是一種樂事。
⒍ 正確的我觀
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去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玖』 如何鑒定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第一、智力是否保持在正常水平
如果一個人心理是健康的,那麼他通常具有正常的智力,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條件,智力正常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
第二、是否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人們對於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體驗,而同一件事物,可能不同的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情緒也是人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的一種反映。心理健康的人擁有積極、樂觀的情緒,對自己充滿信心,進而更熱愛生活;此外,情緒健康的人還善於掌控自己的情緒,能使自己經常保持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
第三、在意志上是否能做好自我的管理
健全的意志包括意志堅定、有毅力、有耐心、心理素質良好、自控能力好。意志健全的人能對自己的行為、理想、動機進行自我管理,善於分析與判斷事物。
第四、是否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對現實生活有一個清晰和明確、以及客觀的認識,並能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能規范好自己的言行舉止,而且還富有責任心。當自己的願望不符合社會的要求時,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第五、在人格結構上是否能完整統一
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依據這個核心統一與調整自己的慾望、目標、理想與具體行為。
第六、在人際關繫上是否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以尊重、平等、關懷、照顧、諒解等積極的心態來與他人交往,並具有良好而豐富的人際關系。
第七、心理特點是否與年齡相符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徵要符合他的年齡、角色、身份等,因為不同的年齡、角色與身份都會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徵。
總而言之,當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是心理能夠滿足以上的這些條件時,那麼這個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如果相反,那麼在心理上存在有一些不健康,必須要及時作出調整,如果情況嚴重,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