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健康課程有哪些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稱為心理輔導活動課程,正是近十幾年來,我國學校心理工作者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發展性心理輔導模式。
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以活動、游戲為中介,通過學生參與、體驗和感悟,認識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挖掘內心積極向上的一面,從而提升個體的幸福指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心理輔導活動課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科課程,而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內心世界的特殊課程,它具有與其他學科課程全然不同的內涵、意義和特點。
(1)心理健康課程有哪些擴展閱讀
心理活動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心理輔導課程的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心理年齡特點事先設定,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心理發展中隨機產生的問題制定。心理輔導活動課程是以經驗為載體,學習方式是個體的自覺接納。
它沒有強制性的接受要求,更沒有系統傳授心理學知識的要求。課程主要是在教師的設計和指導下,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感受,從而發現自己和發現別人,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這是一種真正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上海市徐匯區東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介紹
Ⅱ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型有哪些
第一種「深度體驗」式:它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感悟、體驗、接受行為訓練的課程,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各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加深學生的體驗深度,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第二種「情景——建構」式:教師堅持「目中有人」的原則,力求建立溫暖的、學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納的學習場所,提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材料,創設家庭般的環境和規則,創造安全、親切、有歸屬感的教學氛圍,傳遞信息,在各種有心理建構意義的活動中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和建構過程中,體驗心理成長,獲得心智的提高。
第三種「活動——體驗」式:緊扣心理輔導課的兩個核心要素——活動與體驗,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極富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以達到實際影響他們心理發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第四種「討論——澄清」式:在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中,引導學生對典型性、開放性、趣味性的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澄清問題,通過互助式的討論達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標,全面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第五種「話題——體驗——自助」式:選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最密切的話題,找到他們最渴望得到解決的問題,藉助談話的方式,運用情景體驗,安排「情景聚焦——快樂碰碰碰——金點子大賽」這三個板塊,通過輔導,讓學生學會面對現實,坦誠地交流做錯事後的感觸,感受承認錯誤後的輕松、快樂與踏實,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第六種「體驗——感悟」式:以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驗、深刻感悟為主線,營造安全心理環境,解放學生身心,通過學生的心理互助實現助人自助。
第七種「體驗——分享」式:從「感受」入手,以「感受」激發學生興趣,以感受營造氛圍,以故事啟發、小品表演等形式逐步引導學生通過領悟提升或改變心理認知,並在體驗中深化認知,在分享中宣洩情感,課型設計目標集中,層層遞進,注重體驗,但又不失認知的提升,使心理輔導課的「體驗」和「領悟」和諧的結合在一起。
第八種「自省——自助」式:以激發學生自省、促進學生自助為目標,強調學生課前的主動參與、提前介入,課中的主動發展、體驗感悟,課後的主動拓展、延伸實踐,使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開放,互動分享,自省感悟,形成合理觀念,構建有效的應對模式,完善人格發展,促進個體自助。
第九種「話題——探討」式:通過學生參與暖身游戲,積極創設情境,師生探討分享話題,引導行為訓練,引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並在活動中圍繞這一話題開展各種活動,以達到深化主題,幫助學生澄清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取向。
第十種「動態生成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心理體驗,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在課堂團體輔導過程中形成積極互動,觸發真實感悟,這為生成性心理輔導教學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在某一個心理話題上有所感悟、觸動、體驗、思考,從而實現自我心理成長。
第十一種「認知——行為訓練」式:心理健康課不只是教給學生面對問題的理念,也要提供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想起我們學過的特殊方法,從而能夠讓自己從迷霧中走出來。認知——行為訓練把團體輔導訓練引入課堂,希望學生在面對壓力、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除了用認知方面改變自己外,能應用放鬆訓練使自己回歸平靜。
第十二種「情境——感悟」式:巧設情境,直觀感悟,內化體驗。也就是教師根據輔導目標,向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情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活動去體驗有關的問題,在體驗、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促使學生認識的內化,形成較為穩固的觀點與信念,並以此來指導、規范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第十三種「現場——探討」式:立足於學生熱點問題,以虛擬場景為主線,並在各環節配以體驗式現場調查,活動中穿插音樂,錄象等,形式多樣,倡導體驗
http://www.dqyfxx.net/ReadNews.asp?NewsID=560資料原址
Ⅲ 如何學習心理健康課程
關於心理健康的課程,如果想要學習,那必須以下這幾方面開始,第一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只有你學習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你才會明白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來說那是多麼的至關重要,還有就是應該怎樣正確的面對心理問題。
Ⅳ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保持良好心情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看看電影、看看漫畫書、和朋友外出野餐、旅行、聚會、放風箏、聽音樂,最重要是面對生活要樂觀。 ....................
Ⅳ 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
一是教育的功利化現象日益嚴重。一直以來基礎教育都圍繞著中高考,重點考察知識的掌握和應對中高考方面的訓練,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依然一考定終身。盡管目前來說,這是相對公平的一種選拔,但也因考試內容造成的「重知識,輕實踐」,「重記憶,輕思維」,「重繼承,輕創新」的不足,對考試分數的高度重視和過度的競爭心理,使整個教育思想和環境變得急功近利。教育把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置於首位,更多關注的是個體如何獲得知識、技能,以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需要,湮沒了教育內在的育人的功能,放棄或者說遺忘了人文教育以謀求個體心靈的「暢適自足」的內在目的。
二是地方(或學校)教育領導者目光短視,缺乏大教育觀,只重智育而忽視德育。許多學校由於升學壓力的客觀存在,中高考仍是當前,乃至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工作的重點,學校所有工作都圍繞其開展。因而德育工作傾向淡化。許多學校的德育往往缺乏系列、深入、有效開展。學生有限的時間還是被壓縮在課堂上。雖然外面一直提倡品學兼優,但其實還是成績壓倒一切,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許多思想不健全的學生,並在未來產生負面影響。
三是學科發展依然不平衡,素質教育並未真正落到實處!。 許多學校不按國家課時標准排課,非統考學科課程往往會被任意擠壓。很多學校是兩套課表,一套是按照國家課程標准編排的課表,所有課程都有,是迎接上級檢查時臨時使用的;一套是學校日常實際運行的課表,只編排考試科目。一些學校為了標榜自己是素質教育,開展所謂的社團活動。其實學校只要把該開的音體美等課程開足開全就好,比一周才一節的社團活動強多了,學生也不必糾結於該參加哪個社團活動才好!
四是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
基礎教育把學生視為接受教育的機器,把教師視為傳授知識的工具,忽視了人的主體性與獨特性。基礎教育以統一的課程、統一的要求、統一的組織形式、統一的教學程度來製造出統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獨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圍內,個體性從根本上受到忽視。強調知識,卻沒有引導知識以應有的人文關懷;強調師生民主平等,事實卻是束縛師生的自由;強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卻大量地佔住了人的思想與活動空間,使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揚。這樣的教育造成了一方面是教師心理健康差,心理壓力大,職業倦怠周期越發縮短;一方面是學生厭學現象日益嚴重。
五是忽略我們民族自身的傳統文化教育。縱觀中小學,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很怪的現象:我們的中小學生花費在外語上的精力比語文的要多得多;對外國很多神話故事、外國很多人都很了解,而提到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他們什麼也不知道。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被冷凍被遺棄甚至被毀滅,現在的孩子們已經離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越來越遠。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漸行漸遠,日益淡泊,乃至消失殆盡。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是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不幸!看看當今舉國「崇洋媚外」的現象,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我國近幾十年來一直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繁榮
Ⅵ 初三心理健康課主題有哪些
心理課的主題如下:
1、正確面對學習壓力,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2、提高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3、緩解逆反心理,加強與父母親溝通。
4、提高自信心,加強進取精神。
5、避免早戀問題,嚴防心理病態出現。
功能
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適應能力。
二、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實現教育目標。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減輕學習負擔。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實施創新教育。
Ⅶ 心理健康教育課都學什麼
《心理健康教程》, :
1. 《心理健康學》
2.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3. 《心理分析》,
4. 《心理自我保健》,
5. 《心理衛生與咨詢》,
6. 《心理健康教程》,
7. 《心理健康導論》,
8. 《心理學》,
9. 《心理健康與發展》,
10. 《發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