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有哪些重要意義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意義如下:
1、身體健康教育——幼兒健康幸福的實施:
對幼兒進行健康態度與健康意識的培養,讓幼兒有健康意識才知道要這么做,行為產生動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進行戶外體育活動,更能發揮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更有利於教師實施因人施教。
通過戶外活動器械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創造讓幼兒主動參與渣伏體質鍛煉的外部環境,激發幼兒對身體鍛煉的興趣,培養幼兒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開展幼兒運動會,幼兒遠足活動。
2、適度表達情緒——幼兒健康的幸福源泉:
在加強幼兒體能活動,增強幼兒的體質的同時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還應當積極構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環境,創設和諧的班級氛圍、平等鼓勵的師幼關系。
給幼兒自由選擇、討論、合作的空間,使幼兒情緒安定、心情愉快,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鍛煉身體,鍛煉意志。要充分認識到心理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有時比物質環境的影響更為深刻,要根據幼兒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反思、調整和改進心理環境。
3、家庭健康教育——幼兒健康幸福的保芹祥障:嫌梁搏
幼兒園健康教育的有關內容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如個人衛生、飲食習慣、安全問題,如果僅靠幼兒園的健康教育,而沒有家長積極配合,幼兒的健康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幼兒園可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通過多種活動讓家長轉變健康觀念,不斷完善健康意識,明確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兒健康教育目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實施有效教育。
『貳』 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意義
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手段,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使學生掌握健康知識,養成有益於個人、集體和社會的健康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這是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樹立全面的健康觀,建立預防為主、自我保健的意識。醫學模式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通過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上認識健康,了解新健康觀與傳統健康觀的差異,了解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在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方面,既了解健康基本的要求,又認識更深層次意義上的健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達到身心全面健康。人們在疾病尚未出現時,自覺健康狀態良好,缺乏對疾病的預防意識,一旦疾病發生,則往往會對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影響。健康教育可以改變這種有病求醫,無病不防的態度,幫助學生建立以防為主的思想認識。同時,還可以轉變學生們把健康交給醫院和醫生的依賴心理。明確健康是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不僅政府衛生部門要對之負責,而且自己也有權力和義務維護自身的身心健康,進而大到加強自我保健意識,減少和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健康教育還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文化專業素質,其中身心素質是其他各方面素質發展的基礎。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建立全面健康的觀念和自我保健的意識,認識自己對自身健康和生命的權利和責任,並從行動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達到提高身心素質的目的。健康教育還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高級情感,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遵守社會道德的行為規范,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良好道德素質。健康教育通過對學生進岩數行正確的心理指導和調整,可以使在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訓練中不怕困難,積極進取,學會合作,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能以最優的方式方法處理學習以及於之有關的各種問題,取得最佳的學習耐橋效果,使其文化專業素質得到最好的發展。健康教育的作用一、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當今流行嚴重的某些傳染病不僅僅是微生物致病的結果,而是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例如,性病、艾滋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痢疾等傳染病就直接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關。怎樣有效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人類共同面對的一個世界性難題。實際上,艾滋病是一種人類可以通過自身行為改變而有效預防的疾病。因此,運用健康教育手段廣泛傳播預防知識,干預高危行為就是預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即使是有了艾滋病疫苗,健康教育仍然是預防艾滋病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在血吸蟲、瘧疾、肝炎等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方面也同樣需要人們行為改變的配合,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在結核病的防治工作中,如果沒有健康教育的配合,一方面人們不能主動地預防結核病,另一方面感染了結核病的人不懂得出現什麼症狀需要想到結核病,不懂得盡早主動到醫院做檢查診斷,也就不能做到早期發現結核病。此外,病人也需要在接受了有關結核病的治療原則以後才能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尤其是在2003年與「非典」的斗爭中,除了發現病人、及時隔離和治療、保護醫務人員、做好流調等工作以外,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群眾的健康教育工作,把預防「非典」的知識告訴群眾,讓群眾懂得怎麼預防「非典」。如果不能用科學知識武裝群眾昌棗猛、不能指導群眾改變不健康行為,那麼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難以達到後來的控制效果。二、健康教育是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間接的與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有關,如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惡性腫瘤、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等。現代人類所患疾病中有45—47%與生活方式有關,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與生活方式有關。在美國,不健康生活方式占總死因中的49-60%,在我國佔37.3%。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開始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大轉移以後,我國的經濟出現了持續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快速變化。在這些生活方式的變化中有有利於健康的變化,而另一方面,對健康不利的生活方式改變也有許多,如食物過於精細;油脂的攝入量大大超過人體的需要量;體力活動減少;精神壓力增大;煙酒的消耗量增加……而這些不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了我國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升高。要預防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降低慢性病對人民健康的損害程度,只能依靠健康教育。通過廣泛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幫助人們懂得健康的知識,樹立健康觀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就能有效地預防、減少或推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