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測試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
如需想要測試心裡健康,推薦選擇測測旗下快樂測測APP。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具體如下:【了解更多星座心理內容】
1、現實性尺度,心理健康的人知道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既不過多的幻想,也不逃避困難。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李賀以幻想代替現實,毫無根據地猜疑他人,聽不進別人的正確意見,固執己見。
2、自尊性尺度,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作用和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和估價,尊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別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價值和作用,既不會尊重自己,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3、積極性尺度,心理健康的人好學上進,選准了奮斗目標,就努力去完成,無論干什麼,都能盡快話應並發揮主動性,精神愉快。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無明確的奮臘擾塌斗目標,精力不易集中,對待工作,生活都無興趣,感到生命無意義。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心理健康的相關信息,推薦使用測測app旗下快樂測測APP。測測為亞洲泛心理在線社區的引領者,通過AI系統和在線人工結合為用戶提供服務。集團的服務內容包括和不限於以文字、語音等形式提供的AI測評報告輪圓、心理分析、心理情緒疏導、社區互動、3D心理沙盤等會員服務。
2. 如何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
如何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呢?
在心理學上有三個評估維度。第一個評估維度是主客觀世界是否統一。如果一個人的主客觀世界是不統一的,那他很可能會出現幻聽幻視這樣的狀況。
第二個維度是人格是否相對穩定。人格相對穩定指的是一個人有比較穩定的情緒狀態、性格特徵等等。如果一個人之前一直是比較內向的,突然間轉變成了一種活潑外向的性格,那他的人格可能是相對不穩定的,那它就很可能屬於心理異常的范疇。
第三個評估維度是否有很好的自知力。自知力指的是對自己的行為情緒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控能力。
以上三點是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個指標。如果在這三個指標中,一個人主客觀世界不夠統一,人格不夠穩定,同時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自知力,那他就很有可能屬於心理異常的范疇。
而這三個維度也可以進一步地歸納為心理異常的三種病症,主客觀世界不統一,在線屬於心理異常中的神經症,人格不穩利用屬於心理異常中的人格障礙,沒有很好的自知力,屬於心理異常中的精神障礙。
當一個人心理異常的時候,他的大腦是不受主觀控制的,這個時候無法通過心理咨詢來干預,需要臨床葯物的干涉。
以上是心理異常的三種病症。如果你沒有上述三種描述的情況。那麼恭喜你,你屬於心理正常的人群。
心理正常人群如果細分下來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非常健康的人群,另外一種是心理正常但不是很健康的人群。
在心理學上,許又新教授提出了通過三個維度來進行評分的一個標准來進一步幫助評估一個人的心理狀況。
這三個評估維度,分別是持續時間、痛苦程度和社會功能。評估的分數分別是 1 到 3 分, 1 分表明程度比較輕,而 3 分表明程度比較高。
持續時間指的是你的狀況和情緒持續了多久,如果不到三個月,這一項是 1 分。我們一般認為如果某種情緒狀態能夠在三個月內得到緩解並解除,那麼,這往往是正常的一種心理反應,是一個正常人的狀況。而如果這種心理狀況要三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得到緩解,那麼這一項可能會得兩分。而如果這種心理狀況持續了一年以上還沒有得到緩解,那可能就比較嚴重了,這一項會得到 3 分。
第二個評估維度是痛苦程度分為自控、外控和不可控。如果這種痛苦程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那麼是1分。2分是這種痛苦程度自己已經完全控制不了了,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來幫助,在外界力量的幫助下可以得到控制。而3分的情況是情緒隨時可能失控,不管是自己還是外界都完全無法控制這種情緒了。
第三個評估維度是社會功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社會功能、正常的生活只受到了輕微的影響,那麼是 1 分。如果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你的工作效率與學習效率降低了,那是2分。還有一種比較嚴重的情況,如果這種情緒完全阻礙了你正常的生活,或者是你有了一些泛化——比如說某個人失戀了,這種情緒可能會導致他進一步泛化到所有人身上。他會覺得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我再也不要談戀愛了。那麼這種情況就是比較嚴重的3分的狀況。
通過以上這三個維度對自己進行打分,可以得到最後的一個分值。如果是三分以及三分以下的,那麼恭喜你,你屬於心理正常裡面的非常健康的這種類型。這個時候如果你有一些心理上有一些小小的症結,還想咨詢專業人士的話,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生涯咨詢。如果你的得分介於 4 分到 5 分之間,這個時候可能需要繫心理咨詢來進行干預了。你屬於心理正常但不夠健康人群。 如果你得了 6 分及以上,那這個時候表明你的心理可能出現了一些異常狀況,需要進行臨床的干預。
我們可以利用以上這個表格來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進行一個自測。平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三個問題進行自測:1.這種情況出現多久了?這種情緒維持多久了?2.自己是否嘗試了什麼解決辦法?有沒有什麼效果?3.這對你的正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通過這三點,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大體的評估。
3.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心理健康,有哪些標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橡哪
2)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估計;
3)生活目標、理想切合實際;
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陵彎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情緒發泄和控制;
9)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的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沒有健康的心梁汪碼理,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是很難的。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成功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擁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還能促進生理健康,心理與生理的全面健康是我們孜孜以求的長壽秘訣。
4. 心理健康的評估標准
一、 評估心理健康的三標准
許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標准(或從三個維度)去衡量,即體驗標准,操作標准,發展標准。他同時指出,不能獨立地只考慮某一類標准,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地加以考慮和衡量。
第一、 體驗標准,是指以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內心世界的狀況,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當的自我評價等等。
第二、 操作標準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測驗方法考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效應,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個人心理活動的效率和個人的社會效率和社會功能,如工作及學習效率高低人際關系和諧等等。
第三、 發展標准,即著重對人體心理發展狀況進行縱向考察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時要把三類標准聯系起來綜合考察。
二、 心理健康的十標准
郭念鋒於1986年,《臨床心理學概論》一書中提出評估心理健康十標准:
(一)心理活動維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擊時,不同的人對於同一類精神刺激,反映各有不同。這表明,不同人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應激烈,並容易遺留下後患,可以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強烈,不會致病。這種抵抗力,或者說心理活動強度,主要是和人的認識水平有關。一個人對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認識時,就可以相對地減弱刺激的強度。另外,人的生活經驗、固有的生活特徵、當時所處的環境條件以及神經系統的類型,也會影響到這種抵抗力。
(二)心理活動耐受力
前面說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處在痛苦之中,在經歷一段時間後,便在這種慢性精神折磨下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出現嚴重身體疾病;但是,也有人雖然被這些不良的情緒纏繞,日常也體驗到某種身體的痛苦,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有的人,甚至把不斷克服這種苦惱當作強者的象徵,作為檢驗自身生存價值的指標。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輝成績。我們把長期經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稱它為心理活動的耐受力。
(三)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種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狀態,人的所有心理過程都有節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動的效率做指標去探查這種客觀節律的變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質的好壞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我們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了。因為注意水平的降低會影響到意識活動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後果,如記憶水平下降等等也越嚴重。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的無關因素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緒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當然,受暗示這種特點在每個人身上都多少存在著,但水平和程度差別是較大的,女性比男性容易受暗示。
(六)康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誰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極大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健康能力。康復水平高的人恢復得效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每當再次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表現得效為平靜,原有的情緒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所謂不隨意的情緒,情感和思緒,只是相對的。它們都是隨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難以察覺罷了。對情緒、思緒和行為的自控程度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怕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通暢,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這就是說,我們觀察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時,可以從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進行判斷。為此,精神活動的自控能力不失為一個心理健康指標。
(八)自信心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人進行這種自我評估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估計過高,一種是估計過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後者是盲目的不自信。這種自信的偏差所導致的後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於過高的自我評估,在實際操作中因掉以輕心而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後者由於過低評價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敗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為此,一個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准。「自信心」實質上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個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傾向,對任何事情都顯得畏首畏尾,並且不能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信心,那麼,我們可以說,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會交往
人類的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然導致精神崩潰,出現種種異常心理。因此,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能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任何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也可能是一種躁狂狀態。在現實社會中,比較多見的是心情抑鬱,人處在抑鬱狀態下,社會交往受阻較為常見。
(十)環境適應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人為了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為了自我發展和完善,就必須適應環境。因為,一個人從生到死,始終不能脫離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動很大,這就需要採取主動採取主動性的被動性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就叫適應。主動適應其內涵是積極的改變環境;消極適應,其內涵是躲避環境的沖擊。有時環境的變化十分劇烈,人對它無能為力,面對它只能韜晦、忍耐,即進行所謂的「消極適應」。「消極適應」只是形式,其內在意義也含有積極的一面,起碼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上有現實意義。當生活環境條件突然變化時,一個人能否很快地採取各種辦法去適應,並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志著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健康水平。
5. 大學生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指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說,迄今為止關於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准,一是經驗標准,即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研究者憑借自己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准,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准,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准,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四是自身行為標准,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准。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准?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准,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也說明,對多數學生群體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在於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正常的。許多發展性問題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整體協調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標准,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系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准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規律地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否則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從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看,每個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發展性,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其症狀隨著發展而自行消失。
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大學生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學的基本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概括為以下八條:
1.能保持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會珍惜學習機會,求知慾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夠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並從學習中體驗到滿足與快樂。
2.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
積極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心胸開闊,從容樂觀,熱愛生活,樂於進取。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積極情緒總是多於消極情緒。具有理智感、責任感、幽默感,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急而不躁,喜而不狂,憂而不絕,勝而不驕,敗而不餒,持續穩定地保持愉快、滿意、開朗的心境。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都能隨遇而安,積極尋找事業的樂趣,發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經受住各種挫折和磨練。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學習生活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敢想、敢說、敢幹,勇於開拓進取,在意志行動中有主見,有恆心,專心致志,遇到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所動。經常的盲目性和軟、懶、散狀態,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現。
4.人際關系和諧,樂於交往。
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熱愛生活,樂於交友,善於與人相處,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人之長,能正確處理互助和競爭的關系,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於助人,有較強的同情心和道德責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體所悅納和認同。相反,疑心重重、妒賢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賞、與集體格格不入的人,均屬於不健康心理。
5.正確的自我意識。
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 、評價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既不是自視清高、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輕自賤、妄自菲薄。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情感上自悅。在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有良好的基本滿意的態度,存在著一種健康有益的差距。他們善於從客觀環境中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並恰當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6.適度的行為反應。
適度的行為反應是指個體對外界環境和事物的反應既不過敏,亦不遲鈍。在人的生命發展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在認識、情感、言行、舉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處的年齡段的要求,他們充滿青春活力,朝氣蓬勃,勤學好問,能創造性地處理問題。過於老成、過於幼稚、過於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8.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
人格指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構成要素的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有一定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心理健康的學生所思、所說、所做是協同一致的,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無雙重人格,不為私慾背棄信念和良心,不搞陰奉陽違、口是心非。
8.積極的社會適應力。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的認識,思想 、信念、目標和行為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社會要求相符合, 為社會所接納。一旦發現自己的願望、需要與社會的希望和需要發生矛盾和沖突時,能迅速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和態度,以謀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或與之背道而馳。
6.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衛生」也稱心理健康,它是指以積極優異的教育和有力的措施,維護和改造人們的心理狀態以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
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概念。對於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個不同的層次,最低層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間層次:超越亞健康狀態;理想層次:自我實現。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種固定的狀態,而是富有彈性的一個相對狀態。一般心理學家多主張以正常的認知,完善的個性,穩定的情緒和個體行為的適應情況作為鑒別心理健康的標准,而不是一個別症狀的有無為依據。所以說心理健康是一個狀態概念,而非人格概念。
我國學者的心理健康指標主要有以下8條標准: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3、正視現實,接受現實
4、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諧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然而對於我們大學生的年齡段來講,主要會遇到以下11種問題:性心理,戀愛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孤獨心理,逆反心理,挫折心理,青春期焦慮症,癔症,神經衰弱症,社交恐懼症,吸煙飲酒心理,自殺心裡,犯罪心理。
導致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很多不同方面的原因所引起的,但是由於時間關系,我們今天只是簡單的從挫折這一個方面來談下我上述的11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因為當我們了解到一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時候,就能從根源上來控制它。
二、挫折的概念
(一)什麼是挫折
人的行為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達到一定的日的。如果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礙,那麼就會產生三種情況:改變行為,繞過障礙,達到目標;如果障礙不可逾越,可能改變目標,從而改變行為的方向;在障礙面前無路可走,不能達到目的。只有在後一種情況,人們才會產生挫折。
由此可見,挫折指人們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障礙無法克服,而又不能改變這個目標時產生的緊張情緒反應。這一概念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挫折情境,挫折認知,挫折反應。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人們的需要不能獲得滿足的內外障礙或干擾等情境因素,如考試不及格,比賽未取得理想名次,受到諷刺、打擊等。
2、挫折認知
挫折認知是指人們對挫折情境的知覺、認識和評價,挫折認知既可以是對實際遭遇的挫折情境的認知,也可以是對想像中可能出現的挫折情境的認知。如有的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他在心理上因此而產生與他人關系不和睦。另外,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挫折情境所產生的主觀心理壓力也不盡相同,個人的知識結構也會影響其對挫折情境的知覺判斷。
3、挫折反應
挫折反應是人們伴隨著挫折認知,對於自己的需要不能滿足時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反應,常見的有焦慮、緊張、憤怒、躲避或攻擊等。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挫折情境、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三者同時存在時,便構成典型的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認知和挫折反應這兩個因素,也可以以構成心理挫折,這是因為主體認知不當的緣故。所以,在挫折三要素中,挫折認知是最重要的因素,挫折情境與挫折反應沒有直接的聯系,其關系要通過挫折認知來確定。所以,挫折反應的性質及程度主要取決於挫折認知。
(二)挫折構成的條件
挫折的形成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必須有需要、動機、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實際行為,有挫折情境和人們對挫折的知覺與體驗等。
1、具有必要的需要、動機和目標
需要是由人的本質決定的,需要是制定目標的前提,動機是實現目標的條件。如果只有強烈的動機,而沒有實際有效的計劃,則遇到挫折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假如一個人既沒有必要的需要,又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就不可能有強列的動機,當然也不會有明顯的挫折感。
2、要有滿足動機和實現目標的實際行為
目標再高遠,動機再強烈,如果只是停留在空想上,即使有挫折感也是想像中的。只有當滿足動機和實現目標的實際行為受到阻礙時,才會產生真實的挫折感。
3、要有挫折情境發生
在通向目標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的阻礙,就發生了挫折情境,這種阻礙一般來講應是真實的、實際存在的,對於有的人來說,也可能是對想像中的困難、阻礙所產生的挫折情境。
4、挫折必須被知覺
個體實現目標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挫折時,必須有所知覺,即必須被認知。如果客觀上阻礙存在,但主觀上並無知覺,當然也就不會有緊張情緒產生,也就構不成挫折情境了。
5、必須有對挫折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情緒反應
挫折一旦被認知,一般都有相應的反應,只是表現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沒有任何反應,就很難確定是否遭受挫折。
(三)常見的挫折種類
挫折的類型非常復雜,一般可做如下劃分。
1、實質性認知挫折和想像性認知挫折
按照挫折是否實際存在,可將其分為實質性認知挫折和想像性認知挫折。
實質性認知挫折,是指個體對實際遭遇的挫折事實和挫折情境的認知,是實際存在的挫折。而想像性認知挫折,則是指個體對想像中未來可能出現的挫折情境的預測和認知。顯然,實質性認知挫折有實際的情境表現,當事人可以做出有效處理,他人也可以給予有效的幫助;而想像性認知挫折並不存在挫折事實,只是當事人對受挫折情境、後果想像的認知,因而比較難以做出具體、有效的處理,想像性認知挫折往往不被他人所理解,一般也就比較難以得到他人有效的幫助。
2、一般性挫折和嚴重性挫折
按照挫折的嚴重程度可將其分為一般性挫折和嚴重性挫折。
一般性挫折是指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常見的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遇見到的小挫折,如同學間偶爾爭吵幾句,乘車進城遇到堵車,去商店購物不巧碰上關門休息等。這些日常瑣事雖然也會引起心情不快,但很快就能過去,對人的影響一般比較小。嚴重性挫折是指在某些與自己關系密切,或意義重大的問題上遭受的挫折,如高考落榜、親人亡故、觸犯刑律等。這些事件對人的內心會產生巨大的震動,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度的,有時挫折雖不嚴重,但接踵而至或同時出現,也會構成嚴重性挫折。
3、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
按照對挫折是否有心理准備可將其分為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
意料中的挫折是指當事人已有察覺或已有了一定戒備後遇到的挫折,如親人久病而亡,夫妻長期「冷戰」後離異等。意料外的挫折是指當事人在毫無心理准備的狀態下突然遭受的挫折,如遭遇車禍等。一般而言,意料外的挫折比意料內的挫折對人的打擊要大。
4、事業性挫折和生活性挫折
事業性挫折可以具體分成工作挫折、學習挫折、理想挫折等。工作挫折,主要是指工作環境中或工作過程中所發生的挫折,如工作環境的突然惡化,工作條件的突然改變,工作成績的不被承認,晉升、提薪方面受壓制等。學習挫折,是指在學習和智力活動中遭遇的挫折,如上課聽不懂老師的講課,記憶力衰退,考試失敗等。理想挫折,是指當事人自己原來確定的奮斗目標雖經努力仍未達到而的挫折,如考研究生失敗等。
生活性挫折可以具體分成家庭挫折、婚戀挫折、交往挫折等。家庭挫折,主要是指家庭遭遇了變故,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後果,如鄰里糾紛、父母離異等。婚戀挫折,主要是指在婚煙戀愛方面產生了變故,使正常婚戀生活產生障礙,如失戀、離婚、第三者插足、婚戀受到家庭干涉等。交往挫折,主要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當事人交往的需要和動機受到阻礙而產生的挫折,如好朋友因誤解而分手,遭人誹謗、妒忌、猜疑等。
5、短暫性挫折和持續性挫折
按照挫折持續的時間可將其分為短暫性挫折和持續性挫折。
短暫性挫折,是指挫折持續時間較短,是暫時性的,這種挫折即使是比較嚴重的,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消失,如一次考試沒有取得好名次、高齡老人的自然死亡等。
持續性挫折,是一種長期的挫折狀態,既可能是持續的,也可能是接二連三的。由於導致挫折的條件和情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往往使人長時期、持續地處於緊張狀態和挫折感之中。持續性挫折使人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往往會改變人的性格,而且多為焦慮不安、壓抑、迴避、萎靡不振,有時也會有攻擊、粗暴等表現。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挫折形成的原因出發,把挫折分為內部挫折和外部挫折、主機因素和客觀因素挫折、自然挫折和社會因素挫折等。
(四)、挫折的作用
挫折對大學生的心理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其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於磨練大學生的性格和意志。
第二、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情緒反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有利於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挫折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它可能降低大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二、它可能降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生活能力。
第三、它可能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它可能促使大學生改變性格與出現行為偏差。
(四)、挫折的作用
挫折對大學生的心理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其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於磨練大學生的性格和意志。
第二、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情緒反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有利於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挫折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它可能降低大學生的學習效率。
第二、它可能降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生活能力。
第三、它可能損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它可能促使大學生改變性格與出現行為偏差。
三.心理防禦機制
面對挫折時,人的心理平衡往往遭到破壞,多數情況下,人們會感到困擾、不適應,甚至體驗到一種痛苦的折磨。出於人的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會產生一種自覺或不自覺地要消除或減輕這種狀態的傾向,會有意無意地採取某種方式來恢復心理平衡,即人具有一種擺脫痛苦、減輕不安、恢復情緒、平衡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通常稱之為心理防禦機制,或心理自衛機制等。
1、正確認識心理防禦機制
在充滿矛盾、沖突、糾紛、曲折、是非的世界裡,心理防禦機制已經滲透於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心理防禦機制的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倘若一個面臨嚴重或持久的心理沖突,而心理防禦機制又不能及時而有效地發揮作用,或心理防禦機制崩潰了,就很可能引起心理疾病。
挫折會打破人的心身平衡,從而會自發地喚起心理防禦機制發揮作用。然而,心理防禦機制總是不同程度地與歪曲現實、自我欺騙相聯系。因此,如何正確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既影響到對挫折的適應,更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防禦機制常可起到緩沖心理挫折、減輕焦慮情緒等作用,並且可為人們尋找戰勝挫折的辦法提供時機,它對於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然而,並不是每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都能在人們抵禦挫折的過程中發揮積極效應的。
心理防禦機制通常有積極和消極的之分,一般來說,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在緩沖心理挫折的同時,常常表現出一種自信、愉快、進取的傾向,有助於個人體積極戰勝挫折;而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則大多表現為退縮、逃避、自欺欺人,雖然也能起到暫時緩解心理矛盾和沖突的作用,但常常會阻止個體面對現實、積極進取,過分使用還有可能引起心理疾患。因此,應准確把握、適時適度運用。
2、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
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可以幫助大學生緩解受挫後的心理壓力,調整好心理狀態,贏得戰勝挫折的時機。大學生中常見的積極心理防禦機制有:
7. 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是什麼。
8. 心理健康評估有哪些原則
心理健康是指內讓寬高心的平靜與安詳,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也是我們寄希望的目標。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與完善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需要三種個體本身具有巧渣的能力,即求知、愛、和意志,這三種能力藉助於自我發展表現出來的。
1、藉助心理測評工具由簡入深,循序漸進原則;
2、主要聽從對方傾訴,了解評估者內心真正的原因;
3、配合評估者挖掘誘因,通過回憶,社會關系,重大事件等的回憶找到原因;坦尺
4、一定要採用正向的語言進行評估,不能因評估使評估對象產生新的應激負面因素。
9. 如何才能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一般標准有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這七點,具體分析如下:
1.智力正常:智力發展水平與同齡人之間相差不大。
2.情緒健康:經常表現出愉快、開朗、自信等積極的情緒,對生活充滿希望。
3.意志健全:一旦遇到挫折,能夠及時調整過來。
4.行為協調:能夠達到自我進步和奉獻社會的和諧統一。
5.人際關系適應: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水平反映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6.反應適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適度地自我批評等。
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心理特點與年齡相差不大,不論過分成熟或幼稚都不利於自身發展。1、智力正常。即人的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像、操作等能力正常。通常以智商作為智力發展水平的一個相對指示,可以通過智力測驗進行測定。智力商數(IQ)在90-120之間為一般智力或正常智力,智商低於70為智力低下,智力低下則為心理不健康。
2、情緒穩定。情緒穩定的人通常是心平氣和的,生氣時能有節制。能承受一定的壓力,善於自我調節心理平衡。他們在較強的刺激面前,能鎮靜從容,不會因過度興奮而忘呼所以,也不會因突然的打擊而憂郁沮喪,甚至一蹶不振。
3、客觀的評價自己。人總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其實真正客觀的認識自己並不容易,包括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心理健康者能了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並有自知之明。他們不目空一切、忘自尊大,也不自卑自棄、退縮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