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全民健身日是一份提醒——提醒我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人生的財富;也是一份邀約——邀請人們培養健身習慣,鍛造強健體魄,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健康是責任,健身是任務。長遠來看,加強體育鍛煉、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不二法門。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更是讓人們認識到,「上工治未病」,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性格與健康
性格塑造疾病:當我們心理失調時,特定的器官也會不正常,從而導致某種疾病。要想痊癒,除了遵醫囑治療外,還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健康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們的健康與外部環境有關,與生活習慣有關。但鮮有人知的是性格也是造成疾病的一個因素,能夠影響人的大腦的一切東西都可以影響到人的身體。
不滿、委屈、氣憤、自責、有過錯感等,這些負面情感會把我們帶到病床上。要想避免這些,必須立刻終止那些讓我們痛苦和不安的東西。人體的每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與我們的意識和心理有存在著嚴格的特定聯系。
性格是健康的一個保證,所以有個良好的性格,才能擁有健康的體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健康
2. 自我承擔的健康責任有哪些
我們平時都這樣認為,有病找醫生,好像開啟我們健康之門的鑰匙在醫生手裡,其實不然,健康之門的鑰匙其實在我們每個人自己手中。世界衛生組織在1992年提出的《維多利亞宣言》中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看上去簡單的十六個字,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堅持做到這些的又有多少。
面對日益增多的疾病譜,人們常常會發出疑問,為什麼生活條件好了,健康卻呈現下降趨勢?這樣的疑問已成社會主流現象。貧困時候,人們只為溫飽發愁,富裕時候,人們卻開始為健康發愁。真的保持健康有那麼困難嗎?答案應該在我們每個人手中和心中。要保持真正意義上的健康,首先要在對待健康與生命問題上實現三大轉變:一、有病治病轉變為無病保健;二、葯物治療轉變為非葯物治療;三、因病痛離開人世轉變為頤養天年無疾而終。要知道健康的維護不能片面的迷信醫生,也不能片面的依賴葯物,最重要是自身的努力,應該用健康的心態、健康的觀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去面對疾病的侵襲,事實上,不只在疾病纏身時,即使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只要懷著健康的心態,用健康的生活度過每一天,疾病自然望而卻步。最明智的保健原則就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哈佛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健康生活是指一個人在飲食、體育鍛煉和如何對待逆境等方面作出正確選擇的結果。研究人員通過長達60年跟蹤調查,最終確定了導致健康、幸福與長壽的七個因素:適量飲用酒精飲料、不吸煙、婚姻穩定、體育鍛煉、體重適中、克服困難的積極態度以及保持心情開朗。並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活得健康幸福並不取決於命運,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基因和我們自己。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很久前就提出這樣的理念: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為了自己的健康,必須關注並愛護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習慣,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
3. 個人應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嗎 為什麼 最好文字闡述下 謝謝
健康要靠自己 責任也在自己
健康長壽,是因為順應了自然;生病短命,是因為違背了自然。要想健康長壽不靠別人,也不靠葯物,完全得靠自己。健康之責任也不在醫生和醫療機構,而在於你自己。也就是健康得靠自己,且自己應對健康負責,靠不了別人,也賴不得別人。這種健康觀念和思想理論體系的建立也必將成為「醫改」最首要的理論支撐之一。
1、健康靠自愈,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我們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是教我們怎麼健康長壽的書,古人雲:健康長壽就是一個積精累氣的過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能控制好自己的慾望,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這樣的人才能健康長壽,也少生病。生病了要注意休息養病,而不是主張抗病治病。
可是,現代人大都認為:不健康是因為疾病所導致的,所以,常常會選擇甚至過度依賴醫療方式來解決或消除疾病。即生病以後總是過分地依賴醫生和醫葯去抗病治病,一些患者甚至盲目地把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完全交給醫院和醫生去處理。且越來越不肯相信自己,寄希望於生物醫學幫他去消除疾病,且這一錯誤的觀念在很多人心裡是根深蒂固的。
其實不然,不是因為疾病而導致不健康,而是因為自身健康出了問題而導致出現了一些病症。要想真正恢復健康不能靠醫療,而是只能是靠自己。因為要知道,我們的機體是一個自我平衡能力、自我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很強的智慧機體。在健康的時候不得病就是自我平衡能力;得病以後能自我康復就是自我免疫能力和自我痊癒能力所起的作用,也簡稱免疫力和自愈力,它們都是自我健康能力的一部分。
所以,對於疾病來襲,我們首先應十分信任和尊重並充分運用機體自身的恢復機能(即健康機制和能力),只有在其不足以抵禦疾病入侵時,我們才需要求助於外在醫療技術(包括葯物)的幫助。不過,即便到了醫院或看醫生,我們也要成為一名「獨立思考的醫療消費者」,學會適當地提問,了解在服葯的同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與醫生打交道……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正確發好醫院、醫葯和醫生這些外來的幫助要素。否則,我們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病人,套用魯迅的話說就是「你沒有資格當病人」。
可見,患者的本能就是患者的醫生,醫院的醫生只能是幫助或調動患者的本能。所以,你的健康是不可以依賴什麼大醫院和名醫生的,健康的金鑰匙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或體內。只要你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只要少生氣,注意飲食,每天走走路,就能做到了,這些都不是什麼高科技,但對於健康,這些比高科技還重要得多。更重要的是,在無病的時候,學會如何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注重調理保養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在有病的時候,則要注重養病,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三分治七分養」。要學會同疾病和解或斡旋,以此來休整和重振正氣。
養病和治病有所不同,養是養護、休養、調養、營養和修養,養的是正氣、是健康能力,是自我內在進行的過程;而治是治療,葯療、放療或化療等,治的是邪氣、是疾病症狀,靠的是一種外在的力量。這些外在的力量雖然對自己有很好的幫助,甚至可以立竿見影地幫助消除疾病,但是他給機體帶來的污染和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葯物無論是吃進去還是輸進體內,它能把病菌和病毒給殺死,自然也會誤殺一些正常的細胞或損害一些正氣的。同時,這些葯物與病菌、病毒和細胞同歸於盡後,它們怎麼出來呢?從沒聽說醫生怎麼把它們再撈出來,好像生物醫學沒有更多的去考慮過這個問題,醫院和醫生似乎也沒有打算要為此做些什麼!他們只管出兵幫忙打仗,不管打掃戰場和災後重建。這樣一來,這些「垃圾」自然給機體要造成一定的負擔和污染,它們不僅要暫時佔用機體內的空間並消耗人體資源和能量,有的甚至會長期呆在體內,只能等待機體慢慢去打掃戰場(自我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