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當代人的健康應該如何守護
關於健康永遠是人們要學會愛護自己,守護自己的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生活當中的所有事情就有人說道:“健康永遠是第一位,其他的都應該在健康的後面”。所以對於一個人來說,首先要保護好自己的健康才能有一個更好的生活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可見,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關於當代人的健康應該如何去守護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去守護我們的健康。
學會防護好當代人的健康是我們每一人的責任,保護好我們生存的大自然,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環境健康,還要時刻保護好我們的自己的健康,都是我們每一人的責任,也希望健康可以一直陪伴每一個人。
『貳』 人體有哪些防線來守護我們的健康
人體保護我們的健康的防線,首先就是皮膚皮膚表面能夠防止一些寒,還有一些風,這些進入我們皮膚的腠理,這也是第一道防線,還包括我們好多的比方,說頭發還有鼻毛,等等,這些都是防止一些灰塵啊,或者風寒進入我們的體內,這些東西我們最好都不要去破壞它,然後逐漸的就會有一些進行第二道防線,比方說我們還有營氣衛氣,這些都是保護我們體內的血液,還有內臟不受傷害的一些,我們的身體所存在的一些技能都是保護我們身體的非常好的,任何一個功能出現了問題。那麼身體就會出現問題
『叄』 科學防疫守護健康主要指的是什麼
1、遵循科學規律
「醫療救治急不得,要用科學方法避免恐慌。」在武漢,很多醫護人員說過這樣的話。他們中,有臨床治療的專家,有隔離點檢測的護士,也有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員。正是臨床、科研、防控領域的不同人員協同參與,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投入應用。
2、找到科學答案
疫情發生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創企業發揮優勢,在抓生產、保供給的同時,緊急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科技部批復支持的5種疫苗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部分疫苗預計在4月份開始臨床或應急使用。在核酸檢測方面,最新審批上市的試劑盒基於恆溫擴增晶元技術,一次能快速檢測6種呼吸道病毒。
3、共築科學後盾
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關鍵靠社區。
科學防疫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場全民工程,也是一場智慧工程。正因為有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科技攻關力度,有了相關部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了人民群眾科學理性的社會心態,我們打贏這場阻擊戰才有了信心,有了武器,有了策略。
(3)什麼叫守護人類健康擴展閱讀
會議強調,要堅決落實應急響應措施,全力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全力以赴加強重點關鍵部位的防控,加密加嚴疫情發生地、人員密集公共場所、農村、學校等區域的防控措施,強化消毒、通風、體溫監測等必要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發病率,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1、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保護醫務人員,堅持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減少死亡病例發生;加強醫護衛生人員防護,做好發熱門診和門診急診的管理,嚴防醫院成為疫情傳播地。
2、全力以赴做好疫情監測和報告,嚴格實行零報告制度,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和集中救治措施,堅決杜絕晚報瞞報漏報,堅決隔離和控制傳染源。
3、全力以赴提升公眾自我防護水平,加強疫情防控知識教育和群眾防護用品供應,提升公眾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全力以赴加強輿情監測和引導,及時發布疫情信息,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4、全力以赴做好防疫保障,落實患者救治費用負擔政策,加強防疫葯品物資生產調度,確保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要堅決落實疫情防控責任,壓實屬地責任和部門責任,嚴明工作作風和工作紀律,克服鬆懈厭戰情緒,發揚連續作戰精神,堅決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肆』 守護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一切幸福快樂的源泉。不管是誰,都應該好好守護。
「攝生之道,大忌嗔怒。」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形病。
《黃帝內經》也有言:「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和情緒有關。
所以,壞情緒是萬病之源。你的身體健康,取決於你的情緒。
身體垮掉前,會發出這幾種「報警信號」,有一個,都要提高警惕。
易怒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愛生氣、社會關系緊張,會增加中年人早亡風險,男性更甚。
所以,「氣大傷身」並非空穴來風。
中醫學上,人體有氣結氣淤一說,生氣容易讓原來暢通的七經八絡變得遲鈍,血流回心臟的速度變慢,在某個部位生成病灶,從而為疾患的發生埋下定時炸彈。
每個人的意識里都深藏著憤怒的種子,當生氣時,我們會傾向相信憤怒是由別人所造成,而將所受的痛苦都責怪到別人身上。
但是如果深入地觀察就會明了,造成暴躁易怒的原因,其實是內心那顆憤怒的種子。
解決辦法:
1.《論語》記載,子貢曾問老師:「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復:「其恕乎!」。
意思是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恕己恕人,對事對人皆以『恕』字待之,才是不生氣的終極法門。」
2.在生活的紛紛雜雜中,別太較真,也別太計較,「糊塗」一點,「健忘」一點。
3.當感覺自己的情緒失控時,立刻去做一件別的事情或者到個別地方,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就像鄭板橋,每次怒氣來時,便鋪好宣紙,提筆畫竹,畫完以後,心理舒坦了,畫藝也越發純熟,一箭雙雕。
焦慮
現代社會焦慮無處不在:孩子為成績焦慮、成年人為財富焦慮、老年人為健康焦慮、男人為、升遷焦慮,女人為身材焦慮。
根據《國民財富焦慮報告》里的數據:目前國內4.4%的人處於高度焦慮狀態,78%的人處於中度焦慮狀態,這便意味著你能看到的大多數人,都是表面光鮮內心卻在泥濘中掙扎。
如果一個人整天處於焦慮和緊張的狀態,他就不能放鬆身心,這肯定不利於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對身體心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解決辦法:
1.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
人應該要有自知之明。做自己能力不及的事,只是跟自己過不去而已;人各有命,人要知命認命,勉強想做違逆命運的人,也是跟自己過不去的人。隨緣自在,人貴自得。
2.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生活,別人的生活再好,也未必適合自己。
不用和別人比,好好活自己。
3.絕大多數焦慮的事,都是尚未發生的事。所有的焦慮,都是源自內對它們過多的關注。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不如積極的活在當下,專注於營造眼前的生活。不要活在對過去的追悔中;不要活在對未來的擔憂中。
悲傷
「悲痛欲絕」、「撕心裂肺」都是過於悲傷的表現。
抑鬱、傷痛,都會沉澱在身體里,就算大腦暫時忘記了,可是你的身體會一直記得。
《素問舉痛論》曰: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過度悲傷會引發「心碎綜合征」,導致心臟畸形影響供血功能,而引起一系列類似心臟病的症狀。
並且從長遠來看心碎綜合征會增加患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解決辦法:
1.人生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意識到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所以,盡人事,聽天命。
2.悲傷的情緒一定不要壓抑,該哭就哭,該掉淚就掉淚,能跟別人分享就要去分享。
3.抽出10-30分鍾慢跑。慢跑,不僅是最有效又最省錢的運動方式,而且可以有效緩解悲傷。
敵意
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每天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難免有「不順眼」的,很容易產生敵意。
一旦敵對心態迅速膨脹,超過了忍耐的限度,就會演變為挑釁、報復、破壞等攻擊性行為。
人在處於敵對狀態時,負腎上腺素不斷分泌,臉紅心跳,使心臟負擔加重,人的正常身體機能遭到破壞。敵對情緒還人為地製造了一種惡劣的環境。
你對別人敵視,別人也會對你敵視。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解決辦法:
1.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不要先入為主,不要隨意給別人定性,不要因為偏見,影響客觀的判斷。
2.學會寬容,將心比心,《增廣賢文》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自然就容易理解和寬容。
多疑
多疑的人往往帶著猜忌的成見,通過「想像」把生活中發生的無關事件湊合在一起。丈夫晚歸幾小時,馬上懷疑他是否有第三者;
辦公室里同事說兩句悄悄話,就懷疑是不是在說自己壞話;身體稍有不適,就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
疑心病重的人經常心煩意亂,胡思亂想,嚴重的有被害妄想症,甚至抑鬱症。
《菜根譚》中講:
「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沒有煩事叩擾,最大的災禍就是疑神疑鬼。
解決辦法:
1.嘗試每天記錄自己一個優點,這樣有助於增強自信心,減少對別人的猜疑。
2.人生的很多困惑,一是源於固執,二是源於無知。多讀點書,多經歷點事,這些疑心都能煙消雲散。
3.與自己,與別人都坦誠相見,保持內心的光明。一個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無愧,根本不用懷疑別人對我有過什麼不利的言行。
『伍』 科學防疫守護健康什麼意思
科學防疫守護健康主要指的是:遵循科學規律,找到科學答案,共築科學後盾,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關鍵靠社區。普及一些防控常識,如傳染病傳播途徑,新冠肺炎疫情特點,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病毒,做到科學防疫。
科學防疫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場全民工程,也是一場智慧工程。正因為有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科技攻關力度,有了相關部門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有了人民群眾科學理性的社會心態,我們打贏這場阻擊戰才有了信心,有了武器,有了策略。
『陸』 什麼是人類健康人類健康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健康工程初步定義為:是建立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對待人類生命的認識(尊重人類自己)和方法,是以人為中心、維持提高人體系統穩態水平為目標的系統工程。其內涵不僅僅限於工程技術,而是一個人文和科技相融合的開放的綜合體。具體可描述為:「人類生命是開放的功能強大的自組織系統,具有自發地走向有序結構目標、達到健康身心狀態的功能、適應環境變異的自組織調整功能、機體發生疾病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祛除病痛的自修復功能;包括癌症在內的所有慢性病起源於長期超負荷應激反應所造成的穩態失調、失穩所致,因而慢性病是整體失調狀態的局部體現;切斷超負荷應激原、變身心失調狀態為協調狀態,重建自組織功能是應對慢病的有效途徑。」
可見,人類當前應對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非傳染性慢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維持和促進健康,適應環境,發揮人體潛能等都屬於人類健康工程的范疇。
人類健康工程當前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NCD問題,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發展並融合各種有利於健康回歸的因素,為更全面深入的醫學變革做出貢獻。
人類健康工程」定義與內涵
人類健康工程初步定義為:是建立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對待人類生命的認識(尊重人類自己)和方法,是以人為中心、維持提高人體系統穩態水平為目標的系統工程。其內涵不僅僅限於工程技術,而是一個人文和科技相融合的開放的綜合體。具體可描述為:「人類生命是開放的功能強大的自組織系統,具有自發地走向有序結構目標、達到健康身心狀態的功能、適應環境變異的自組織調整功能、機體發生疾病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祛除病痛的自修復功能;包括癌症在內的所有慢性病起源於長期超負荷應激反應所造成的穩態失調、失穩所致,因而慢性病是整體失調狀態的局部體現;切斷超負荷應激原、變身心失調狀態為協調狀態,重建自組織功能是應對慢病的有效途徑。」
可見,人類當前應對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非傳染性慢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維持和促進健康,適應環境,發揮人體潛能等都屬於人類健康工程的范疇。
人類健康工程當前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NCD問題,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發展並融合各種有利於健康回歸的因素,為更全面深入的醫學變革做出貢獻。當前人類健康工程內涵的具體內容如下:
3.1生命是開放的功能強大的自組織系統
錢學森先生在在開創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實踐中,通過對國外定量系統工程方法的梳理,提出了「系統工程理論」。在此基礎上他針對整個自然科學問題創造性的提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概念,為系統工程理論從工程系統工程邁向整個客觀世界,包括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等新型科學體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錢學森先生多次指出,生命系統,特別是具有高級心理活動的人的系統,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人體作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自組織系統的前提是開放。正因為人體系統與周圍環境之間存在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從環境中吸取有序能,並向環境排出系統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無序能。而系統內的無序能又可以用熵表達,因此,盡管系統內部在生命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熵,但系統開放的前提使整體系統成為減熵和有序能增加的過程。在系統內有序能達到一定程度時系統就會自發地轉變為在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狀態,產生一種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這就是生命的自組織性,學術界也稱之為系統的耗散結構。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 Haken認為,從組織的進化形式來看,可以把它分為兩類:他組織和自組織。如果一個系統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組織,就是他組織;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統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地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就是自組織。自組織現象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中都普遍存在。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他進一步證明,作為自組織系統,一定存在系統變化的「目的點」或「目的環」。在具有自組織行為的系統中,當系統從環境中獲得有序能後,系統中相空間隨時間變化的方向要走一種有序結構的點,即系統的「目的點」,不管從空間的哪一點開始,系統終歸要走到這個代表有序結構的「目的點」上來。系統的「目的環」則是指在更復雜的情況下系統的有序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而往返重復振盪的,即在相空間有一個封閉的環,這就是系統的「目的環」。系統存在這種以有序結構為目的性行為的關鍵點,在於組成系統的各子系統,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它們之間的非線性作用,互相協作,自發產生出有序結構,即自組織行為,具備這類行為的系統叫作自組織系統,而將機體中各子系統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走向協同地「目的點」,這「無形之手」,即是自組織系統中的「序參量」。
我們如能真正地發現機體自組織系統中所存在的具體的「序參數」,並且恰當地運用「序參量」,將會在人類健康和祛除病痛方面起關鍵作用。從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角度看 自組織功能可概括成以下三方面:
⑴維持健康功能
在人生命各個時段,使身體中各子系統協同地走向生命各時段應有的有序狀態,體現為生命各時段功能和結構完善的健康狀態。這就是自組織系統自發地走向「目的點」功能在維持健康方面的體現。
⑵對環境變異適應的自組織性
早在19世紀,著名生理學家Bernard就提出過生命存在的兩個環境,一個是不斷變化的外環境,另一個是相對穩定的內環境。這種內環境的相對恆定功能是機體生存的首要條件。這應該是生命適應環境最初的自組織性描述。Cannon進一步拓展了Bernard觀點,提出了穩態(homesstasis)理論。Cannon的觀點是當機體受到內、外環境因素干擾時,機體可通過復雜的負反饋調節機制使各器官、系統協調活動來維持相對穩定狀態。這就是機體對環境變異適應的自組織性。筆者認為,人體對環境變異的自組織性是分階段和多層次的。從適應環境的階段說,先有為適應環境變異的功能自組織,然後進入結構的自組織階段。這後面的組織結構自組織,實際上屬於組織結構的重建(remodeling)階段。
此外,人體對環境變異適應的自組織按機體反應程度不同,存在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自組織。粗略地可分成生理性、病理性兩種自組織。生理性自組織是指適應環境所形成的組織結構上的重建,這種重建不會影響生命功能的其他方面,從而使機體有更高的內穩態水平,是促進健康性質的自組織,是應該充分運用的功能。病理性自組織是指機體雖然已經形成了為「適應」環境變異的組織結構上的重建,但由於它是以犧牲機體其他暫時「不重要」的功能為代價的重建。病理性重構的持續發展,會使暫時的次要矛盾逐漸轉化為主要矛盾,進入疾病狀態。所以,這是應該盡量避免的自組織功能。
⑶機體發生疾病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祛除病痛的自修復力
除意外傷害外,疾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疾病可認為是環境變化的刺激強度超越內穩態范圍所造成的反應,超出了機體原有的自組織狀態的結果。這時如果患者原來的自組織功能在正常區間,機體就會自動地啟動自修復功能,使機體回歸健康。機體發生各類慢性病本身實際上意味著機體自組織功能已經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各種渠道,增加機體的有序能(負熵流),使機體自組織功能回歸常態,這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可祛除各類病痛的自修復能力,使患者恢復健康。實際上機體對自身病痛的自修復力可看成自組織系統自發地走向「目的點」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體各組織系統功能和結構的有序化完善狀態,本身就包涵著祛除無序化。病痛可看成是機體功能結構上的無序化部分,機體到達有序化狀態的過程本身就包涵著祛除病痛的含義。
3.2認識慢性病
在上述生命自組織功能認識基礎上,從系統論角度認識慢性病,從而提出符合慢性病規律的解決方略。總體上,包括癌症在內的所有慢性病起源於長期超負荷應激反應所造成的穩態失調、失穩所致,因而慢性病是整體失調狀態的局部體現。利用H.Seyle在1946年提出了應激反應概念,當應激原(機體內、外環境變異)作用於具有內穩態特徵的生命系統時,系統會引發出普遍性適應綜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機體的應激反應概念。控制論創始人N.Wiener認為內穩態本質在於生命系統內不同層次的「負反饋調節機制」(機體多層次自組織功能),進而提出:「人是一個維持穩態的機構,人的生命在於穩態的維持之中」,並給出了描述生命內穩態機制和具有負反饋調節環節的應激反應組成框圖,見圖1。
圖4健康醫學模式實施流程———SIR模式
在具體實施SIR模式時,其內容不僅指科技,也包括與人文結合,而且不排除能直接祛除病灶而又不損害整體的辦法,具體的做法應權衡利弊。對於損傷不大,又有利於祛除病灶所引起的內源性應激原,可考慮採用節省機體有序能消耗的直接祛除病灶辦法。
SIR模式中的重點是「R」環節,即作用在機體自組織系統中「序參量」上的調理。包括飲食、認知教育方面,也包括可工程化的生物反饋、紅光幅照、多點同步振動、低頻旋磁等設備。在對待癌症、銀屑病、慢性高原病等[6-7]NCD調理試用中已經取得眾多令人鼓舞的效果。
特別要提到的是SIR模式中每個環節的內容都可產業化、網路化,為應對井噴狀的慢性病控制提供可行性。