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你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就是積極陽光向上,充滿正能量,我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准就是這些
Ⅱ 如何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從深層級和發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臨著一個教育模式構建的課題。這種模式的構建是適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充分認識這種模式構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自覺參與和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著從精英型向大眾化的教育轉型,招生數量的增長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使高等教育面臨不少新的問題和困難,高等教育的這種超常規發展對正處於發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一是課堂教學薄弱,二是課外教育指導局限,三是學生自助缺乏的現狀。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發揮其在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應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這是現代學科教學理論寫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實踐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把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中心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教師要善於發現並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在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某些心理素質的內容,如思維、記憶、想像能力的心理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以及科研動手的能力等;通過運用激勵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採用強化與積極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中,教師要較系統地闡述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介紹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傳播心理自我調適和消除心理困擾的方法;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與主要表現有所了解,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 2.強化課外教育指導的基本環節 課外教育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多種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通過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沙龍,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盡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誤區,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導,有賴於教育的三級網路--校級心理健康機構、院系級心理健康組織、班級學生心理健康小組的完善。校級心理健康機構應由專職的教育工作者進行管理,組織協調校、院系學科教師、德育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等人力資源,通過對學生的輔導及心理訓練活動,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導。院繫心理健康組織,應由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和班主任、政治輔導員組成,在學校心理健康機構的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必要的服務。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小組,應由志願為同學服務且心理素質較好的學生組成,在與同學朝夕相處的學習生活中,給予那些心理需要關懷的學生以經常性的幫助,並能將有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情況及時地向所在院系統學校的心理保健機構與組織反映,避免學生由於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的發生。 3.倡導主體自我教育 事實上,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並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啟發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課外教育指導中,輔導員老師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個人成長小組」等多種社團活動,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不斷得到增強,並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大學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覺行動。 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 1.確立多元參與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的事。因此,高校領導要從全局出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體和軟體的投入;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發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訓練,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於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學生、指導學生,防止形式化傾向。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學校深入進行,高等教育既面臨著擴大招生的問題,也面臨著在原有基礎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質量問題,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層健康教育工作還沒有引起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詢機構、無專業人員,有教育方案、無具體措施上。那麼,當我們意識到新世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之時,首要的是確立一種全新的思想觀念。 2.建設專職與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實施教育的這支隊伍的素質,盡管高等學校開展此項教育和咨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但這項工作還遠遠不能適應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客觀形勢,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心理科學知識、技能的訓練,對現代心理咨詢技術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詢的實踐中,很難保證取得好的效果。應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進行請進來、走出去的長短期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並以案例分析會等形式,組織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軌道。 3.推進課題的理論研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與管理中探索思路、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外,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發展的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方面的需要,從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發展的能力。還要發揚合作精神,不斷擴大不同區域間、不同校際間的學術交流,在互助互補中,基本掌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解決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努力實現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個體素質和這支隊伍整體水平的進一步專業化,推進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著系統化、科學化、整體化和規范化的方向邁進。
Ⅲ 如何理解與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
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心。
孩子處在敏感期、叛逆期的時候,心理都會焦躁不安,也會比較容易出現過激或者無理的發泄行為,這個時期,家長應給與他們足夠的認同,幫助他們建設自信心,這樣孩子才能更快的渡過這些難纏的時期。
2
/7
認同孩子的不完美。
人無完人,家長不要把所有的要求都強加給孩子,孩子也不是神,不可能什麼都做的很出色,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弱點和缺點放大,揪著不放不說,還去打擊孩子,一定要認同孩子的不完美,但是在認同每個人不完美的同時,激勵孩子戰勝自我。
3
/7
多給孩子愛的表達。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心理有問題的孩子都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愛自己,自己就像撿來的一樣,這也說明了,父母的愛表達的有問題,在每個孩子叛逆的時候,家長在感到無比頭疼的同時,一定要給孩子多多表達自己的愛和包容,幫助她們建設強大的內心,來戰勝自己。
4
/7
多和孩子進行高質量的溝通。
溝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孩子即使再叛逆,也會比較容易聽進去道理,家長與孩子溝通時不能擺出高姿態,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與爸爸媽媽交流的興趣,家長要放低自己的姿態,讓孩子也能感到父母的不完美,讓孩子才能親近父母,把自己內心的話說給爸爸媽媽聽。
5
/7
多和孩子進行一些別的方式的交流。
有的時候,語言並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別的手段和孩子進行交流,例如,給孩子枕頭下塞一個小紙條,給孩子的書中夾一封信,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很平和的心態下去聽父母的心裡話,反之,孩子也可以通過畫畫、寫信等方式和父母交流。
6
/7
給孩子多一些的陪伴。
其實,對於孩子來講,沒有什麼是比陪伴更好的療傷葯,無論自己正處於多麼自卑的心態,父母的陪伴和鼓勵永遠是最有效果的,父母的陪伴不僅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看手機,而是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游戲,一起聊天,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7
/7
多帶著孩子去旅行。
旅行之於孩子來講,不僅僅是看到了什麼吃到了什麼,而是見識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所以,旅行可以盡量選擇一些人文文化強,但是環境比較苛刻的親子游,孩子在和爸爸媽媽一起經歷各種挑戰和磨難的同時,也會變得內心世界更為強大。
Ⅳ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有何發展性,文化性,時代性
心理健康標准
從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並非沒有過多痛苦和煩惱,而是他們能適時地從痛苦和煩惱中解脫出來,積極地尋求改變不利現狀的新途徑。他們能夠深切領悟人生沖突的嚴峻性和不可迴避性,也能深刻體察人性的陰陽善惡。他們是那些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地相處。他們善於不斷地學習,利用各種資源,不斷地充實自己。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同時也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不會去鑽牛角尖,而是善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心理健康的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
中文名
心理健康標准
外文名
Mental health standard
分類
名詞解析
作用
鑒定心裡健康的一個指標
快速
導航
具體標准
十條標准
健康標准
理論標准
情緒標准
簡介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緒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
5、人際關系適應;
6、反應適度;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
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具體標准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十條標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准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Ⅳ 大學生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
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勞和緊張;二是積極樂觀,勇於承擔責任,心胸開闊;三是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善於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強,善於排除干擾;五是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六是體重得當,身材勻稱; 1、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2、 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自我意識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識和體驗。 3、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行動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構成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及處理個人和環境的關系。 7、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地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Ⅵ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有什麼如何理解這些標准(
最合適答案:一、新的健康觀 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人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統一。人不僅僅是一人生物體,且是有復雜的心理活動,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都臻於完滿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並進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勞和緊張;二是積極樂觀,勇於承擔責任,心胸開闊;三是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善於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強,善於排除干擾;五是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六是體重得當,身材勻稱;七是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疼感,無出血情況;八是頭發有光澤,無頭屑;十是肌肉和皮膚富有彈性,步伐輕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我們總是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當生理產生疾病時,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響,會產生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容量發怒,從而導致心理不舒適;同樣那些長時間心情抑鬱、精神負擔重、焦慮的人易產生身體不舒適,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賴於健康的身體,而健康的身體有賴於健全的心理。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不可以說,迄今為止關於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准,一是經驗標准,即當事人按照我的主觀感受來判斷我的健康,研究者憑借我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准,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准,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准,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有些;四是自身行為標准,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准。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准?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准,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均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是情緒健康。其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有些穩定,善於控制與調整我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有些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正在准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禾垤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有些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均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我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我,擺事實正我的位置,既不以我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我,接受我,自尊、自強、自製、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是人際關系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我,善取人之長工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革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也說明,對多數學生群體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在於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正常的。許多發展性問題是可以不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整體協調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系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准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方面看,一旦不可以符合規律地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我長時間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否則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從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看,每個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發展性,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其症狀隨著發展而自行消失。
Ⅶ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遇到人生的坎坷可以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然後做出明智的決斷。
並懷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態度來生活!如流水般不掙扎的人生!順其自然!
推薦一本書!
Ⅷ 如何正確理解心理健康的標准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1、身體、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Ⅸ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結合實際談談怎樣理解心理健康標准
親愛的,以下是心理健康的十個標准
之一:心理活動耐受力
這是指人的心理對於現實生活中長期反復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似一次性的那樣強大劇烈,但卻久久不易消失,幾乎每時每日都纏繞著人的心靈。
之二: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就是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系等等。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之三: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白天思維清晰,注意力集中、適於工作:晚上能正常進入睡眠,以便養精蓄銳,如果一個人到了晚上就睡不著覺,那表明其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處在紊亂狀態。
之四: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之五: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了。
之六: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影響,從而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精神活動有不太穩定的特點。
之七:心理康復能力
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之八:社交往
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變得十分冷漠時,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於一種躁狂狀態。
之九:心理活動強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
之十:自信心
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准。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將這十條標准綜合起來考察,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體驗標准、操作標准和發展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