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人故事:華佗
名人故事: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我為大家整理了幾則關於華佗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一、華佗學醫的故事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庄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為生。可是當時,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遲旦掘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據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裡“鬥武營”(即當地富豪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後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後,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後咱娘倆怎麼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葯鋪里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干凈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干雜活,采草葯,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葯草,也懂得了些葯性,以後就跟你師兄抓葯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葯。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里只有一桿戥秤,你用過後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葯呢?俗話說:碼核“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著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葯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裡默默記著分量,等閑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葯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
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葯,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裡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葯的份量拿錯了會葯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葯,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裡暗暗稱奇。後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後,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裡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後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著,約摸一刻鍾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葯,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遲纖華佗說:“你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游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二、少年華佗拜師
華佗從小愛好讀書,富有鑽研精神,對醫學饒有興趣。在母親的教育下,小華佗立志不圖官位,願為良醫,以救民濟世為本。
後來,母親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忽冷忽熱,周身疼痛,皮肉腫脹。華佗請來很有名氣的大夫治病,也不見成效。母親病故前對華佗說:“孩子,記住你的父母都是被這種古怪的病折磨死的。我希望你早日學成醫術,好讓百姓少受疾病之苦!”
母親的去世激發了華佗發憤學醫、普濟眾生的決心。他來到城裡,要拜父親的生前好友蔡醫生為師學醫。蔡醫生開始不想收華佗為徒,可是一想,華佗父親生前是自己的老朋友,朋友一死,轉眼不認人,也太不講情義了。
所以,他想考考華佗,如果他是一塊做醫生的料,就收;不行,就不收。
蔡醫生主意已定。他見幾位徒弟正在院子里採桑葉,而最高處枝條上的.桑葉夠不著,便向華佗說:“一你能設法把最高的桑葉採下來嗎?”華佗說:“能。”他叫人取了根繩子,拴上塊小石子,只一拋,繩子拋過枝條,樹枝被壓下來,桑葉就採到了。蔡醫生又看見兩只山羊在斗架,眼都斗紅了,誰也拉個開,就說:“華佗,你能把這兩只山羊拉開嗎?”華佗又說:“能。”
只見他拔來兩把鮮草,放在羊的旁邊,斗架的羊早就斗餓了,一見鮮草,忙著搶草吃,自然散開不鬥了。
蔡醫生見華佗如此聰明,就收他為徒。後來華佗跟隨師父刻苦鑽研,注重實踐,終於成為被人擁戴的一代名醫。
三、華佗三試茵陳的故事
相傳,有一個黃癆病人(黃疸),面色姜黃,眼睛凹陷,極度消瘦,找到華佗說:“先生,請你給我治治病吧。”華佗皺著眉搖了搖頭說:“眼下醫生們還沒有找到治療黃癆病的辦法,我也是無能為力呀!”
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那個病人,發現他變得非常健康,身體強壯,滿面紅潤。華佗大吃一驚,急忙問道:“你這病是哪位醫生治好的?快告訴我,讓我跟他學學去。”那人回答道:“我沒請醫生看,病是自己好的。”華佗不信:“哪有這種事!你準是吃了什麼葯吧?”“葯倒沒有吃過,不過因為春荒沒糧,我吃過些野草。”“這就對了!草就是葯,你吃了多少天?”“一個多月。”“吃的什麼草啊?”他們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綠茵茵的野草說:“就是這個。”華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問那人,吃的幾月的蒿,病人說是三月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葯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采了許多三月的青蒿,給黃癆病人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為摸清青蒿的葯性,第三年,華佗把根、莖、葉分類試驗,發現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
華佗還編歌供後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給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