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
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一、智力發育正常,即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
二、穩定的情緒。盡管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但不會持續長久;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理解他人,學習他人長處,友善、寬容地與人相處;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能對自己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心理健康標准;網路- 心理健康
② 挫折後的不良心理反應
遇到挫折後表現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挫折如不超過個體的容忍力,則是一種磨煉。它引導個體的認識產生創造性的變遷,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人們以更好的方法滿足需要。然而挫折過久、過強、超過了個體的忍受力,個體不能正確對待,則可引起適應不良,情緒紊亂,發生疾病或行為的偏離。\x0d\x0a挫折後的反應是各種各樣的,人群中常見的挫折後反應如下:\x0d\x0a一、攻擊\x0d\x0a攻擊有直接攻擊和轉向攻擊兩種形式。直接攻擊就是個體在受到挫折後,憤怒的情緒直接導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表現為對人譏諷、漫罵,或拳腳相加及損壞物體等形式。通常,對自己的容貌、才能、權力等各方面充滿自信的人,或具備某種實力者,以及年幼無知缺乏理智或生活經驗的人,較易產生直接攻擊行為。而轉向攻擊一般在三種情況下發生。一是對自己缺乏信心,悲觀失望,於是受挫後產生自責,把攻擊轉向自己;二是由於覺察到不可能或不應該對引起挫折的對象直接攻擊,而把挫折的情緒發泄到次要的、甚至無關的人或物上去;三是由於挫折來源不很明顯,或為日常生活中許多小挫折的積累,也可能為個體內在因素(如疾病、疲勞等)所致,個體找不到明顯的攻擊對象,於是將攻擊目標指向不相關的人或物上去。這第二、第三種情況常常是藉助於一種代替的滿足來減少自己遭受挫折後的不平衡。\x0d\x0a二、焦慮\x0d\x0a焦慮是當人們面臨挫折的時候,最為普遍和常見的心理反應之一。焦慮不是真的遇到危險,而是擔心可能會遇到某種危險的緊張,惶惶不安的情緒狀態。一個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挫折,即使是一個過去很堅強、很自信的人,也可能會慢慢失去自信,產生焦慮反應,例如,煩躁不安,判斷力降低,耐心消失,怨天尤人,無所事事等。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不僅損害人的心理健康,還會引發軀體疾患。\x0d\x0a三、退行\x0d\x0a退行是指個體在受到挫折的時候,用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來應付挫折情境。這種回復到不成熟的行為模式現象,叫做退行,又稱退化。退化這種反常的行為表現方式,本人往往不能清醒地意識到。例如,已經成年的大學生,受到教師批評或與同學發生爭執時,可能會失聲痛哭,以哭的方式來表達對挫折的態度。退行現象發生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中,會產生相應的消極影響,如行為偏差,人格障礙等。\x0d\x0a四、冷漠\x0d\x0a冷漠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後,隨之產生一種漠不關心與無動於衷的態度。這是一種比攻擊更為復雜的挫折反應,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當事人對引起挫折的對象無法或無力進行攻擊,或強行採取攻擊反應後會遭受更大的挫折;同時當事者又找不到適當的替代物來發泄自己挫折後的憤怒情緒,並且又看不到環境改變的希望,於是只能做出冷漠的反應來調節自己受挫後的心理狀態。這種冷漠不排除個體心理上攻擊與壓抑之間的沖突,並且包含著個體心理的恐懼與痛苦,對心理健康極為有害。\x0d\x0a五、固著\x0d\x0a固著指個體在其心理發展過程中,由於所遭受的挫折,而使得心理發展產生了停頓。而與固著相關的,是偏執性的固著行為,指個體反復做某種無效的動作,盡管反復多次毫無效果,仍然繼續,而不能以其它更適當的行為所取代。大學生常表現為受到挫折後,判斷問題的能力大大降低,這即是由於挫折後的固著反應阻礙了他們學習新反應的建立。\x0d\x0a以上挫折反應是個體遭遇到挫折後常見的比較直接的反應,這些反應往往是不自主的。其中有些是後天學習的結果,有些則是本能的反應。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狀況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挫折反應的性質和強度,以及採取有效行為方式的速度與效果。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較少產生挫折反應,即使產生,也較少表現為退化、冷漠等這種被動、退縮性質的反應形式,其不良反應的程度較輕,平息挫折反應的速度較快。更為重要的是,其直接的、不自主的反應之後,往往能主動、及時地以有效的心理行為方式去替代前者,來適應、改變挫折。這樣的人,也就是適應能力強的人。那些對挫折缺乏正確認識或者採取了不適當的適應機制的人,往往容易使挫折反應變得更為明顯、強烈、持久,形成惡性循環,對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進一步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