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突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變得越來越模糊。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篇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摘要:我國16%~25.4%的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 編號:1674-9324(2014)24-0175-02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暴力事件、自殺事件或休學、退學現象屢見不鮮,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數字表明,全國16%~25.4%的大學生有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和抑鬱情緒等心理障礙[1]。因此,大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200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運用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對大學生進行 心理 健康知識 與技能的教育及心理與行為的訓練輔導,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大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提高[3]。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因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用人單位對人才選拔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大學生 畢業 後走向人才市場,供需見面,雙向選擇,人才的市場化機制趨向成熟[4]。這種就業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固然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就業途徑和機遇;另一方面,越來越激烈的人才競爭也對大學生就業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當前政府機構裁員,國有企、事業單位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等,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加大了大學生心理壓力,使大學生經常處於應激狀態之下[4]。
2.家庭因素。不當的 家庭教育 是滋生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溫床,例如:(1)父母 對子 女百依百順,過分溺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就像保護傘一樣呵護子女,使得他們沒有受過挫折,事事都有父母的保護,這樣的大學生依賴性極強,缺乏同情心,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缺乏自製能力和自信心。(2)父母對子女行為放任不管,很少約束,這樣的大學生常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家庭教養,不懂得尊重他人,比較任性,很難適應集體生活[5]。
3.學習因素。大學生,尤其是新生,面對大學的學習滿懷嚮往與憧憬,希望能繼續保持高中時的學習優勢,一路領先,做學習中的佼佼者[6]。但是大學的學習與中學的學習無論是在學習內容還是在 學習 方法 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很多學生在學習遇到困難和學業受挫時不能正確面對和接受,逃避和否認現實,就會引起心理健康問題[6]。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開設心理學課程與心理講座。在高校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有利於大學生更好、更全面、更廣泛地了解心理學知識,讓大學生了解自己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在遇到困惑時能夠從容應對,而不是盲目從眾或者無端猜疑,這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十分有益[7]。
2.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除定時值班咨詢外,還要設立心理信箱,開通咨詢電話,使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學習、 人際交往 、戀愛、情緒、人格、性、擇業、家庭等方面的問題或心理障礙時能及時得到咨詢老師的幫助,避免心理困擾的產生或心理障礙的加重[8]。
3.建立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於教育隊伍的質量,因此,要積極開展對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兼職教師的業務培訓,通過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備的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重視對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其他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幹部、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業務培訓[9]。
4.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於德育工作之中。在德育工作中除了堅持以往的政治導向和道德導向外,還必須進一步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個性心理特徵進行分析研究,結合其身心發展特點,加強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增強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健康人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身心潛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10]。
5.營造良好的校園 文化 氛圍。要加強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組織並引導大學生參加形式多樣、健康活潑的文體活動、社團活動、學習競賽、名家講壇等活動,陶冶大學生高尚情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識,並以活動為紐帶,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讓學生在一種健康、融洽的關系中生活、學習和發展[11]。
6.開展 社會實踐 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了解現實,了解人民,有利於淡化大學生頭腦中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重新調整自我,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找准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有助於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不斷進取的事業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12]。
參考文獻:
[1]李江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0,(8):124-125.
[2]教育部.教育部下發「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3-15.
[3]鄧明星,郭念峰.咨詢心理學[M].北京: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4]齊雄.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與開放,2010,(4):120-122.
[5]溫永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2):48-51.
[6]張懷民,萬小華.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1):7-9.
[7]姚本先,陸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7,30(2):485-488.
[8]王運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1):140-142.
[9]宋穎惠,__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4):205-207.
[10]楊麗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關系初探[J].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6):59-62.
[11]蔣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5):85-87.
[12]魏元棟.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5):41-42.
作者簡介:韋思明(1971-),男,博士後,副教授,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醫學教育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