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步伐
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農村城鎮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但是,小城鎮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長遠的社會性大工程,僅憑熱情和勇氣是不夠的。我認為,要高質量地建設小城鎮,使這項千秋大業健康發展,盡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大目標,就必須正確認識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明確發展目標,形成正確導向
目標決定方向,只有目標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確有效的措施。這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首要問題。
我認為目前小城鎮建設要把吸引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因為世界上公認的標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否實現了城市化,主要是看這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鎮的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0%,就算基本實現了城鎮化。所以說,小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擺設,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農民到小城鎮安家落戶,其他一切都是為此服務的。
從我所在的亞東鎮來看,亞東鎮轄區總面積1338.54平方公里,3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外駐單位(格尼河農場),6萬多口人。2005年,亞東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我們立足鎮域面積進一步擴大的實際,聘請黑龍江省甘南規劃處對原規劃進行了修訂,按照「一體帶兩翼」的整體發展思路,本著「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原則,確定了以亞東鎮區為中心,
以被合並的兩處鄉鎮鎮區為次中心的大城鎮建設思路。這樣一來,小城鎮建設的根本目標明確了,這項工作就會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健康發展。
二、突出城建重點,扶持強鎮名鎮
我國和國外的現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鎮的基礎上選擇發展起來的。同樣,現在的一些小城鎮將來也會發展成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鎮永遠不能成為大中城市,有一些還必然會走向消亡。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要有選擇地、重點地布局建設小城鎮。
既然將來大部分小城鎮不能發展成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困吵城市,那麼,按城市規劃鋪開攤子搞建設,既沒必要,又會造成巨大浪費。在這種情況下,當前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點性」。
由於2005年剛剛進行了鄉鎮整合,從現實情況看,要在面上再通過「撤並鄉鎮」,減少小城鎮建制來控制普及性,不容易做到,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可行的辦法是,有選擇地建設小城鎮,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性。基本的選擇思路為:首先是合理確定人口規模。按照人口密度的大小確定相應的規模來布局。其次要選擇那些區位優勢好、經濟實力強,對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現有人口多的小城鎮作為中心或重點城鎮,集中精力進行建設,再次是對於那些沒有發展前途的小城鎮不要鋪開基礎設施建設,不再上大的企業項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費。這樣,把重點城鎮突出起來了,再加上強有力的工作,小城鎮就能健康發展,農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會大大加快。作為阿榮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那吉鎮,近幾年以「生態園林城」為目標,通過加強城市配套功能建設,加大投入小城鎮建設資金,重點實施各項民心工程,「雙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改革投資主體,促進良性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是小城鎮發展的一項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內容。有著良好的基礎設施掘散,才能吸引企業和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但是,基礎設施投資是要花大錢的。這就要求我們科學地解決投資的主體性和商業性問題。正確的投資主體應主要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投資方式應主要是商業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無償性的。小城鎮的各類基礎設施,都應該由企業來籌資建設。建成後,可出租、出賣,也可以自己經營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資。不管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都可以參與投資,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真正把市場機制引入到小城鎮建設中來,形成開放的多元化投資體制。小城鎮建設中政府的資金則集中用於確實無法實施商業化投資和經營的純公共設施項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場所照明、環境治理等等。正是這樣的做法使那吉鎮小城鎮建設投資進入了良性循環,走上了科學發展之路。
四、判尺氏做強特色產業,增強發展後勁
良好的主導產業不僅有利於吸納聚集農村人口,形成小城鎮發展的雄厚財力基礎,而且它是決定小城鎮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向、使小城鎮更有生命力和延續性的重要條件。我們都知道,山東省中心鎮的景芝鎮,就是因為
「酒」為主導產業,其鎮才得以長久延續並名聞天下。但是,從我旗的小城鎮看,大部分沒有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而且,這些產業很不牢靠,隨時都有被市場淘汰的可能。
現在要重視的是,一方面,在選擇重點發展的小城鎮的時候,要考慮有主導產業基礎,而且其產業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續發展前途,這樣的小城鎮才有可能在將來成為一個城市,達到我們建設小城鎮的預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小城鎮,盡早樹立建造主導產業的強烈意識,充分挖掘和發揮當地的自然、經濟、區位、地理、人文、技藝、資源等等優勢,揚長避短,盡快選擇和確立自己的主導產業並形成「名牌效應」。同時,還要幫助已經初步形成主導產業的小城
鎮,不斷發展壯大,真正形成有廣泛影響、規模大、質量高、效益好、帶動性強的主導產業。
五、完善政策配套,集聚農村人口
增強人口凝聚性,關鍵在於政策要對頭。為使農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鎮集中,實現農村城市化,應盡快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打破城鄉分割,降低農民進城門檻,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在生態環境建設和扶貧開發、災後重建中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引導、鼓勵、幫助農民向城鎮流動。第二,要正確處理入鎮農民與承包地的關系,建立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解除入鎮農民的後顧之憂。這樣,入鎮農民一旦在鎮上的非農產業失敗,可以照常有飯吃,入鎮的積極性就會高漲,目前實行的有償土地流轉政策,把分散的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就是一種很好的改革。第三,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解決好進城農民就業難的問題。第四,規范收費行為。入鎮農民除了依法納稅外,不得向他們收取增容費、落戶費等五花八門的費用,使農民輕裝入鎮,盡快地安居樂業。
六、高起點早謀劃,避免重復建設
小城鎮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應立足長遠,高起點、高標准進行長期合理規劃布局,避免重復建設而造成資金、資源等的浪費。例如我旗城鎮建設出現多處主體工程建成後,才開始污水處理、排水、供熱供暖、光纜、通訊設施等的建設。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並對市民生產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我相信,只要能在小城鎮建設的熱潮中正確把握方向,明確建設重點,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客觀地分析問題,對小城鎮建設的政策措施有科學的認識,
『貳』 促進小城鎮發展的動力要素有哪些
促進小城鎮發展的動力要素:
1、發展不均: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產業支撐不足,就業崗位較少,經濟社會發展後勁不足。
2、農民工市民化任務依然繁重。由於人地掛鉤、人錢掛鉤等政策尚未完全落地,多元化成本分擔機制不完善,市、區級地方政府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3、城鎮發展特色不足。有的地方把城鎮化簡單等同於城市建設,貪大求快,脫離實際追求「第一高樓」,建寬馬路、大廣場,忽視城市精細管理和廣大居民需求,忽視地方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城市個性塑造,造成「千城一面」「千樓一面」。
人民日報適勢求是:城鎮化不是「攤大餅」:
產業是城鎮發展的經濟前提,城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鎮擴大了,產業發展要跟上。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抓好產業發展是實現居民就業、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
新型城鎮化應堅持產城融合,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業的新型城區,促進城鎮土地集約利用,加速產業空間集聚,最終形成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局面。
當前,促進產業和小城鎮融合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方向。小城鎮往往是鄉村地區的經濟中心,產業發展具有一定條件和基礎。
以產業和小城鎮融合為著力點,有利於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動能轉換,增強小城鎮的吸引力,提高就近城鎮化水平,降低人口跨省、跨市遷移帶來的成本,促進戶籍人口城鎮化。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人民日報適勢求是:城鎮化不是「攤大餅」
『叄』 建設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有什麼好處
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有利於增強小城鎮發展能力,加快城鎮化進程;有利於改善城鎮發展面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利於挖掘優勢資源,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難題。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小城鎮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是農民收入提高帶來機遇,二是產業轉移和農民工回鄉創業帶來機遇,三是高鐵、公路、橋梁、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和完善帶來機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變化帶來機遇。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鎮建設理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
遠景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的實踐經驗,認為特色小城鎮的規劃設計,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規劃設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喚飢橋宜游則游是根本原則。對於一些距離大中城市比較近的城郊地區,具備交通方便快捷、區域旅遊肢扒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題特色和猛鮮明、地形地貌獨特等條件的,在規劃設計和後期建設運營上,應大力結合鄉村旅遊發展,通過鄉村旅遊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解決農村就業,提供回鄉創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特色小城鎮。
『肆』 你覺得一個小城鎮未來的發展有多大的希望
小城鎮的發展,其實是有經驗和前人走過的路可以借鑒的。
看看發展得比較好的城市,都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優勢,然後對比一下,基本前景就可以窺探到一二 了。
看有沒有自然資源,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有沒有特產,水裡有沒有資源,
看有沒有地貌特徵,旅遊資源。
氣候環境,在什麼時間更適合開發一些項目,吸引資金,進行開發,吸引人才進行建設。
『伍』 我國為何要發展特色小鎮小城鎮發展迎來哪些新機遇
特色小鎮的建設意義: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路徑,新型城鎮猛者梁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同時也是搭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舉措,加快城鎮化特別是特色小城鎮建設步伐,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群眾過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最後,是探索推動小城鎮建設的科學方法。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小城鎮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是農民收入提高帶來機遇,二是產業轉移和農民工回鄉創業帶來機遇,三是高鐵、公路、橋梁、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和完善帶來機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變化帶來機遇。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鎮建設理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經驗和實踐案例,認為特色小城鎮的規劃設計,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規劃設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是根本原則。對於一些距離大中城市比較近的城郊地區,具備交通方便快捷、區域旅遊要枝運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題特色鮮明、地形地嫌仔貌獨特等條件的,在規劃設計和後期建設運營上,應大力結合鄉村旅遊發展,通過鄉村旅遊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解決農村就業,提供回鄉創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特色小城鎮。
『陸』 文化康養是如何實現的呢
康養產業涵蓋諸緩正多業態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健康、養老、養生、醫療、文化、體育、旅遊等諸多業態的康養產業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興產業。作為具有典型的社會屬性的復合產業,康養產業正藉助「文化+」,注入產業發展創造力,延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產業附加值。
在資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發展等方面,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均獨具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類特色小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不能盲目融合發展,還需形成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循序漸進的發展格局。
充滿想像空間
中國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滋養。在中國的文化基因中,將「養生」與「養心」融為一體,以「養心」為本,是中國康養產業發展的文化前提。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不斷向其他行業和多個社會領域滲透,呈現出多業融合發展態勢。而康養產業屬於新興的現代服務業,除了自身包含多種業態之外,還涉及眾多領域,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面對並解決要素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等諸多問題,這意味著康養產業發展不能單打獨斗,需要通過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催生新創意、新模式、新業態。
從提升產業附加值角度看,文化創意有助於推動康養產業的內涵式發展。一方面,康養產業可從國學文化、中醫葯文化、武術太極、飲食文化等挖掘文化資源;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也可在旅遊、演藝、體育、數字出版、藝術、廣播影視、創意設計等行業中凸顯康養理念。另外,科技創新有助於促進康養產業轉型升級,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康養產業的附加值。
從全景產業鏈角度看,康養產業可容納數十個行業,吸納數以萬計的就業人口。產業鏈上游主要從事研發生產,涵蓋生物、醫葯、營養、保健、食品等行業;產業鏈中游主要從事服務消費,涵蓋健康、養老、醫療、旅遊、體育、農業等行業;產業鏈下游主要從事衍生體驗,涵蓋文化、藝術、科技、創意等行業。
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於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態,既是做文化旅遊的必要條件,又是打造優質康養基地的良好基礎,一項條件同時滿足二者之需,這就是資源共享帶來的價值。短板互補擾睜悔則是指文化創意設計能夠賦予康養產業更多文化內涵和趣味,從供給側提升康養產業的品質,並且形成產業特色。
文化支撐下的康養小鎮
注重文化性和體驗性,有助於康養產業鏈條的早扮延伸,創造品牌優勢。泰國美體養生、印度瑜伽養生、法國庄園養生、美國養老養生、瑞士阿爾卑斯高山養生等已經形成了濃郁的當地文化特色,當地產業競爭力和規模因此而形成。
特色小鎮為各地產業發展戰略的再選擇提供了新思路。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一般以「健康」為小鎮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將文化體驗、健康療養、醫療美容、生態旅遊、休閑度假、體育運動、健康產品等業態聚合起來,實現文化與健康相關消費聚集,形成具有文化意蘊和康養功能的特色小鎮。
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可以依託長壽文化,大力發展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也可以依託醫葯文化發展醫葯產業,推動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產業發展的醫養特色小鎮;還可以原生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閑旅遊為發展核心,重點發展養生養老、休閑旅遊、生態種植等健康產業。
很多城市面臨著房地產去庫存的問題,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可以將文化、康養、房地產行業進行有機連接,跳出單純的房地產開發層面,打破蓋房子、賣房子的桎梏,從產業融合和產業運營的角度進行設計,不僅能更好地實現文化和康養要素的有效結合,也更有利於提升配套設施和服務的吸引力。
此外,從運營的長期性來看,一些城市旅遊業具有季節性,在一年內不同時間的接待人數會有周期性的變化。而康養產業的消費者有充足的可支配時間,基本不受公共假期影響,而且在目的地停留時間較長,是城市旅遊產業的最佳補充客群。通過打造文化+康養特色小鎮,可以使城市旅遊項目的設施設備和人力利用率在時間軸上更為均衡。
建設運營需循序漸進
不同地方的特色小鎮在功能定位、產業選擇、空間布局、風格特徵、發展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作為一種產業與區域相結合的經濟社會形態,特色小鎮也有自身共性的發展規律。
按照從無到有的發展路徑,文化+康養特色小鎮的建設可分為戰略定位、組織建設、運營管理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預期實現的任務目標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首先,文化+康養特色小鎮需要合理設計戰略定位,包括功能、產業、特色定位3個核心內容。小鎮功能定位是明確小鎮對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銜接作用以及與相鄰小鎮的互補作用。小鎮產業定位是指合理規劃主導產業類型及產業體系,甄別和分析當地的資源及市場條件,遵循適宜和適度原則,圍繞特色主導產業,聚合相關產業,建構產業生態系統。小鎮特色定位是人文與空間的個性化設計,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融入空間環境和特質中,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活場景,讓小鎮「留得住青山綠水,系得住鄉愁」,成為「區域特性—產業發展—民居生活」三位一體、和諧相融的特色小鎮。
其次,文化+康養特色小鎮的戰略執行需要有序的組織建設,其關鍵在於基礎設施與政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先導性工程,對外要加強交通、運輸、通信等市政設施建設,讓小鎮融入大市場、大都市圈,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對內要加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商貿等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工程設施建設以及防災減災等設施配套,使小鎮成為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和平台。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和保障服務,尤其在土地保障、財政支持、稅收政策等方面,創新規劃建設和社會服務管理,促進特色小城鎮的「產鎮融合」發展。
最後,文化+康養特色小鎮需要系統的運營管理,以保障小鎮及其產業持續發展。特色小鎮的運營管理體系是小鎮生命的機能表現,關繫到發展潛力與活力、財務狀況、盈利模式以及吸引並留住企業與投資人的外部環境。
為了保障運營管理的系統性、精細性和專業性,特色小鎮由建設期進入發展期之後應該引入市場化的運行機制,搭建各種產業發展平台來保障運營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同時,特色小鎮發展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需要充分調動當地人的參與積極性,為他們謀福祉,實現自然、人居、產業的有機融合。
當然,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宜發展康養產業,相對優越的自然環境、文化生態和醫療服務是發展康養產業的基本條件,而產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強調社會文化屬性,一方面要突顯產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產品設計和經營模式需要高度的人性化,彰顯人文關懷,避免唯產業論的取向,真正發揮社會服務的功能;另一方面要綜合考慮文化因素,即契合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區域文化特點,從消費群體的需求和特徵分析進行產業定位,特別要考慮不同人群、不同地域消費習慣的差異問題,真正實現寓養於心、寓養於樂、寓養於居、寓養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