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如何自我調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如何自我調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發布時間:2023-04-10 17:11:54

㈠ 孤獨的老人怎樣調整心境

人隨著歲數不斷在增長,導致老人都不同程度出現了心理孤獨,如長時間得不到調節勢必會影響身心健康,其實老人出現孤獨和日常子女合不來、子女婚後長期離家都老人如何緩解孤獨?

1、子女多關心老人

子女應盡自己贍養、孝順老人的責任,身在外地時更要多加關心,從而讓老人享受到兒孫繞膝、晚輩噓寒問暖的天倫之樂,而不至產生被冷落、被遺棄的感覺。

2、支持喪偶老人再婚

子女對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卻是子女無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當子女的也滿足不了的。因此,對於喪偶老人,子女應該熱心當「紅娘」,成全他們的。

3、培養個人興趣

從看書、習字、畫畫、練琴、種花、飼養動物等活動中獲得樂趣。這些均有助於自己從孤獨的小圈子裡解脫出來。即使從事這些活動時可能只有一個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獨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4、每天堅持適量運動

每天必須堅持體育鍛煉一個小時左右,結伴散步,簡單易行,效果不錯。運動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調整積極的情緒,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醫學心理學專家指出,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系的適應。

5、家人常與老人談心

老人整日在家,活動范圍小,又年老、體弱多病,加上對子女的牽掛和對往日好友的思念,內心常常不平靜。精神上的這些苦惱、煩悶、憂慮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訴說。小輩如能抽時間常和老人談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滿足,同時也利於家庭氣氛的和睦。婚姻,不應充當不光彩的干涉者。

6、探尋家門內外無數消閑自娛之道

老年人是得天獨厚的「悠閑族」,有人擾雹稱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沒有子女相隨,卸了撫育重擔,正可自尋樂趣。魚緩慎帆蟲花鳥、走親訪友、優哉游哉(旅遊),身心怡然。

7、認知療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子女長大成人,從父母身邊離開,成家立業,哺育自己的後代,應該是子女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長大了都不願離家,長期與父母住在一起,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現。所以,老年人應該為子女的離巢而感到高興。

8、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老年人退休後可以繼續學習新知識,看書讀報,關心大事,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延緩大腦的衰老,預防痴呆的發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老人不但自我價值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學習中排解了孤獨。通過學習,還可以加強老人與社會的聯系,提升老人自身的價值感。

10、行為療法

當自己感到孤獨時,可以制定一個計劃,向自己布置不同難度的交往任務。開始時,交往任務可以簡單一些,然後逐漸加強交往的難度。在與各種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尊重別人的特點與習慣,努力與人和睦相處。

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難不肯求助於人,或者對別人的困難不屑一顧,結果必然加劇自己的孤獨感。所以,一方面要善於幫助他人,從中贏得別人的尊重和真誠的友誼,另一方面,又要善於求助於人,通過別人的幫助,使自己的心情變得開朗。

老了即使不再老有所為,只要活著就是對家庭和社會孝埋的奉獻。不必自卑,不必沮喪,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充滿自信地愉快生活,笑對人生。不要過於節儉,該享受的要享受,要精心地打扮修飾自己,穿光鮮時尚的衣服,舉止優雅地參加到各種活動中。

㈡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

目前,我國已經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如何讓老年人們輕輕鬆鬆地度過離、退休後的歲月,使其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能夠同步得到改善,由這兩個“健康”保駕護航,安穩地抵達生命的彼岸,這是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也是一些老年人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個心理健康的老年人,一般都能夠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適應環境,情緒正常,人格和諧。能夠自由、適度地表達、展現自己個性的人,並且和環境和諧相處。善於不斷地學習。他們也會享受美好人生,明白知足者常樂的道理。他們不鑽牛角尖,善於從改毀不同角度看待問題。

但有一些老年人不是這樣。在生活中,經常發現這些人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尤其是在個人待遇問題上,一味地與他人攀比、一心追求高標准、經常渴望高水平,常常把自己擺到一個不適當的位置。本來是一個平平常常的退休人員,也動不動就以“功臣”和“英雄”自居。對周圍,看什麼也不順眼;對福利,怎麼“待遇”也有意見。與之相近的人,誰勸罵誰。這樣的人很顯然是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對這樣有心理疾患的老年人該怎麼辦呢?是聽之任之,不管不顧呢?還是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盡快恢復理性,找到那個屬於他的自我呢?

筆者在總結諸多所見所聞後,結合個人體會,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作借鑒和參考:

一、在生活的大海中要不斷地尋找自我

退休和變老,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必然過程,信賴自己的習慣不應當拋棄。永葆“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尤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的精神狀態,這是老年人非常難能可貴的品德。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一個人能解脫一切的狀態,這時,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很開,變得眼界高超,虛懷若谷。仍然去積極進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樂趣。說的到,做的到,孔子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切老年人們的楷模。

享受退休待遇這在現在的農村和過去的中國是一個新事物。許多已經受益了的農村老人樂此不彼,盡管比起城市裡的離退休人員來他們那點養老費還少得可憐,但受到的鼓舞和安慰卻是巨大的。因為是在五千多年的華夏史上農民們第一次嚐到了“養兒防老”傳統法則以外的呵護。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他們把這種呵護和溫馨看作是最後一道防線,自己能勞動的還照常去勞動,一點也沒有因此而鬆懈。

令人非常遺憾的是,在一些比老農民們的保核沖備險費收入高出幾十倍的另類人群中卻呈現出這樣一種現象,有的人雖然也曾經是苦過來的,但把過去已經忘的乾乾凈凈,整天在“老有所養”這四個字中只抱住一個“所”字不放,更有人把“所”變成“索”,動不動就埋怨家裡兒女不孝,埋怨政府和企業照顧不周到。經常聚攏街頭巷尾,評頭品足,牢騷滿腹。在茫茫人生路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有的身體很健康,心理卻是亞健康,甚至不健康。

我們是誰?我是誰?在沒有了過去的事業、沒有了往日的輝煌,沒有了年輕時的朝氣後,我們就是一個像從前那樣的“一窮二白’赤裸裸的我們。退休後只是一種歷史性的還原,可不能把自己當成是索討人生報酬的債主。起初我們是怎麼樣生存的?退休後仍然可以尋找那種生活軌跡啊。反本歸真,重新找到自我。把多變了的人生看作過眼雲煙,牢牢把握自我的獨立意識,不斷地對不良情緒進行自我調節,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心態健康了,自我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心態也會自然而然地健康了。

二、在生命的延續中要積極地利用自我

強烈而牢固的“自助-自我責任”意識將幫助老年人尋求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不僅可以延長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改善生活質量,還可以減輕其家庭與社會的負擔。所以,老年人時刻不應該輕易廢棄自己的判友作用和能力。“老有所為、發揮余熱”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表現和需求。也是自我責任意識的體現。在常規情況下一般人都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老年人為了實現自我責任意識的願望,就要非常珍惜自我價值的體現。應該做到:自己只要有一點能力就絕不拖累他人。生活中能夠努力作到的事,要千方百計自己去作;有能力的要積極發揮余熱再去拼,繼續創造財富增加收入;錢不夠花的,就盡量省著點;不求情、不告苦,有作人生最後一次拼搏的勇敢與毅力;把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作為一種保險系數,不到萬不得已不去輕易觸動它。利用自己的餘力爭取繼續做一個生活中的硬漢子。

在我們這個社會里,這樣的人有很多很多,在韶關南雄市湖口鎮新湖村,人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位老人在井旁打水洗衣,農忙時節還常能見到她在地里幹活。她就是102歲高齡、五代同堂的“人瑞”劉細妹。她共有40多名子孫,最小的玄孫也已1歲了。雖然兒女成行,但她沒有去坐享其成,而是仍然勞動不止,貢獻不斷。這樣的人總是有一口氣發一份熱,有一點力量就不遺餘力地使出來。

我們周圍也有許多同志是這個樣子的,有的已經70多歲啦,還在不停地勞作,辛苦不減當年,精神超越過去。像吉銘文化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吉永清先生,就是同煤集團老年人中最能找到自我的'成功典範之一。他率領這個公司的老年人寫作團隊,已經連續10年了,每年都能完成若干課題的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並陸續完成了三部約170萬字的志書類作品的編纂工作。為推動企業改革、促進生產經營發展發揮了一定作用,成為同煤集團老年人中能夠充分利用自我,創造“老有所為”價值的突出典型。是老年人中心理健康的榜樣。

在城市裡這樣的老年人很多,在廣大農村那就更數不清。他們樂此不彼,毫無怨言。在強化了的自我意識的支配下,利用好自我,無疑是多數願意走健康之路的老年人應該效仿的。

三、在回顧往事中要正確地評價自我

人在一生中可能要經歷許許多多辛酸苦辣、或榮或辱,或驚或憂,或悲或喜。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一部歷史。在步入老年後,有的人的這部歷史就只剩後記啦,有的人可能還要接著寫下去。但是,老年人們又都愛經常津津樂道地談論自己的歷史。

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呢?它與心理健康有什麼樣的必然聯系嗎?回答是肯定的。能對自己的歷史作正確的評價,不把往事當包袱,是實現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那些整天把自己繼續關在曾經的“得”與“失”的牢籠里耿耿於懷的人是有嚴重心理疾患的人。如果不積極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或者求醫治療,是不會心安理得地走完人生路的。只有那些能夠把個人歷史看成是一個已經完結了的時間過程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從中擇其經典而發揚之,把那些影響精神健康和情緒的鬧心往事統統拋棄之。擺對那個歷史中的自我位置,特別是曾經有過“過五關斬六將”之類業績的那個自我,更應該審時度勢地回歸到一個平平常常心態中的自我中才是明智的選擇。

三百多年前一位退職官僚洪應明在其所著《菜根譚》一書中指出:世上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雲:“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雲:“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經常見到街頭的牢騷簇們有的就是這里所指的那些“煩惱”者。他們往往耿耿於懷歷史不公,議題離不開“我當年如何如何”。我的一個鄰居,在退休後瞎罵了三年大街,結果一次感冒就早早地去了。他和我是一個工作單位的,據我了解,過去,其實也沒有多大委屈和冤枉,只是因為一想起從前的一些事就不高興,所以天天開罵。如今,每每想起這位可憐的鄰居時總為他惋惜,像他這樣以發泄無名之火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真是一種悲哀。

要作一個心理健康的老年人,就要正確地評價那個曾經的自我。不然,它會成為你可怕的包袱和累贅。會把你壓迫得老的更快,死的更早。

後來,常聽說熟悉那個人的人都以他為例子告誡自己,也告誡他人:切不可以瞎生氣,不可以瞎罵人,無緣無故地發牢騷是會短命的。他,成了一個反面的心理健康教師。經常在提醒那些有同樣心理健康問題的患者。

四、在病痛折磨中要愉快地陶冶自我

老年人生活中最艱難的時刻可能就是有了這樣那樣疾病的時刻啦。在完全或者基本能夠自理的情況下,誰也容易對付。對客觀方面的要求也許不會太苛刻。這是一般常人都能理解和做到的。

但是,如果患了嚴重疾病,確實需要有人進行不同程度的幫助和扶持的時候,自我支配能力顯著下降,求生慾望會猛烈地沖擊心靈中那個曾經擁有極高的自我尊嚴。那一次次難以忍受的疼痛就是一次次對自我尊嚴的挑戰。這時候,完善的醫療保險制度、高超的醫療手段和設備、熱情周到的陪侍和服務,是所有重症人員的共同期盼。然而,許多矛盾可能就是出現在這三個環節中,制度保障的限度和實際需要的矛盾;醫療手段和客觀病情及醫療費用的矛盾;兒女、親屬的態度、行為與患者渴求度之間的矛盾,都會此起彼伏地交織出現。這是人生中各種關系和情感最為活躍的一個非常時期。也是考驗一個老年人心理自我駕馭能力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在我們身邊,有數不清的這樣那樣的例子。其中,有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咬牙硬挺的漢子(婆子),他們把痛苦歸咎於疾病,把疾病歸咎於自身不善於保健。病啦受點苦這是走向死亡之路的一次次精神拉練。他們不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參與和配合治療;不盲目地苛求起死回生,不因探視次數的多寡而嚴責家人和親友們的孝心和人情。在疾病中磨練意志,沒有絲毫將自己的痛苦轉嫁他人的意願。甚至把病痛的呻吟聲都盡量地控制到最低最低,生怕驚擾了家人。這樣的老年人是心理最健康的。

而另一種人則不然,小病大醫、無病呻吟、真正有了大病,心裡怎麼也接受不了。整天怨聲載道,罵完醫院罵大夫、罵完大夫罵護士。家裡人是怎麼侍候也不順心。橫挑鼻子豎挑眼,有的還打老婆、罵兒女。孩子們去的勤啦說人家盼他死,准備奪家產。去的少啦,就說是個白眼狼,沒孝心。動不動就喊大夫,攪得醫院病房沒一點寧靜。回了家也是一樣。老婆發愁,孩子躲。成為街坊四鄰們既同情又恥笑的話柄。他把自我生命的價值量進行無限放大。痛苦使這樣的人迷失了原來那個自我。這樣的病人往往適得其反,為了減輕痛苦,反而痛苦偏偏硬纏著他不放。身體不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擰結在一起像被毒蛇抱住一樣,往死里纏。

我們提倡的在心理健康方面自我調節精神,不是不講究科學,不依靠社會和客觀上的可能性支持。而是要在這些資源的配置中明確個人的主導作用。在老年人慢慢變老的過程中,遇到病痛襲來的時候,能夠理性對待。把戰勝和擺脫病痛折磨的過程作為向更完美的自我跨越的洗禮,能忍而不“忍”也是個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困難重重、疾病纏身的老年人應該時刻不要忘記在痛苦折磨中愉快地陶冶自我。用健康的心態去戰勝病魔。生者會更愛你。

五、在死亡過程中要盡力去完善自我

老齡化講的主要是身體和生理的日漸衰老並最終走向消亡。到那時,“質本潔來還潔去”,留的一個完美人生印跡,應該是多數老年人的崇高願望和理想。

有生必有死,那是遲早的事。誰也逃避不了這個無情的規律。“活人都是相似的,死人則各有各自的死法”。“從長遠看,我們都將是死人”。

人有疾病是痛苦的,想到死亡也許更是可怕的。所以,一般的人誰也不願意輕易去想死亡的問題。總以為那是別人的事,那是某個不幸者或者倒霉蛋的事。尤其是健康狀況仍然比較好的人,從不把死亡這個詞放在心上。

老年人卻不然。生性豁達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把死亡看作必然歸屬的,可能會坦然面對,在這些人心裡,會輕松地認為,老就老吧,死就死吧,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有的人早早就為自己准備好了壽衣和棺木,提前為兒女們分割了遺產,落的個輕松自在。

也有的人是活得不夠理想,受多種瑣事困擾、受疾病折磨,痛苦難忍,經常盼望早死。他們把死亡看作是一種解脫。尤其是那些久治不愈者,盼死的呼聲會更高一些,是親人們千方百計地慰留才使他們得過且過地活下來。為此,有的親人可能還會落下幾句埋怨。更有甚者提出拒醫、拒葯,只求一死。

另一種老年人卻不然,當距離死亡越來越近之時,顯得異常忐忑而不安,盼望長壽的沖動愈加強烈。對衰老極度敏感,經常自我暗示,自我加壓,形成了種種懼衰老懼死亡的表現。死亡的陰影一直朦朦朧朧在眼前。他們懼怕聽別人談論死亡,不敢去探視病人,害怕經過墓地和聽到哀樂。偶見一個發引送葬的,好幾天不敢睡覺,也吃不下飯,本來沒病,嚇得有了病,也有的小病嚇成了大病。心理防線崩潰了。其後果是非常危險的。

怕死的人群心裡狀態非常復雜,主要是放不下這,也放不下那。怕死不能算是弱點和毛病,只是反映了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和心裡過程。死亡之神不會因為你懼怕就不來。這其中的道理嘛,那些懼怕死亡者心裡也明白。就是擺不脫,想不開。

對於一個人的死亡本來不應該由別人說長道短,筆者的議題是希望每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如何做到淡定。在劃好人生最後一個句號時,要體現出心理健康的狀態,要回歸一個完善的自我。向生者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向祖宗們愉快地報道,這才是最可貴的。

讓親人和朋友們永遠記住:你的身體雖然死亡了,但是心理卻一直是健康的!

;

㈢ 老年人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你好,在老人老年的時候,如果家裡沒有孩子在身邊,老人就會覺得孤單寂寞,特別是一個老人的家庭,子女都沒有在身邊,老人就更會覺得孤單寂寞,沒人陪伴。作為子女,就應該經常多關心老人,問候老人,即便不在身邊,也要多打電話,多發視頻,讓老人覺得自己孩子是非常關心他的,平時的時候也要讓老人去參與其他老人一起,老人才不會覺得孤單寂寞,子女多關心老人

子女應盡自己贍養、孝順老人的責任,身在外地時更要多加關心,從而讓老人享受到兒孫繞膝、晚輩噓寒問暖的天倫之樂,而不至產生被冷落、被遺棄的感覺。

支持喪偶老人再婚

子女對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卻是子女無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當子女的也滿足不了的。因此,對於喪偶老人,子女應該熱心當「紅娘」,成全他們的。
培養舉拍個人興趣
從看書、習字、畫畫、練琴、打拳、擊劍、種花、飼養動物等活動中獲得樂趣。這些均有助於自己從孤獨的小圈子裡解脫出來。即使從事這些活動時可能只有一個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獨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每天堅持適量運動

每天必須堅持體育鍛煉一個小時左右,結伴散步,簡單易行,效果不錯。運動還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調整積極的情緒,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醫磨敗學心理學專家指出,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系的適應。運動鍛煉已經成為一個促進老年人心理適應能力的良好形式。

家人常與老人談心

老人整日在家,活動范圍小,又年老、體弱多病,加上對子女的牽掛和對往日好友的思念,內心常常不平靜。精神上的這些苦惱、煩悶、憂慮需要向外渲泄,向人訴說。小輩如能抽時間常和老人談心聊家常,能使老人的心理滿足,同時也利於家庭氣氛的和睦。婚姻,不應充當不光彩的干涉者。

探尋家門內外無數消閑自娛之道

老年人是得天獨厚的「悠閑族」,有人稱退休是「第二人生」之始,沒有子女相隨,卸了撫育重擔,正可自尋樂趣。魚蟲花鳥、走親訪友、優哉游哉(旅遊),身心怡然。甚至有點癖好也無妨,幽默閑適大師林語堂稱:「名、利、色、權,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可見有了這種消閑自娛、仰賴健全、樂觀的心態,就會感覺到越活越有味。認知療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離巢」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子女長大成人,從父母身邊離開,成家立業,哺育自己的後代,應該是子女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長大了都不願離家,長期與父母住在一起,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現。所以,老年人應該為子女的離巢而感到高興。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老年人退休後可以繼續學習新知識,看書讀報,關心國家大事,有條件者可參加老年大學,充實自己的生活,延緩大腦的衰老,預防痴呆的發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老人不但自我價值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學習中排解了孤獨。通過學習,還可以加強老人與社會的聯系,提升老人自身的社會價值感。
生活療法
擺脫孤獨的最佳方法是創造良好的生活情境。這里有兩層意思。子女離巢並不等於斷絕彼此的關系。子女離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間後,老人還應該繼續加強與子女的聯系,盡量增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給他們適當的幫助。或者,條件許可時,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輪流居住,以免獨守空房。這就是一種生活情境的創造。

行為療法
當自己感到孤獨時,可以制定一個計劃,向自己布瞎答顫置不同難度的交往任務。開始時,交往任務可以簡單一些,然後逐漸加強交往的難度。在與各種人的交往過程中,要尊重別人的特點與習慣,努力與人和睦相處。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難不肯求助於人,或者對別人的困難不屑一顧,結果必然加劇自己的孤獨感。所以,一方面要善於幫助他人,從中贏得別人的尊重和真誠的友誼,另一方面,又要善於求助於人,通過別人的幫助,使自己的心情變得開朗。

學會自我欣賞

很多退休老人會有一種自己老了干不動了,被社會淘汰了的消極思想,其實這是不對的。老人要學會自己欣賞自己。我們老了,不是無能,也不是廢物。我們年輕時已經為家庭和社會做了應有的貢獻。
老了即使不再老有所為,只要活著就是對家庭和社會的奉獻。不必自卑,不必沮喪,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充滿自信地愉快生活,笑對人生。不要過於節儉,該享受的要享受,要精心地打扮修飾自己,穿光鮮時尚的衣服,舉止優雅地參加到各種社會活動中。讓老年的生活更有樂趣。

㈣ 老人心情不好怎麼辦如何調節

研究表明,緊張和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是健康的大敵,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因為疾病等問題,心情不好,性格變得古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老人心情不好的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人心情不好怎麼辦

1、適時開導

老人心情不好,作為家人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解說工作。及時了解影響老人心情的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老人的困擾,引導老人走出心理低潮。即使工作再忙,年輕人仍需要多抽空與他們交流、溝通,給老年人以精神安慰。同時還要注意生活中老年人的行為,從老人微小的情緒變化中發現其心理矛盾、沖突,並有針對性地做好心裡說服、解釋、勸慰、鼓勵工作等。

2、出門走走

鼓勵老人多出門走走,多和其他人交流,例如和其他老年朋友一起晨練、打拳、跳舞、逛公園等,還可在老年大學進修;經濟條件允許的話,還可與蔽高其他老年人一同外出旅行。集體活動要比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更有利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氣,欣賞一下自然的風光,能夠幫助老人放鬆心情,提高愉悅感。

3、堅持適量的運動

運動可以改善情緒,因為運動時大腦處於放鬆休息的狀態。並且運動後身體的勞累能讓人擁有高質量的睡眠,提高人的精神動力。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改善和加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還可豐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樂趣,使精神振奮,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加主動積極地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氣和興趣,從而增強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4、保持規律的作息

平時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規律,對老人的身體有益。睡眠質量皮並銀下降也會影響老人的心理健康,因此保持規律的作息有助於老人以飽滿的精神和精力去積極向上的迎接每一天的到來。睡得好,自然胃口好,心情也會有效提升。研究發現,那些睡得少,睡得晚的人與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的人相比,想法往往比較消極。晚睡或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出現消極的心情,因此規律作息有益身心健康。

5、享受天倫樂

家人永遠是老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定期安排家庭活動,讓老人感受到家人親切的支持,做起事來都必定更加起勁。不跟父母同住的子女,平日雖然不能常抽空見老人,下班後可別忘了打個電話問候他們。關心一下老人的生活以及身體健康,讓老人遠離寂寞感。

老人心情不好如何調節

1、出門散散心

老人家心情不好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不想說話,也感覺到自己比較郁悶,憋屈,但是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此刻老年人應該去到公園走走,看著花花草草,遊人來來往往,小朋友歡樂的在玩著,可能也回想起來自己童年的樂趣,自然慢慢心情也就舒展開來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可以幫助緩解不良的情緒。

2、學會自我安慰

老年人要學會自燃宴我寬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為衰老而產生自卑、自棄的情緒。同時,老年人還應該盡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強自己做一些力不從心的事情,遇事也要三思而後行,切莫心急煩躁跟自己過不去。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學會安慰自己,用“能這樣已經是很好的了,很多人比我還不如呢”等想法來寬慰自己,讓自己放鬆心情。

3、看看電視

其實有時候沒有事情的時候人,人往往總會胡思亂想,總是覺得好無聊,無奈。此刻打開電視,看看搞笑的片子,喜劇片等,總會讓自己偷偷樂一樂,何樂而不為呢?可能看到都一個愉快畫面時候,那個正是自己當年做的事情,那麼你的痛也就不痛了,心情開始好起來的,相信陽光總在自我調節後。

4、尋找精神寄託

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間改變了幾十年形成的生活習慣,難免會使人有空虛無聊、孤獨落寞之感。最好的辦法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一兩項感興趣的活動作為精神寄託,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容。還應該抽些時間走出家門多結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體的友愛之中。

5、幫助有需要的人

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會因為“我還有用”的心理對健康有益。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魯斯報告說,他們對全美洲884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那些對所充當的社會角色感到心滿意足的老人,一般壽命都比較長。參與公益活動不僅幫老年人打發了空閑的時間,而且可以讓老年人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取快樂。

6、多學一些自我保健知識

老年人應該正視心理變異,抽時間多學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識,弄清楚發生心理變異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現,一旦發現自己有了心理變異的某些苗頭,要及時地進行自我剋制和自我糾正。

老人心情不好會得什麼病

1、高血壓

血壓對於情緒的變化是極為敏感的。情緒狀態的改變可以引起血壓和心率的變化。憤怒、仇恨、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可使血壓升高,尤其以憤怒、焦慮、仇恨與血壓的關系最為密切。有人甚至認為,被抑制的敵視情緒可能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

2、胃腸疾病

消化系統是對情緒反應的敏感器官。情緒與胃腸的功能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在恐懼或悲痛時,胃粘膜會變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慮、憤怒、怨恨時,胃粘膜會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長期如此,可導致胃潰瘍。

3、心臟病

心臟和血管對情緒反應最為敏感。反復而持續出現的不良情緒,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慮、恐懼、憤怒、悲哀情緒者,其冠心病發病率或復發率較高。

4、緊張性頭痛

㈤ 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怎樣解決

老年人寂寞空虛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是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下面是一些緩解老年人寂寞空虛的心理的方法:
1. 多陪伴老年人:老年人需要的是陪伴和關心,家人應該與他們多交流,盡量安排時間陪伴他們,聆聽他們的心聲,以為他們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2. 組織老年人的社交活動:通過參加一些老年人俱樂部、志願者團體或者擴大自己的社交圈,老年人可以與其他年長者交流。這些社交活動或者社交平台能讓老年人建立新的友誼,廣交朋友。
3. 適當進行「老年動力式」運動:在運動的同時,老年人能夠交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互鼓勵,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4. 參加興趣班或培訓班:可以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或者培訓班,老年人不僅游巧能夠培養自己的興趣、提升自己的技能,還能夠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神隱鍵。
5. 給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照護:如果老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差,需要照顧,家庭要有人照顧,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心理照顧,以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6. 反思自己的人生:老年人可以回憶自己的人生歷程,重溫美好的記憶。對於遺憾的事情,可以採取積極面對、正面調整攜蠢的基調。
總之,老年人緩解寂寞空虛的心理問題需要的並不是一味地物質上的支持,而是更多的情感上的陪伴和支持。如老年人有快樂和滿足的准備,他們會逐漸克服這種寂寞和孤獨感,並找到自己的快樂。

閱讀全文

與如何自我調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健康肥宅水什麼意思 瀏覽:706
婚姻如何管理的 瀏覽:623
和金牛男怎麼才會幸福 瀏覽:272
幸福用車電話號碼是多少 瀏覽:444
鳳慶縣城哪裡有美女玩 瀏覽:337
婚姻幸福的人怎麼樣 瀏覽:674
愛情里什麼叫愛 瀏覽:772
天道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36
健康之星怎麼寫簡要事跡 瀏覽:939
朗誦稿作品幸福的家怎麼寫 瀏覽:947
月薪多少才算經濟自由 瀏覽:876
過上幸福的生活英語怎麼翻譯 瀏覽:821
怎麼從支付寶查婚姻 瀏覽:897
拼多多三萬步換多少健康金 瀏覽:173
哪個產業是現在經濟的重要特徵 瀏覽:85
寶雞市幸福園中學怎麼走 瀏覽:747
揚州市健康證有哪些 瀏覽:234
經濟的現象有哪些 瀏覽:569
中蒙俄經濟走廊包括哪些省 瀏覽:120
好的愛情有哪些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