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的表現有哪些
01了解自己
有一個人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
孔老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長處,我們會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們才會少犯錯誤,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02面對現實
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我們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幹、體貼入微;我們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我們也可能正在遭遇著挫折和磨難……
但是,我們只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才有改變的可能性。只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我們才能有更大的收獲。
03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
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04承擔責任
除了襁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兒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擔,在工作中獲得謀生的手段並得到承認和樂趣。
所以,失業給成人的打擊不僅是經濟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會使人喪失價值感,帶來心理危機。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說:「勞動一日,方得一夜安寢;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而逃避責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煩躁和悔恨。
05控制情緒
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
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志。
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份,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06塑造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則印度諺語說: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人格,人格決定命運。我們的性格和命運正是由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行動自我雕塑而成。
07有家有業
家和事業是成年男性責任與壓力的源頭。家庭的和睦與事業的成功絕非水火不容,它們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家和萬事興",無力"齊家",恐怕也無力"平天下"。
在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更應具備一個健康的心態。
2. 什麼叫做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 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中文名
心理健康
外文名
mental health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范圍
臨床與咨詢心理學
快速
導航
制約因素健康標准異常心理維護途徑
簡介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1]
制約因素
1、先天遺傳的好壞
2、外界刺激的優劣
3、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
4、心理保健服務的有無。
健康標准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 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異常心理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系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標准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准
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准
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准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尚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學分類標准
這種標准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准。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標准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社會適應性標准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准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維護途徑
1、注意優婚優生,避免先天缺陷;
2、優化現實環境,減少不良刺激;
3、加強心理修養,提高心理素質;
4、接受心理教育,學會心理調適;
5.主動向人求助,及時緩解心病。
3. 心理健康的標志有哪些
問題一:哪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志。 哪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志?答:參照現實社會生活及人們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現代人和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標准可從七個方面來分析;
1.智力正常激滾
智力是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它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對外界 *** 的反應過於敏感或遲滯、知覺出現幻覺、思維出現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現。
2.情緒適中
情緒適中是指情緒是由適當的原因所引起;情緒的處續時間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情緒活動的主流是愉快的、歡樂的、穩定的。有人認為,快樂表示心理健康如同體溫表示身體健康一樣的准確。一個人的情緒適中,就會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對一切充滿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一個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現在意志品質上,意志品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標准,其中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和頑強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標志。行動的自覺性是對自己的行動目的有正確的認識,能主動支配自己的行動,以達到預期的目標;行動的果斷性是善於明辨是非,適當而又當機立斷地採取決定並執行決定;行動的頑強性是在作出決定、執行決定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
反應適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之一。反應適度說明人的行為表現協調有度,主要表現為:意識和行為一致,即言行一致;為人處世合情合理,靈活變通;在相同或相類似情境下,行為反應符合情境,既不過分,也不突然。
4.人格統一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的各種特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結合成相互聯系的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如果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協調,人的行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調,就會造成人格分裂,產生不正常的行為。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現。一個人的人格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因此,形成一個統一的、協調的人格和形成一個殘缺的、失調的人格,其性質對心理發展和精神表現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5.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人際關系和諧具體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心理神猛相容,互相接納、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剋,相互排斥、貶低;對人情感真誠、善良,而不是冷漠無情、害人;以集體利益為重,關心、奉獻,而不是私字當頭,損人利己,等等。
6.與社會協調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應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協調一致。如果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了矛盾和沖突,應及時調節,修正或放棄自己的計劃和行動,順歷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現實,悲觀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歷史潮流而動。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徵
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齡階段,每一年齡階段其心理發展都表現出相應的質的特徵,稱為心理年齡特徵。一個人心理行為的發展,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變化的。如果一個人的認識、情感和言語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基本符合他的年齡特徵,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特徵,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行為異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請採納。
問題二:幼明瞎余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有哪些 幼兒的心理健康 這個很好認識的 首先他是一個小孩子 他的一切行為都根據大人的行為而做出 比如教他好好學習 吃一些能吃食物 不該拿的東西不要拿 行為上和思想上 慢慢教起 謝謝採納
問題三: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能作有限的個性發揮
編輯本段兒童心理健康標准
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一、智力發育正常,即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 二、穩定的情緒。盡管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但不會持續長久。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理解他人,學習他人長處,友善、寬容地與人相處。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能對自己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編輯本段老年人心理健康標准
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像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三、生活目標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四、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五、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六、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八、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不愉快的情緒......>>
4.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內容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如下: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動的最根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則社會化的過程難以進展,心理發展必然受到阻礙,難以獨自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未知欲,能發揮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獲取成功。
2、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
對自有適當的了解和恰當的評價,並且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的現狀,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願意揚長避短開發潛能,不苛求自己,自信樂觀,而不是過於自卑或過於自負。
3、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給予愛和友誼,有穩定的人際關系,擁有可信賴的朋友,社會支持系統強而有力。
4、善於調節與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恐等消極體驗,但能適當發泄、主動調節和控制情緒,不為情緒所控,不因為情緒影響正常生活。常說的情商便是體現這一能力。
5、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的能力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關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環境的良好適應者,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始終使自己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生活有理想但不脫離現實,能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需要與慾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統一。
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准
1、安全感高,自我價值感高。
2、適度地自我批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與自己友好地相處。
3、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樂觀向上。
4、不是活在虛擬世界中,能夠坦然接受現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
5、有自己的正常需要,並有能力為自己的需要付出努力。
6、清楚自己的動機和目的,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理性客觀地評估。
7、人格相對完整,個人的價值觀適應社會的標准,工作認真負責,精力集中。
8、有積極樂觀適當的生活目標。
9、有從經驗教訓中學習和成長的能力,能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
10、能相對良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不過分在意他人和社會的評價,自我獨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即為心理健康。
5.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人的心理健康是戰勝疾患的康復劑,也是獲得機體健康、延年益壽的要素。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6.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志
1 情緒健康:情緒是衡量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顯著標志。大學生群體積極情緒遠大於消極情緒,但他們是一個青年群體,情緒脾氣多變,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或者自以為不公平的事情而意氣用事! 這個就需要自我調控情緒,找到合理的宣洩方式,多看看書,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聽音樂、看電影、逛街和吃美食等!
2 意志健全:意志健全主要是指個體在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製性都獲得了協調的發展。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彎或的目的性,能根據現實的需要調整自己的目標,遇事有一定的決斷能力,能夠持之以恆埋舉伍;能尊重、聽取他人意見,但又有獨立思考,對緊急事件有良好的應變能力。而不是盲目的一鼓作氣,亂搞一通!
3 人格完整:心理學上的人格,是指一個人氣質的特徵、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模式等心理特點的總和。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保持思維、言語、行動的協調一致,樂與表現自我,自我意識強,思想獨立開放,追求自我設計,但不盲目,有自己的目標等。
4 自我意識完善:廣義上而言,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屬性、狀態、行為、意識活動的認識和體驗,以及對自身的情答蠢感意志活動和行為進行調節、控制的過程。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如何,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因此,大學生具備良好素質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對自我的接受和認可,即有成熟的自我意識和健康的自我形象。
7. 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哪幾個方面
心理健康的標准,包括如下內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態分布曲線之內者以及能對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應的智力超常者。
2.情緒良好: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一旦有了負性情緒,能夠及時調整,具有情緒的穩定性。
3.人際和諧: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等。
4.適應環境:包括積極的處事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具有順應社會改革變化的能力,用於改造現實環境,達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個要素不存在缺陷與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統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有相對完整的心理特徵等。
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別惡劣的環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為。
8.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義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傑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①自我認知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對自我做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
②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態絕對不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萬念俱灰的,他會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成長起來,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價值。
③統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各種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心態。他對於人生有一種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韌的忍耐力。
④自我調控能力。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並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從於他人,善於調節自我的情緒和能力,果斷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⑤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他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判斷現實。
⑥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受環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順應環境,適應環境,並積極地發問、變革環境,使之更適應人的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熱愛人類,適當地工作和游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確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我國學者把"心理健康"的定義,又做了一個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種機能健康;
③符合社會生活的規范,自我的行為和情緒適應;
④具有自我實現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統一和調和;
⑥對環境能積極地適應,具有現實志向;
⑦有處理、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
⑧具有應變、應急及從疾病或危機中恢復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義,是與心理障礙和疾患相對而言的。隨著國際、國內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個不斷修正、完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